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子規原文及賞析

子規原文及賞析

原文

一叫一聲殘,聲聲萬古冤。

疏煙明月樹,微雨落花村。

易墮將乾淚,能傷欲斷魂。

名韁憀自束,為爾憶家園

譯文

春花都已凋謝,杜鵑啼聲還一聲比一聲淒厲!你有千古奇冤藏在心底!

你哭訴,向着疏煙、明月與叢林,你哭訴,向着微雨、落花和大地。

聞者眼淚流乾,見者心魄窒息。

追求功名富貴就是自己束縛自己,子規的聲聲悲叫,勾起陣陣鄉愁!

註釋

子規:即杜鵑,又稱杜宇、杜主。相傳是古蜀帝名,啼血方止,故常以其叫聲比喻為出於悲苦與冤屈的呼號。

墮:落,掉。

名韁:把追求功名富貴,看作束縛身軀的韁繩。名,功名,這裏指科舉。韁,繫馬繩。

自束:自己束縛自己,這裏指參加科舉考試。束,束縛。

“為爾”句:這句説,聽到子規的聲聲悲叫,勾起陣陣鄉愁。爾,你,這裏指子規。

賞析

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力主改革,結果被貶。當時諫官御史無人敢言。餘靖為集賢院校理,官卑職小毅然上書慷慨陳詞,指責宋仁宗“自親政以來,屢逐言事者,恐鉗天下之口”由此亦被貶為監州(今江西省高安縣)酒税。這首《子規》詩正感此事而作。

創作背景

此詩前四句寫景,以疏煙、明月、樹木、微雨、落花、村落背景的愴涼襯托杜鵑的聲聲哀鳴,氣氛極濃。後四句抒情,敍述自己本來已經傷心,聽到杜鵑聲就更悲傷了,因而產生了思家的念頭。全詩基調激越,主體和客體兩兩相形,藴露有法。

此詩一開始,詩人便以杜鵑自喻。杜鵑的聲聲嘶鳴,悽切動人,藴含着自己的萬古冤屈。

頷聯寫杜鵑生活之環境,詩人疊用六個名字,營造出了霧靄瀰漫、煙雨迷茫、明月悽清、落花遍地的客觀環境,這實際上是詩人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的曲折反映。現實世界知音難覓,詩人內心的冤屈無人可以申訴,也無人可以分擔。這一聯是寫景。

詩的'下半部分,明寫自己的內心世界。詩人淚將幹,魂欲斷,自怨自艾,自慚自傷。因此,他深深責怪自己“謬從科試”作繭自縛。如今,聽到杜鵑的聲聲哀啼,他越發思念家鄉,甚至意欲遠離仕途,迴歸家園。特別是詩歌尾聯,雖然表面上是對自己的責怪,然而讀者從中卻可以體味到詩句的言外之意。仕途的險惡、科舉的束縛、人生的無常,使詩人產生了抱負成空、年華虛度的精神苦悶。如果聯繫餘靖的生平,就能領悟這詩句所包藴的人生況味。餘靖出身於仕宦之家,性聰慧,少年師從林和靖先生,23歲便進士及第,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書、集賢院學士等。宋景祐三年(1036),因向皇帝上書為被貶的范仲淹辯護而遭貶。因而,詩人發出了“名韁慚自束,為爾憶家園”的感歎。

全詩託物寓懷,抒寫了身世之感。以杜鵑的聲聲嘶叫表現詩人的萬古之冤,用杜鵑聲引發詩人“將幹淚”、“欲斷魂”體現詩人寸腸欲斷的百結愁腸,表現了沉鬱愁苦的感情基調。而且,詩中有杜鵑生長的自然環境的描寫,詩人藉此反映了所處的社會環境,這就使詩歌具有更深廣的社會意義。

餘靖

(1000—1064)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聖二年進士。累遷集賢校理,以諫罷范仲淹事被貶監筠州酒税。慶曆中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還任知制誥、史館修撰。再使契丹,以習契丹語被責,復遭茹孝標中傷,遂棄官返鄉。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經制廣南東西路賊盜。尋又助狄青平定儂智高,留廣西處置善後事宜。加集賢院學士,徙潭、青州。嘉祐間交阯進擾,任廣西體量安撫使。後以尚書左丞知廣州。有《武溪集》。

標籤: 子規 原文 賞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xpwrg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