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全詩翻譯賞析

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全詩翻譯賞析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詩作。這是一首抒寫感想的抒情詩。此詩寫出晨讀禪經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達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鬱之情,抒發了詩人的哲學見解。下面是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全詩翻譯賞析,參考一下。

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全詩翻譯賞析

“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這兩句是説,太陽升起,照在青松之上,那青松經過晨霧朝露的潤澤,如洗滌之後那樣青翠欲滴。此景況,更襯托出寺院的幽雅清靜。

出自柳宗元《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閒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説,悟悦心自足。

參考譯文

汲來清涼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塵土。

悠閒地捧起佛門貝葉經,信步走出東齋吟詠朗讀。

佛經真諦世人並無領悟,荒誕之事卻為人們追逐。

佛儒精義原也可望暗合,但修養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禪院多麼幽雅清靜,綠色鮮苔連接竹林深處。

太陽出來照着晨霧餘露,蒼翠松樹宛若沐後塗脂。

清靜使我恬淡難以言説,悟出佛理內心暢快滿足。

賞析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作品。此首詩為詩人被貶永州時所作,約寫於元和元年(806年)。當時,柳宗元住永州龍興寺。這是一首抒寫感想的抒情詩。此詩寫出晨讀禪經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達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鬱之情,抒發了詩人的哲學見解。前半部寫詩人到禪院讀經,指責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誕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經的真正含義。後半部寫他認為佛家的精義與儒家之道有相通之處,但如何修養本性,卻難以精熟。然而,他對禪院的清靜幽雅卻流連玩賞。全詩描寫了習禪的心境,以及深得禪趣那種輕鬆、愉悦、閒適的心態。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到超師院讀佛經的感受,其主要內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個名叫超的僧人(師)的寺院裏去讀佛經,有所感而寫下這首五古抒情詩,既表達了他壯志未已而身遭貶謫,欲於佛經中尋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尋求一種超越塵世,流連於沖淡寧靜的閒適佳境的複雜心情。

頭四句總説“晨詣超師院讀禪經”。詩人把研讀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寶貴的時刻。“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清晨早起,空氣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彈冠振衣拂去灰塵,身心內外俱為清淨方可讀經。可見用心之虔誠,充分表現了詩人對佛教的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於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閒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一個“讀”字,是全詩內容的綱領;一個“閒”字,是全詩抒情的主調。詩人貶居永州,官職雖名曰“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但只是個“閒官”而已。閒人閒官閒地,無政事之煩擾,亦無名利得失之拘牽,正是難得清閒,正好信步讀經。就讀經來説,閒而不閒;就處境而言,不閒而閒,其複雜心情曲曲傳出。

中間四句承上文“讀”字而來,正面寫讀“經”的感想。這裏有兩層意思:前二句“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是説書中真意不去領悟,妄誕之言世所追逐。詩人以自身崇信佛學的正確態度諷喻世俗之佞佛,即對於佛經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領悟,而對於書中一切迷信荒誕的事蹟卻又盡力追求而津津樂道。正如詩人在《送琛上人南遊序》中所批評的那樣:“而今之言禪者,有流蕩舛誤、迭相師用,妄取空語,而脱略方便,顛倒真實,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學習佛經的正確態度和對佛經的深刻理解。後二句轉寫對待佛經的正確態度。“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意思是説:佛家遺言值得深思,修養本性怎能圓熟?“冀可”是希望能夠的意思。言佛教教義艱深,必須深入鑽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達到精審圓滿的目的的。言下之意是説:愚妄地佞佛不足取,只有學習它於變革社會有益的內容才算真有所得。這反映了詩人對佛教教義及其社會作用的主觀的特殊理解。對此,詩人也有批評説:“又有能言體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須離也。離之外矣,是世之所大患也。”(《柳宗元集》卷二五)柳宗元在對待佛教問題上與韓愈的有所不同。韓愈闢佛,是熱心張揚“道統”的儒學家,主張對僧侶“人其人,火其書”;而柳宗元卻認為在佛教教義中包含着與儒家聖人之道相通的有益於世的內容,否定“天命”的主宰。他自己最終陷入了佛教識破塵緣、超脱苦海的消極境地。

