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莊子》散文

《莊子》散文

《莊子》散文1

古人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懷揣寧靜的心,祛除心中的躁動,在這喧囂的世界,品一杯香茗。在竹藤椅上,悟《莊子》。

《莊子》散文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諸葛亮早年未遇命世之主,而懷揣匡扶天下之志的他從容淡定,躬耕於南陽,苦研兵法,知天文,通地理,曉時局,悉人事,抱膝長吟,隱居待時十年,青春年華隨竹葉飛舞,東流之水明曉他不泯的雄心。皇天不負有心人,劉備噠噠的馬蹄聲使其積蓄多年的能量釋放,譜寫義肝忠膽的篇章。諸葛孔明是身不逢時,但若無十年的積澱,若劉備早早任用其,或許便只是一個小小的賢臣,或許便不會有“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令土木金剛卦爻,水面偏能用火攻”的諸葛孔明。

故曰,夫恬然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在眾人皆醉的麻木空氣中,他選擇清醒,

在眾人皆濁的逐利世道上,他選擇清白,

褪去華服,他選擇荷葉制的衣裳,

逐出京城,他選擇汨羅江的波濤,

他嘔心瀝血著成的《離騷》被稱為楚辭的最高成就,而滿腹才華的他卻選擇用生命的代價來喚醒國民的無知。

他,便是屈原。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歷史無數次證明了這個道理:

鄒忌直言諷諫,齊王懸賞納諫,齊國得以強盛;

王平誠心忠告,馬謖固執己見,街亭終致失守;

唐太宗任用魏徵,開言路,納直諫,得有貞觀之治;

朱元璋求教朱升,廣織糧,緩稱王,建立大明天下;

李鼎銘的意見得到採納,精兵簡政,人民擁護;

馬寅初的理論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國家受害……

正如古書所記載:“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國家之強盛,在於敢諫之忠臣,更在於納諫之明君。

在數學的題海中遨遊,我學會了縝密的思維,

在英語的小説中思索,我瞭解了各國的風俗,

而唯有《莊子》教會了我淡然,遍是生命的本質,更教會了我:相濡以沫,不如相望於江湖。

《莊子》散文2

”逍遙哲學”【1】是莊子散文的基本思想。“莊子思想發源於對人的精神自由逍遙的追求”,莊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人生哲學【2】。莊子認為,宇宙中包括人類在內的萬事萬物都是不逍遙的,因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不逍遙的,因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條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為逍遙,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遙的人與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遙遊》中描寫的大鵬,它的活動範圍非常之大,”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上能達到九萬里的高空,遠能自北海飛至南海,行為及其豪邁壯觀,貌似逍遙,實際上,它是很不自由的,因為體型太大,飛翔時不進需憑颶風之力來託付,而且還必須有大的空間才能展翅,必須上至高空才能不受山巒之阻。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它才受到小鳥的嘲笑,認為它過於費力了。小鳥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鵬優越,是最自由的,“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其實這正反應了它無能為力到廣闊天地中去遨遊,形成了目光短淺的習性。這講的是萬物在空間上的侷限。在時間上也是如此,朝生暮死的小生物朝菌不可能瞭解一天中發生的事情;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蟬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變化,這是生命短的侷限。生命長的亦是如此,能活到20xx年的靈龜和3.2萬年的大椿,它們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後的事。這講的就是萬物在時間上的侷限。從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追求“逍遙”是莊子人生哲學的主要內容,也是整個莊子思想的核心。

《莊子》散文3

《莊子》以豐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構成了瑰瑋的藝術境界,具有散文詩般的藝術效果,但《莊子》畢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諸子説理文一樣,屬於議論文。只是它的説理不以邏輯推理為主,而是表現出形象奇詭的論辯風格。《莊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學觀點的闡述,用比喻、象徵的手法代替邏輯推理的論述。較少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讓讀者從奇特荒誕、生動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體味、領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論辯過程中,往往又表現出作者精闢的思辨能力。莊子站在相對主義的立場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題,如齊是非、等壽夭、合同異等等,從形式邏輯上來説,都近於詭辯。

《莊子》中一些比較純粹的議論文字,則注重邏輯推理,常運用演繹歸納等邏輯方法,層層推論。但若仔細考察其推論過程,在邏輯上並非十分嚴密。如《馬蹄》、《駢拇》、《胠篋》等篇,都以一個假言前提為基礎開始論述,但這些假言前提與推導出的結論,事實上並無必然的聯繫。《莊子》的論辯,與其説讀者是被其邏輯推理所征服,不如説是被奇詭的藝術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遙遊》末兩段,莊子與惠子辯有用無用,均為寓言。惠子先説大瓠“無用”,莊子認為他是拙於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龜手之藥”,説明“所用之異”,無用即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為例,説明莊子之言“大而無用”,莊子以狸牲跳梁,死於網罟為例,説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後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濃厚的結束語: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因苦哉?

不僅回答了惠子的“無用”之辯,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濃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靈自由,精神無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魚忘筌,大辯不言。這樣的辯論,超越了形式邏輯的規則,進入了“無言無意之域”。正因為這樣,莊子哲學充滿了詩意。

《莊子》散文4

《莊子》章法散漫斷續,變化無窮,難以捉摸。比如《逍遙遊》前半部分,不惜筆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鋪張渲染,從鯤鵬展翅到列於御風而行的內容,並非作品的主旨,只是為了用他們的有待逍遙來陪襯,烘托至人的無待逍遙,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個主題句,卻如蜻蜓點水,一筆帶過。

《莊子》散文5

莊子在諸子裏其實是最充滿理想化的一個人,沒有一個人能夠夠上他的高度。

在他的理想裏,自己就是那一條北冥的魚,倏忽化而為鳥,飛上那蒼冥之天,倏爾化而為魚,潛入那蒼冥深深之中。青天和蒼冥啊,就是他那理想中翱翔和漫遊的舞台。“揹負青天而莫能夭閼者”,藍天也,抑或蒼冥也。藍天和蒼冥,一個是何其高,何其大;一個是何其闊,何其深;對於漫遊的魚兒和翱翔的鳥兒來説,無拘無束,無阻無遏,無邊無際,無弋無射,輕鬆往來,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是無上的幸福。

故而對於這條始終都想自由飛翔的魚兒來説,他始終都保持着對高官厚祿的警惕性,故而他寧願做一條在泥潭裏拖着尾巴的魚,也不願做一條在高貴的匣子裏供奉的龜。他生怕匣子束縛了自己的鰭,讓自己變成了一條縮頭縮腦的烏龜。在他看來,即使是泥潭裏拖着尾巴的魚,也有可能游到廣闊的大海,也許只要一場大雨,一次河流的泛濫。因為在上古時期,林木豐茂,植被眾多,雨量充足,一條即使暫時受到困難的魚,也有隨時獲得馳騁大海的機會,只要到了大海,就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何人可以約束自己呢?

