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古意原文、翻譯、賞析

古意原文、翻譯、賞析

古意原文、翻譯、賞析1

古意贈今人

寒鄉無異服,氈褐代文練。

日月望君歸,年年不解綖。

荊揚春早和,幽冀猶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見。

誰為道辛苦?寄情雙飛燕。

形迫杼煎絲,顏落風催電。

容華一朝盡,惟餘心不變。

翻譯

你身處荒寒之地,卻無精緻輕暖的衣着,只能以粗毛短衣禦寒。

天天望君歸,可是年復一年,這繃着的心絃總無緩解之時。

我這裏早已春回大地,而你那兒大概還是冰霜猶在。

北地的寒冷我已知道,但是南方我望夫的心情你不知道。

心中的辛苦給誰説道?只能託燕傳情。

自你離家之後,裏裏外外只我一人操持,緊迫得像織機上的梭子,奔個不停;長期的愁苦勞累,昔日的容顏姿色,早如風雨中的閃電,轉眼即逝。杼:織布機的梭子。

就算容顏芳華一下子就到了盡頭,還有我對你的情意始終不會變。

註釋

氈:用獸毛或化學纖維製成的片狀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業上的墊襯材料。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短褐。

文練:有花紋的熟絲織品。

綖 :古代覆蓋在帽子上的一種裝飾物。古通“延”,延緩;鬆懈。

荊揚:揚州,在南方,代指思婦所在之地;幽州、冀州,在北方,代指對方所在之地。

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

賞析

這首詩一説吳邁遠作,二説鮑令暉,此詩解説出處指的是鮑令暉的《玉台新詠》。

全詩可分為三層。

前四句為一層,“寒鄉無異服,氈褐代文練。"是指想着對方身處荒寒之地,卻無精緻輕暖的衣着,只能以粗毛短衣禦寒。

“日月”二句寫自己,意思還是承上而來,因為寒在他身,憂在己心,所以天天望君歸,可是年復一年,這繃着的心絃總無緩解之時。第一層意指惦念不安、久盼不歸。

下面六句為第二層,荊州,揚州,在南方,代指思婦所在之地;幽州、冀州,在北方,代指對方所在之地。

上一層先從對方落筆,由彼而己;這一層先從自己所處地寫起,由己而彼。

她説:我這裏早已春回大地,而你那兒大概還是冰霜猶在。雖説如此,“北寒妾已知”,然而“南心”你卻“不見”。這裏的“北”、“南”二字,系承接“幽冀”、“荊揚”而來,既指地,也代指人;“寒”字意亦雙關,地之“寒”,是明寫;君去不歸,音信渺然,“南心”不見,則情之“寒”(冷)亦令人可感,這是暗含;“南心”,一説“指自己在南方望夫的心”,這是對的,因為本來就是“日月望君歸,年年不解綖”。不過這裏要結合“春早和”的背景來理解。

冬去春來,時不我待,青春易逝,你可知道?暖雨晴風,楊柳如絲,春色撩人春心動,你可知道?芳草萋萋人不歸,春日偏能惹恨長,你可知道?説不盡的`春愁、春怨、失望、孤寂,你全然“不見”,何等傷心,自在言外。

無怪沈德潛稱讚:“北寒南心,巧於著詞”(《古詩源》)。“巧”在它緊接上文,自然生髮,翻出深意;“巧”在它借時借地,遣詞造句,詞簡意豐,妙語傳情。不過,心事萬千,誰與共論,左思右想,還只有託燕傳情,這種怨“君不見”盼君“見”的矛盾,真實而細膩地刻畫出她迴腸百轉、痛苦而又執著的心態。

詩的最後四句為第三層,抒發她所要寄之情。“形迫杼煎絲,顏落風催電”。“形”指人之體,“顏”指人之貌;“杼煎絲,喻不休;風催電,喻甚速”(張玉谷《古詩賞析》)。

這兩句的意思是説:自你離家之後,裏裏外外只我一人操持,緊迫得像織機上的梭子,奔個不停;“富貴貌難變,貧賤顏易衰”(吳邁遠《長別離》)。長期的愁苦勞累,昔日的容顏姿色,早如風雨中的閃電,轉眼即逝。“形迫”、“顏落”,用字靈活,形象鮮明,語意生動,既將上文“辛苦”二字補足,又自然地逗出容華雖盡,初衷不變的情意。細針密線,層折而下,最後再一次向對方表明“南心”,方才收束全文。反覆致意,用心良苦,但不知此心暖得“北寒”無。餘意縈懷,悠悠難盡。

這是一首代思婦抒情寫懷之作,然其突出之處在大量的敍事,妙在所敍之事皆孕滿着濃郁的情意,這種事因情生,事中含情,情事相融的手法,不僅是抒情詩的一個值得重視的藝術經驗,對於中國古代敍事詩的影響則更是深遠的。

古意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古意

朝代:唐朝

作者:李頎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蝟毛磔。

黃雲隴底白雪飛,未得報恩不能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男子漢當以國事為重,從軍遠征,從小就在幽燕縱橫馳騁。

