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歌 >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詩歌吧,詩歌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你知道什麼樣的詩歌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1

古典詩歌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教學對於陶冶性情、加強美育、繼承傳統,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詩歌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在詩歌教學中,知識、技巧訓練大於思想的領悟、價值的追求、審美的薰陶。這有待於高中語文教師進行有效的反思。

在高考指揮棒效應明顯的大環境下,設想如果不考詩歌,又有多少學生真正主動的蒐集詩歌、背誦名句、感悟意境?因為“動機是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活動,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念頭、願望、理想等。”[1]當代高中生浸泡在媒體文化、網絡文化、大眾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學生拒絕傳統,崇尚個性,已經失去學習詩歌的動機。如果詩歌教學與現實脱節,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就會更加厭惡詩歌學習,這與詩歌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

《周易》中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因此,高中詩歌教學求新求變迫在眉睫。在新課程背景下,變的是思想、方法,不變的是道德感悟、審美追求。道德的崇高與審美的品位是學生對詩歌的自覺式追求。現從心理學視角,從動機、美感(藝術鑑賞)、能力三個維度,以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第三專題:豪放飄逸的李白詩《夢遊天姥吟留別》為例,談高中詩歌教學改革,並作一定的反思。

背景分析

傳統的詩歌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對詩人及其作品形成符號化認識。如談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人被成“詩聖”,思想是“憂國憂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稱為“詩仙”,將他與浪漫主義緊密聯繫,想到他的詩歌風格“豪放灑脱”……這已形成當下標準化、範式的詩歌教學模式,在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思維定勢”。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引導學生以知人論世為起點,多元化解讀文本,找到傳統與現實的平衡點,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與創新能力。而《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夢”屬於想象的類型,教學中帶領學生跟隨李白的思維踏上多彩的追夢之旅,找到神仙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銜接點,迴歸現實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家園”。

王國維説:“詩人對自然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結合體,鑑賞詩歌除了進入意境中外,還可以獲得情感的愉悦、心靈的共鳴、審美的體驗。而高中生鑑賞詩歌,有三大步驟:讀懂詩歌、感悟意境、創新理解。其中激發學習動機是前提和基礎,感悟意境是領悟與內化,創新理解是目的與結果。

以下是從心理學角度解決上述問題:

 一、培養學習動機

“詩歌教學是重點更是難點,年代久遠,時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領會詩詞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個參與者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存,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多層次、多角度地品味詩歌。”[2]而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最有效的途徑是課前問題的設置。“課前預習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對於學生整體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3]針對《夢遊天姥吟留別》我確定的課前預習目標是:(1)温故知新,複習已學習的關於李白的詩句;(2)知人論世,瞭解李白豪邁灑脱的生命軌跡;(3)詩海探珠,聯繫詩歌談別人對李白的評價;結合這一學習目的,我創造性地選用詩歌名句,分別是温馨預習“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學子用功時”、知人論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詩海探珠“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並將這些學習目的作為學案,課前複印給學生。

“温故知新”環節我引用一段文字:

就在那個遙遠的時代,秦民們曾一千次地吟詠過的那條河,白霜與蘆花茫茫;魏武曾揮鞭遙指過的那片海,秋風正洪波澹澹;我們將在邊塞再聽“秦時明月漢時關”的久遠渾響,我們將到荒原重温“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興衰無常;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歎息使我們也“愴然而涕下”,令“長風破浪會有時”的傲嘯也激起我們“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情;赤壁大江東去,那尚未銷蝕的鐵戟被大浪淘出,問英雄安在?楚天千里清秋,那在少女的紅巾翠袖上留下淚痕的豪傑,已身老滄州!楊柳岸邊,曉風殘月悽然相送;春花秋月,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學習動機的培養途徑中最重要的一條:引起學生內部需要,轉化學習動機。這段文字中,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是:秦民吟詠與音樂的魅力;魏武與海的淵源;邊塞詩的雄渾豪放與美國西部片的蒼涼之美;“愴然而涕下”與“揾英雄淚”的異同點;“三赤”名篇與餘秋雨的《東坡突圍》;柳永與“奉旨填詞”的故事;李煜與倉央嘉措、納蘭性德三個“情聖”的人格魅力。

“比較閲讀作為一種重要的閲讀實踐和訓練、測試手段,在未來的教學和測試中將更加受到重視。要提高比較閲讀的質量,必須熟悉比較閲讀的思維方法:求同和求異。”[4]無論求同還是求異,這段文字都能從音樂、地理、影視、文學、宗教等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引起內心的共鳴,維持其對新鮮知識的好奇心。

“知人論世”環節設計問題:

“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這樣清晰地規劃了自己的生活藍圖: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他希望找一條終南捷徑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5]李白的個人理想是否現實?他的個人才華如何一步登天,成為唐玄宗的御用文人?李白的性格是否適合醉心於功名利祿?《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適權貴”與他的“卿相”理想是否矛盾?