在自由漫遊的那一刻,在自由飛到了極高的程度,不就可以由必然王國飛到自由王國裏了嗎?而自己何必要做那奴性十足縮頭縮尾的王八呢?固然做烏龜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有穿不完的綾羅綢緞,死後還可以以貴重的棺槨入葬,接收後人的供奉;但是錯了,莊子他看到的是匣子是和棺槨一樣的價值。他知道一旦自己接受了楚王的邀請,那麼無異於就像把它裝進了一個棺槨裏,死去的不僅是軀體,還有可以自由飛翔來自由飛翔去的思想——他的可愛的思想不就是那一條快快活活自自由由的飛魚嗎?享受了別人的俸祿,接受了別人的饋贈,自己還不就隨時變成了一條任他人宰割的魚了嗎?

莊子是透徹的,清醒的,他看到是俸祿是可怕的魚餌背後的魚鈎,是套住飛翔的翅膀的鳥籠。於是,他瀟灑地揮一揮手,做出一個讓許許多多的人都想不到的事情,甚至拒絕了一個讓許多人都夢寐以求的事情。於是,有人嘲笑他,認為他痴;有人諷刺他,認為他傻,甚至認為他是瘋子,於是楚王也放棄了對瘋子的戒備,回使的人也輕輕鬆鬆的完成了任務。其實誰也不知道,這位令當時人認為瘋子的傢伙卻是一條實實在在自由快活的魚,他逃離了隨時都可以釣到他的魚鈎,隨時都可以觸到他的網。

他的老師老子雖然比他清醒,常常説到:“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看透了是看透了,但是卻沒有他那麼輕巧,那麼灑脱,那麼自由自在,那麼狂奔無羈,因為他畢竟是史官出身,説話還是着天靠地,依着對於歷史的高度總結而言,做起來總還不是那麼自由奔放。而到了他的時代,他就無所羈縻了,無所羈絆了。因為那是一個昏聵的時代,是一個大混亂的時代,儒家的仁義之名被大盜竊奪,儒家所謂的仁義成為大盜們偽飾的袈裟,成為欺世盜名者追名逐臭的鋭利武器。所以他恣意放肆,荒誕之言,荒謬之語噴薄而出。妻子死去,他鼓盆而歌,不僅不悲泣,反而敲盆而歌,還洋洋自得的解釋,彼從無中來,復到無中去,何言其有,何言其無,真是曠世一奇人!他把生和死看做一樣,即使是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也有終結生命的時刻,更何況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呢?那麼,只有什麼不死,就是思想,就是他日日夜夜都想做的那一條飛魚,永遠想飛翔在人類的思想的長河裏,至今而鮮活騰躍的自由思想。

而今莊子,那一條會飛的魚,不是世世代代都飛翔在熱愛自由,熱愛理想的人們的心中嗎?

《莊子》散文6

摘要:《逍遙遊》作為《莊子內篇》之首,既是莊子人生理想和價值追求的總體概括,也是莊子散文藝術風格的集中體現,更對的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以莊子的代表作《逍遙遊》為例,重點分析莊子散文的主要藝術風格,闡述其對後世文學創作的深遠影響和推動作用。

關鍵詞:《逍遙遊》;莊子散文;藝術風格;影響

《逍遙遊》堪稱莊子散文的扛鼎之作,也稱得上是先秦散文的代表著作。可以説,莊子散文,乃至先秦道家學派散文的藝術風格在《逍遙遊》之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現。本文結合先秦散文的藝術風格,試以《逍遙遊》為例進行分析探究,力求洞悉莊子散文獨特的藝術風格,繼而闡述莊子散文積極思想和消極思想共存、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互交織的創作風格對後世文學創作的深遠影響和推動作用。

一、莊子散文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地位

要洞悉莊子散文的藝術風格,就必須要對先秦諸子散文有一個宏觀瞭解。可以説,先秦諸子的散文多是哲理著作,多用散文表達自己的學派思想和政治主張,其內容大多博大精深,內涵着深刻哲理,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文學性和文學因素。先秦的諸位思想家大多是寫文章的行家裏手,除了《莊子》,還有《荀子》、《韓非子》等等,幾千年過去了,這些典籍至今都還值得我們當做文學作品來品讀。先秦諸子百家的散文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我國散文這種文體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其中,又尤以莊子的散文為代表,其創作的散文大多想象豐富,多用寓言,善用比喻,辭藻雄渾壯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先秦文學散文的典範,在先秦諸子散文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並間接影響着後世散文及其他文體的發展。

二、以《逍遙遊》為例分析莊子散文的藝術風格

(一)想象豐富,誇張奇特

莊子創作散文最顯著的藝術風格就是想象豐富和誇張奇特。莊子的散文中,想象的場面、虛構的情景、誇張手法的運用隨處可見,縱橫捭闔,恣意發揮,體現出獨特的藝術風貌。《逍遙遊》從文章的一開始,就酣暢淋漓地展現了這種十分獨特的藝術風格: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幾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在文中,莊子用其豐富、大膽的想象力和奇特、詭異的誇張手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動人心魄、怪異奇特的畫面:在漫無邊際的北海中,一條不知有幾千里長的大魚在隨處遊動着,突然之間,這條魚就像變戲法一樣,變成了一隻背不知有幾千裏寬的大鵬。當這隻大鵬在空中展翅高飛的時候,它的兩隻翅膀就像從空中垂下來的雲彩一樣遮天蔽日。這隻鵬有着超強的能力,在南海中可以激起三千里的浪花,其寬大的兩翼藉着大風可以直接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在莊子的神來之筆下,魚能夠轉化成鳥,展翅高飛;鵬能夠水擊三千里,藉助風力直插雲霄。奇特詭異的想象在莊子的文中信馬由韁,任意奔馳,從而繪製成了莊子心目中一個理想化的境界。