末六句承上文“閒”字而來,抒發詩人對寺院清淨幽閒的景物的流連賞玩,到了忘言的境界。這裏也寫了二層意思:前四句寫景,後二句抒情。前四句意謂超師寺院何其幽靜,苔色青青連着翠竹。旭日東昇晨霧滋潤,梳洗青松塗以膏沐。“道人”實指“超師”,“庭宇”呼應“東齋”,既言“步出”則寺院環境盡收眼內,一個“靜”字總括了它的幽靜無聲和詩人的閒適心境。是景物之靜,也是詩人內心之靜。而苔色青青,翠竹森森,一片青綠,又從色調上渲染了這環境的葱蘢幽深。“日出”照應“晨”,緊扣題目,再次點明時間。旭日冉冉,霧露濛濛,青松經霧露滋潤後彷彿象人經過梳洗、上過油脂一樣。這是用擬人法寫青松,也是用“青松如膏沐”進一步寫環境的清新。這就使讀者體會到詩人通過優美寧靜的寺院之景傳達出一種獨特的心境和思想感情。這是“閒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靜謐清幽之景,抒發的是“閒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曠達之情。結尾二句意謂寧靜沖淡難以言説,悟道之樂心滿意足。詩人觸景生情,直抒胸臆,看來似乏含蓄,有蛇足之嫌,但一經道破,又覺意味更深一層。它既與前面的景物相連,寫出“閒人”欣喜愉悦而又多少帶點落寞孤寂的韻味;又與前面的讀“經”相呼應,詩人自認為是精通了禪經三昧,與當時的佞佛者大相徑庭,其悟道之樂自然心滿意足了。這就又透露出詩人卑視塵俗、諷喻佞佛者的.孤傲之情。而這兩者——情景與讀經,前後呼應,融為一體。詩人巧妙地把自然景物契合進自己主觀的“禪悟”之中,其感受之深,妙不可言,真是達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從章法上看,全詩自晨起讀經始,至末以日出賞景憚悟終,渾然無痕,相映成趣,生動表現了詩人於逆境中讀經養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塵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適的複雜心境,營造了一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幽深寂靜的藝術境界。詩中有禪味而又託情於景,情趣濃郁。

拓展內容

柳宗元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予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以下是柳宗元人物簡介,請考生學習。

貞元九年(793)中進士第,十四年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十七年任藍田縣尉,十九年為監察御史裏行(見習御史)。二十一年正月,順宗(李誦)即位,柳宗元積極協同王叔文等人進行政治改革,時為禮部員外郎。改革觸犯了保守官僚、宦官、藩鎮的利益,遭到反對,不到八個月就以失敗告終。九月,王叔文等革新人物受到迫害,柳宗元始貶為邵州剌史,十一月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司馬。直到元和十年(815)春,才奉召至京師,三月又出為柳州刺史。他在柳州頗有政績,四年後死在那裏。

柳宗元是政治改革家,也是中唐時期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和韓愈尊儒學、力斥佛、老不同,他尊儒學(最看重《春秋》,主張取聖人大中之道以為理),卻統合佛、道之長而棄其短,並認為韓愈闢佛是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送僧浩初序》)。他能從勢的發展來看待社會歷史的進化,能從安民的角度來談論吏治之道,這些在當時都是有進步意義的。

柳宗元的古文理論比較完備,重要的有三點。一是認為文章要表現正確的思想內容,要能為時所用。他講文者以明道,並要以輔時及物為道,且一再中言:文之用,辭令褒貶、導揚諷諭而已。二是主張文章的內容、形式要統一起來,二者不能有所偏廢。他既反對無乎內而飾乎外,也反對有乎內而不飾乎外。三是強調作家要有好的道德修養和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他説大都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又講作文切不町出以輕心、怠心、昏氣、矜氣。此外,他對古代文化遺產並不一概否定,而是主張參用其長,既吸收可取的思想資料,也利用各種文體(包括駢文、辭賦)的藝術形式。柳宗元這些觀點對當列的青年習作者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他雖不像韓愈那樣公開和一些青年建立師生關係,但受他指教的人卻相當多。他在長安,每日登門求教者幾十人,到了南方,不少人還從千里以外到永州向他求教。柳宗元熱心幫助他們,或口講指畫,或用函授方法解決疑難,大大推動了古文運動的發展。