這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由外到內,結合文本,引導學生將個人情感體驗進入到詩歌中來,達到發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詩海探珠”環節我引用李白的《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這首詩的“亮點”在“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上,“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驀然回首,發現李白也有人格上的“偶像”孟浩然。由此聯想到《詩經·孔子世家》中的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在李白傲慢、不可一世的外表下有一顆謙遜的內心。打破對李白認識的思維定勢,也是維持學習動機的有效方式。

在“温故知新”“知人論世”“詩海探珠”這三個課前預習環節中,學生能帶着興趣去閲讀文本、瞭解詩人、反思自我。這為後面進入詩歌文本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追求美感體驗

“林萍在《引導學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中學古詩詞教學瑣談》中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領會古詩詞意境美:①緊扣情與景,賞析意境美;②知人論事,感悟意境美;③品味“詩眼”,進入美的意境;④激發想象,感受意境美。”[6]

“課堂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是一台精彩的戲劇,是一部多章節的小説。要想讓學生打起精神來聽課,課堂不僅要有深厚的知識內涵,還需要一個精彩的導語。”[7]要讓課堂這幕“戲劇”高潔雅淨,讓課堂這部“小説”氣勢奔放,“導語設計”可以視為一堂課的“鳳頭”,應斟酌再三。這是我執教《夢遊天姥吟留別》導入時的一個片段:

師:(展示圖片)天姥風光欣賞。同學們,欣賞完天姥山的風光,你有哪些感觸,能不能用四個字概括一下你的心情?

生1:風光旖旎、雲霧繚繞、如夢如幻。

生2:湖光山色、田園風光、神仙世界。

師:同學們概括的很好,那麼,除了,天姥山外,還有哪些山讓你們嚮往呢?

生1:我想到少林寺去看看,我向往嵩山,感受一下那裏武術氛圍。

生2:我想登上泰山,感受一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據説秦始皇、漢武帝也曾經到過那裏呢。

師:不錯。你也可以去那裏沾沾靈氣啊。剛才這兩位同學嚮往的山統稱為什麼呢?

生:統稱為“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這是我從《笑傲江湖》中瞭解到的。(其他同學偷笑)

自我反思:一、展示圖片方式的好處:(1)符合心理學“有意注意”的規律,將學生的注意力儘快吸引到課堂上來;(2)情境式導入。羅丹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絢麗多姿的天姥山的風光,能衝擊學生的視覺神經,領悟到鍾靈毓秀的內涵;二、對話式導入。符合心理學中的“思維品質的廣闊性”原理,由天姥山到嵩山、泰山,再總結“五嶽”,談《笑傲江湖》,神遊萬里,但又“入乎其中”,可謂妙合無痕。三、體悟意境美。“如夢如幻”的天姥山與超然物外的李白完美融合,使學生明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句詩的意境,並與本詩“詩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契合。“神仙”怎能被塵世的污垢所矇蔽呢?四、提升審美品位。這段對話中出現對多的詞是“山”,如設計與泰山有關的詩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並進行有關“山的沉穩”與“人生豪邁”的片段寫作,必能使學生的作文有“源頭活水”,淨化學生日益浮躁的心靈。

 三、激發創造能力

“創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對於創新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學是首當其衝,因為創造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表現,也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標誌。”[8]創造能力具體表現為詩歌鑑賞中立足於文本的“個性化、多元化的解讀”。而小組討論能最大限度地集思廣益,博採眾長。在教學《夢遊天姥吟留別》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①詩歌為什麼不直接寫天姥山,寫“瀛洲”的作用?②天姥山的特點是什麼?③天姥山真的有“四萬八千丈”這麼高嗎?④“天姥連天向天橫”與《蜀道難》“可以橫絕峨眉顛”兩句中的“橫”是“衝”的意思嗎?⑤作者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⑥“且放白鹿青崖間”的“鹿”可以理解為“功名利祿的”的“祿”、“大道如青天”的“道路”的“路”嗎?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對古代三座仙山之一的“瀛洲”的瞭解,感受到天姥山的神祕、夢幻色彩;“四萬八千丈”是誇張的修辭,突出天姥山的高峻,並與“橫”聯繫起來,對天姥山獲得挺拔、高大的感性認識;而作者花大量筆墨寫夢境,是採用象徵手法,寫夢中仙境的美妙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讓學生獲得理性的認識。只有在感性與理性之間不斷進出才能讓學生的創造能力不被思維的“牢籠”束縛,做到收放自如;至於將“鹿”解讀為“祿”或“路”,只要有合理的解釋,不必拘泥於標準答案,把決定權交給學生未嘗不可。

