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梅堯臣的《蘇幕遮·草》閲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梅堯臣的《蘇幕遮·草》閲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蘇幕遮·草

梅堯臣的《蘇幕遮·草》閲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梅堯臣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 曉。獨有庾郎 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注】梅堯臣,字聖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經歷坎坷,屢試不中,仕途極不得意,僅僅任過州中主簿等職;

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橫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樑東宮講讀”。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級官員穿的青色章服。

①墅:田廬、圃墅。②杳:幽暗,深遠,看不到蹤影。③萋萋:形容草生長茂盛。④庾郎,指南朝梁代時年少成名的文士庾信。這裏借指一般離鄉宦遊的才子。⑤窣地:拂地,拖地。窣(sū),突然,出其不意。⑥王孫:貴族公子。這裏指草。多年生,產於深山。

1.詞中“老”與“嫩”兩字遙相呼應,耐人尋味,請簡要説明它們各自的表達效果。(4分)

答:“嫩”突出了草色的嫩綠和生機勃勃,(1分)與袍色互相輝映,襯托出臣遊少年的春風得意。(1分)“老”寫出了晚煙迷濛,殘春遲暮的景象。(1分)表現了詞人傷春歎老,倦遊思歸的苦悶心情。(1分)(意思對即可)

2.這首詞突出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結合具體詩句作簡要分析。(4分)

答:①寓情於物:將初入仕途的年輕人躊躇滿志,英姿勃發的風采寄寓於青青春草之中;將倦於宦遊,春末思歸的苦悶情緒寄寓於暮春之草的淒涼衰敗之中。②對比:將初春之草的生機逼人與暮春之草的淒涼衰敗形成強烈對比,暗含傷春之意。③襯托: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臣遊少年的春風得意。(4分,答出2條即可。其中手法確認、分析説明各2分)

3.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答案】D

A.上闋前四句表現濃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為下文少年的出場作鋪墊。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這裏用來表現宦遊少年的風采。

C.作者用擬人手法寫;草對王孫的埋怨,表達了自己對投身仕途的厭倦。

D.“翠色和煙老”寫詩人想象自己迴歸故里,在草色與炊煙中慢慢老去。【解析】應為“暗寓傷春之意,是詞人嗟老、倦遊心情”。

4、這首詞寫草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上下闕各寫出了草的什麼特點?(3分)

答:①繪形繪色。這首詞用“平”“煙”“萋萋”,描 寫出草的形態;用“碧”“嫩”“翠”,描寫出草的顏色。 ②對比、襯托的手法。詞人在上下闕分別寫草色的“碧” “嫩”和“翠色和煙老”形成鮮明的對比。(3 分。答出 其中一種手法即給 1 分,答出上下闋特點“碧”“嫩”和 “萋迷”“翠色如煙老”各1 分,共2 分。)

5、歐陽修認為梅堯臣的詩詞在藝術上常常是“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六一詩話》)。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這首詞的這一特點。(4分)

答:詞中抒寫了作者初仕時的得意情態和後來倦於宦遊、春末思歸的苦悶心情(能答出倦於宦遊和春末思歸其中一點 的可得 2 分),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繪的意境中 (或説在上下闋景物的對比描寫中,或説寓情於景,以草 喻人、以草襯人的寫法)微微透出,讓讀者於言外得之。 (5 分。答出所含“不盡之意”給2 分,手法1 分,有簡 要分析給2 分。)

6.這首詠草詞雖不着一“草”字,卻將草寫得形神(外形特點和內藴情感)俱備。請結合具體詩句,寫出對草之“形”“神”的理解。(5分)

【答案要點】“形”寫出“茂盛”和“綠”即可(每點1分)。“神”寫出初入仕途的春風得意1分,寫出傷春之情1分,寫出倦遊思歸1分。

【答案思路】作者在上片先寫眼前的長堤綠草平展、閃爍,遠處的別墅在煙靄中若隱若現,寫出了春天綠草的美麗與可愛。接着寫雨後綠草生長的茂盛的景象,勾勒出了春天充滿勃勃生機的畫面。最後由物及人,由景入意,以一個“嫩”字,與“春袍”相映襯,刻畫了初入仕途,春風得意的離鄉宦遊的少年才子的形象。詞人在下片分別以“迷”“怨”“落”“老”四字,流露出對宦海浮沉的厭倦,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一個“老”字與上片的“嫩”字相呼應,即抒發了作者對綠草的情懷,也寄寓了詞人傷春之意和倦遊思歸之感。整首詞形象鮮明,意境含蓄深遠,耐人尋味。

二: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詞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請作簡要賞析。

(2)綜觀全詞,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3)詞人在詞中借“草”這一意象表達出複雜的情感,請加以簡要闡述。(4分)

(4)在詞中,詞人主要藉助於怎樣的表達技巧來表現其複雜的感情,請予以簡要闡述。(4分)

閲讀答案

(1)①以青青春草襯托初入仕途的年輕人躊躇滿志英姿勃發的風采;②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輝,巧妙地把寫景和寫人貫通起來,使全篇內容和諧自然。③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機逼人,與下闋暮春之草的淒涼衰敗形成強烈對比。(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語句明顯不通,扣1分。)

