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宋史原文及翻譯

宋史原文及翻譯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下面是關於宋史原文及翻譯的內容,歡迎閲讀

《宋史周淙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周淙,字彥廣,湖州長興人。父需,以進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淙幼警敏,力學,宣和間以父任為郎,歷官至通判建康府。紹興三十年,金渝盟,邊事方興,帥守難其選,士夫亦憚行。首命淙守滁陽,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舊有並山水置寨自衞者,淙為立約束,結保伍。金主亮傾國犯邊,民賴以全活者不可勝計。除直祕閣,再任。孝宗受禪,王師進取虹縣,中原之民翕然來歸,扶老攜幼相屬於道。淙計口給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處以室廬,人人感悦。張浚視師,駐於都樑,見淙謀,輒稱歎,且曰:“有急,公當與我俱死。”淙亦感激,至謂“頭可斷,身不可擊”。浚入朝,悉陳其狀,上嘉歎不已,進直徽猷閣,帥維揚。

會錢端禮以尚書宣諭淮東,復以淙薦,進直顯謨閣。時兩淮經踐蹂,民多流亡,淙極力招輯,按堵①如故。勸民植桑柘,開屯田,上亦專以屬淙,屢賜親札。淙奉行益力,進直龍圖閣,除兩浙轉運副使。未幾,知臨安府,上言:“自古風化必自近始。陛下躬履節儉,以示四方,而貴近奢靡,殊不知革。”乃條上禁止十五事,上嘉納之,降詔獎諭,賜金帶。臨安駐蹕②歲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③,舟楫病之,淙請疏浚。工畢,除祕閣修撰,進右文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以歸。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閣待制起知寧國府趣入奏上慰撫愈渥明年春復奉祠亟告老。十月卒,年六十。

(選自《宋史周淙傳》,有刪改)

【注】①按堵:安居。②駐蹕(bì):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暫住。③湫(jiǎo)隘:低窪狹窄。

譯文:

周淙,字彥廣,湖州長興人。父親周需,憑着考中進士開始做官,做官做到左中奉大夫。周淙從小機警聰明,努力學習,宣和年間,因為父親職任的關係做了皇帝的侍從官,歷任官職做到通判建康府。紹興三十年,金國背叛盟約,邊疆戰事正興起,(朝廷)選擇守帥官員很困難,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職)。首先命令周淙守滁陽,周淙沒有到任,改任楚州,又改任濠梁。淮、楚兩地原先有依靠山水地形設寨保衞自己的百姓,周淙給他們規定紀律,構建保伍組織。金國君主完顏亮發動全國兵力侵犯宋朝邊境,百姓依靠這些保全生命的不計其數。授官直祕閣,連任。孝宗接受禪位,宋朝軍隊進攻奪取虹縣,中原的百姓一致來歸順,扶老攜幼在路上絡繹不絕。周淙計算人口供給食物,用酒肉犒勞在路上的人,到達目的地的人提供房屋居住,人人感動高興。張浚視察部隊,駐紮在都樑,看到周淙的謀略,就稱讚歎賞,並且説:“有緊急情況,您應該和我一同赴死。”周淙也感動奮發,甚至説“頭可斷,身體不可退卻”。張浚進入朝廷,全面陳述這些情況,皇帝稱讚歎歎賞不停,進官直徽酞閣,帥守維揚。

恰逢錢端禮憑着尚書的身份任淮東宣諭史,又把周淙作文推薦對象,進官直顯漠閣。當時兩淮地區經過戰爭蹂躪,很多百姓流離逃亡,周淙盡全力招納安撫,百姓和原來一樣安居樂業。鼓勵百姓種植桑樹、柘樹,開墾屯田,皇帝也專一任用周淙,多次賜給親筆書札。周淙尊奉施行更加努力,進官直龍圖閣,授任兩浙轉運副使。不久,任臨安府知府,進言説:“自古風俗教化一定從親近的`人開始。陛下親自實行節儉,來給天下示範,但是顯貴的近臣奢靡,一點不知道改變。”於是逐條遞上禁止十五件事,皇帝稱讚接受他的建議,下詔書獎勵,賜給金帶。皇帝停留臨安的時間長了,居民一天天增加,河流低窪狹窄,行船困難,周淙請求疏浚。完工後,授任祕閣修撰,進官右文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回鄉。皇帝懷念周淙不能忘記,授任敷文閣待制,起用做了寧國府知府,催促入朝上奏,皇帝慰勞安撫更加優厚。第二年春天,又任奉祠,多次告老退休。十月去世,享年六十歲。