當然,柳宗元對古文運動的最大貢獻,是他創作的許多優秀的古文。這些優秀作品大都產生在他被貶以後。原因是長期謫居南方,使他對社會弊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形同囚犯的憂患生活使得他悲憤填胸,抑鬱難平。再加上他這時有意識地研究了先秦兩漢的古文,便使他有可能寫出好的作品。總的看,柳文高、壯、廣、厚,詞正而理備,而又言暢而意美,顯出俊傑廉悍、詞氣峻厲或幽鬱隱微、峭麗精潔的審美特徵。韓愈説柳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即含蓄不露,見《詩人玉屑》引《漫齋語錄》),劉熙載言柳文如奇峯異嶂,層見疊出,都説明它們具有內、外兼善的特點。他的論説文雄辯滔滔,凌厲峭折,大小政論無不筆鋒犀利,論證精確。他的傳記文善於刻劃人物性格,有的是學習《史記》、《漢書》中人物傳記的表現手法,有的則是自有創造。比如他的《梓人傳》、《宋清傳》,明顯地吸取了唐傳奇的特點,但又不是純傳奇。作者善於借立傳來闡發道理。柳宗元是第一個使寓言成為獨立文學形式的作家。他的寓言多以人、禽獸、草木的小故事為題材,有的反映作者的政治見解,有的宣揚人生哲理,寓意深遠。山水遊記是柳宗元對古代散文最出色的貢獻,它們不但再現了南方自然山水的美,還寫出了作者感情的微妙變化。這種借寫被遺棄的山水以吐胸中之氣的做法,把古代山水遊記的寫作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柳文中還有不少騷賦,它們從風格到體制都受到屈賦的影響,在唐人中是不多見的。總之,柳文眾體兼備,無論記山水、狀人物、談文章、議論政事、闡述哲理,皆能形容盡致,辯析入微,真是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

柳宗元有詩一百四十餘首。其詩雅淡味深,和陶淵明、王維、韋應物並稱。蘇軾説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評韓柳詩》)。又説詩到李、杜以後,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稱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書黃予思詩集後》)。

劉禹錫曾為柳宗元編《河東先生集》三十卷,原奉已佚,現存宋人輯本多種。今人吳文治等參校眾本,編有《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兩卷,另有外集補遺一卷。

柳宗元作品

1、《聞黃鸝》

倦聞子規朝暮聲,不意忽有黃鸝鳴。

一聲夢斷楚江曲,滿眼故園春意生。

目極千里無山河,麥芒際天搖清波。

王畿優本少賦役,務閒酒熟饒經過。

此時晴煙最深處,舍南巷北遙相語。

翻日迥度昆明飛,凌風邪看細柳翥。

我今誤落千萬山,身同傖人不思還。

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

閉聲回翅歸務速,西林紫椹行當熟。

2、《詠三良》

束帶值明後,顧盼流輝光。

一心在陳力,鼎列誇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義皎如霜。

生時亮同體,死沒寧分張。

壯軀閉幽隧,猛志填黃腸。

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

疾病命固

亂,魏氏言有章。

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

3、《梅雨》

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

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

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

4、《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宦情羈思共悽悽,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5、《南澗中題》

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

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

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誰為後來者,當與此心期。

6、《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紅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7、《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

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

春風無限瀟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

8、《飲酒》

今夕少愉樂,起坐開清尊。

舉觴酹先酒,為我驅憂煩。

須臾心自殊,頓覺天地暄。

連山變幽晦,綠水函晏温。

藹藹南郭門,樹木一何繁。

清陰可自庇,竟夕聞佳言。

盡醉無復辭,偃卧有芳蓀。

彼哉晉楚富,此道未必存。

9、《讀書》

幽沉謝世事,俯默窺唐虞。

上下觀古今,起伏千萬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籲。

縹帙各舒散,前後互相逾。

瘴痾擾靈府,日與往昔殊。

臨文乍了了,徹卷兀若無。

竟夕誰與言,但與竹素俱。

倦極便倒卧,熟寐乃一蘇。

欠伸展肢體,吟詠心自愉。

得意適其適,非願為世儒。

道盡即閉口,蕭散捐囚拘。

巧者為我拙,智者為我愚。

書史足自悦,安用勤與劬。

貴爾六尺軀,勿為名所驅。

10、《溪居》

久為簪組束,幸此南夷謫。

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11、《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12、《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13、《早梅》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14、《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方。

15、《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峯頭望故鄉。

16、《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覺聞繁露墜,開户臨西園。

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17、《秋曉行南谷經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

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

18、《雨後曉行獨至愚溪北池》

宿雲散洲渚,曉日明村塢。

高樹臨清池,風驚夜來雨。

予心適無事,偶此成賓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847p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