(二)比喻形象,以喻託志

首先,從比喻的數量來看,可以説隨處可見。《逍遙遊》全文800餘字,小大比喻有20多個。其中大的比喻就是一個寓言或者虛構的故事,小的比喻也就是一句或幾句話。全文主旨就是為表現莊子“有所待不算逍遙遊,無所待才算逍遙遊”的主旨思想。為了達到這個表述目的,文章一開篇,莊子先從自然界寫起,而後循序漸進寫到人類社會。整個過程精心虛構了“魚化大鵬乘風遷徙南海”以及“小鳥飛行與蓬蒿”之間的故事以及“野馬”、“塵埃”、“杯水芥舟”等眾多比喻,這些形象的比喻將深邃的思想和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從而使讀者能容易理解讀懂文章。其次,從比喻的風格來分析,文中的比喻想象詭異,構思新奇,別緻巧妙,撲朔迷離,使人覺得奇幻莫測,不知深淺的感覺,而後經過思考,在看似胡言亂語之中理解其深邃意義。如莊子用詭異的想象和擬人化的手法虛構了蜩和學鳩的寓言故事,一方面突出自己的思想志向。同時,讀者在深思之下不難理解,莊子虛構自然界的鵬和蟬大小兩方面的鳥,其實就是恰恰喻射了在人類社會中不同道德層次和人生追求的兩種人。在莊子散文中,比喻本體大多是隱藏在背後的,給廣大讀者留下想象、體味的空間,只要讀者用心地去體會、去想象,文章的深刻寓意就愈發的豐富多彩、引人入勝。通讀《逍遙遊》,可以發現莊子行文比較喜歡用比喻,也十分善於用比喻,這也成為莊子散文的顯著特色之一,他通過這些生動形象和詭異奇特的比喻將自己的哲學思想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

(三)運用寓言,獨特怪誕

寓言故事也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多指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育意義的故事。作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莊子的文中哲理意味深厚,但他通常不坐而論道,不形而上地、抽象地闡述自己思想和觀點,而是經常運用寓言來傳達自己的觀點。縱觀《逍遙遊》,可以説就是一篇由寓言組合起來的文章。但莊子運用寓言的手法,與先秦其他諸子有很大的不同之處。比如韓非較多運用一些耳熟能詳的歷史傳説與典故輔證自己的觀點和意圖,繼而進行説理;孟子則較多采用民間故事作為自己的辯論依據。但而莊子的寓言很少引用現成的寓言故事,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豐富想象力進行虛構和演繹。從這個意義上説,莊子也算是中國文學史上較早自覺運用虛構手法的文學創作者。例如《逍遙遊》開篇寫魚化鵬,繼而高飛幾萬裏的故事就全部是虛構的。再如後面用擬人的手法虛構了蟬和學鳩的話語也是虛構的。縱觀全文,莊子虛構的這些獨特怪誕的寓言故事,環環相扣,引人深思,既達到了自己想要諷刺某些行為、某個人羣的行文目的,又大大地提高了文章的吸引力,引人入勝,思想性和可讀性面面俱到,着實值得後世文學創作者學習和借鑑。

三、莊子散文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的影響

文學創作的本質就是創造性想象的感性顯現。而莊子散文在“創造性想象”方面獨樹一幟,具有一定典型意義。從這個角度上來説,莊子散文所形成的藝術風格對後世文學的創作與發展,有着深遠的重大而又影響。從先秦文學一直延續到到近現代文學,在每個朝代、每個時期都有着都有體現和反映。其對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從具體實踐情況看,就是積極思想和消極思想並存,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互交織。莊子的散文通過隱喻、誇張和擬人的手法表達了對黑暗現實各種弊端的犀利諷刺和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在中國文學史上,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近現代,後世的漢朝司馬遷、宋代蘇軾等文人身上都有體現。同時,莊子的散文在諷刺和批判黑暗現實的背後,也更多地流露着一種消極思想和悲觀厭世的虛無主義情緒。莊子的散文在批判揭露黑暗社會和現實又無力改變現實的情況下,只有採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的生活態度。這種文風和生活態度對後世的文人及其創作造成了很大消極影響。歷代生活境遇不好又不滿黑暗現實的文人們,幾乎都向莊子看齊和學習,他們思想上憤世嫉俗、放蕩不羈,他們有的縱情於酒色、有的寄情于山水、有的歸隱於山林、有的修道求仙。但“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們的作品往往大多具有強烈的追求自由的思想,內容大多能擺脱世俗思想的羈絆和束縛,充分張開想象的翅膀在浩瀚的天地間自由飛翔,在唯我獨尊的個人天地裏抒發個人的最真實的情感。如“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和嵇康,唐代的李白、現代的魯迅,他們的作品大都隨興所至,肆意抒發,其作品往往具有十分強力的思想感情,往往更容易引起廣大讀者的思想共鳴,從而造就了許多非常高的藝術作品,形成了我國文學史上一種特殊的藝術風格。總之,莊子的散文想象豐富、奇特誇張,比喻形象、以喻託志,善用寓言、獨特怪誕,在表現手法、語言特色、藝術風格等方面都開創了中國文學創作的先河,其在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歷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任意馳騁的豐富想象力、嚮往飛翔的自由精神和頗具浪漫主義的文風為中國的文學創作開闢了一條新路子,對後世歷代文學家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而又積極的影響。

作者:楊彥科 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2]阮忠.莊子創造論[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3.

[3]郭紹虞.古代文論選[M].上海:卜海佔籍出版社,20xx.

