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關於古詩文中的五種特殊修辭分析

關於古詩文中的五種特殊修辭分析

一、列錦

關於古詩文中的五種特殊修辭分析

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

在流傳深遠的名篇“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煙村”“人家”“亭台”“鮮花”既各自獨立成景,又共同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創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讚美之情。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三句由九個名詞(定名結構)分別排列為三組,每組都是一個特寫鏡頭,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極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經詩人的藝術組合,便濃重地渲染出一幅淒涼蕭瑟的氣象,並將讀者帶入荒僻冷寂的藝術境界,幾乎成了寫景的絕唱。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作者運用列錦手法,把楊柳岸、曉風、殘月藝術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寫景,而深情寓於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襯詩人的`空虛寂寞之感。

運用列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列錦具有凝鍊美、簡約美、含蓄美、空靈美和意境美。拿今天的藝術品類來比方,列錦獲得了影視鏡頭巧妙剪輯的某些效果,能激發讀者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互文

其特徵在於:“兩物各舉一邊以省文”(唐·賈公彥語)、“參互以見義”(清·俞樾語),亦即:在形式上是分開敍述,在內容上要合起來理解,再通俗一點,便是上文裏含有下文將要出現的詞,下文裏含有上文已經出現的詞,上下文的意思互相交錯、補充。使用互文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行文的單調平板,或適應文體表達的某些要求。主要類型有:

(一)見義互文:指前後兩個句子構成的互文,前句中含有後句出現的詞,後句中含有前句出現的詞,彼此隱含,理解時必須綜合考慮。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民歌《木蘭詩》),其意應為“將軍和壯士百戰死,將軍和壯士十年而歸”,卻不能理解為“將軍經過數百次戰鬥而死亡了,壯士十年後回來了。”

(二)鋪陳互文:指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鋪展開去,句中的詞語交互成文,合而見義。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民歌《木蘭詩》)這是四個相關的文句,句中的“東市、西市、南市、北市”構成了互文,翻譯理解時,就是“(木蘭)到東市、西市、南市、北市(指跑遍各個集市)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等”,作者這樣鋪陳,既突出木蘭替父從軍熱愛國家的人物形象,又使行文更加簡潔,適合民歌表現形式的需要,展現民歌的特色。

(三)緊縮互文:即一個句子前後兩部分構成互文。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應是“秦時漢時都是一樣的明月,秦時漢時都是如此的關塞。”即“明月依舊,關塞依舊,卻物是人非”,更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悲愴,有“萬里長征人未還”之悲歎。“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也屬緊縮互文,即“煙不僅籠蓋着寒水也籠蓋着黃沙,月光亦是籠照着寒水也籠照着黃沙”。

三、借代

不直接説出事物的名稱,而借用一個與之密切相關的名稱來代替。古詩文中主要有下面幾種類型:

(一)特徵代本體。“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舊説長壽象徵,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來的頭髮,用以代小孩。都是用體態特徵代指人。“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用平民百姓的衣着特徵“布衣”代指平民百姓。

(二)特稱代泛稱。“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韓愈《馬説》),用“伯樂”代指善相馬者。

(三)部分代整體。“沙鷗翔集,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用“鱗”來指代魚。

(四)特殊代一般。“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黍”,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這裏借來指代飯菜。

(五)具體代抽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絲竹”,分別指代絃樂器(琴類)和管樂器(簫笙類)。這裏可以理解為奏樂的聲音。

四、奇設

先作有悖常理或者常規的假設,然後推出讓人信服的結論,一般用於説理,抒情與議論。如: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林嗣環《口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前句作者分別假設“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人有百口,口有百舌”,再各自得出“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處”的結果,從而突出口技藝人技藝的高超。後句詩人先假設天有情感,再得出天也會為反動派統治下生靈塗炭而悲痛得衰老的結果,以此指明人民革命的正義性、反動派滅亡的必然性。然而人怎會有“百手”、“百指”、“百口”、“百舌”天又怎會“有情” 但如此奇特悖理的假設一旦能夠成立,其各自的結果不是順“理”成章的嗎?

五、倒文

就是故意顛倒詞句的順序。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長恨歌》),“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思》),分別是“面如芙蓉眉如柳”“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之倒,就屬於“倒文”。歐陽修《醉翁亭記》“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一句中,從邏輯上看,“酒冽”似無不可,“泉香”就有悖客觀事實。歐陽修在這裏運用的正是倒文辭格。古人運用倒文的目的,或為對仗,或為協韻,或為平仄的需要。歐陽修在這裏將“泉冽而酒香”倒為“泉香而酒冽”,既適應了對仗和平仄的需要,又錯綜了句法,創造了清新、峻拔的語勢。

標籤: 古詩文 五種 修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v7qjv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