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説課稿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説課稿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是篇記敍文,課文記敍了紅三軍團長征過草地時,因為斷糧,彭德懷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愛的大黑騾子和其他所有牲口全部槍殺充飢的事,表現了彭德懷愛黑騾子,更愛戰士的感情,讚揚了他與戰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二、設計理念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所以本課的教學以讀為主,通過個性閲讀、分析品味,在師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對話中引導學生在讀中學,在讀中悟。教學中,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為學生張揚個性、激揚靈性服務。

中國閲讀學研究會會長曾祥芹教授指出:閲讀乃是向課文提出問題並通過朗讀、體悟解決問題。從作品中獲取信息,憑藉自己的經驗去兑換課文的思想感情。按照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我讓學生充分閲讀,讀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在交流中,尊重學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問。然後聯繫實際,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圖式與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經驗圖式進行同構。這就是解文察己的過程。這樣一種閲讀教學模式才是尊重學生個性心理千差萬別這一具體事實的。

如果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會閲讀,學會思考,學會發表自己的看法,那麼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是成功的。

三、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彭德懷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他愛大黑騾子更愛戰士的感情,與戰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學習彭德懷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他愛大黑騾子更愛戰士的感情,與戰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五、教學準備

課前蒐集有關資料。多媒體課件

六、教法

接下來我着重談談自己的教學設想和意圖:

第一個環節我用複習第一段的內容引出今天新授的內容。我認為要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首先得動情。教師用飽含情感的語言,把學生帶入紅軍生活艱苦,令人擔憂這種境界,起到了吸引學生讀下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創設的情境切入,意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主動質疑、樂於探究的能力。

在第二個環節初讀引思,整體感知中,我讓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去解決“彭德懷是怎麼做的,你從中體會到什麼?”這一問題。我認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充分調動學生想學的願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此時,學生懷着強烈的期待感,充滿自信地讀課文,自行解決問題,情緒已被完全喚起,進入到積極學習的狀態,為進一步感悟課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設計這一環節,是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實際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豐富而科學的良性語言刺激,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學生通過快速瀏覽,能很快地瞭解第二段的內容,找到正確答案。

第三個環節分析品味課文。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指派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從一開始就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並逐步培養起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由於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如果一句句分析,那時間肯定是來不及的。我們現在提倡長文短教,怎麼短教呢,我覺得就是抓住關鍵的幾個問題分析,領悟文章的中心就可以了,不要面面俱到。於是我就緊緊抓住一箇中心“彭德懷愛大黑騾子,更愛戰士”,讓學生自己去找句子,自己抓住一兩句話分析品味,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讀一讀。這樣的設計擯棄了整齊劃一、尋找統一答案的告知教學,而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去自主閲讀,通過朗讀、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談論中思考、感悟。教育不是告訴,也不是外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是自我建構和生成的。教學中,教者努力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從而讓語文教學成為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

尤其在交流句子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一些説話寫話練習,如:彭德懷盯着大黑騾子會想些什麼?彭德懷背過臉去會怎麼想?彭德懷對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把後面的省略號補充完整。通過這些訓練,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不侷限於書本,加深對課文中心的理解。

第四個環節拓展課文。這篇課文只是學習了彭德懷一個方面的品質,他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我讓學生去搜集有關彭德懷的資料,讓他們在課堂上交流,使彭德懷這個人物形象更豐滿,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肯定有許多話想説,我就讓學生寫話。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慾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想象、表達及善於聯繫舊知的能力。這樣設計,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寫作能力。

要知道素質教育除了課堂以外,還需要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整個教學過程,我意在始終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想,自由地説,盡情地讀,任意地論,從而不斷擴展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得到真正地培養和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這一設計體現了教者與文本對話的深度,也凸顯了孩子與教材對話的過程,更彰顯了師生、生生對話的過程。

當然,這堂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回答得很好,我作為教師,激勵的語言還太單一,形式還不是多樣化。對於學生的朗讀,形式還太少,指導得還不夠。今後這些細微之處還要多加研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4re9g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