《莊子》散文7

人在得意的時候,是不會想到莊子的。一旦失意,這才把莊子想起來,感覺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稻草一樣。其實對於那個溺水的人來説,這根稻草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但在心理上,起碼有那樣一點安慰,覺得自己抓住了一點什麼,可能還是有救了。

人其實是很勢利的。人對莊子的愛,其實就包含着這樣勢利的成分在。我是個愛莊子的人,我對莊子的愛,其實也是包含着勢利的成分的。而且現在提筆遙望莊子,説明我的人生,可能又落回到某種低谷吧。

人其實不僅勢利,有時是很容易灰心的。我覺得這是人性中難以抹掉的弱點。人一旦灰心了,就會想起《莊子》裏那個“心如死灰,形若槁木”的經典形象來。其實莊子是非常詼諧風趣的一個人物,談鋒甚健,精力充沛,絕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半死不活”的形象。

所以,在我灰心的時候,我是提着一個水桶來到莊子身邊的。莊子應該是一口井,雖然他説過,“甘井先竭”,他怕自己是一口井,特別是一口盛滿甘甜井水的井。可是,對天下那麼多失意的人來説,也許根本談不上失意,只是對暫時灰心的人來説,莊子就是這樣一口井,人們需要從這口井裏,汲取一點甘甜的井水,來潤潤乾枯得發苦的喉嚨和靈魂。

莊子雖然説“甘井先竭”,彷彿一個小氣鬼的口吻,但莊子從靈魂深處,是喜歡別人提着木桶來到他的身邊的。莊子有着大海般磅礴的氣勢,他的文筆,就像大海一樣的汪洋恣肆,他瞧不起坐井觀天的青蛙,自然是不會顧忌人們到他的井中打水的。莊子這口井的井水,是像大海一樣永不枯竭的,就像《秋水》裏寫的大海一樣,“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莊子是那麼大氣磅礴的一個人,他怎麼會計較幾個精神萎靡的人到他的井中去汲幾桶水呢?

人們需要莊子,就像在沙漠中長途跋涉的旅人需要一口井,哪怕是一口苦井鹹井。而事實上,莊子這口井的井水,是多麼清澈甘甜呀,每一個在精神上經過長途跋涉而顯得疲憊不堪的旅人,都會貪戀這甘甜而清涼的井水,何況這井水在靜夜中,還要倒映出那麼美那麼圓的一輪精神的月亮——莊子美麗的臉龐。

事實上,在精神的靜夜中(是精神的靜夜,也許在喧囂的白晝,只要心靜下來,就會進入那精神的靜夜之中),每個人都能在這口井中看見莊子美麗的臉龐,帶着葛巾的滿月一樣美麗的臉龐。一個在生活中受到點委屈的人,自然也有受盡委屈的人,一看到這張月亮般清明温潤的臉龐,就會像受到委屈的孩子投入媽媽的懷抱一樣,幸福的淚水像清泉一樣奔湧。當所有的委屈都化為盈盈的淚水奔瀉而出的時候,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升起一輪最盈滿的月亮。

莊子,是一個能夠掏出我們內心的委屈和灰心就像掏出我們眼底的淚水一樣的人類精神的母親。

所以我説,會有那麼多精神上失意的浪子,圍攏莊子像圍攏一口井,像淒涼的冬夜圍攏一堆篝火,像除夕夜所有的親人圍攏一桌熱氣騰騰的團圓飯。莊子是一口美麗的井,這口井掘得很深,一直聯通到每個人靈魂的最深處。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精神上,還是一個哺乳期的嬰兒,每個人都需要這口井甘甜的乳汁來哺育自己,特別是在自己精神上失意苦悶的時候。

汲取了莊子甘甜的井水之後,我們渾濁疲憊的眼睛一下子重新變得清亮,我們站在大地上,但我們的靈魂已經超拔於大地之上,我們變成《莊子》裏那隻“摶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我們把疲憊與灰心從羽毛上抖落,乾淨利落地全部卸落到大地之上,正如莊子這眼井呼嘯着,從大地的深處直衝而上一樣,我們這隻大鵬,也從大地的表面直衝而上,大地迅速收縮,最終變成一顆泥丸,任你團弄。莊子的氣魄與驚魂,就在這時附着在你的靈魂之上,真是“十日並出”,好不壯觀的景象呀!

擁抱莊子,像擁抱一口井。擁抱一口井,像擁抱莊子。

《莊子》散文8

《莊子》散文善於運用誇張而活潑的手法,闡明人生哲理。比如《逍遙遊》中的“鯤”,原指魚卵。莊子在文中卻把它化作體型非常龐大的大鵬鳥,“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從這些語句中能深深的體會到誇張的文筆。

《莊子》散文9

莊子的《秋水》(節選)雖然只是一篇自讀課文,但我還是把它當作一篇講讀課來處理,這也許是我對莊子這位大師特喜愛的原因吧。

説到莊子,就不能不説他那一切順應自然的生活態度和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具體地説,不能不説他的性情率真,胸襟博大,汪洋闢闔,如鯤鵬展翅擊水三千里,遠離滾滾紅塵,又如蝴蝶款款而飛,悠遊自在,心有所適,自得其樂,行之所安;不能説他一心向往逍遙之遊,不為外物所拘,不為俗議所限,風流倜儻,瀟灑自在,視名利榮華為生命之枷鎖,故棄之如糞土;不能不提他拒意識形態於千里之外,因為他認為,那是自由思想的羈絆。一切順應自然,雖然不免有些絕對化,也不免太過於消極,但生活在滾滾紅塵的人們,都不得不承認,現實生活中,萬事萬物,本來就如此。

正如莊子所説的:“巧者勞,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舟。”你能説生活,人生不是如此。確實,誰心靈手巧,誰的一生就註定了是勞累的一生;誰的智慧超羣,誰的一生就註定了各種憂愁和煩惱將永遠伴隨着他(她)走完漫漫人生路。什麼人活得最開心,最瀟灑,就是那些無能者,就是我們這些文明人所指的那些愚昧無知的人。

我半開玩笑地對我的學生們説,教室裏在座在的青年男女,要想真正地活得瀟灑,活得開心,活得無憂無慮已經不可能。我説他們現在的處境是騎虎難下,或者説已經叫上了“賊船”,想金盆洗手,已經不可能。因為他們已經在有意和無意中,捲進了蔽於人欲而不知天道,爭名奪利,樂生惡死,斤斤於是非之爭,汲汲乎仁義之辯,最終難以逃脱人性的喪失的競爭漩渦之中。那該怎麼辦,只有克服重重困難,迎接各種挑戰。結局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這是唯一的選擇。

