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文言文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言文解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言文解析

內容預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言文解析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學常識

l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説言論的記錄。

l“四書”:《孟子》《中庸》《大學》《論語》。

l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與孔子合稱“孔孟”,他被後人尊稱為“亞聖”。

二、原文

舜發(1)於畎(2)畝(3)之中,傅説舉(4)於版築(5)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6),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7)。

故(8)天將降大任(9)於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勞(15)其筋骨,餓(16)其體膚(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亂(20)其所為,所以(21)動(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恆(26)過(27),然後(28)能改;困於(29)心,衡(30)於慮,而後作(31);徵(32)於色,發(33)於聲,而後喻(34)。入(35)則無法家(36)拂(37)士,出(38)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三、註釋

(1) 發:被起用。(2) 畎:田間水溝。(3) 畎畝:田間。

(4) 舉:被舉用。(5) 版築:築牆時,兩邊用木板夾住,中間填土,用杵搗實。

築:搗土用的杵。(6) 舉於士:從獄中釋放出來並被任用。士:獄官。

(7) 市:市場。(8) 故:所以。(9) 任:擔子,責任。

(10) 是:這樣。(11) 必:一定。(12) 苦:使……苦惱。

(13) 心:心意。(14) 志:志向。(15) 勞:使……勞累。

(16) 餓:使……忍飢挨餓。(17) 體膚:身體。(18) 空乏:窮困缺乏。

(19) 拂:違反,阻撓。(20) 亂:擾亂。(21) 所以:用這些來……

(22) 動:使……驚動,使……震撼。(23) 忍:使……堅忍。(24) 曾:通“增”,增加。

(25) 曾益:增加。(26) 恆:常常。(27) 過:過失。這裏是犯錯誤的意思。

(28) 然後:這樣以後。(29) 於:在。(30) 衡:通“橫”,阻塞,不順暢。

(31) 作:奮起。(32) 徵:徵驗,表現。(33) 發:吐發。

(34) 喻:瞭解,明白。(35) 入:在裏面,指國內。(36) 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

(37) 拂:輔弼,輔佐。(38) 出:在外面,指國外。

四、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説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樣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使他窮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撓干擾。用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堅忍,增加他身上原來所沒有的才幹。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起;(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國家常常滅亡。

這樣就知道憂愁禍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五、字詞、句式

1.字音、字形

畎(quǎn)畝 傅説(yuè) 膠鬲(gé) 孫叔敖(áo) 百里奚(xī) 筋(jīn)骨 行拂(fú)亂其所為 衡(héng) 拂(bì)士

2.通假字

①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② 衡於慮。衡:通“橫”,阻塞,不順暢。

③ 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弼,輔佐。

3.詞類活用

① 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飢餓。

空乏其身。空乏:使……窮困缺乏。

動心忍性。動:使……驚動。

② 名詞用作形容詞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國內。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國外。

4.一詞多義

拂行拂亂其所為(違反,阻撓) 入則無法家拂士(輔弼,輔佐)發舜發於畎畝之中(被起用) 發於聲(表現)

5.特殊句式:困於心:狀語後置,“於心困”。

六、理解性默寫

全文的中心句: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本文的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課文第二段主要闡述要成就大業,必須經受一番苦難磨練的道理。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受磨練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行拂亂其所為;

在生活上受磨練的句子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課文中哪些語句反映了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課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進一步闡述觀點,其中“人恆過,然後能改”是承“行拂亂其所為”而言;“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是承“動心忍性”而言。

列舉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後作出結論的過渡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論述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論述造就人才的主觀因素: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由個人推論到國家,提出判斷的句子: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國家滅亡的原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七、簡答題

1.概括全文主旨。

通過一些歷史人物成長,必須經過艱苦磨難的事例,進一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逆境對成才的作用,進而論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這兩個問題,揭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論點。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舉例論證,説明人才必須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主要論述了人處於逆境才能奮發向上,國無憂患就會遭受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本題的'另一版本見下)

第一段--列舉聖君賢臣起於微賤的事例。

第二段--對所舉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個人成就大業都要經受肉體和精神上折磨的觀點。

第三段--談人論國,進一步闡述觀點。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本文采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4.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辭方法列舉了六個人物的事例。這些人的共同點是什麼?這説明了什麼道理?

都經歷艱苦磨難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説明了人才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孟子從反面論證亡國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這就是:

一個國君,要想把國家治理好,也要經受內外兩方面的磨難。

6.孟子認為國家長久不衰的條件:內有法家拂士,外有敵國外患。

7.請寫出有關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②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③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今天,社會安定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孟子所説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對我們來説還有什麼現實意義?

首先它提醒我們不要貪圖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勵着我們發憤圖強,爭取更大的發展。

在當今社會,無論是發展到什麼程度都要有競爭意識、憂患意識。對於個人來説,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意味着在競爭中處於失敗之地;對於國家而言,落後就要捱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wenyanwen/d9748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