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論文

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論文

針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普遍程式化,缺少創新意識的培養,我們對課程設計進行了基於實踐項目的新方法探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論文,歡迎來參考!

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論文

摘要:

本文針對高校現今環境下機械設計課程教學的需求和學習目標,探討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將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與討論式教學模式相結合,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高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然後增強教師教學的吸引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機械設計課程課堂質量和滿足學生自我學習的需求。

關鍵詞:對分課堂;機械設計;教學模式;交互式學習

在高等工科教育教學中,機械設計課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面向機械類本科生開設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程,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個教學環節,對培養學生的機械設計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隨着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出現了教育質量顯著降低的問題,課堂缺課率高,低頭族普遍;學生學習趨功利化,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教學內容不聞不問,不學不思;而在網絡和新媒體的衝擊下,傳統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也面臨着課堂教學質量不高,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困境。以上種種問題,都使得現在的機械設計教學已很難實現現階段對學生的培養目標。為了解決本課程在教學中面臨的`困境,促進課程的良好發展,實現教學的內涵式發展目標,探索並實踐新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提出和內涵

在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上,教師仍以傳統講授式教學方式為主,這種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導,包括教師課堂講授,學生課後學習兩個分離的過程,面臨着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溝通少,教師和學生之間缺少互動,學生參與度很低,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十分不足的困境,很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為了應對這一困境,在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上,我們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探索,嘗試採用了討論式、啟發式、參與式教學方法等一些新的授課方式,但都未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如討論式教學,雖能通過課堂討論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加強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討論的開放性特點極易造成學生的思路偏離教學內容的要求,影響學習的系統性[1-2];學生每學期開課門數多,每門課程分配時間有限,如果課下未能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預習則不能展開有效討論,達不到預定的學習效果;討論式教學需要教師深度參與,時時引導和監督學生,然後不適合大班教學。結合傳統課堂和討論式課堂的優勢,取捨折中,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於2014年提出了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對分課堂在先教後學的基礎上,強調師生互動、生生有效交流溝通,鼓勵學生自主性學習,關鍵創新在於把講授和討論的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後有一週時間安排自主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稱為PAD課堂[1]。

二對分課堂在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

(一)課程設計與教學組織

2016年秋季學期,在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機械設計課程中首次實踐對分課堂。課程班級為2個自然班,共計65人。每週兩次課,每次2學時,實際上課15周。然後為讓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有充分的瞭解,並能儘快接受,在學期開始時,就將教學大綱、教學規劃上載到網絡教學平台,以便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有所瞭解,並在上第一節課時向學生詳細解釋該教學模式、關鍵點、注意事項和具體要求。在課程教學規劃的整體安排上,根據本門課程實踐性強、內容多而雜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講授和討論時間為課堂講授佔總學時數的70%,學生討論佔30%,可根據授課的具體情況做調整。授課過程為教師課堂講授在前,學生課後內化吸收在中,生生課堂討論在後。課程教學內容按章節劃分,每個章節所需學時由教學內容決定,包括講授時間和討論時間,學生課後內化吸收時間由自己的學習情況決定,不佔用總學時數。教師課堂講授環節,主要是搭建學習內容的大框架,梳理知識點,結合課程本身的特點,對重難點內容進行較詳細的講授。學生在課後的內化吸收環節中,通過閲讀教材,複習ppt課件,整理隨堂筆記,寫出完整的讀書筆記,並根據老師在課堂上留下的作業、問題,複習鞏固課上所學知識,並結合實際,進行知識拓展,為隨後的課堂討論做準備,這個過程是學生以個體為單位自主學習的過程。為了使隨後的課堂討論達到好的效果,老師在作業的佈置上提出了具體的要求:(1)完成對知識的温習和鞏固:複習老師上課講過的重難點,完成讀書筆記;(2)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本門課程實踐性較強,要求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加強和實際應用的聯繫,找到1-2個應用實例;(3)問題總結:根據所學章節的相關內容,要求每個學生提出2—3個問題,多提不限。問題可是學習內容、課後習題中未解決的問題,也可是課本外相關知識,問題可用來考教同組成員,也可向同組或外組同學尋求幫助,以最終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在課堂討論環節中,學生以3-5人為一組,組內成員自己指定組長、記錄員和發言人,進行組內、組間和班級內討論。學生通過互相交流,互相討論,解決疑難問題,再次獲取知識,最後由老師做討論總結。

(二)教學效果實施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後,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主要表現在: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明顯提高,課堂主動參與意識增強。對分課堂改革了機械設計課程在傳統純講授式教學模式下,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2]。在課堂講授環節,教師主要搭建知識點的基本框架,在學習內容上留給學生進一步主動探索的空間,提高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的主動性。討論環節時,學生能夠按照要求完成作業,帶着問題到課堂上進行討論。為了討論能得高分,再加上小組成員的相互制約、幫助與鼓勵,學生基本都能主動參與討論,積極的表現自己,課堂參與意識明顯增強。

2.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講授力求完整詳盡,常常採用滿堂灌式的授課方式,解決問題時,教師往往是自問自答,學生參與度低,傾聽的意願不高,師生交流少。課後學生互動學習的環境很難保證,生生之間的交流少。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把互動交流作為課堂生活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帶着問題來參與課堂討論,很大程度上靠自主、協作的方式學習。在組內、組間、班級內的討論中鍛鍊了表達能力,學會借鑑他人的視角,加強了團隊合作意識,提高了個人素質。同時教師也可以隨時參與討論,老師有更多的機會和學生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

3.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顯著提升。在對分課堂模式下,學生經過課堂講授——課後內化吸收——課堂討論三個相互聯繫的學習過程,對同一內容進行了三次有效的學習,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穩固記憶,避免考前臨時抱佛腳的情況,學習效果顯著提升。通過問題拓展,提升了學生考慮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加強了過程性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提高了教學質量。在學期末所做的問卷調查中,80%的學生對對分課堂持肯定態度,認為在該模式下,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目標明確。在期末考試中,該班的平均成績、及格率遠高於其他班級。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和教師的認可,不僅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主動性有很大幫助,也是對教師講授模式的新探索的肯定,對其他課的教學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三結語

在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中,本人嘗試採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該模式下,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收者”逐漸轉變為知識的“發現者”和“交流者”,教師由知識的機械“灌輸者”逐漸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3-4]。對分課堂在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的嘗試,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現今該課程教學的不足,值得在所有機械設計基礎類課程中推薦。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2]楊淑萍,王德偉,張麗傑.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657-658.

[3]趙濱寧.基於“對分課堂”的元學習能力培養研究——以“雅思閲讀”課程為例[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6.1:20-23.

[4]石雲霞,沈景鳳,王新華.機械設計系列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5,(17):81-8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d0y9k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