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1

教學重難點:

1、 掌握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2、 弄清各段之間的聯繫。

3、 弄清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4、 理解標題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二、 本文的中心和結構。

1、中心:論述……的道理。

2、 結構:第1、2段:舉例論證人材要在困難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從正反方面論證經受磨難的好處,説明人處逆境能激發鬥志,國無憂患易滅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論點。

三、 指導閲讀。

1、第1段.

(1)釋詞。重點古今異義詞:發,舉,築,士。

(2)這一段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他們有什麼共同點?

(3)列舉事例有什麼作用?(作論據,以便議論。)

2、第2段.

(1)釋詞。故,降,於,是,苦,勞,餓,空乏,行,拂,亂,醜,性,益。

(2)這段內容是什麼?(説明一個人要增長才幹,有所作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為講方面經受住磨練。)

(3)本段與上段有什麼聯繫?(是由第1段事例推斷歸納出的結論,反過來也證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釋詞:4個“於”,2個“則”,恆,過,困,衡慮,作,聲,徵。色,發,喻,入,法家。

(2)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麼觀點?

4、第4段.

(1)句子翻譯。

(2)最後一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論證方法。(特殊論據——一般論據——中心論點。)

6、本文寫作特點。 (正反對比論證,排比手法。)

四、 總結。

五、作業。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2

教學目標:

1.古今義不同的實詞的用法和判斷句式。

2.大聲誦讀課文,默寫課文。

3.理解課文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設想:

1.指導學生預習、自學,理解生字、難詞。

2.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大概內容,然後進行課文分析。

3.結合課文向學生進行在學習上事業上要想成功,就要經歷磨難或者挫折。

4.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發”“舉”的意義解釋引入

先從“發”“舉”兩個詞義該怎樣解釋這一問題引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一開始就緊扣課文,激發學生思考,旨在啟發學生調動自己的思維,訓練和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待學生紛紛説出自己的答案之後,我又話鋒一轉:同學們表現不錯。“發”“舉”的意思,我們可以從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板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找到答案。

(二)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默讀,找疑難,老師輔導

在這段時間裏,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出自己的疑問,老師走下講台,隨時發現學生的疑問,隨時給予輔導解答。

2.讓學生齊讀課文

(1)老師在讀課文前明確讀的要求:

a.讀準字音;

b.讀出停頓;

c.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學生齊讀。

(3)老師引導學生根據以下三個要求,自己評價同學們的朗讀情況,糾正朗讀中的錯誤。

3.老師範讀,尤其應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4.再次讓學生齊讀全文

讀的環節相當重要,它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而放聲朗讀則是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使他們心無旁騖的最好方法。通過這幾輪讀,學生對全文的內容已基本上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為隨後的“知”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第二課時

(一)教讀第1段

第1段的內容和寫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讀的程序是:

1.指定讓一個男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看是否符合老師所提出的朗讀要求,後進行評價。

2.齊讀,讀出排比句的氣勢,從中悟出文章列舉6位名人的意圖。

3.讓學生提問,引導啟發學生解答。

4.老師歸納性提問,引導學生抓本段重點。

開頭這段作者一下子列舉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這6個人有些什麼共同點?讓學生漸漸明確:

①他們出道之前都曾遭受過艱難困苦的磨練,吃過不少苦頭;

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顯得很有氣勢,讀來琅琅上口,好讀易記;

③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充分的論據;

④給我們寫作議論文提供了範例概述。

(二)教讀第2段

這一段是名句,反覆地讀、熟讀成誦是重點,而熟讀成誦了,就收到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效。

1.指名一位學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後發表評論。

2.全班女生讀,依然要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讀出古文的美感。

3.老師引導男生進行鼓勵性評價。

4.提問,培養髮現問題(質疑)的能力。共3頁,當前第2頁123

5.老師啟發性板書:(附文後)

6.讓學生合上書本,看黑板,讀出課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師擦掉板書,讓學生背誦第2段。

8.師:以後,每當我們在學習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難,都要怎麼樣去做?(引導學生背)“故天將降大任於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三)教讀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從個人到國家、從小到大、以點到面的思路,啟發、引導學生去讀、去思、去悟、去説,最後熟讀成誦。(具體過程略)