高考模式下的詩歌教學本身是個難題,從意象、語言、藝術手法、思想感情四方面賞析詩歌,已成為教學的範式。從動機、美感、能力三個角度談詩歌改革,本身有些牽強附會。關於詩歌鑑賞教學設計、多媒體教學實施策略等還有待進一步探討。但是有一點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抓住學生的心理,“以人為本”讓學生自願、主動地接觸詩歌,獲得詩歌意境的美感體悟,在傳統與現實中找到平衡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個性化鑑賞能力,是我們高中語文教師進行詩歌教學是要追尋的目標。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2

中國古典詩歌歷史悠久,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真摯醇美的情感,和諧的韻律,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成為文學領域裏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詩歌鑑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使人們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質獲得提升,文學藝術素養有所豐富,不斷完善。

詩歌教學貫穿了從小學到初中的全部語文教學過程,甚至可以延伸到幼兒學説話時候。按説,初三學生應有初步的詩歌鑑賞能力了,可實際上並非如此。原因何在呢?經過長期觀察,我感到以下幾個因素阻礙了學生對詩歌的閲讀鑑賞:

1、背誦積累少。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識記,恰恰相反,要提高語文素養,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原始積累。由於一些錯誤的認識,目前學生能完整背誦的詩歌非常有限,這對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對語文教學都是極大的悲哀。

2、語言障礙。古代詩歌中的特殊句式,文言詞彙,都影響到學生的理解和鑑賞。

3、缺乏必要的訓練。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對一首詩歌,學生即使感悟到了,也不會表達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除平時教學中的不足,就是重講輕練,同時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導。基於以上思考,高三詩歌鑑賞訓練中,通過對內容歸類,使學生舉一反三,提高理解能力;通過訓練解題模式,提高鑑賞表達能力。

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常常與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有着密切的關係,要真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對作者創作詩歌的時代背景有所瞭解。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瞭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詩歌作品。“以世論詩”即為再現當時時代、社會環境及作品產生的具體背景,以其世觀其詩。

語文教學應該重欣賞,而詩歌教學尤其要重視欣賞,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對比較難懂的古詩文更加不趕興趣。

當然,要提高古典詩歌的鑑賞能力,並不是僅靠一朝一夕之功的。“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詩歌訓練中,瞭解作者,辨清風格,仔細揣摩、細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認真積累一些詩歌知識,增加自己文化底藴的積累,相信我們在“操千曲”“觀千劍”之後,一定會“曉聲”“識器”的,只有這樣,才能在古典詩歌鑑賞閲讀中立於不敗之地。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3

從剛接到課題的誠惶誠恐,到備課過程的煎熬輾轉,到走上課堂的坦然自若,這節公開課,讓我實現了十幾年教學生涯的飛躍,完成了對課堂教學認識的質變。

反思此次公開課感觸頗多,有收穫、有遺憾,更有滿滿的感動和幸福:在這裏我首先要感謝有這樣一個鍛鍊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我也誠摯地感謝每一位關心幫助我的同仁們,他們在百忙之中給我調課、觀課,坦誠地為我指出教學設計的不足和上課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並熱誠幫我出謀劃策,優化課堂設計……正是各位領導同仁的滿懷智慧的無私引領才使我得以重新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詩歌鑑賞是中考備考的難點之一,為了上好這節課,我查閲了大量的資料,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一方面細心研究了各地中考題尤其是我市近五年的詩歌鑑賞考試題型,認識到考試涉及比較多的是內容把握和情感理解類題型,另外就是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賞類;另一方面從側面瞭解到,考生在答題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得分率較低的主要是在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賞類題型,因此確定以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賞這兩類題型為重點進行答題技巧的探究揣摩。同時結合當前初三學生實際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設置了這樣一堂課。