(2)①寫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達了惜春之情。②寫少年得志,草怨歸遲,表達了對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歸之意。(第一點1分,第二點2分。意思對即可。語句明顯不通,扣1分。)

(3)詩人繪春草之象,含春光易逝之意,寓傷春之情(或對春天逝去的無可奈何)(2分);詩人借草傷己(人生),以草表達對仕途厭倦的'苦悶情緒(2分)。

(4)詠物抒懷或寓情於物:將初入仕途的年輕人躊躇滿志,英姿勃發的風采寄寓於青青春草之中;將倦於宦遊,春末思歸的苦悶情緒寄寓於暮春之草的淒涼衰敗之中。(2分)

對比:將初春之草的生機逼人與暮春之草的淒涼衰敗形成強烈對比,暗含傷春之意。(2分)

(1)梅堯臣在藝術上主張“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語言外”,本詞較好地體現了作者的這一藝術主張。請作具體分析。

答:作者用“平”“煙”“萋萋”狀草之形;用“碧”“嫩”“翠”;又用映襯手法寫出草之神與 情,或實或虛,都鮮豔如花,歷歷在目。詞中書寫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態和後來倦於宦遊,春末思歸的苦悶心情,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繪的意境中微微透 出,讓讀者於言外得之,因此本詞較好體現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語言外”這一藝術主張。

(2)“落進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詩句:“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此句寄寓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答:作者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歸去,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寄寓了個人的身世之感。

1.這首詞“翠色和煙老”中的“老”字用得極妙,請分析其妙在何處。(2分)

2.宋代沈義父在其所著《樂府指迷》中曾雲:“詠物詞,最忌説出題字。”這首詠草詞雖不着一“草”字,卻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請結合詞句作簡要分析,並指出作者借詠物抒發了怎樣的感情。(3分)

參考答案

1.“老”字與上片“嫩”字遙相呼應。於春草的由“嫩”變“老”之中,暗寓傷春之意,抒發了詞人嗟老、倦遊的心情。(2分)

2.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詞的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下片以悽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而路人蒼涼之境。全詞通過上下片的對照,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個人的身世之感。(3分)

註釋

⑴墅:田廬、圃墅。杳:幽暗,深遠,看不到蹤影。

⑵萋萋:形容草生長茂盛。

⑶窣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動。窣地春袍:青色的長袍,其長及地。

⑷長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餞別處。《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經音義經》有“漢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⑸王孫:貴族公子。

譯文

堤壩上的綠草含水帶露,遠處的房屋在如煙春色的掩映下若隱若現。雨後天色變晴,江水開闊,到處都是萋萋的芳草。離鄉宦遊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顏色與嫩綠的草色互相映襯,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邊一個又一個的長亭連接起來,使得遠道悽迷。那萋萋的芳草,彷彿是在埋怨宦遊的王孫公子已經忘記了歸期。眼看梨花落盡,春天馬上又要過去了。日光漸暗,暮靄沉沉,那翠綠的春草也似乎變得蒼老了。

賞析:

《蘇幕遮·草》是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的詞作。此詞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下片以悽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全詞通過上下片的對照,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

這首詠草詞雖不着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詞中,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長堤上綠草平整、露光閃爍;遠處的別墅如煙綠草掩映下若隱若現。雨後萬物澄徹、江天開闊的明媚物象,活畫出濃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雖不着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宦遊少年的春風得意。

此詞上片起首兩句寫長堤上綠草平整、露光閃爍;遠處的別墅如煙綠草掩映下若隱若現。接下來一句總寫芳草萋萋。“雨後江天曉”,是用特定的最佳環境來點染春草的精神,通過雨後萬物澄澈、江天開闊的明媚物象,活畫出濃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為下文“少年”的出場作鋪墊。“獨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於北朝。庾信留魏時已經四十二歲,當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樑東宮講讀”(《庾開府集序》)。這裏借指一般離鄉宦遊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剛釋褐入仕的年輕官員,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實為一物,用這裏主要是形容宦遊少年的英俊風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綠的草色與袍色互相輝映,顯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臣遊少年的春風得意。

詞的下片轉而抒寫宦遊少年春盡思歸的情懷。過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詞末二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之意。接下來兩句,詞人流露出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用自怨自艾的語調錶達了強烈的歸思。“落盡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詩句:“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歸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結拍兩句渲染了殘春的遲暮景象。全詞結尾處的“老”字與上片“嫩”字遙相呼應。於春草的由“嫩”變“老”之中,暗寓傷春之意,而這也正好是詞人嗟老、倦遊心情的深刻寫照。

梅堯臣在藝術上主張“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首詞用“平”“煙”“萋萋”,狀草之形;用“碧”“嫩”“翠”,狀草之色;又用映襯手法傳寫出草之神與情,或實或虛,都鮮明如畫,歷歷在目。詞中抒寫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態和後來倦於宦遊、春末思歸的苦悶心緒,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繪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讓讀者於言外得之,因此這是一首較好地體現了作者自己的藝術主張的佳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q74n2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