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回顧拓展課程的説課稿

回顧拓展課程的説課稿

導語:“説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而【説課稿】則是為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它不同於教案,教案只説“怎樣教”,説課稿則重點説清“為什麼要這樣教”。以下是小編整理回顧拓展課程的説課稿,以供參考。

回顧拓展課程的説課稿

一、説教材

《回顧·拓展三》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大板塊:“交流平台”、“日積月累”和“課外書屋”。 “交流平台”板塊以回顧兩方面的內容為主,即本組課文所記錄的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蹟和本組課文寫法上的特點;“日積月累”板塊供學生積累的是葉挺將軍於guo民黨監獄中用生命和熱血寫成的一首詩《囚歌》;“課外書屋”板塊為學生推薦的是革命題材的詩歌和小説。

三大板塊的內容均緊扣本單元單元主題“牢記先輩與英雄”,旨在追憶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蹟,展現革命志士的理想信念,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探尋語言文字應用規律,領悟革命文化的內涵,並使閲讀積累成為一種習慣。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人教版教材以單元整合為編排特點的編寫體系,前面有佈置,中間有鋪墊,後面有總結、拓展、交流,“回顧·拓展”理所當然就是由課內通向課外的一扇窗户,它使整組教材乃至於全冊教材成為互相聯繫的整體。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邊回顧邊拓展,養成多讀書、多積累的好習慣,既對人文內涵給予充分關注,又注意總結、歸納讀寫方法,力爭使學生在情感薰陶和方法習得兩方面均有獲益。為此,我將《回顧·拓展三》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回顧本單元的課文,交流學文的感受、體會與收穫,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學習課文首尾呼應的寫法,並試着運用。

2、通過學習《囚歌》,重温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蹟,積累革命詩歌。

3、通過推薦好書《紅巖》,交流自己的閲讀體會,説説自己瞭解哪本小説,或者小説中的哪個情節,哪個人物形象,藉以調動學生閲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課外閲讀革命題材小説的興趣。

交流平台這個版塊是本組“回顧·拓展”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因為整合能力對於小學生來説本身就是難點,而且在交流表達時還要説出觀點,説清條理,在交流課文的表達方法時還要舉出例子來説明,實屬不易。

三、説結構

與高年段其他各冊教材相同,本組“回顧·拓展”中的內容與導語呼應,為學生總結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提供平台。引導學生在一組教材的學習之後,交流收穫、體會,以漸漸悟到讀寫的一些基本方法,養成反思的學習習慣。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應“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從這個基本理念出發,在“回顧·拓展”中應引導學生認真複習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的課文,使學生既能從中學習語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受到啟迪和教育。另外,習慣和方法的培養仍然應放第一位,在讓學生接觸一些經典的革命文學作品的同時,逐漸使學生積累一定的閲讀方法和自學方法,培養學生閲讀、欣賞優秀作品的意識和能力。

因此,我將“回顧·拓展”的教學過程基本設定為“複習感悟——習得方法——閲讀實踐”三段式結構。

四、説教法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着教為學服務的原則,我準備採用以下教法:

1、強化主題探究法。

本單元的幾篇課文都是很有教育意義的,而且主題十分明確,所以我嘗試在課始創設一種情境,幫助學生迅速深入單元主題的思想,進行整體感知,讓人物、人物的品格在自己的頭腦中構成畫面,從而有話可説,有東西可交流。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對本單元課文已經學習完成的基礎之上的,學生已經能將幾個獨立的故事整合到一起,能將不同的人物形象集中起來分析。朱熹説:“讀書不可只是在紙上推理義,須反就自身上推究。”入情入境的體驗與交流就是一種最好的探究。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2、表達方法梳理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平台這個版塊進行研討性學習,梳理文章中的表達方法,對已經知道的知識進行新的有意義的重組,進而激活學生自身潛在的創新意識.。

當然,帶領高年級學生學習每一個單元的回顧拓展專題,都要根據年段學習目標,既對人文內涵給予充分關注,又要注意總結、歸納讀寫方法,力爭使學生在情感薰陶和方法習得兩方面均有獲益。特別重視將所積累和習得的各種學習方法融會貫通,綜合運用。

3、誦讀積累賞析法。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要充分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充分地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得到薰陶。作為日積月累中的古詩教學,讀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俗話説“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有機會讀、有時間讀、有情境讀是我設計的初衷,比如用各種形式個別讀,輕聲讀,配樂讀……反覆地讀詩句,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情感,感悟其主旨,達到與文本、作者的共鳴,從而順其自然地將詩句誦記於心。