為提高課堂效率,增加課堂容量,本節課我借鑑“三步五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遵循“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以學促教”的基本原則,設計了第一步積累知識、第二步培養能力、第三步拓展訓練的課堂大框架,整堂課又分了五個環節:第一環節瞭解課標考綱,第二環節理題型、明重點,第三環節明手法、增能力,第四環節品字詞、賞語句,第五環節實戰演習、規範答題。我認為整節課學練結合,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知識有了昇華,能力有了提升。

下面我就這節課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實際課堂效果和目標達成的經驗總結如下:

1.對中考詩歌鑑賞常見題型和命題角度的梳理和把握。

為了讓學生初步把握中考詩歌鑑賞的出題方向和題點的分佈的變化規律,我下功夫蒐集了山東各地市近幾年的中考詩歌鑑賞詩題,集中精力對我市近五年的詩歌鑑賞題進行了縱向的分類整理和整合梳理,意圖一方面通過幾年考題的對比分析,讓學生了解試題的難易程度的變化和考點、難點的分佈,從而總結出一些命題規律,並以此為抓手讓學生總結出各種出題方式和做題方法,使學生的做題能力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提高學生對中考詩歌的鑑賞的感性認識,消除對這類題型的陌生感甚至畏懼感。

2.摸清學情,有的放矢,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和欠缺的能力進行重點突破和有效指導。

備課伊始,我把中考涉及頻率較高的內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確定為課堂的重難點,但是,區教研室範老師結合中考命題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的得分情況,及時為我調整了課堂教學目標。為進一步摸清學情,找準學生知識上的不足和應考過程的薄弱環節,增強授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在不同學校、不同水平層次的班級中兩次試講,以此確立了合理的目標,並檢驗課堂環節設計和導學案上試題難度的合理性。

從實際課堂效果來看,學生掌握了答題步驟,明晰了鑑賞的一般答題思路及規範的表述形式,突破了學生在面對詩歌鑑賞題時往往“心中有而筆下無”的瓶頸,能夠依分佈點有效作答了。

3.注重了對學生答題規範的指導。

據瞭解,參加中考閲卷的老師很多是高中學校剛剛送完高三的老師,他們每天面對的學生答題能力和規範程度與初三的學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語文閲卷不可避免的主觀性會使一些答題不規範的學生語文成績受很大影響,很多所謂發揮失常的學生,我以為,其中的原因恐怕多是由於答題不夠規範。規範答題意識的強化和習慣的養成,貴在平日課堂教師的重視和引導。因此,在課堂上,我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方法的指導,還特別重視了規範答題習慣的培養。通過細心的指導和温馨的提示,很多學生在導學案上的答題書寫和用語規範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學案貫徹課前、課中、課後,提高了課堂效率。

為構建合作探究、自主高效課堂,在這次公開課中,在教研室專家的鼓勵和幫助下,我嘗試編寫使用“學案”。雖然因為對學案的認識不到位,導致編寫過程中幾易其稿,但我自己感覺,學案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學習目標清晰,分項成果有了載體,讓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有了依據,讓課堂的推進有條不紊,有效滲透了複習的方法,引領了學生温故知新。

學案的編寫,讓我學會改變教學策略了,全面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它讓我不停地反思是不是站在學生立場備課、上課。學案的編寫,大大提高了我備課中的“選材”能力,課堂上與學生的“親和”能力以及方法中的“導演”能力。學案的使用,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內容更清楚,學習方法更有效,學習過程有本可章,合作探討有了平台,連做筆記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也讓一節課學習時間更合理、更科學。如果沒有學案,我很難相信自己能夠在一節課上完成如此豐富信息量的交流。

我在上課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學案的檢查,迅速地瞭解學生答題情況和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同時督促學生認真聽課,積極思考。我嘗試的這種教法,實踐證明效果不錯。

這堂課猶如一面鏡子,讓我獲得了一定的自信,對於自己的認識有了新提高,但這認識絕不都是正面的。這面鏡子更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氛圍駕馭能力的不足,學生主動質疑問難不夠,創意問題不多。

有位教育家説:“我們應該把學生看成一個火把,用我們的智慧去點燃;而不是把他們看成一個瓶,用我們的知識去澆灌。”

回顧本節課,雖不乏對學生的提問,但誠如觀課老師所言,卻缺了學生的主動質疑,我還是太過拘謹於課堂的預設,沒有放手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乍看去,這羣孩子很聽話,積極的記筆記,回答問題。但這背後都是我在主導着,知識是在實踐中習得的,一堂課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學為主體,真正的放手發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起他們的主動思考的意識,終究是算不上一堂真正的高效課堂的。