經常與人在馬上比試勝負,從不珍惜七尺身軀。

奮勇搏殺,沒人敢上前招應;氣宇軒昂,臉上的鬍子像刺蝟的毛叢生。

隴下黃沙彌漫,上面白雲飄飛,未報朝廷恩情怎能輕易言歸。

遼東少婦年方十五,她彈熟了琵琶能歌善舞。

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樂曲,感動得全軍將士淚下如雨。

註釋

①古意:擬古詩,託古喻今之作。

②事長征:從軍遠征。

③幽燕:今河北、遼寧一帶。古代幽燕地區遊俠之風盛行。

④賭勝:較量勝負。馬蹄下:即馳騁疆場之意。

⑤“由來”句:好男兒向來就輕視性命。七尺,七尺之軀。古時尺短,七尺相當於一般成人的高度。

⑥“殺人”句:殺人而對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無敵之意。

⑦“須如”句:鬍鬚好像刺蝟的毛一樣紛紛張開,形容威武兇猛。磔(zhé):紛張。

⑧黃雲:指戰場上升騰飛揚的塵土。隴:泛指山地。

⑨小婦:少婦。

⑩解歌舞:擅長歌舞。解:懂得、通曉。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

賞析:

好男兒遠去從軍戍邊,他們從小就遊歷幽燕。個個愛在疆場上逞能,為取勝不把生命依戀。廝殺時頑敵不敢上前,鬍鬚象蝟毛直豎滿面。隴山黃雲籠罩白雲紛飛,不曾立過戰功怎想回歸?有個遼東少婦妙齡十五,一向善彈琵琶又善歌舞。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軍將士淚揮如雨。

此詩題為“古意”,標明是一首擬古詩。開始六句,把一個在邊疆從軍的男兒描寫得神形畢肖,栩栩如生,活躍在讀者眼前。第一句“男兒”兩字先給讀者一個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從事長征的男兒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帶人,為下面描寫他的剛勇獷悍張本。這兩句總領以下四句。他在馬蹄之下與夥伴們打賭比輸贏,從來就不把七尺之軀看得那麼重,所以一上戰場就奮勇殺敵,殺得敵人不敢向前。“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這三句把男兒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一個男兒,誰都想見識見識吧!可是詩不可能如畫那樣,通體寫出,只能抓特徵。於是抓住鬍鬚來描繪。然而三綹五綹長鬚,不但年齡不符合,而且風度也太飄逸了,因此詩人塑造了短鬚的形象。“須如蝟毛磔”五字,寫出須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徵,那才顯出他勇猛剛烈的氣概和殺敵時須蝟怒張的神氣,簡潔、鮮明而有力地突出了這一從軍塞上的男兒的形象。這裏為了與詩情協調,詩人採用簡短的五言句和短促紮實的入聲韻,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效果。

接下去,詩人又用“黃雲隴底白雲飛”一句替詩的主人公佈置了一幅背景。閉目一想,一個虯髯男兒,胯下是高頭戰馬,手中是雪亮單刀,背後是遼闊的原野,昏黃的雲天,這氣象是何等的雄偉莽蒼。但這一句的妙處,還不僅如此。塞上多風沙,沙捲入雲,所以雲色是發黃的,而內地的雲則是純白的。這一句中黃雲白雲表面似乎在寫景,實則兩兩對照,寓情於景,寫得極為精細。開首六句寫這男兒純是粗線條、硬作風,可是這遠征邊塞的男兒,難道竟無一些思鄉之念嗎?且看男兒在向前看一看那隴上黃雲之後,也還不免回首一望故鄉。故鄉何在?但見一片白雲,於是不能不引起思鄉之感。這一層意思,詩人以最精煉最含蓄的手法,表達在文字的空隙中,於無文字處見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寫思鄉念切,急於求歸,那又不象是這樣一個男兒的身份了,所以在這欲吐不吐、欲轉不轉之際,用“未得報恩不得歸”七個字一筆拉轉,説明這一男兒雖未免偶爾思鄉,但因為還沒有報答國恩,所以也就堅決不想回去。這兩個“得”字,都發自男兒內心,連用在一句之中,更顯出他斬釘截鐵的決心,同時又有意無意地與上句的連用兩個“雲”字相互映帶。前六句節奏短促,寫這兩句時,景中含有情韻,所以詩人在這裏改用了七言句,又換了平聲韻中調門低、尾聲飄的五微韻。但由於第八句中意旨還是堅決的,所以插用兩個入聲的“得”字,使悠揚之中,還有凜烈的勁道。