4、拓展延伸內化法。

俗話説:“厚積才能薄發”,語文學習沒有捷徑,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我們要充分結合“課外書屋”之類的窗口,把學生引進更廣闊的閲讀世界,體驗閲讀的幸福,感受成長的快樂。

五、説學法

得法者事半功倍,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至關重要,本組“回顧·拓展”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自主、合作、探究: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這也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合作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互相啟發,往往能化難為易。具體表現在交流環節,如先在小組內合作,自學探究,再小組彙報,然後交流展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交給全班同學共同解決。當然,在合作探究時,教師應注意指導和參與,及時發現問題,引導交流,促進合作的有效性。

2、預習查閲資料法:蒐集和處理信息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素養。根據課文內容查閲相關資料,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也促使學生的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拓寬事業,幫助積累。

3、古詩詩句的理解方法主要有:誦讀法、情境感受法、查註釋資料法、聯繫上下文理解、換語序、補省略等。

六、説教學過程

我認為,鑽研教材、設定教學目標、研究教法與學法是上好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流程卻是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在“交流平台”上綻放智慧的火花

1、融情入境。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着志士的鮮血……”當這優美、激昂的旋律在耳畔響起,你是否想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誰為我們開創的呢?伴着《五月的鮮花》這首歌曲,我用課件一一呈現學生熟知的.革命英雄: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把生死置之度外李大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為新中國的事業日夜操勞的周總理;生活儉樸、甘願為革命奉獻終身的郝副營長。

交流之始,我先引導學生回憶本組課文裏的人物形象,讓他們重新進入這樣一種熱血澎湃的情境。這既能學生勾起學生對本組課文學習的回憶,也能快速地切入本次交流的交流主題,使課堂更加簡約和高效。

2、明確要求。

我先用ppt出示課文“交流平台”的對話,瞭解課本“交流平台”中小林和小東交流的內容,並讓學生體會別人是怎樣交流的,我們在交流又要注意些什麼。這樣,確定了交流的主題內容,學生就能很快地進行語言提取和語言重組,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説出在交流中要注意的東西,比如有條理的敍述、有禮貌的傾聽、有主見的思想等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這與新課標要求的“能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內容,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是一脈相承的。

3、自由交流。

⑴回顧思想內容:為了體現學習的層次性和實效性,我將此次交流設計成分步進行,先讓學生在小組裏説説哪篇課文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可以着重回憶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一個片段、一個細節,然後再在全班交流學習收穫。

通過分層次的交流,讓學生明白一個民族不應該忘記歷史,不應該忘記先輩,不應該忘記英雄。在緬懷革命先輩的同時,更要深深地懂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因此,我們更應該懂得感恩,並學會自強。

當然,在交流時,我既要鼓勵學生嘗試用簡要的語言比較全面地介紹革命先輩的事蹟,以考驗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又要激發學生交流的興趣,還要在整個過程中起到比較好的引領、調控作用,使熱火朝天的交流過程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⑵交流寫作特點:回顧本組課文的三篇回憶錄,我先引導學生回憶它們的相同點。例如,均採用倒敍的寫法,以第一人稱來敍述,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接着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它們的各自特點。例如,《十六年前的回憶》首尾呼應,結構緊湊;《燈光》線索清晰,細節描寫突出;《一夜的工作》以小見大,敍議結合。還有一篇課文《為人民服務》,是一篇演講稿,論點鮮明,論述縝密,交流時主要引導學生再次回顧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當然,對於寫作方法的指導,並不能侷限於一組課文的例子,我將學生的目光引向整書本甚至所有學過的課文,回顧哪些課文運用了上述的寫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並提醒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也可以運用這樣的寫法來表達我們的情感。

總之,通過“交流平台”這個版塊,讓學生在集體交流中得到啟示:讀書不僅要讀懂內容,還要體會思想感情,瞭解人物形象,以及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二)在“日積月累”中收穫語言的珍珠

1、談話導入:“革命戰爭時期,許多愛國志士用詩歌的形式表達了對敵人的仇恨與對革命勝利的嚮往之情。閲讀這些詩歌,透過字裏行間,我們會在作者精煉的語言中看到他們視死如歸的高大形象。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葉挺寫的這首《囚歌》。” 我用簡短的幾句話迅速地拉近了學生與詩歌的距離。

2、讀準字音:新課標要求第三學段的孩子“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所以我讓學生自由朗讀《囚歌》,並指導他們學會朗讀的停頓處理。

3、讀懂內容。

引導學生質疑:從詩中能感受到什麼?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並引導他們學會共同解決。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人”、“一個聲音”、“活棺材”、“地下的烈火”、“永生”這些詞語的特定含義,並引導學生思考:全詩中,葉挺把誰比作狗?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他渴望的又是一種怎樣的自由?