2.預設的東西多了,生成資源少了。

葉瀾教授曾經針對生成性的課堂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就要求一位優秀的教師應該成為知識王國探險隊的隊長,而不是旅遊團的講解導遊。

但是在我的課堂上,為了能保證完成我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我努力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好的導演”,把課堂的主導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雖然我備課也算用心,也算充分,按説有生成的前提,有超越和發展預設的可能。但是,我沒有大膽放手給學生充分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是努力引導學生走向我預設的“景點”。

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世上最難的是便是認識你自己,於我而言,通過這節詩歌鑑賞的公開課,我確實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一部分,這足以證明這堂公開課與我自己是有價值的。最後以屈原的話自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以上是我在教學《詩歌鑑賞專題複習》這一堂課後的反思與總結,不妥之處,還懇請各位專家及同仁批評指正。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4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説:“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是如果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而且,專家們都説寫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詩歌單元的教學讓筆者感覺收穫很大,這裏來談談筆者的教學感受。

詩歌作為我國科學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文學史的一個奇葩,是我國豐碩的文化遺產。中國古代詩歌記載着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歷史,有着獨特的審美風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愛國思想、審美情趣和健全人格。古代詩歌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學趣味,中小學生可以從詩歌中吸取精華,陶冶情操,豐富中小學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如何通過詩歌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接受愛國主義薰陶與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學生在詩歌教學實踐中受到心靈的陶冶和潛移默化的感染,培養偉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

高中階段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藴奠定基礎。”又要求對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我們在教法上載統採用創設情景法將學生帶入特定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對古代詩詞有自己的感悟。既然是感悟和鑑賞,我們在教學中除了教師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獨特想法,讓教學也帶有個性化色彩。往往我們忽視了學生的感受,使得詩歌教學陷入了“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局面,下面是筆者上課的一個實例,從這個實例來談對詩歌鑑賞課的個人感悟。

在上了幾節關於煉字型的詩歌鑑賞課後,筆者帶着學生總結一下這類題型一般的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裏?”高二學生對於詩歌鑑賞也有一定的閲讀體驗,這點他們也可以總結出來。通過展示近幾年高考中關於煉字類型的詩詞讓學生去研究討論如何答題能抓住得分點,接着師生共同探究找出答題範式: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情境(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筆者感覺這一課上得很是熱鬧,學生也很積極。筆者給學生留下三道題目都是關於煉字類型的,筆者抽查一個班級的作業,結果發現問題很多,模式是有了,但是對於詩歌的內涵理解沒有把握住,光有形式沒有內容,這是很大的問題,下面就一個教學例子進行簡單分析: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悽悽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問題: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説法嗎?為什麼?

好多同學的答案就是説“看”字用得好,很形象,主人公看到眼前的景想到留別的愁苦來表現內心依依不捨之情。這種答案表面看問題不大,但是“看”到底什麼意思,在文中到底是個什麼妙處幾乎沒點出來。當然,這首詩便變成了講課的重點。於是,筆者就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帶着學生看他們答題的漏洞,然後具體去解析這首詩歌,先看詩歌的題目,強調“南浦”跟長亭一樣都是送別的代名詞,意見“南浦”令人頓生離愁,接着看詩歌找關鍵詞,目的就是讓他們領會“看”字在文中的妙用。拓展的時候,筆者舉了《別賦》中的句子幫他們消化所學。看似學生有所領會,一節課下來筆者覺得特累,感覺這種教法沒什麼太大的效果,但是一時真是想不起來有什麼好的方法去講鑑賞題目,一時走進了死衚衕,真是“山窮水復疑無路”。

