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苦齋記》原文及譯文賞析

《苦齋記》原文及譯文賞析

苦齋記

(明)劉基

苦齋者,章溢先生隱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巔。匡山在處之龍泉縣西南二百里,劍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巖崿皆蒼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雲,其上多北風。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

於是鮮支、黃櫱、苦楝、側柏之木,黃連、苦杕、亭歷、苦蔘、鈎夭之草,地黃、遊冬、葴、芑之菜,櫧、櫟、草鬥之實,楛竹之筍,莫不族布而羅生焉。野蜂巢其間,採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謂之黃杜,初食頗苦難,久則彌覺其甘,能已積熱,除煩渴之疾。其檟荼亦苦於常荼。其泄水皆齧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魚狀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遠,惟先生樂遊,而從者多艱其昏晨之往來,故遂擇其窊而室焉。攜童兒數人,啟隕籜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實。間則躡屐登崖,倚修木而嘯,或降而臨清泠。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樂也。

先生之言曰:“樂與苦 ,相為倚伏者也,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於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於華堂之上,口不嘗荼蓼之味,身不歷農畝之勞,寢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輿隸,是人之所謂樂也,一旦運窮福艾,顛沛生於不測,而不知醉醇飫肥之腸,不可以實疏糲,籍柔覆温之軀,不可以御蓬藋,雖欲效野夫賤隸,跼跳竄伏,偷性命於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樂,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趙子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彼之苦,吾之樂;而彼之樂,吾之苦也。吾聞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無亦猶是也夫?”

劉子聞而悟之,名其室曰苦齋,作《苦齋記》。

15.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大率不能甘而善苦率:全,都。

B. 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中:中間。

C. 故遂擇其窊而室焉室:築舍定居。

D.間則躡屐登崖間:閒暇。

16.下列各組句子里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劍溪之水出焉 積水成山,風雨興焉

B.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C.燕坐於華堂之上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D.彼之苦,吾之樂 句讀之不知

17.下面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是一篇書齋記,起筆交代苦齋方位,第二段寫苦齋環境,之後寫苦齋生活概況和苦樂志趣,最後點明作記由來,“苦”字成為全文的脈絡,貫穿始終。

B.文章情緣景生、由物及人,前一部分的景、物與後一部分人事、情理渾然一體,既刻畫了風物,闡明瞭哲理,也洋溢着章溢先生及其從者與自然親近的“苦生活”中的無限樂趣。

C.文中舉膏粱子弟以及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事例,闡明瞭苦與樂互相倚伏轉化的道理,也抒發了禍福相依、人世無常的感慨,耐人尋味,啟人深思。

D.作者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化景為趣,化趣為理,“苦之為樂”和“苦生於樂”的道理啟發人們正確看待艱苦的環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18. 用“/”給文中第二段劃線的部分斷句。(3分)

其 泄 水 皆 齧 石 出 其 源 沸 沸 汩 汩 瀄 滵 曲 折 注 入 大 谷 其 中 多 斑 文 小魚 狀 如 吹 沙 味 苦 而 微 辛 食 之 可 以 清 酒

19..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樂也。

(2).吾聞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無亦猶是也夫?

參考答案:

15.B。(B 中:符合。)

16.A。(A焉:兼詞,“於此”。B而:表修飾;表遞進。 C於:介詞,在;介詞,到。D之:助詞“的”;助詞,定語後置標誌。)

17.C。(後一句有誤,“抒發了禍福相依、人世無常的感慨”原文並未有此含意)

18.答案:其洩水皆齧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魚/狀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19.把原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①有樵夫的歌聲從樹林裏傳出來,就拍打石頭來唱和,沒有誰懂得他的樂趣。(採分點:“拊”“和”,句子通順1分。)

②我聽説井水因甘冽而乾涸,李子因苦澀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滅亡,勾踐因卧薪嚐膽而興盛,不也如同這樣嗎?(採分點:“以”“猶是”,句子通順1分。)

譯文:

苦齋,是章溢先生隱居的屋子。屋子有十二間,用茅草覆蓋它,在匡山的頂部。匡山在處州的龍泉縣西南二百里,劍溪的水從這裏流出。山的四面陡峭的山崖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黑色的石頭,外邊高而中間低。山下有白雲,山上多北風。風從北面吹來,大概不能使物甘甜而易於使物味苦,所以植物遭受它,它們的味道都是苦的,但物性苦的東西也樂於在這裏生長。

