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張愛玲 >

《張愛玲傳》讀後感(集錦2篇)

《張愛玲傳》讀後感(集錦2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張愛玲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張愛玲傳》讀後感(集錦2篇)

《張愛玲傳》讀後感1

關於張愛玲,她的文字華麗、淒涼,她的人生亦是如此。聞名一時的她終究是孤獨老去……

懵懵懂懂的她視線定格在遠去的母親身上,縱有不捨,還是要接受父母離婚的現實。那年,她十歲。面對沉淪的父親、敗落的家庭,她想要逃離。她在家中“要沉下去”的書房裏拼命讀書。她一邊要忍受後母的欺侮,一邊要在思念母親的煎熬中苦苦度日。她終於逃出了這座荒島,她的坎坷人生也就此開始。

她漸漸在上海文壇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那年,她二十三歲。她的文章多以悲劇結尾,這或許與她的家世有很大關係。她多次想要出國留學,但屢遭戰爭未果。她不甘心,仍舊嚮往國外的生活。在香港大學,她認識了炎櫻,那個性格與她互補的女孩。她們説説笑笑,生活看似十分美好。然而戰爭擊碎了她的夢,她又回到了上海——那個讓她成名卻又讓她感到傷心的地方。

她遇到了心目中的他,他令她驚喜,迅速地在她心裏生了根。那年,她二十四歲。她也曾寫道: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她將整顆心交與胡蘭成,而胡蘭成在抗日戰爭勝利後逃跑並背棄了他們的誓言。她孤獨而又絕望。她的傾城之戀不過一場破碎、凌亂的夢。

她隻身一人前往美國,並在這裏認識了賴雅。那年,她三十六歲。那時的她正值好年紀,卻嫁給了窮困潦倒、比她大二十九歲的賴雅。賴雅年老多病,她不得不到台灣寫作賺錢為賴雅買藥。賴雅終究比她早一步先走。十一年的陪伴隨賴雅去了,她又遭受沉重的打擊。

她老了,自己孤獨地生活在他鄉。1995年9月8日,她被發現在家中去世。那個與眾不同的她走了,一代傳奇也落下帷幕。

這就是她——張愛玲,避世而不棄世的臨水照花人。

《張愛玲傳》讀後感2

張愛玲,一位才華橫溢的優秀奇女子,本該享受童年快樂時光的她,在四歲時,母親便離開她前往外國留學,八歲時母親回來把她送入學校改名張愛玲,十歲時父母離異,童年沒有父母陪伴的她依然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有目標不抱怨,愛憎分明,敢愛敢恨。

她的才表現在寫作方面,她把母親和姑姑的對話,從叔叔的口中所聽到的故事都記錄下來,編寫成一部部廣為流傳和受喜愛的小説,比如《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等等,她也有個怪癖,上學時期的她總會忘記寫作業,每當有人問她時,她只是淡淡地説一聲:“哦!我忘了”,她就是這樣的獨一無二。

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沒有那種享盡榮華富貴的舒適,只有一張牀,簡簡單單地生活,寫書,寫文獻。她描述自己的生活為“老鼠洞中的生活”,就是每天待在宿舍裏面,基本不出門,偶爾要參加聚會也是悄悄的來,悄悄的走。有個粉絲戴小姐每天跟蹤她,把她丟棄的垃圾都撿來研究,揭露了張愛玲的很多隱私,這讓她非常的生氣。之後她更加封閉了。

她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儘量不讓自己麻煩到別人,我覺得對於她,或許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得之所想,得之所欲。儘管這個悲慘的晚年生活讓人覺得有點感慨萬分,這麼一個才女晚年竟然如此淒涼,當然這個淒涼要打個雙引號,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在她臨終前,她整理了自己的房間、信件及重要證件並打包,就這麼清清白白又冷冷清清地走了。她在遺囑上寫到:“死後馬上火葬,不要讓人看遺體,不要侷限任何葬禮儀式。骨灰灑向空曠無人的地方。”

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不給別人麻煩卻用孤獨和才華給人留下更多真實、自然、堅持,做最真實的自己。在她的作品中承載了她對世界的看法,她值得我們一直銘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zhangailing/0rk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