《宋史·喻樗傳》原文帶翻譯

原文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少慕伊洛之學,中建炎三年進士第,為人質直好議論。趙鼎去樞筦①,居常山,樗往謁,因諷之曰:“公之事上,當使啟沃②多而施行少。啟沃之際,當使誠意多而語言少。”鼎奇之,引為上客。鼎都督川陝、荊襄,闢樗為屬。紹興初,高宗親征,樗見鼎曰:“六龍臨江,兵氣百倍,然公自度此舉,果出萬全乎?或姑試一擲也?”鼎曰:“中國累年退避不振,敵情益驕,義不可更屈,故贊上行耳。若事之濟否,則非鼎所知也。”樗曰:“然則當思歸路,毋以賊遺君父憂。”鼎曰:“策安出?”樗曰:“張德遠有重望,居閩。今莫若使其為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宣撫使,俾以諸道兵赴闕,命下之日,府庫軍旅錢穀皆得專之。宣撫來路,即朝廷歸路也。”鼎曰:“諾。”於是入奏曰:“今沿江經畫大計略定,非得大臣相應援不可。如張浚人才,陛下終棄之乎?”帝曰:“朕用之。”遂起浚知樞密院事。浚至,執鼎手曰:“此行舉措皆合人心。”鼎笑曰:“子才之功也。”樗於是往來鼎、浚間,多所裨益。頃之,以鼎薦,授祕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初,金既退師,鼎、浚相得歡甚。人知其將並相,樗獨言:“二人宜且同在樞府他日趙退則張繼之立事任人,未甚相遠則氣脈長若同處相位萬有一不合或當去位則必更張是賢者自相背戾矣。”後稍如其言。又嘗曰:“推車者遇艱險則相詬病,及車之止也,則欣然如初;士之於國家亦若是而已。”先是,樗與張九成皆言和議非便。秦檜既主和,言者希旨,劾樗與九成謗訕。樗出知舒州懷寧縣,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檜死,復起為大宗正丞,轉工部員外郎、出知蘄州。孝宗即位,用為提舉浙東常平,以治績聞。淳熙七年,卒。

(選自《宋史喻樗傳》)

註釋

①樞筦:指中央政務。②啟沃:竭誠開導、輔佐君王。

譯文

喻樗,字子才,他的祖輩是南昌人。他從小就仰慕二程理學,建炎三年,進士及第,他為人正直,好發議論。趙鼎離開樞密院後,居住在常山,喻樗前往拜謁,於是婉言勸他説:“您侍奉皇上,應該多竭誠開導但要使皇帝少加以實行。在您進行開導時,要使言語少而誠意多。”趙鼎認為他很奇異,就把他延請成為上客。趙鼎都督川陝、荊襄時,徵用喻樗為僚屬。紹興初年,高宗親自率兵出征,喻樗面見趙鼎説:“御駕臨江,使士氣增加百倍,不過您自己考慮這一舉動,是出於萬全之慮嗎?還是姑且作此最後嘗試呢?”趙鼎説:“中原常年退避忍讓,國民士氣不振,致使敵人越發驕橫,再也沒有屈從的道理了,所以我贊成皇帝出征。至於事情能否成功,不是我所能知道的。”喻樗説:“那麼就應當想想回歸的路,不要讓賊兵給君王帶來憂愁。”趙鼎問:“怎麼辦呢?”喻樗説:“張德遠聲望很高,居於閩地。現在不如讓他作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宣撫使,使他帶領各道士兵奔赴朝廷,從命令下達那一天起,府庫、軍隊、錢糧都可以由他主管。宣撫使的來路就是朝廷的歸路。”趙鼎説:“好。”於是入朝稟奏皇帝説:“現在朝廷的謀劃大計已基本確定,必須得到大臣的接應和援助才行。像張浚這樣的人才,陛下會終究棄置不用嗎?”皇帝説:“我任用他。”於是起用張浚知樞密院事。張浚來到後,拉着趙鼎的手説:“這是子才的功勞。”喻樗從此往來於趙鼎、張浚之間,對他們多有幫助。不久,因為趙鼎的推薦,喻樗被授官祕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當初,金人退兵後,趙鼎、張浚相處很是歡洽。人們都知道他倆將並立為相,衹有喻樗説道:“二人應暫且一同在樞密院,將來趙鼎退去就由張浚來接替。成事用人,如果相隔不是十分遙遠,就會氣脈長久。如果二人同處相位,萬一有不相合之處,一個應當離任時,那麼另一個一定會改弦更張,這樣賢士就自相悖謬了。”後來事情逐漸如喻樗所説。他又曾説:“推車的人遇到艱險就互相指責,等到車子停下後,就又歡好如初。士人對於國家也是如此。”在此之前,喻樗和張九成都説議和不便,而秦檜主張和議,有人就迎合他的旨意,彈劾喻樗和張九成進行誹謗譏刺。喻樗出做舒州懷寧縣知縣,擔任衡州通判,不久退休。秦檜死後,喻樗又被起用為大宗正丞,轉為工部員外郎,出京任蘄州知州。孝宗繼位後,任用他為提舉浙東常平,因政績而聞名。淳熙七年,去世。

