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張愛玲 >

張愛玲散文集讀後感範文

張愛玲散文集讀後感範文

當讀完一本名著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張愛玲散文集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張愛玲散文集讀後感範文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張愛玲用了比較坦誠、平和的語氣,談到了自己在寫小説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這篇文章也是我們深刻的瞭解張愛玲的作品和去還原一個真實的張愛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張愛玲非常謙虛的指出了自己寫小説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但也堅定的表明了自己寫小説和散文時自己堅持的主張和以後該努力的方向,字裏行間中透露着張愛玲的作為一位文學大家的'風範和氣量。

張愛玲覺得自己寫小説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學理論的,並認為文學理論是文學出品出現後而產生的產物,她認為一個作家應該是在文學作品中,經過自身提煉和吸收穫得適合自己的文學理論,可能也只能這種方式才能讓作家把那些文學理論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較自如把文學理論一些好的東西渾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裏,創造出一流的作品,當然她也肯定了文學理論對於推動文學作品上的積極作用,她把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後的兩隻腳,文學理論是不可能處在文學作品之上,更不會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張愛玲認為人是為了追求和諧安穩的一面才去鬥爭的,可許多的文人卻過多的關注於人生的鬥爭,而忽視了和諧的一面。她認為鬥爭只存在一個時代,每個時代鬥爭的東西可能會是不同的,但人們追求安穩的生活相信是每個時代的人都有着的願望,因此張愛玲認為安穩實質是一種永恆。所以張愛玲在文學作品中透露着追求人生安穩的一面,但因此也會缺少一種“力”,給人振奮的一種力量。

張愛玲覺得寫文學作品應該給人一種啟示,而這種啟示是藴含在自己的作品當中的,讓人們在故事中自己去獲得,因此她會把自己的小説作品寫的更加的真實,但因為要真實因此自己的作品就會缺少激烈,但她堅定的認為自己只能這樣寫,激烈的東西往往可以給人一時的刺激,但真實反映人們的生活,才能給人以啟示,而這可能是永恆的。因此張愛玲的小説中除了《金鎖記》中得曹七巧是一個極端病態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不是英雄,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負荷者,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從中獲得啟示,我想這也是張愛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學方向。

張愛玲説自己喜歡用參差對照的寫法來表現人生的蒼涼,而不是去表現壯烈,壯烈雖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劇往往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而蒼涼之所給人回味,是因為給人一種參差的對照,從以上這些觀點我們便可以看出為什麼張愛玲樂於寫悲劇,為什麼去營造蒼涼氣氛的原因了。

張愛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題欠分明,但張愛玲認為這並不是什麼缺點,因為許多偉大的作品主題都是很模糊的(在這裏她用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張愛玲認為讓故事自身去説明表達的,比擬定了主題再去編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張愛玲認為一味的強調主題,那些唯主題論者是機械的並且是刻板的。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一文,説理清楚,觀點明確,論證深刻而有説服力,一篇讓我受益匪淺的作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zhangailing/n9z3d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