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張愛玲 >

張愛玲《愛》 讀後感

張愛玲《愛》 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愛玲《愛》 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愛玲《愛》 讀後感

張愛玲《愛》 讀後感1

那個年代,這是一個故事,悽美而感人,無須過多言語的詮釋:這又是一首情歌,潛在的情感穿越各種迷離,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銘心的話維繫着兩顆跳動的心,心與心的感應,心與心的默契,如黑夜裏的一個亮點,支撐着一個人的理性靈魂。這種寓平靜中的“轟轟烈烈”,也許,這就是張愛玲散文《愛》的魔力。

“這是真的”,我的情感隨作者的坦言而觸動。她該是一個愛做夢的女孩吧!我喜歡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瀉在月白的衫子,她愛在春天的晚上,輕輕地靠在桃樹下,攀着發青的嫩枝,讓情感從這裏延伸,初春是美的,無奈冬意還未褪盡,她的目光一直停佇在桃樹對面的那扇門,彷彿門的開啟與閉合緊緊聯繫着所有的驚喜與感動,今夜無月,黑夜中,她已忘記了自己的美,她的執着已忘記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兒,她忘記這是一種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動。

“噢,你也在這裏嗎?”輕輕的,話語簡潔得連一個字也容不下去。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澀?是驚奇發生的激動?彼此的無言,生怕更多的言語,都會驚動周圍的小生命,破壞了無聲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離,那一份清泉般的美麗。他會發現她今夜的美嗎?他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離,相識而無語,那份最真摯的.情感、最純真的愛戀為何深藏心底不敢輕易地表露!也許是家庭的緣由,也許是無形的網,也許這是對傳統無聲的背離。春天的晚上,桃樹之下的邂逅,無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靜的黑色掩飾不了內心的狂熱,靜與動的比照,恰恰給我們留下如詩的空白。想象也因此而美麗,張愛玲正是用真實的粗線條描繪出她的理想主義。

“就這樣就完了”無聲的美讓人感到缺憾,以至於歷盡種種苦難之後,這種美變成生命唯以回味的愛戀,現實的無奈同時讓這份愛戀倍受時間無情的煎熬。

“沒有早一步,也沒晚一步,正好趕上了。”就是那句話構成一段美麗而沒有結果的緣,張愛玲跳躍的筆觸時刻捕捉着情感的觸動與兩極感受的隱性描寫,蒙太奇的畫面、理想與現實中的碰撞,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美的缺憾,也許山盟海誓能代表轟轟烈烈的愛,但這比不上為愛無聲守候的美。

我要一片藍天,自由地飛;我要像一陣雲煙,無聲無息的美。也許精神之戀是不完美的,那個年代,愛無須表白,無聲的缺憾也是一種美的演繹。

張愛玲是個響徹文壇的名字,在我,其實更喜歡把她看成一個值得去肯定的小女人。只是生就帶着一股靈敏的鋭氣。

張愛玲也畢竟是張愛玲,短短几百字,便很清晰的浮現了初戀的美好。真正的悸動,也不過是在那一兩眼之間而已。那句“哦,你也是在這裏?”經典極了,像極了我曾細細想象過那些畫面該説的台詞,那種朦朧的青澀,就這樣悄悄的爬上樹梢,浮滿那時的空氣。

這種愛情純淨無比,那是一縷很温馨的美好。無需多言,就可以很安靜的幸福。

青春是泡沫堆起的時光,是落日托起的一疊疊背影,這個年紀,有太多擁有,值得讚美。

在學校也或有這般的感情,只是禁果總是不被允許偷嘗的,何況是尚未熟透的?的確,這時的愛情,太脆弱,就像玻璃做着發光的夢,光芒四射的時候,同樣也破碎不堪了。

還是在這不早不晚的時候,投給你心儀的那個人一個微笑,一個温暖的背影吧。

這就夠了,將來的某一天,再回想起這絲朦朧,一定會温暖的心醉。這是我們最純真的年華埃

張愛玲《愛》 讀後感2

張愛玲的散文《愛》短小精悍、洗盡鉛華、膾炙人口,不是傳奇,勝似傳奇,讓人歎為觀止,堪稱最美愛情悲劇。

開頭一段,僅為四字,故事性極強,引人入勝。“這是真的”,其真實感不僅體現在對比技巧的真實,還體現在回憶的真實感和敍事的真實性。

為何提及“小康之家”,無論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都不大可能被拐賣,小康之家之説,表明故事的真實性,也反映出事物的普遍性。“生得美”寫出了女子的絕世之美,用“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則落入俗套,“生得美”説明了一生下來就是美人胚子,無需任何修飾,純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跟潮汕方言“生好”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贊人“女大十八變”並非好話,有之前很醜或者整容之嫌。“被親眷拐了”,深深的悽美之感便升騰而起,因為美的東西有價值,一旦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那就是悲劇。這裏先是“月白”,其實為悽景、悽物,再是“各自走開了”,意味着唯一的幸福瞬間幻滅,到了“就這樣就完了”,讓人感覺到美好的事物或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接踵而至的是無盡的苦難,痛苦又漫長,剛好印證了“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與美好甜蜜形成強烈的對比,讓女子刻骨銘心,“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從前那最温柔最觸及靈魂深處的人和物,以至於“常常説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青人”,讓人憐惜不已、感慨萬分。

愛,要怎麼説出口?“噢,你也在這裏嗎?”是“我愛你”的張氏語言,含蓄美,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説了一聲”和“問一聲”,看似相似,其實略有不同,前者更傾向於明知故問,脈脈含情。後者,已然是冷冷的陳述,或者是熱烈之後的悽愴。

“春天的晚上”和“後門口的桃樹下”,看似簡單,實為化用“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於無形,營造出美好、朦朧的愛情氛圍。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意境雄渾遼闊,與微信登錄界面神似,時空感強烈,存在着巨大的張力美,比起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愛》從絢爛始,以平淡終,悽美至極,有如一顆璀璨明珠,集愛情、時空、人性等永恆主題於方寸之間,今昔感強烈,物是人非,葱綠配桃紅的蒼涼,閃爍在浩瀚散文之中,讓人愛不釋手。

標籤: 張愛玲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zhangailing/g8972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