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學習資料 >學習計劃 >

課程計劃修訂的四次探索論文

課程計劃修訂的四次探索論文

學校是教育真實發生的最重要場所,只有結合學校自身特色和學生實際,堅持教育教學改革,才能辦成讓社會、家長、學生和教師都滿意的學校。因此,學校的課程計劃不僅要體現學生髮展的共性特徵,更應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選擇最有效的課程教育途徑,使每個學生都能各得其所地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課程計劃修訂的四次探索論文

20XX年,我校參與了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持的課題“學校課程計劃研製”,系統地反思二十多年來學校在課程計劃實施方面的經歷和困惑,並在專家的指導下,進一步對課程計劃的“自我評價與完善機制”作了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第一次——社會生活實踐探索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們有目的地學習中外主要教育流派的理論,結合我校教學改革的實踐,提出了“接受式”與“活動式”這兩種課程結構理論。在繼續學習青浦區教育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我校對現有的課程設置、課程類型、課程實施策略等進行比較系統的反思、歸納,逐步形成“活動一發展”的教育模式,其特徵是強調教師引導、啟發作用的發揮,突出學生在學習經歷中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實現學生在實踐體驗活動中的學習、成長與發展,從而有效地達到促進學生各種能力提升的目的。

我校有計劃地制訂並實施注重聯繫社會的課程改革實驗方案,注重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加強課程結構的主幹,重視學科知識和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達到讓學生多元發展的目的。如在課時數方面,基礎型課程佔周總課時數的66. 7%~69. 2%,實踐活動課佔周總課時數的30%以上,這樣的數據比例是比較合理的。但實踐後發現,我們把本應屬於基礎型課程的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劃入活動課的範疇,約佔50%,使真正意義上的活動課的課時數相對較少,且內容顯得比較單一,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經過近十年的實踐,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

我們對三個不同表現層次(優秀、合格、需努力)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並對部分教師、學生進行訪談後發現,我校基礎型課程在學科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缺少相應的深入導向,導致部分教師不知道該如何妥善分配課時。又由於學生的個體需求不同,而學校開設的活動課類型有限,所以現有的課程改革實驗方案既不能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又在教學、課時等方面存在較大的侷限性。部分學生認為這樣的課程並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影響了學習興趣;部分教師也認為某些課程由於課時的限制,教學要求不能落實到位,教學困難重重。可見,當前的學校課程缺乏本校應有的特色,不能適應學生髮展的需求,學校課程計劃的修訂迫在眉睫。

二、第二次——課內外結合實踐探索

20XX年,隨着上海二期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們通過先進的理念引導,進一步探索學校課程的發展規律,力求注重學生的學習經歷,大力開展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構建了以“課堂內的基本活動”“課內外密切聯繫的專題活動”“校內外結合的綜合活動”三項活動為主線的由內向外、相互補充、互相促進的三類課程教學計劃方案。

1.我校現有基礎型課程18門,按課程標準的要求分年段實施,為學生所必修;在“4+2”學科中設置“+2”課程,如語文學科增加閲讀、書法課。

2.我校拓展型課程包含學科拓展、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等三項活動。學科拓展活動為學生自選課程,可通過班級授課的方式進行,也可通過課外社團形式組織活動,如成立文學社、書法社、製作社等近十個課外社團;主題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則要求學生必須參與。

3.我校探究型課程採用課內外結合方式,四個年段學生圍繞關注生活、生命、自然、社會四個系列專題,在教師指導下自主探究,培養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次的課程教學計劃方案重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利用本校師資特色,增加拓展型、探究型課程的活動模塊,採用課內外結合的模式,提出以“終身教育思想為指導,努力培養學生適應學習社會化”的能力目標。