4、補充相關背景資料:《囚歌》中“囚”字的涵義;“囚歌”是指困在獄中所寫的壯歌。簡介葉挺及他寫作這首詩的背景。這個環節先由學生自己補充,因為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會了各種蒐集資料的方法,也已經養成了提前預習的習慣,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我再提供幫助。

5、配樂背誦《囚歌》: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詩歌的意義後重點是誦讀,我給孩子們配了輕柔的背景音樂,這樣很自然地創造出一種朗讀的情境。通過這樣的誦讀,不僅能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還能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操。總之,古詩文是塑造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載體,讓孩子們自小就紮根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中,這是愛國主義最具體的表現,對孩子的個人修養和人格發育也極有好處.。

6、拓展延伸:學完《囚歌》,我給孩子們提出建議,課外再蒐集一首革命詩詞,練習朗讀、背誦。我在課堂上給學生推薦的是《就義詩》、《夏日絕句》、《樂府詩集》、《署相》等等,引導學生學會從詩歌中去尋找革命先輩們那種勇往直前的戰鬥精神、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和追求理想的執着精神。

(三)在“課外書屋”裏找到閲讀的密碼

1、引入“課外書屋”:從《囚歌》和《獄中聯歡》引出小説《紅巖》,進而引導讀“課外書屋”的提示,瞭解像《紅巖》一樣的革命題材的小説有很多。

2、自由交流:説説自己瞭解哪本小説,或者小説中的某個情節,某個人物形象,有沒有在書中發現‘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死’了呢?以此調動學生閲讀的興趣。

3、因為本校有圖書室,所以我建議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選擇一兩本來讀。並安排在一段時間之後,開展“緬懷先烈、不忘遺志”為主題的班級讀書會,集體交流讀後感。鼓勵課外閲讀,讓閲讀成為一生的好習慣。

七、説板書設計

雖然“回顧·拓展”是由獨立的三部分組成,但是在主題和訓練目的上仍然是一個整體,為了凸顯這一點,我將板書作了如下設計:

八、説教學效果

根據新課標精神“把課堂還給孩子”,我在此次説課稿的設計中,特別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及交流合作。我主要採用單元整合的方式,分課前熱身、課堂教學、課餘拓展訓練三步曲,盡力做到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自覺地積累。

“交流平台”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展示的平台,學生在交流合作中不僅能學會表達,也能學會傾聽,我最期待的是思維的碰撞能讓他們產生成就感及被認同感;六年級的學生已經養成了一定的自主積累習慣,“日積月累”重點是培養他們圍繞主題積累的意識,這個目的應該很容易達到;雖然課外閲讀量很難保證,但由於我在“課外書屋”版塊佈置了主題讀書會,學生應該會很積極地參與。

點評:

“回顧·拓展”是語文學習的加油站,它承載着梳理本組課文、提煉要點、拓展延伸的任務,殷老師的這一篇説課稿正是這個基礎之上,挖掘了單元學習深度,拓展了單元學習寬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統觀全局,從主題出發。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注重聽説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繫,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從板書設計以“緬懷先烈、不忘遺志”為主題總結可以看出殷老師非常注重單元整合,這樣,使每一個環節的訓練目的性更加明確,也能使課堂更加高效和簡潔。

二、合作交流,有獨到見解。

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上,引導發現語文課程深廣的內涵決定了學生對語文材料理解的多元性,殷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單元回顧過後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所得所感,學生不僅會有超越課文的更深的理解,而且會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在引導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殷老師並沒有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閲讀理解,遇到問題時通過查閲蒐集資料、合作討論等方式來解決,在這樣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閲讀延伸,拓寬知識面。

葉聖陶曾説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在教學中,殷老師發揮高年級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感受詩歌的大義光輝,這樣聯繫背景,融入意境,才能真正感受《囚歌》的悲壯美。整節課由理解詩句本義,到鏈接課外相關資料強化理解,再到聯繫單元主題進行理解,可謂由淺入深,由課內文本到鏈接課外文本,再由鏈接文本到思想昇華,層層遞進,由扶到放,學以致用,符合學生認知的規律。

總之,本教學設計圍繞單元主題,充分地關注了學生,整合了單元文本,條理清楚,由淺入深,細節飽滿,這樣的説課稿接地氣、有實效,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孩子。

標籤: 回顧 拓展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02pp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