在另一個班上課,筆者思路一時沒打開,如果還按照上面的方法去講課,收穫甚微。筆者就把學生帶到多媒體教室,先讓學生欣賞一下李清照《一剪梅》的mv,在《月滿西樓》這首韻味十足的歌曲中,學生彷彿也被帶到了詞中的意境中來,有的學生看完後居然在書上寫下了大約二三百字的鑑賞片斷,每個同學鑑賞的角度也不一樣。於是筆者順勢把《南浦別》打在大屏上,學生開始沒多少反映,接着展示題目:“假如你是導演,你怎麼把這首詩拍成mv或做成flash動畫,要把詩中所要展現的東西表現出來,比一比看誰做得好。”班裏頓時熱鬧起來,三五成羣討論起來。十分鐘後,同學自告奮勇把自己的劇本設計講給大家聽,創意十足,包括配什麼類型的音樂,什麼樣的畫面,什麼樣的動作,包括什麼顏色的字體學生都考慮到了……筆者覺得最好的就是班級一個學美術的同學和她同位的配合,一個畫畫,一個用語言去解説,生動形象,意境設置精彩獨到。我們把鑑賞課變成了對詩歌的再創作課,一節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這就是古代詩歌教學中常用的創設情境,體驗情感教學法。上面的課堂實例中,傳統的創設情景法和現代化多媒體被結合了起來,創設教學情景其目的是在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和氛圍,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情感的產生往往來自於直觀、生動、具體的形象。多媒體的優勢之一就是能借助語音、圖像、影像、文字等媒體創設情景,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學生得到情感的體驗。語文中有許多優美的、令人心馳神往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篇目,可以藉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對那些生活閲歷不深、沒有身臨其境的中學生講解半天,他也許無法理解,而藉助於影視形象再閲讀,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感受到詩句的音韻美和形式美。傳統與現代的適時結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高二學生也開了計算機這門課程,他們主動將所學計算機知識用於語文課堂,學習詩歌的興趣大大提高,自己找了好多課本外的詩歌進行情境創設,併成立了詩歌興趣小組,達到了學習詩歌空前的高潮。

筆者的教學思路這時候徹底打開了,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由“山窮水復疑無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學方式的轉變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筆者收穫很大,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這種教學方式極大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潛能,發揮他們獨特的想象力,他們的創造力帶有個性化色彩,筆者也發現了原來班上的學生這麼有才!在新課改下,教師要注重教學反思,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實施途徑和課堂結構,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科學性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

隨着形勢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它可以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提高教學質量,還能促進學生知能發展的過程,提高學生掌握知識和能力的質量,並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和不同水平,能增進教學效率,提高信息增殖率,擴大教學規模。在新的世紀裏,面對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的崛起,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信心領域中的應用,已成為衡量教育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為此,我們要認真探索一下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於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現有教學環境和教學媒體進行各種形式的教學嘗試,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同時把這種現代化教育技術和我們傳統的詩歌教學方法巧妙結合,打開了詩歌教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讓學生樂於學習。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教師在教學中採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並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5

詩歌是文學之驕子,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潛先生説“詩比別類文學更嚴謹、更純粹、更精微,一切純文學都有詩的特質”。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情感豐富,意境深遠,語言精煉簡潔,音調和諧、節奏鮮明。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到《楚辭》到唐詩宋詞到現代漢詩,源遠流長。詩歌教學是學生學習、繼承和發揚我國古老而優秀的詩歌文化途徑之一,而且詩歌深遠的意境和情感有助於增強學生嚴謹的思維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審美情趣,豐富情感體驗,陶冶情操。所以我國教科書,不管是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大學的語文教科書都選入大量是詩歌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從而教會學生學會品讀、研究和寫作詩歌。

而我覺得,詩歌教學最重要的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相應的情景中學習和領會作者的情感。初中詩歌教學中鑑賞詩歌的傳統步驟、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層意思

2.進一步理解深層含義

3.從藝術的角度去欣賞

這個傳統的教學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現在,大多數教師也還是在使用這3個步驟來進行詩歌教學。這三個過程一般都是從解釋詞義、句義,翻譯,挖掘典故、修辭,歸納主旨等方面來得以實現的。但是這樣的教學難以創設情景,讓學生去想象和感悟詩歌的意境美。那麼,詩歌教學應該如何創設情景,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提高想象和審美情趣,散發思維,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瞭解。

教材中入選的詩歌有古體詩和現代詩歌。不過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其寫作都有一個背景,而且這個背景可能和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在詩歌教學中,詩歌的作者和寫作的背景介紹佔據着什麼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紹是詩歌的突破口,學生通過對背景的瞭解,從而更好地感悟詩歌,體會詩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學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的時候,要讓學生其瞭解李白被排擠出長安的背景,還要了解李白雖狂放不羈,但仍有牢固的報效朝廷,有所作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體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滿與怨憤。通過詩歌背景的學習和了解,學生以能初步走進情景,去體驗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讀。

誦讀是開啟思維大門的金鑰匙。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更是需要反覆吟讀,才能領會其深義。在詩歌教學中,要給充分的時間學生朗讀,或默讀,或齊讀,或小組競讀,或老師範讀,或播放錄音。至於採取什麼朗讀發,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詩歌類型和具體實際情況來設計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要注意斷句停頓,並結合相對應的輕音樂,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快速進入情景。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課文錄音慷慨激昂,抑揚頓挫,