要知道,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越豐富,見識越廣,知道的東西越多,憂愁與煩惱就會越多。別的不説,僅就求知而言,那是學到的越多,越覺得有更多的東西要去學,正如孔子所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求無涯,殆也。”活到老,學到老,這就夠煩一輩子,夠苦一輩子,夠累一輩子。

在激烈的競爭中,你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別人的成功而自己仍一事無成而“望洋興歎”;在艱難的求知生涯中,你無論你有多大的成就感,你都不能自滿,要不然就會“貽笑大方”。這也是莊子《秋水》一文告訴我們的道理。

讀完高中,有的被迫走入社會。是農村的,不可能再向父輩一樣心甘情願地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儘管那種生活無所謂太多的憂愁和煩惱。進城吧,但是你這個農家子弟與城市的生活之間還有好大的距離,幾年拼死拼活地奮鬥,又有幾個能成功,又有幾個能衣錦還鄉,又有幾個能真正溶入城市的生活。是城鎮的,拿着一張高中文憑,找份工作,同樣是何等地不容易,要想生存,同樣需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在動腦筋想辦法。

再拿上大學的來説吧,別以為他們一躍成了天之驕子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船到碼頭,車到站了。如果高中生活是虎口,那麼大學生活就是狼窩。只能是出了虎口又進狼窩。

大學畢業,又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四年的風風雨雨,四年浪漫,四年的苦讀,換來的是什麼呢?一是面對各種各樣激烈的競爭,一是考研再深造。不論是哪種結局,都不得好過。再往後,那才是莊子所説的“巧者”和“智者”,那才叫做不“勞”就“憂”。這就是文明時代的人的生活。

《莊子》散文10

從不曾想在城市的周邊竟然有這麼一個令人想象的地方。當你踏上這一片土地時,你以為回到上個世紀或者上上世紀,幾乎每個地方都保持着最原始的形態,彷彿就是那個你尋覓了許久的桃花源,那樣靜謐、安寧。然而,它確確實實存在着,它有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名字,一個叫人難以忘懷的名字——莊子。

莊子,這個地處榆次東南10公里處的所在,自然風光秀美,山路蜿蜒曲折,空氣清新透亮,如果你不曾來過,你永遠無法想象在城市的近郊竟然會隱藏着這樣一個令人心神安謐的地方。幸運的是,我們來了,我們美利達騎行隊來了。

這一天,20xx年10月15日,美利達騎行隊來到了莊子,參加20xx生態莊子體育旅遊嘉年華暨“得天緣杯”環黃彩山鄉村公路騎行徒步遊。

早晨,還不到五點,我們就從武鄉出發了,笑笑為了接我和簡單,繞道縣城十幾裏外的地方,沿榆黃公路一路奔莊子而去。深秋的早晨,大霧瀰漫,路上能見度極低,我們的皮卡車幾乎就是在挪動。同去的另兩輛車也召集好了人馬開始出發,幸運的是其中一輛皮卡車在大霧開始前從武鄉上了高速,另一輛車與我們同一方向行駛,同樣被大霧裹挾着步履艱難。一路上跌跌撞撞,一路上也有點心急如焚。一邊要安全行駛小心翼翼地緩緩而行,一邊又怕誤了事情執着而專注地急趕。此時真真切切地明白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抉擇的艱難。

天漸漸亮了,霧也慢慢散了。第一輛車已經到達莊子,做好了簽到錄入的工作,我們也經過艱難跋涉漸漸靠近了目的地。前方現場已經做好了迎接各騎行隊入場的接待準備,車輛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停泊在莊子中學的操場。我們這輛車上拉着四個人,正好有四輛自行車。

我拿到了寧靜致遠的車子,生平第一次騎這種車子,感覺和平常的自行車大不相同。騎上車子,彷彿騎在棉被上,硬邦邦的道路立刻變得軟綿綿的。好友説,這是因為避震的緣故。騎車上路,有點蹬重。原來車子有檔位,調整好了便蹬輕,沉重的身子也輕飄起來,有點翩若飛鳥的感覺。

轉眼便到騎行的起點,也是騎行的終點,莊子鄉政府門前。時間尚早,來自長治、榆次等地區的騎行隊員陸續到位。威風鑼鼓聲響亮而高遠,現場的氣氛十分熱烈。五百多人的隊伍幾乎塞滿了政府門前的大路。

開幕式結束,騎行隊員旋即飛駛而去,雖然這次騎行徒步遊不爭奪名次,可一旦騎上車子,很多人還是使出看家的本領,疾駛而去。

這次騎行徒步遊總長57公里,其中徒步線路5公里。行程安排為騎行——徒步——騎行。在騎行過程中需要完成三個團隊任務和八個自拍發朋友圈任務。主辦方安排的行程比較輕鬆,不光可以悠哉悠哉地騎行遊玩,聽風賞景,還有四個補給點可以補充能量。

我們從莊子鄉政府出發,依次經過了需要完成團隊任務的下黃彩村,白田村和西赤土村,也順利完成了剝玉米,鋸木頭,擺造型任務,輕鬆取得了任務完成後的每一枚徽章。一路上,隊員們除了迫不急待地完成團隊任務,同樣也在各個觀景台流連駐足,畢竟拍照是另一項任務。

騎行路上一共設置了八個觀景台。有幾個觀景台上新建的亭子還散發着新木頭的味道,沒有油漆彩畫過。站在亭子旁邊,極目遠眺,一片祥和,安寧。山是温和的,天氣微冷,可一路的騎行下來,很多的隊員還微微出着汗,甚至可以看到他們身上散發出的熱氣。同行的隊員一邊留戀着這温潤的山色,一邊又惦記着前方,邊走邊拍。我們騎行隊裏笑笑是堅持最久的女子,從莊子一路騎行到了徒步起點寨底村。我是騎行時間最短路程也短到應該忽略不計的一個。