《宋史·張邵傳》原文帶翻譯

原文:

張邵,字才彥,烏江人。登宣和三年上舍第。建炎元.年.,為衢州司刑曹事。會詔求直言,邵上疏曰:“有中原之形勢,有東南之形勢。今縱未能遽爭中原,宜進都金陵,因江、淮、蜀、閩之資,以圖恢復,不應退自削弱。”三年,金人南侵,詔求可至軍前者,邵慨然請行,轉五官,直.龍.圖.閣.,假禮部尚書,充通問使,武官楊憲副之,即日就道。至濰州,接伴使置酒張樂,邵曰:“二.帝.北遷,邵為臣子,所不忍聽,請止樂。”至於三四,聞者泣下。翌日,見左監軍撻攬,命邵拜,邵曰:“監軍與邵為南北朝從臣,無相拜禮。”且以書抵之曰兵不在強弱在曲直宣和以來我非無兵也帥臣初開邊隙謀臣復啟兵端是以大國能勝之厥後偽楚僭立,羣盜蜂起,曾幾何時,電掃無餘,是天意人心未厭宋德也。今大國復裂地以封劉豫,窮兵不已,曲有在矣。”撻攬怒,取國書去,執邵送密州,囚於祚山砦。明年,又送邵於劉豫,使用之。邵見劉豫,長.揖.而已,又呼為“殿院”,責以君臣大義,詞氣俱厲,豫怒,械置於獄,楊憲遂降。豫知邵不屈,久之,復送於金。金嘗大赦,許宋使者自便還鄉,人人多佔籍淮北,冀幸南歸。惟邵與洪皓、朱弁言家在江南。十三年,和議成,南歸。八月,入見,奏前後使者如陳過庭、司馬樸、崔縱皆歿異域未褒贈者,乞早頒卹典。邵並攜崔縱柩歸其家。十九年,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知池州,再奉祠卒,年六十一。累贈少師。邵負氣,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許,出使囚徙,屢瀕於死。有文集十卷。(節選自《宋史張邵傳》)

譯文:

張邵字才彥,烏江人。宣和三年上舍生及第。建炎元年,任衢州司刑曹事。恰逢皇上下詔求直言,張邵上疏説:“有中原的形勢,有東南的形勢。現在縱然未能迅速爭取中原,也應該進都金陵,以江淮蜀閩的財富,圖謀恢復大業,不應退縮而削弱自己。”三年,金兵南侵,皇上下詔可以到金軍前的人,張邵情緒激昂地請求前往,轉升五級武官官階,直龍圖閣,臨時授任禮部尚書,充當通問使,武臣楊憲為副使,當天上路。到了濰州,接伴使擺酒奏樂,張邵説:“二帝北遷,張邵身為臣子,不忍心聽,請停止奏樂。”説了三四次,聽見的人都哭泣。第二天,見左監軍撻攬,命令張邵下拜,張邵説:“監軍與張邵是南北兩朝從臣,沒有拜見的禮節。”並且把國書授給他説:“兵不在強弱,在於理之曲直。宣和以來,我朝不是沒有兵力,帥臣初開邊釁,謀臣又啟兵端,所以貴國能取勝。其後偽楚建立,羣盜蜂起,曾幾何時,電掃無餘,這是天意人心沒有厭棄宋德。現在貴國又割地而封劉豫,進行戰事沒完沒了,就理曲了。”撻攬大怒,拿着國書離去,把張邵押送密州,囚禁在祚山寨。第二年,又把張邵送到劉豫處,讓劉豫任用他。張邵見劉豫,僅長揖而已,又稱他為“殿院”,用君臣大義譴責他,言詞神氣都很嚴厲。劉豫很生氣,加上刑具把他投入獄中,楊憲就投降了。劉豫知道張邵不屈服,過了很久,又把他送給金。金曾大赦,允許宋使者自便還鄉,人人多在淮北落户,希望有機會稍往南遷。獨有張邵與洪皓、朱弁言説家在江南。十三年,和議達成,南歸。八月,入朝見皇上,上奏前後使者如陳過庭、司馬樸、崔縱都死在異域而沒有獎勵贈官,請求早日頒佈撫卹恩典。張邵同時帶回崔縱的棺材並送到他家。十九年,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任池州知州,再次為祠祿官去世,享年六十一歲。多次追贈至少師。張邵不肯屈居人下,遇事慷慨激昂,常以功名自許,出使期間囚禁遷徙,多次瀕於死亡。有文集十卷。

標籤: 宋史 翻譯 原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o8wk0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