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歌 >

如何挖掘詩歌中的研究性課題

如何挖掘詩歌中的研究性課題

" 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吟詩作詩是歷代文人的必修課,上下五千年,洋洋上萬卷的詩集成為了中國詩壇一道亮麗的風景。可詩歌發展到現在,似乎已失去了它的霸主地位,學生不愛讀詩,老師不喜講詩。可高中語文第一冊和第三冊中都有不少的詩詞,如何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帶領他們走進詩歌鑑賞的大門呢?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在詩歌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的幾點體會,即怎樣挖掘詩歌中的研究性課題。

如何挖掘詩歌中的研究性課題

一 同一作者同一手法在不同作品中的具體表現

提起徐志摩,人們就會很自然的想到他的《再別康橋》,那輕緩柔和的節奏仍迴旋在耳際,尤其是讀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一句時,腦海中就會很自然的浮現出一幅奇異的圖畫:清清的河水,寧靜的堤岸,飄拂的柳條,金色的夕陽,有一位多情的詩人久久地凝視着這一切,那隨風飄曳的柳條彷彿成了披着霞光的嬌美的新娘……

在這裏比喻的新穎貼切,使語言的魅力張揚到極致,由此,我聯想到了他的.《沙揚娜拉》: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並要求學生談談“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究竟美在何處?

經過討論,學生們認為:日本女子的“温婉細膩、柔美多情、嬌羞嫵媚”一如微風中裊娜的水蓮花,在形似的同時,作者賦予了它女性豐富細膩的情感,令人浮想聯翩。

比喻在詩詞中的神奇作用通過這麼一比較,就讓學生們看得更為真切,而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也得以進一步發展。課餘我要求學生繼續尋找,在徐志摩的其他詩作中的那些典型的範例,藉此讓他們懂得比喻是詩歌的靈魂,而聯想和想象則是連接讀者和作者心靈的紐帶。

二 同一題材在不同作者筆下的不同表現

高中語文第一冊選錄了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著名篇章《我願意是急流》,那種為了愛甘願犧牲自己付出一切的愛情誓言曾在一代人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我們在電影《人到中年》的男女主人公身上能找到最好的註腳。

而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膿詩派的開路先鋒舒婷女士的《致橡樹》、《神女峯》等一經發表,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新時代的女性不再滿足於做“成功男人背後的偉大女人”,她們開始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去追求自己的事業,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平等真摯的愛情,她們吟唱着“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戀人的肩頭痛哭一夜”,牢牢地牽住愛情的手。誰能説舒婷的詩歌沒有給她們以深深的震撼呢?

藉助這種同題材比較的方式,我要求學生將課文中的《死水》、《讚美》等放在一起研究,看它們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祖國最深沉的熱愛的,這樣能更深刻地讓學生了解詩歌意象的豐富性和詩歌主題的深刻性。

三 同一作者同一時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

中國人很講究“知人論世”,要深入地瞭解一個作家,就有必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及他的處世態度,而什麼樣的處世態度又往往會在他的作品中不經意的流露出來,只要細細品嚐同一作家在同一時期的作品就能看出他在那一特定年代的思想軌跡。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辭官歸隱後的一系列作品,如《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其一)、《歸園田居》(其二)、《飲酒》(其五)等無不流露出作者逃出牢籠的喜悦與灑脱。而在中國文學史上真正堪稱隱士高人的當首推陶淵明,他的詩作也成了後世文人紛紛仿效的對象。

四 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

由於歷史的原因,有些作家經歷了時代的變亂,思想也日漸成熟,有目的地去賞析這些作品,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瞭解作家的情感變化,更好地去關注時代的變遷,更透徹更全面地瞭解作品所反映的社會主題。

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如《如夢令》、《醉花陰》等,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熱愛生活、富有個性的才女形象;反觀她南渡以後的作品,如《菩薩蠻》、《念奴嬌》、《聲聲慢》等無不流露出國破、家亡、夫死的種種苦難與不幸,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冷峻成熟的李清照。

同樣我們不妨來審視一下李煜被擄前與被擄後的作品,他前期的作品多寫自己對宮廷豪華生活的迷戀,後期的作品如《虞美人》、《浪淘沙》、《相見歡》等,則讓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哀怨與痛楚。

五 引進歌謠詮釋詩歌的表現手法

我們講《詩經》時,總不忘提它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比、興”,光把概念教給學生,學生往往不得要領,可一旦引進歌謠,卻往往能讓學生豁然開朗。

賦,即前人所説的“直書其事”、“體悟寫志”,也就是鋪陳開來描寫客觀事物,並表示出作者的態度。我們不妨先來欣賞王洛賓的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了她的氈房,都要回頭留念地張望……”就是很典型的“賦”的方式。同樣的類型,我們還可以在《阿拉木汗》、《大阪城的姑娘》等優美動人的歌曲中去進一步感受“賦”的獨特魅力。

比,也就是打比方,像《還珠格格》裏的唱詞“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繞天涯”,精妙的比喻,學生一聽就懂。

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像《敖包相會》裏唱道“十五的月兒升上了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云彩……只要哥哥你耐心的等待喲,你心上的人兒將會跑過來喲嘿。”先説“月兒旁邊沒有云彩”,再引出翩翩少年身邊的心上人還沒有出現,如此一比較,“興”的含義與作用便一下子把握住了。

古典詩詞往往離我們較遠,而現代歌謠卻離我們較近,也往往能贏得學生的喜愛,這樣以近知遠,從自己喜愛的歌曲着手,去詮釋詩歌的表現手法,能收到一箭雙鵰的作用,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詩歌鑑賞是一門藝術,若能以意逆志,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入手,以自己的心去解讀作者“心靈的歌聲” ,就一定能把握住詩歌的精髓,感受到詩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從而步入詩歌鑑賞的藝術殿堂。

標籤: 課題 詩歌 研究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ge/jq2w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