在路上最艱險的地段當是西赤土到寨底一段。山路陡峭逼仄,斗折蛇行。我們幾個女子除笑笑外全坐上了皮卡車。在車裏幾乎不敢看山下的道路。一段路走着走着,硬生生來一個急拐彎。走不遠,有時又是直立着近乎八九十度的陡坡,只要稍稍不注意,底下便是深淵。心裏咚咚咚跳着,為司機捏着汗。只怕一不小心可能就把小命交代在寨底的這條路上了。我戴着笑笑的安全帽坐在皮卡車上,笑笑沒有安全防護卻騎行在路上,我的心裏惴惴不安,生怕有什麼事情。幸運的是笑笑安全到達寨底,我也鬆了一口氣。騎行中真的是險象環生,簡單差點摔倒在山路上,好在反應敏捷,只是驚嚇一場。而武鄉來的另一個騎友似乎就不那麼走運,着着實實地摔倒了,實實在在是撿了一條命。見到他時,他説,好險,差點交代在這裏。可接下來就開始心疼那條心愛的褲子了。“可惜了我的褲子了,現在買不到了。”他有點沮喪。好在人是安全的,只是蹭破了點皮。也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寨底村,是徒步的起點,也是徒步的終點。寨底,也確實在山腳下。在村邊農產品展示區品嚐幾顆紅棗,山楂,嗅一嗅那有價無貨的野韭花,拿個大蘋果,補充一下體能,開始徒步。

出發!

沿着一條小土路,跟隨着走在前面的來自不同地方的騎友,順着插着彩旗的彎彎曲曲的泥濘小道向山上而去。我平時走路較少,此時沒走幾步便覺得有點氣喘吁吁了。平穿着高跟鞋走山路最是艱難,可跑在我的前面,老彩夫婦倒是興致極高。這時,有人在路上喊:不走了,不走了,死活不走了。有人調侃,為吃一頓飯,還要跑十里路,可吃上什麼山珍海味呀!各種氣餒,各種懈怠。有的索性躺在山坡上的草裏,有的尋一塊石頭坐下。不想走了,真的走不動了呢!可只要有人給鼓鼓勁,那些草坡裏的,石頭上的人又抖擻抖擻精神站起來了,“行百里者半九十”,誰也不想當那個逃兵。

在一處近似直角的草坡上,崔為了少走幾步抓着山上的草上去了。其他的人看到紛紛效仿。一霎時,坡上陸陸續續爬上好多人,老蔡,文,寧靜……還有一些素不相識的騎行人。草坡上的草厚厚實實,偶爾有些酸棗樹之類的小灌木點綴其中。手裏緊緊地抓着草,腳下踩着鬆軟的土坡,只能一步一步向上爬,不敢回頭看一眼。倘若回頭,怕是腿肚子一軟,跌落草坡下了。在最陡的地方,簡單和乾睿在最關鍵的時候幫了我,特別是乾睿,身體微恙又跑那麼遠的路,還託舉我一把,而我也特別擔心把瘦瘦的簡單拽下坡下,好在終於上了坡頂,最後一個徽章也蓋上了。

再走一段比較平坦的土路,遠望可以看到遙遙相對的兩處方形的土牆。有人説,那是古寨。那麼寨底的得名或許是因了這兩個古寨吧。登高遠眺,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山是敦厚的温和的土山,近看莊稼已經成熟,蘋果樹遍地是,一地一地的蘋果閃耀在枝頭,是那種特別甜脆的果子,地上落了不少,鮮豔豔的誘惑着人的眼。一樹樹的紅棗掛滿枝頭,讓你有點不忍離去。這麼高的山上,真不知道當地的百姓是怎麼把這些果子運回家裏的。後來聽村民説,光是蘋果也需要摘半個多月,不過暫時還顧不上,每家種着七八十畝的土地,光收秋也需要一個多月了。

趕緊走幾步,能走小路的走小路,能走捷徑的走捷徑。多走一步也是消耗體力。大部分人已經騎行了30公里,有點精疲力竭了。行走間,偶遇一個昔陽的騎友,沒有想到居然是個美食家。什麼醃辣椒,燉牛肉,炸丸子,一樣一樣地給我和閨閨講述着。已經飢腸咕嚕的我們真有點越聽越饞了。剛才因為腰疼無法騎行的閨閨好像忘記了疼痛,緊緊追隨着那個美食家,而我也緊緊相隨,唯恐誤了描畫中的美食。

從山路下來,沿河而行,溪水潺潺,在石縫間流淌,溪水清冽,空氣清新。有人説,這真是一個天生的大氧吧。有的人對這景色戀戀不捨,擺出各種姿勢,試圖留住這水光山色。可更多的人更着迷於空氣中的柴火味,那是家的味道,讓人想起兒時的炊煙,讓人想起温暖的土炕。逐香味而來,越來越濃的柴火味,燒烤味刺激着人的嗅覺,眼前似乎可以看到飄帶般的淡藍色煙霧,“香飄十里”大概就是這樣的情形吧。趕緊的,奔美食去!

順着裊裊的炊煙,循着越來越濃的香味終於來到野餐點。人聲鼎沸,熱氣蒸騰。蒸紅薯,蒸土豆一層一層擺放在籠屜裏,幾個燒烤架上火紅的木炭正在燃燒。烤饅頭片串成串正冒着絲絲熱氣,此刻遠足之後的米湯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需要的。先喝一口米湯,平息一下疾行之後的喘息,在寨底享受一次野炊。

秋日的午後,天氣漸暖,美利達人在這裏集結,還有十幾公里騎行路呢!男人們依舊精力充沛,女人們有點精疲力竭了。寧靜致遠還想再騎行一段,便隨大部隊出發了。而我們幾個女人再一次享受了皮卡車的舒適,從寨底一路坐車回到莊子鄉政府。也順利拿到了莊子鄉為我們準備的土特產大禮包。

騎行過去十幾天了,回想那日情景,彷彿就是昨天。莊子那樣淳樸,淳樸到和自己的家鄉無法分清。莊子又是那樣空靈,似乎要把人淨化。莊子的山那樣温和敦厚,莊子的水那樣清澈明麗,莊子的果子鮮亮而味美,莊子,如果有約,我們還來!