依據本次課程計劃,從課時數來看,基礎型課程佔周總課時數的75%,其他類型的課程佔周總課時數的25%左右。基礎型課程的佔比增加,既包含了更豐富的學科知識,又包含了學科拓展課程與學科活動課程的內容。尤其對“4+2”課程中的“+2”課程內容作了明確的規定,對拓展型、探究型課程的教學內容也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便於引領教師的教學方向。在這期間,我校出現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如“民防教育”“地震科普教育”等,為形成我校科技、體育、藝術的特色打下基礎。

但在實施課程計劃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此次課程計劃沒有完善的評價機制,讓課程計劃的修訂與實施缺乏針對性。我們逐步認識到課程改革能否積極、穩妥地推進,其重要的動力措施就是要對課程改革的效果進行合理、有效的評估,因此,必須要有創新有效的學業評價方案。

三、第三次——學業評價實踐探索

從20XX年起,我們研究、制訂並實施與三類課程的學業評價改革相對應的學分制評價方案,其目的是將基礎型、拓展型、探究型課程和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相應的評定學分作為學生四年學習的總學分,併成為學生畢業、推優、評優的重要依據,從而逐步打破“一考定終身”的格局。該學分制評價方案提出了學分制評價的實施辦法,其中的“課程學分結構”分為基礎型課程學分、拓展型課程學分、探究型課程學分與思想品德學分四大類。基礎型課程學分不高於75%,拓展型課程學分佔10%左右,探究型課程學分佔5%左右,思想品德學分不低於10%。

我們先後制訂了學校學生學分卡、拓展型課程學業評價表(分學科、活動兩類)、探究型課程學業評價表、學生思想品德與行為素養評價表和學生學分獎勵方案等,逐步完善了教師、家長、社會等羣體的評價反饋系統。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探索,我們預設的學校課程計劃與相應的評價措施按照“課程一實施一評價”的步驟有序地進行。

要進一步完善或改進學校課程計劃,真正有重要發言權的是學校課程作用的'直接對象——學生和學校課程的直接實施者——教師,他們的感受、想法和建議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我們對學生、教師及社區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採用隨機取樣的方式,獲得學生、教師的樣本羣。我們統計發現,大部分教師認為本課程方案更注重過程,更體現人本化等優點,使學生獲得比較正確、合理、可接受的評價,非常有利於學生的持續發展。大部分學生對三類課程的學習感到滿意,很多學生喜歡學分制或學分與分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學校現行的課程評價制度感到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雖然探究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在發展、培養學生能力方面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我們總感到在培養學生個性(或特色)方面似乎不夠明顯,也就是説我們設置探究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時既要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共性需求,又要適合不同學生的個性需要,這可能是我們繼續改進課程計劃的方向。鑑於上述因素,我們對20XX年學校三類課程教學計劃的實踐進行反思,感到我校的基礎型課程重視基礎知識,但缺乏針對性的因材施教;探究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共性求,但缺乏針對學生個性的激發與培養。為此,我們對探究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進一步細化,進行非限定課程種類的設置,為進一步的課程改革或課程計劃修訂提供既遵循國家的課程指導思想,又貼近學生實際的可行的新思路。

四、第四次——共性與個性融洽發展的實踐探索

20XX年9月,我校遷入新的校址,教學環境與教學硬件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們繼續在學校“活動一發展”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在我校當前的環境、學生、教師等因素髮展變化的基礎上,重新思考學校課程計劃的宗旨。為了促進所有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終身發展,我校全力構建既能為所有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經歷,又能滿足所有學生自身發展需求的課程體系,制訂了相配套的符合學校發展目標的課程計劃。

新的課程計劃是依據上海市初中課程計劃和我校辦學實際與特點而形成的。在課時數方面,基礎型課程佔周總課時數的69%~79%,其他類型課程佔周總課時數的209'o以上。我們在20XX年課程計劃的基礎上,加強對拓展型、探究型課程的進一步細化,也就是加強非限定課程種類的設置,如心理類開展團隊心理遊戲、科技類學習PPT深度開發、文學類學習影視製作等。這樣多元的課程設置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個性需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uexiziliao/xuexijihua/jzoz4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