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詩歌中所表達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盡致。學生耳聽錄音,神已被錄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夢遊天姥山呢!所以説朗讀,特別是詩歌配樂的錄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思維,吸引學生自主地創設情景並走進次情景,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

接着是圖文結合。

圖片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能變詩歌文字為可觸可觀的圖片,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教學詩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展示出來的最表層的美,是視覺上雪景的構圖。詩人頗具匠心,以畫家的眼光、作畫的方法,準確地表現了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沒有行人,沒有飛鳥,只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獨處孤舟,默默垂釣的靜謐畫面。這幅廣袤無垠,萬籟寂靜,大雪紛飛的圖畫展示出來,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把學生的思緒帶入畫面,去體驗雪後的寧靜和老翁的孤獨與靜謐境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為我們描繪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瘦馬和遊子,構成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畫面,這畫面的展示,把學生帶入詩人無限愁思的情景中去體驗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

最後是講解描述。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僅僅通過背景介紹、朗讀和圖片展示來創設情景是不夠的,還應該加以適當的講解描述,才能使學生進入情景後和領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紹、朗讀和圖片展示來創設的情景大多都通過學生的想象實現的,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用生動的語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觀的講解描述,娓娓道來,讓學生在教師的描繪講解中不知不覺進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環境和作者所抒發的情感。王維的《使至塞上》通過朗讀和圖片展示可能只能領略詩歌的韻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卻未能完全體會作者複雜的感情。所以教師要對該詩歌進行必要的講解描述,使學生理解和領會該詩是通過寫詩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詩人由於被排擠而孤獨、寂寞,悲傷、飄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渾的景色中,情感得到薰陶、淨化、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另外,詩中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都護的讚歎,表達了詩人的抑鬱、憤悶、孤獨、寂寞之情,和希望邊疆平定的感情。

我覺得詩歌教學,盲目地分析講解背誦是行不通的,教師要極力創設更多的情景,並吸引學生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走進詩歌所描繪的世界和作者的心靈,才能真正地領會詩歌的內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情感。教師可以通過以上背景瞭解、朗讀、圖文結合和講解描述等方法來靈活創設情景,為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飛向詩文,飛向作者,飛向生活,飛向明天。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6

摘 要:近幾年,隨着教育改革不斷的深入與完善,在新課標概念下,高中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而對於高中語文來説,詩歌鑑賞是目前高中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就是在這樣的實際下,根據教師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心得提出來的,亦是現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着重從現在的高中詩歌鑑賞教學的狀況進行分析研究,為提升詩歌鑑賞教學質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關鍵詞:詩歌鑑賞;少教多學;教學思考

詩歌是我國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燦爛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在現今的高中詩歌教學中,並沒有積極地發揚民族文化,不重視詩歌教學,嚴重影響了高中語文教學質量。隨着教育改革不斷地深入,不斷地完善,我國大力推行新課標教學,尤其是高中的語文詩歌鑑賞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語文素養。但是從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狀況來看,詩歌鑑賞教學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主要是以詩歌的記憶、背誦、朗讀為主,學生對詩歌並沒有進行深入的瞭解,只是單純地記住了詩歌,應付了目前的考試,這雖然解決了學生當前的問題,達到了教學的目標,但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單一的教學方式以及單純的記憶會使學生產生厭惡的心理,學習興趣下降,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率下降,就達不到教學的效果。下面我就簡單地談談新課標針對高中詩歌鑑賞教學所推行“少教多學”教學方式的優點,併為改善教學狀況提出一些有效的解決措施。

一、教師引領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並巧設問題

對於現在的高中生來説,學習的科目比較多,學習壓力比較大,尤其是在詩歌鑑賞和文言文的學習上比較吃力,而這卻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所在,要想學好詩歌鑑賞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但是從現在的高中教學來看,學生很少進行課前的預習,忽視了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導致課堂上沒有學習的方向,盲目地學習,學習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進行預習,養成預習的好習慣,為詩歌的學習做好課前的充分準備。

1.在預習中要給學生布置簡單的任務。預習不僅僅是要對詩歌有一定的熟悉,如果只是這樣往往達不到預習的效果,在預習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簡單的任務,要有預習的目的性,不僅要對詩歌熟悉,還要理解詩歌的大致意思。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詩歌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簡介等一系列問題,這就凸顯預習的目的性,能有效地提高預習的效果。

2.在預習中教師所佈置的預習任務難度要適中,不要過於簡單,也不要過於難,過於簡單學生沒有預習的興趣,難度過大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不到預期的預習效果,因此在預習過程中教師要多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給學生提供詩歌創作的背景、作者的寫作環境,儘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性。

