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李淑慧禮讚散文

李淑慧禮讚散文

我愛看戲,特別愛看蒲劇和眉户,剛好南風廣場就有一個老年蒲劇團和紅星眉户團,我就天天來到這裏欣賞劇目,已經達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一天,我正看得“情到深處”,有個老頭卻跑到我的車前,説:“你是王部長嗎?麻煩你寫寫李淑慧吧!她名義上是個團長,實際上是個跑腿的,服務的,也是出力最大的……”於是,我才寫下了這篇《李淑慧禮讚》。

李淑慧禮讚散文

李淑慧,走路一顛一簸的,今年77歲,是個從小就愛唱戲的主。1996年從鹽化南星公司退休後,她天天早晨來到西花園鍛鍊,一是散步,二是唱戲。唱戲就像“賣扇惹猴”,越唱人越多,沒有伴奏她們就“清唱”。時間稍長,又有幾個樂器愛好者自願從家拿來二胡為她們伴奏。隨着市民們對文化生活的渴求,中央也有了這方面的要求,李淑慧便審時度勢,順應民心組建了“西花園文藝演唱隊”。南風廣場建成後,市、區老齡委又幫助她們把地點轉移到了南風廣場,還給他們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南風老年蒲劇演唱團》。從此,她們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把城鄉文化的旗幟高高舉起。

“地攤”一大,就需要資金,李淑慧便和魚明、李文明等幾個文藝愛好者商量,由自己湊錢買了板、鑼、鈸等必須樂器。後來,李淑慧又找到原市委常務、宣傳部長於波,經于波和文化局研究,由文化局撥了幾千元。夏縣一對戲迷夫妻——史阿麗和韓鐵軍也慷慨捐資了1.8萬元,為演唱團購買了一對進口音箱、功放調音台和無線話筒等設備。

為了尋找伴奏者,李淑慧東訪西跑,從退休人員中找了幾個現成的。為了找一個“拉板胡”的,她又找到才從税務局副局長的位子上退下來的程子林,程子林説:“我只是一個板胡愛好者,拉得不好,但願意學。”李淑慧便實言相告:“咱這可是沒有報酬的‘地攤’!”程子林也直截了當地説:“義務服務我當仁不讓!”就這樣,老程一干就是八年,經過八年磨練,已經成了這個劇團離不開的板胡師傅!團裏還需要一個打板的,李淑慧又三顧茅廬,請來了原在吉縣蒲劇團拉板胡的楊璽運,楊説:“打板我不精,但也懂得一點,但我願意學!”一學就是幾年,終於從略懂到認知,從認知到熟練,從熟練到行家,現在成了羣眾誇讚的“專業板師”。後來劇團發展了,樂隊也壯大了,不但有了板、鑼、鈸、二胡、板胡等必備樂器,而且有了大提琴和小提琴等“洋樂器”,成了一個樂器基本齊全的伴奏樂隊。

李淑慧的家庭離南風廣場較遠,她就天天提前起牀,叫上鄰居陳桂雲,一瘸一拐地趕在早上7點多來到南風廣場,然後就自己動手,和幾個來得早的志願者把音響、電線等搬出來,安排妥當,再把小凳子擺到觀眾席上,直到8點整樂隊奏起開場曲,她才有機會坐下來安排演唱順序。

此時,觀眾們早已把劇團圍得水泄不通,或坐在觀眾小凳上,或騎在自行車上,或坐在電動三輪車上,有的睜大眼睛,有的謎着雙眼,有的還用手指在大腿上敲着鼓點兒,開始享受這場十分美妙的“開場曲”——樂器大合奏,然後就是一場接一場的蒲劇演出……

直到10:00時許,李淑慧宣佈“今天到此結束,明天我們再會!”她才又和大家一起打掃“戰場”,把所有東西,如電線,音響,板凳等等,再一件一件放回原處,她才肯不捨離去。

“一個人做點好事容易,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我劃計了一下,李淑慧在這個“義務崗位”上已經幹了22年,約8000多天,一個已經77歲的老太婆為了羣眾文化事業能夠堅持22年如一日,一天不缺,一場不少,試想,你、我、他能夠做到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為她寫一篇《禮讚》嗎?不應該重視一下這些文化團體嗎?同時,我也斗膽建言,市、區財政部門、宣傳文化單位是不是也應該將他們——《南風老年蒲劇演唱團》、《紅星眉户團》、《羣眾文化義務服務站》等——列入“財政預算”,給他們一點資金支持!

標籤: 李淑慧 散文 禮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v7enq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