於是梔子、黃柏、苦楝、側柏這類樹木,黃連、苦杕、葶藶、苦蔘、鈎夭這類野草,地黃、遊冬、苦葴、苦芑這類野菜,血櫧、橡子、皂鬥這類果實,苦竹的筍子,無不成叢分佈羅列生長在這裏。野蜂在它們中間築巢,採花粉釀蜜,味道也是苦的,山中方言叫它黃杜,初吃極為苦澀難嚥,久後就越發覺得它甘甜,能治積熱,消除煩燥乾渴的病症。那些檟樹茶也比一般的茶苦。山中的流水都是從石縫間沖刷而出,那源頭向上翻湧汩汩有聲,湍急曲折,流進大山谷。水中有很多長着花紋的小魚,形狀像吹沙魚,味道苦而且有一點辣味,吃了它可以醒酒。

此山離人們居處的地方稍微遠了些,只有章溢先生樂於遊玩,而跟從的人大多認為那樣早出晚歸很艱難,所以就選擇那些低窪的地方,在這裏築室定居。章溢先生帶着幾個童僕,清除脱落的筍殼來種植穀子和豆類,吃那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實。閒時就踏着木屐攀登山崖,靠着大樹吟詠高歌,有時候向下走到清澈的溪水邊。樵夫的歌聲傳出樹林,就擊打着石頭跟着唱。世人不理解他的樂趣。

章溢先生説:“快樂與痛苦,是相互依存的。人們只知道快樂是快樂,卻不知道痛苦能變成快樂,人們只知道以自己的快樂為快樂,卻不知道痛苦是從快樂中產生的,那麼快樂與痛苦相離能多遠呢!現在的.富貴子弟,安坐在華美的屋子裏,嘴裏不嘗試苦菜的滋味,身體不經歷農耕的辛勞,睡覺必定是雙層墊被,吃飯必定是珍奇美味,出入必定是僕役跟隨,這是世人所謂的快樂,一旦運氣窮盡福澤停止,困頓產生於意外,卻不知醉於醇酒、飽於肥肉的肚腸不可以填塞粗劣的飯食,鋪柔軟墊褥蓋温暖被子的身軀,不可以使用蓬蒿藋草,即使想效仿農夫僕隸,侷促不安逃匿隱藏,在草木叢生的地方偷生而不可得,豈不是以前的快樂,成為現在的痛苦了嗎?所以孟子曰:‘上天將要把大任落在某人身上,一定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飢餓。’趙子説:‘良藥使口苦卻有利於治病,忠言不順耳卻有利於做事。’他的痛苦,是我的快樂;而他的快樂,是我的痛苦。我聽説井因為水甜而乾涸,李子因為味苦而倖存,夫差因為沉湎於酒而滅亡,勾踐卻因為嘗膽而興國,不也像是這樣嗎?”

劉基聽了這番話而醒悟,把他的屋子命名叫苦齋,並寫了《苦齋記》。

賞析:

本文出自《誠意伯文集》,是明代文學家劉基為朋友章溢的書齋所作的記。作者圍繞一個“苦”字,橫説豎説,發人深省。文章説明了苦樂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樂,具有辨證的觀點。文章末尾寫到:“天之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更深一層説明了命名“苦齋”的深意。文短意豐,見解獨特。

本文選自《誠意伯文集》。“在舊社會,士大夫階層生活優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蹕一些房舍,作為閒居讀書之所,就是通常説的書齋(zhāi)。為了表示風雅,又常常為書齋寫一些解説文字。一般稱為什麼齋記。記可以由自己寫,也可以請另別人寫。這篇文章是書齋主人章溢請劉基寫的一篇記。這種性質的文章,一般要包括兩項內容:一是齋的情況,着重寫景物佈置;一是齋的意義,着重寫主人的襟懷。這篇文章就是這樣寫的。”而且“寫得比較出色”(引自《古代散文選》下冊)。齋,屋舍,一般指書房、學舍。記,記載事物的文章。此文名為“苦齋記”,顧名思義,可看出它“記”的是“齋”之“苦”——苦況與苦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we3jq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