二、採用小組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習質量

所謂的少教多學的意思就是教師要將主動權放在學生的手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將學習的主動權交在學生的手中,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滿足了這一點,在小組合作中,教師幾乎就不會參與,學生進行思想心靈的溝通。對於比較難的詩歌,學生獨自學習是比較困難的,這時候就需要發揮小組學生的優勢,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用心去交流溝通,進行思想的融合,會產生新的思想,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1.小組學習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小組學習中始終堅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這一基本原則,在學習中享受的並不是學習的成果,而享受的是學習的這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促進了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學習,學生的邏輯得到了提升,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散,產生了高效的學習效果。

2.各個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展示各小組的學習成果。在詩歌鑑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多多展示學生之間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學習中競爭,在各個小組進行學習成果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旁邊進行點評,做一些補充,並有針對性地解決小組之間的一些問題,這樣不僅能將少教多學的教學方式落到實處,還能達到教學目標。

總的來説,詩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今天卻成為教學的難點、重點所在。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狀況,推行新課標所提倡的少教多學教學方式,將少教多學的教學方式落到實處,徹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才能真正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權調動起來,把課堂交給學生,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時也能有效提高高中詩歌鑑賞的課堂效率。

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反思7

高考,詩歌鑑賞題十一分,對於福建學生而言,這是一座大山,一座有點難以逾越的大山,為什麼這麼説?因為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不知怎麼搞的就是那麼害怕,就是那麼無語。每次考試得分率很低,不少人連詩歌的基本內容都無法讀懂,只是瞎蒙亂寫而已。

於是我不能不想想:我們的學生從幼兒園就開始背唐詩宋詞,小學也要求背七十多首,初中又背了五六十首,到了高中至少也背四五十首,一共加起來我們的學生至少背了兩百多首詩歌。按道理能夠背兩百多首詩歌的學生文學素養應該不太差,而實際上這些背了那麼多的學生為什麼對高考的十一分的古典詩歌鑑賞題居然束手無策?這是我們這些當老師的不能不反思。

是不是我們這些學生從小背誦詩歌的時候根本就是無心?還是這些學生的語文老師沒有教會學生如何鑑賞詩歌?還是我們這些古典詩歌對這些學生沒有一定印象力?

這些問題作為語文老師可能我們並沒有仔細思考過,頂多是每次在教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時候,我們才會想起如何教學生如何鑑賞詩歌,如何理解詩歌,當時我們上課的時候講解詩歌並不是按照高考詩歌考題的模式來講,我們只是從純粹的欣賞的角度來講,學生聽講的時候也只是以一種並非認真的態度來聽,除非這首詩歌是他喜歡的,除非他的確是對詩歌有興趣,不少學生在上詩歌的時候都是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甚至有些麻木的狀態。

現在進入複習的狀態,有必要對以前學過的詩歌進行一個小結,既要讓學生多背一些過去學過的詩歌,也要讓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慢慢地理解與感悟詩歌的特點,特別是應該適當地給予學生詩歌誦讀與理解的方法與策略的指導。這個工作要做深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這些學生的詩歌基礎並不是很紮實,以前所學過的那些詩歌對於他們而言彷彿是遙遠的記憶,彷彿是隔世的電影。

而要讓學生由以前那種相對麻木相對混沌的狀態轉入相對積極相對明確的狀態並非易事,因為大部分學生對這些古典詩歌並沒有辦法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沒有辦法在朗讀背誦這些詩歌的過程中獲得美妙的體驗和成就感。而這是需要我們這些語文老師尋找到一個切入點,一個能夠讓學生經過語文老師指點之後能夠慢慢進入詩歌鑑賞門口的點。這很重要。學生一旦能夠從這個點開始理解了如何讀詩,如何賞詩,如何品詩,這些工作是可以慢慢地一個個開展。當然真正要達到如此境地卻非易事,至少是需要經過一個相對漫長的時間,至少得讓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有一點點的收穫,有一些進步,至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會像以前那樣對詩歌無動於衷,對詩歌麻木不仁。

我相信,只要我們當語文老師的能夠很好地理解詩歌的特點並且能夠以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講述,讓自己的學生能夠接受與理解,學生是可以一點點進步與提升的。雖然詩歌鑑賞很難,雖然學生的基礎不好,但我們一定要努力去教,去幫助每個學生,儘可能使他們有所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ge/jldy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