《莊子》散文11

《莊子》散文還常以豐富的寓言故事和奇特的想象,以寓言代替哲學觀點,用比喻、象徵的

手法代替邏輯推理的論述。莊子較少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讓讀者從奇特荒誕,生動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體味,領悟其中的哲理。比如《逍遙遊》中,莊子以鯤鵬,小鳥的故事闡述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道理。還有文章末兩段,以莊子和惠子對的對話形式展現的寓言,從瓠、大樹引申到當時的政治時事,以小見大,卻生動形象準確的闡發了其中的哲理。可見,莊子把寓言故事在他的作品中運用的出神入化,讓後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後記

《莊子》的想象虛構,往往超越時空的侷限和物我的分別,奇幻異常,不僅由於寓言數量多,還在於這些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象力,構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尖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同時從”道“的立場來看待萬物,萬物等齊一體,物與物之間可以互相轉化。而且,莊子認識到了時間)宙的無窮,他不僅站在個人的立場看待世界萬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萬物。

莊子的散文:淺析莊子散文的藝術成就

內容摘要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漆園吏。莊子鄙視富貴,憤世嫉俗,曾拒絕楚王邀請他做官的請求。他一生都追求一種超脱世俗,無所待,而“獨與天地之往來”的精神逍遙境界。莊子的散文極富有文學性,書中充滿了奇特的想象,大膽的誇張和藝術的描繪,善於運用卮言,重言,寓言等手法,他常通過形象化的語言和詩意的境界表達深刻的哲理,其文汪洋恣意,其理隱約深邃。下面我以《逍遙遊》為例來談談莊子散文的藝術成就。

關鍵詞:逍遙哲學藝術手法消極思想積極意義

正文

在諸子百家中,莊子的散文最具特色。全篇幾乎都用寓言構成,但是這些簡單的寓言卻反映了莊子深刻而獨特的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莊子散文的結構看起來並不嚴密,汪洋恣意,變化多端,常常使人感到突兀,然而他的思想卻很連貫。句式富裕變化,詞彙豐富,描寫細緻,又常常不規則的押韻,顯得極有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中內篇的首篇,莊子將其放在內篇中的第一篇,可見它的地位是重的。《逍遙遊》集中表現力莊子散文的文學風格和藝術成就,並且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

《逍遙遊》的中心思想是:人怎樣才能擺脱世俗的功名利祿權位的束縛,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的”逍遙遊“境界。

一.逍遙哲學: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不是絕對的逍遙,因為他們都有所待,即受到主觀或者客觀條件的約束限制。因而莊子追求的是人精神上的逍遙境界。《逍遙遊》中的大鵬,蜩和學究他們都是不逍遙的例證。大鵬雖然“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但是它只是看似逍遙,而並非真的逍遙。因為它的飛翔必須藉助於風力。再説蜩與學究,他們的飛翔雖然輕鬆自在“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但是他們的這種不是目光短淺的表現嗎?大鵬受到的是外力的限制,而他們受到的是自身思想的限制。這講的是萬物在空間上的侷限。在時間上也是如此,朝生暮死的小生物朝菌不可能瞭解一天中發生的事情;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蟬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變化,這是生命短的侷限。生命長的亦是如此,能活到20xx年的靈龜和3.2萬年的大椿,它們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後的事情。

莊子提出的這種無所待的精神逍遙在今天看來是不具有現實意義的,只要我們還是一個社會裏的人就必須面對一切生存的問題,必須解決吃飯穿衣的問題,必須為了生存和利益而奔波,所以不可能做到無所待,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精神超脱。就是《逍遙遊》中御風而行的神人列子,他們的飛行尚且需要藉助外力,又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世人呢?

二.《莊子》章法散漫斷續,變化無窮,難以捉摸。比如《逍遙遊》前半部分,莊子

不惜筆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鋪張渲。,從鯤鵬展翅到列於御風而行的內容,並非作品的主旨,只是為了用他們的有待逍遙來陪襯,烘托至人的無待逍遙,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個主題句,卻如蜻蜓點水,一筆帶過。

三.《莊子》的散文結構線索模糊穩祕,但並不意味着文章結構缺乏內在聯繫,而是以深邃的思想和濃郁的情感貫穿於行文之中,形成一條紐帶,把看似斷斷續續的孤立的寓言與寓言之間,段與段之間連結在一起,融為一個有機體。比如《逍遙遊》中,莊子先寫鯤鵬之變,然後再由鯤鵬與蜩和學究的對比中引出種種小大之變的比喻鋪陳,最後引出不同德行的人。不論大小事物,他們的變化都是有所待,都不是逍遙的,自然而然的突出莊子他所追求的絕對精神逍遙的境界。

四.《莊子》散文善於運用誇張而活潑的手法,闡明人生哲理。比如《逍遙遊》中的鯤本意是指代魚卵,但是莊子卻以其誇張而獨特的想象把它幻化成體型龐大的大鵬鳥。

五.《莊子》散文還常以豐富的寓言故事和奇特的想象,文熙載在《藝概》中説莊子的想象“一除塵外,怪生筆端“。《莊子》所表現出來的想象力常常帶有奇異虛幻色彩,充滿着不可捉摸的神祕和遙遠.他常常以寓言代替哲學觀點,用比喻、象徵的手法代替邏輯推理的論述,較少直接發表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讓讀者從奇特荒誕,生動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體味,領悟其中的哲理。比如大鵬和蜩與學究的對比中顯現出蜩與學究的目光短淺,表達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道理。。

六.《莊子》的想象虛構,往往超越時空的侷限和物我的分別。寓言不僅多且想象奇特,給人營造出一個形象的世界,讓讀者在這個形象世界裏得到啟迪與頓悟。比如《逍遙遊》中的鯤鵬之變,鵬與蜩和學究的對比,朝菌,蟪蛄和楚之南的冥靈,上古的大椿的對比,以及彭祖與世人的對比。

七.《莊子》的語言,如行雲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躍,節奏鮮明,音

調和諧,具有詩歌語言的特點。句式錯綜複雜,富於變化,喜歡用極端之詞,奇崛之語,有意追求尖新奇特莊子獨創“三言“的表達方式,即寓言,重言,直言。以《逍遙遊》為例。莊子在描寫鯤鵬之變和鯤鵬與蜩和學究的對比時就運用了寓言,而在後文描寫的大小之辯提到的“楚之南有冥靈者”和“上古有大椿者”以及“乃今以持久特聞”的彭祖,就是運用了重言。

八.在思想方面,莊子的作品是精神苦悶的象徵,它揭示了沒落階級的思想狀態。莊

子散文所表達的思想對後世也是影響深遠的。剝削階級在沒落時都會有厭生厭世的思想情調。他們常常將自己的破產看作是宇宙淪喪或人生破滅,將自己的憂愁説成是人生的永恆悲哀。正是由於這樣的階級特性,所以充滿幻滅感的莊子,力求忘卻現實。他極力通過冥想創造“論據”,以作為精神寄託,以填補靈魂上的空虛。莊子的《逍遙遊》便有着這種情感的藝術表現。

在《逍遙遊《中,莊子描寫了鯤和鵬的巨大:“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莊子對鯤鵬這樣的描寫形象的暗示到:比起鯤和鵬來,人是極其渺小的,人的一切智慧喝本領都是微不足道的!