一般想法,再寫下去,該是根據“未得報恩不得歸”而加以發揮了。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現了一個年僅十五的“遼東小婦”,面貌身段不必寫,人們從她的妙齡和“慣彈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隨着“遼東小婦”的出場,又給人們帶來了動人的“羌笛出塞聲”。前十句,有人物,有佈景,有色彩,而沒有聲音:“今為羌笛出塞聲”這一句,少婦吹出了笛聲,於是乎全詩就有聲有色。“羌笛”是邊疆上的樂器,“出塞”又是邊疆上的樂調,與上文的“幽燕”、“遼東”貫串在一起。這笛聲是那樣的哀怨、悲涼,勾起徵人思鄉的無限情思,聽了這一曲,不由“使我三軍淚如雨”了。這裏,詩人實際上要寫這一個少年男兒的落淚,可是這樣一個硬漢,哪有一聽少婦羌笛就會激動的道理?所以詩人不從正面寫這個男兒的落淚,而寫三軍將士落淚,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這樣盡人都受感動的情況下,這一男兒自不在例外,這就不用明點了。這種烘雲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煉,功力極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這四句採用了上聲的七麌韻,“五”、“舞”、“雨”三個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韻並茂的藝術效果。

全詩十二句,奔騰頓挫而又飄揚含茹。首起六句,一氣貫注,到須如蝟毛磔“一句頓住,”黃雲隴底白雲飛“一句忽然飄宕開去,”未得報恩不得歸“一句,又是一個頓挫。以下擲筆凌空,忽現遼東小婦,一連兩句似與上文全無干涉,”今為羌笛出塞聲“一句用”今“字點醒,”羌笛“、”出塞“又與上文的”幽燕“、”遼東“呼應。最後用”使我三軍淚如雨“一句總結,把首句的少年男兒包涵在內,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脈豁然貫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這樣尺幅千里之勢,這在李頎以前的七言古詩中是沒有的。

古意原文、翻譯、賞析3

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

月缺魄易滿,劍折鑄復良。

勢利壓山嶽,難屈志士腸。

男兒自有守,可殺不可苟。

翻譯

月亮不會因為缺損而改變它的輝光,寶劍不會因為折斷而改變它剛硬的本質。

月亮缺了它的輝光很容易會盈滿,寶劍折斷經過重鑄會再次復原。

世俗的勢力可以壓倒山嶽,卻難以折服志士的心志。

男兒自有持定的操守,可以被殺卻不可以苟且安生。

註釋

古意:與“報古”、“懷古”之意相近。

勢利:權勢名利。

守:節操。

苟:隨便,得過且過。

賞析

范仲淹等人能堅持操守,能威武不能屈,詩人認為是由於他們有崇高的品質:“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他們的品德如皎皎月光,明月有時或缺,雖缺仍清輝皎皎;他們的氣質如百鍊而成的寶劍,雖遭挫折而剛性依舊。詩人認為:事物是不斷髮展的,月缺會再圓,“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青天”;劍折可再鑄,仍可“白光納日月,紫氣排牛鬥”。政治鬥爭亦是如此,奸佞可暫時矇蔽聖聽,但終究會有敗露之日,只要保持節操,堅持鬥爭,正義一定能戰勝邪惡。詩人以此來鼓勵友人,也以此勉勵自己。他一生關心國事,關懷民生疾苦,積極支持新派的革新主張,反對因循保守和官場腐敗。雖然屢試不第,久困下僚,無法施展懷抱,但仍矢志不移,保持高風亮節。他把滿腔窮愁感憤一發於詩,用詩反映重大事件,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抒寫時愛憎分明,激情噴湧,具有強烈的戰鬥性。他一生雖坎坷多辛酸,但詩歌創作卻獲得巨大的成就,充分表現了“劍折不改剛”、“難屈志士腸”的精神。

“勢利壓山嶽,難屈志士腸”,男兒要堅守志節,首先就得與習慣勢力、權臣作鬥爭。詩人讚賞范仲淹等人不顧自身安危,敢於彈奏呂夷簡及其黨羽,據孫沔奏章,夷簡為相,黜忠言,廢直道,只知姑息求安,以推卸責任為能事。致使外敵入侵,百姓內困,紀綱大隳,官吏稱職的十不得一。(《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三九)但因宋仁宗甚為倚重,夷簡三次為相,權傾一時。堯臣在此詩中稱之為“勢利壓山嶽”,在《猛虎行》中複稱他“掉尾為旗纛,磨牙為劍鍩,猛氣吞赤豹,雄威躡封狼。”這都形象地描繪出權相氣焰薰天不可一世。據史記載,范仲淹離京赴饒州日,朝臣懼禍而回避,送行者只有李絨、王質二人。歐陽修盛暑南行無匹馬,抵夷陵時已是初冬。仲淹等人鬥爭雖然失敗了,但忠肝義膽,世人共仰,氣節凜然,可殺不可辱。館閣校勘蔡襄為此作《四賢一不肖詩》,詩出,“都下人士爭相傳寫,鬻書者市之得厚利”,甚至還流傳到契丹。

此詩寫於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時作者知建德縣事。在這前一年,北宋朝廷發生了一次大的政治鬥爭。仲淹被貶饒州,范仲淹好友尹洙貶郢州監酒税,餘靖貶筠州監酒税,歐陽修貶夷陵令。梅堯臣得知消息後寫下此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qvnjq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