整堂課書聲琅琅,學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讀書的樂趣,悟到了讀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後面對困難一定不能泄氣,而要勇於面對,並設法克服;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國家,若要生存發展,都必須有憂患意識,適度的憂患意識;同時也漸漸懂得:誦讀,是學習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3

教學目標:

1) 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恆過、作、徵、喻、恆的含義。

2) 學習古人説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説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 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卧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於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二、資料簡介: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遊説於齊樑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説。繼承孔子的學説,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鋭不可當。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説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 學生齊讀課文。

3、 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投影顯示: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畎畝( ) 傅説( ) 膠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 小組交流,討論,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 學生講解課文大意。

4) 師生共同補充。

五、佈置作業:

1) 抄寫解釋2遍、課文1遍。

2) 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名句2句和事例1個。

第二教時

一、檢查複習:

1)註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2)背誦課文。

二、分析課文內容: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鍊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説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説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鍊。接着由個人説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2) 這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

這篇短論採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後歸納觀點等等。

三、內容拓展: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

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四、比較閲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説服力和感染力。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鍊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後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説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係。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並列排比;而“人恆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説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藴藉。閃爍着哲理的光華。

五、談談學習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六、佈置作業:

寫一篇讀後感。談談在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4

一、教學目標

(一)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並背誦課文。

(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三)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藴涵的道理。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1、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並標記讀音。

2、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3、讀懂意,瞭解一些詞語的句中義,並能夠懂得文章大意。

導入新課:

我們都知道,遠距我們現在大約二千五百年前,出現了一個歷史文化轉變的偉大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都有幾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時期,孟子卻到了戰國時期了。

戰國時期,孟子始終為人倫正義,為傳統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號,他繼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國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學觀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樣,流傳到今。

今天,我們要學習孟子的一篇歷代傳誦的名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先來講一個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非常討厭孟子,他認為稱孟子為“亞聖”,把他的牌位供在聖廟裏,實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聖廟之位。晚年他的閲歷多了,讀到《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一節,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認為孟子果然不失為聖人,是亞聖,於是又恢復了孟子配享聖廟之位。(出示孟子的畫像)

(二)誦讀活動

1、教師範讀課文。

活動策略:

朗讀時語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內的停頓,最大限度地便於學生理解課文。

2、同桌或前後桌的兩位同學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誦讀要求與策略:

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其他同學朗讀中的失誤與不足。

(三)讀文正音

1、學生端坐,師生齊聲朗讀。

2、請學生認讀

下列詞句

畎畝傅説膠鬲行拂亂其所為入則無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

(四)讀文欣賞

1、請學生自讀第1段,結合註釋,瞭解有關人物及其故事。

學生活動要求:

請學生小結第1段所列舉人物的最顯著的共同點。

2、拓展故事。

講一講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是一個我們只知道他姓百里、連名字都沒有的奴隸。奚,不是他的名字,它是一個象形字,字的上部是一隻手,中部是一條繩索,系在手上,字的下部是一個人,合起來這個字就是指一個失去了自由的人,即奴隸。

百里奚,原是虞國的大臣,可虞君昏庸,沒重用他。虞國被晉國滅亡後,他成了俘虜。晉君又把他送給秦穆公的夫人做侍從。百里奚從秦國出逃,可是才逃出國境就被楚國人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有才能的人,就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回來。這時,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秦穆公和他談了三天三夜,對百里奚更瞭解了,於是把朝廷重任交給他。

3、背誦第1段。

學生活動策略:

先試背,再齊背,還要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4、小結第1段。

用排比句列舉事實,頗有氣勢。所列舉的歷史人物的共同點是:在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5、請學生自讀第2段,結合註釋,翻譯句子。

自讀要求:

注意句子內部的停頓,讀出句子整齊的節奏、韻味。

6、請學生明確字、詞的含義。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故,因此,所以。於,給。是,這樣的。也,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停頓。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各句均解釋為“他”。苦,是一種特殊用法,翻譯為“使……苦”,這叫使動用法。勞、餓、空乏、拂亂、動、忍,均是使動用法。

7、背誦第2段。

學生活動策略:

先試背,體會句式規律,再齊背,還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8、齊背1、2兩段。

(五)課堂小結

(六)課後作業

1、蒐集第1段中列舉人物的材料,閲讀並選取一個故事講述。

2、背默1、2段,記住詞語的特殊用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e2olv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