在《逍遙遊》中,莊子又舉長生木為例:“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春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顯然,比起神木的壽命來,人的一生是極短暫的;依此説來,人生當然是不值得重視的。

在《逍遙遊》中,莊子還描寫了神人的生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卓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分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從而説明,人的眼界是狹窄的,人的生活是可憐的。不難看出,莊子逍遙遊歷的正是他冥想中的幻境。他正是用自己的幻想,安慰自己的現實悲哀。由此可知,莊子的作品是精神苦悶的象徵。莊子思想中的消極因素,在後代成為破落户的精神食糧。反對封建禮法鄙視封建權威的阮籍,嵇康,鮑敬言,陶潛,李白等都曾或多或少地受到莊子思想的感染和啟示。然而,矛盾都是對立統一的,因此我們必須客觀而且辯證的去看待莊子的思想。他的思想裏也有進步的因素。。以《逍遙遊》為例,它在現代不再具有原來那種消極的意義,而寓有立大志,成大業的積極意義。

參考書目

段建海《沒和自由的人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

.楊公驥《中國文學》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

莊子的散文:莊子的秋水是一篇很美的散文

吳姜峯

莊子的《秋水》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全文通篇設喻,實質上是莊子在敍述故事並藉助它講明一個哲學上的道理。高一語文(必修)教材中節選了全篇的第一節,可謂言簡意賅。在教學中,教師常會走二個極端,有的把它作為一篇先秦散文大講其詞語活用及其句式特點,有的僅僅抓住文章的比喻,脱離故事中的形象大談其寓意、提煉其中心思想。我認為這樣二者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頗的,前者未免枯燥,後者未免抽象。

既然是故事,那麼就要從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入手理解其內容,然後聯繫社會生活抽象出故事給我們的啟示。這樣的教學思路在理解《秋水》一文的思想內容是很有意義的。

有不少的教師在分析《秋水》中的人物形象時只注意到了河伯一人,其實不然。海神若也應該是本文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只是在節選的文中海神沒有具體的言語行動而已,但以河伯的目光看到的又何嘗不是海神的形象(汪洋恣肆,波譎雲詭)呢?“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文章既然通過“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能把河伯的形象凸現出來,那麼,在此就可以從河伯的驚歎來把海神若的形象比較出來。智者不言,大者不言。莊子想真正表現的正是這樣一位睿智的海神,它無言地靜默着,只是以自己雄偉的形象向前來的河伯昭示着自己的廣博和豐富。這與老莊的“大象希形、大音希聲”的辯證思想是一致的。那麼我們可不可這樣同學生理解:在文章中也正是沒有具體描摹海神若的形象,才恰好地賦予了海神無窮的形象呢?是的,在莊子的文章中,它常常與自然同化的形象來展示其形象的無窮性,“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是莊子在《逍遙遊》中的理想境界,我們實在很難也不必要對這位作逍遙遊的智者做出具體的描摹。

在中國文化中是十分講究個人的思想內化的,《秋水》中的河伯也正是在這樣一位智者面前才悟出了什麼叫天下之美、什麼叫大智慧?與河伯開始的欣然自喜,後來的望洋興歎相比,我們對這樣一位海神是不是多了一種敬仰呢?它似乎並不在乎河伯的自狂,也不在乎河伯的讚頌,它依舊是它,接納百河,吞吐吸納,在這裏,我們難道不會想到這樣一位海神,它又何嘗不是莊子對自己理想的具體寫照呢?

“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這是《秋水》中海神聞河伯感慨之後一番話。“自多”和“自多於”説的是一個人應該不斷地汲取以成其“多”讓人覺得你“多”,而不應該以為“多”比某某“多”也。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為,一個人要是一旦覺得自己“多”了,就會滋生出驕傲自滿的情緒,就會停步不前,失去了原來的進取力。

其次,《秋水》中的河伯這一人物形象,學生一般都容易分析出他的驕傲自大和後來的知錯能改這樣一些特點,有的甚至還分析出他的狂妄無知這一特點,對後一點,本人實在很難苟同。如果他無知的話,又怎能發出“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這樣的感慨呢?其實,河伯這一人物形象的關鍵在於他的虛榮

心,是虛榮心使得他欣然自喜,以為天下至美已盡歸於己;是虛榮心使得他驕傲自大要東行親自和北海一比,對於這樣的虛榮心,我想我們是可以理解的。實際上,我們人性中的最普遍的缺點也就在於此: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往往就沾沾自喜、情不自禁地妄自尊大了起來。當然,也正是這一東行,才使得他幡然醒悟,明白自己之小。這樣的人,我們用狂自無知來形容恐怕是不貼切的。

最後,在把握人物形象時,我們還應挖掘這樣一點東西:即一個人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前進,哪怕你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了,你也應該學習,永保這個第一!《秋水》中河伯這一人物就有這樣的內涵,如果他不去東行來到北海,那麼,他和我們成語中的那個自大的“夜郎”又有什麼區別呢?夜郎因為故步自封,不肯承認別人的“雄大、強大”才滅了國、亡了家,而河伯不是這樣,他雖自大,但沒停止探索,正是在這樣的探索中,他才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一個人不走出山,他又怎麼能知道山外還有山呢?只有通過不斷地發展,不停地探索,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才能不斷地發現自己同別人(社會、民族)之間的差距,然後才能進步。就像海神若一樣,只有不斷地汲取,才能成其“多”成其“大”成其“美”。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對海神、河伯的形象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學開展起來才能更得心應手,全面地駕馭。

標籤: 散文 莊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dx4lm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