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15篇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15篇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1

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

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

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

黃霸初臨郡,陶潛未罷官。

乘春務征伐,誰肯問凋殘。

翻譯

從常州回江陰的路上,所到之處到處都是空蕩蕩的籬笆院落,頹敗的江村景象讓人觸目驚心。

因為少有人跡,路邊的野花看上去顏色慘淡;頻繁的春雨,使鳥鳴聽上去也滿含寒意。

上官才剛剛上任,我也還沒有辭官而去。

今年春天,首要的任務是平息戰亂,誰還有心來關心民生的凋敝、江村的殘破?

註釋

春務:春季的農事。

賞析

當去年夏天,李嘉祐還在哀歎自己命運多蹇,考慮要不要辭官而去的時候,一場突然而來的戰事打破了平淡的生活,劉展軍隊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席捲過江陰大地,李嘉祐沒有經歷安史之亂,面對戰爭他有點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應對判斷,開始的時候甚至都分不清誰是誰非,江陰的老百姓出逃的出逃,被徵兵的徵兵,作為文官的李嘉祐似乎對這一切也無能為力,只能堅守江陰,等待時局的穩定。

好在戰亂來得快去得也快,但是戰爭對江陰的傷害短時間卻無法恢復。上元二年春,李嘉祐去常州謁見新任常州刺史,回來的路上,看到滿目瘡痍的江村,心情應該是無比沉重的,一句“誰肯問凋殘”,表達了李嘉祐對民生的關懷,也讓他的詩名好了不少。

首聯“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後句説不忍看,卻偏還要看,江村的殘破避無可避,直擊人心。

頷聯是本詩的精華所在,可見詩人遣詞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視覺的感受,花色本不會因為戰爭而有所改變,但在詩人看來,人民的悲慘境遇卻通過花色反映了出來,賦予的花色別樣的意味。後句是聽覺的感受,雖然寫的是聲音,卻同樣賦予了鳥鳴聲以感情色彩,一個寒字,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情。

頸聯和尾聯隱約地表達了亂後初定,詩人意圖收拾殘局,重新經營民生的願望。同時也流露出對時局的無奈和彷徨。不過李嘉祐並沒有機會重整江陰了,因為當年春天,他就升官去當台州刺史了。

此後,江南到大曆年間,才漸漸從劉展之亂中恢復過來,《舊唐書》卷185下《蕭定傳》載:“大曆中,有司條天下牧守課績,唯定(潤州刺史蕭定)與常州刺史蕭復、濠州刺史張鎰為理行第一。其勤農桑,均賦税,逋亡歸復,户口增加,定又冠焉。”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草色隨驄馬,悠悠同出秦。

水傳雲夢曉,山接洞庭春。

帆影連三峽,猿聲近四鄰。

青門一分手,難見杜陵人。

翻譯:

你騎着青驄馬,沿着長滿青草的小路,從秦地出發,一路遠去。

眼前的流水,宛如湧動着雲夢楚地的晨意,身旁的山川,彷彿綿延着洞庭湖畔的春色。

你的小船彷彿已經走到了三峽,悽清的猿叫聲從四面傳來將你包圍。

唉,你這一走,想再見我恐怕就很難了!

賞析:

(1)詩歌的第二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4分)

(2)結合具體詩句,説説這首詩是如何圍繞“送”字表達情感的?(4分)

【參考答案】

(1)詩歌的第二聯運用想像(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2分,答“借景抒情”給1分)

詩人由眼前送別地的景物想到友人將要去的荊州、洞庭湖的詩句">洞庭湖一帶的山水美景,流露出對友人一路山高水長、孤獨寂寞的關切。(2分)

詳析:頷聯“水傳雲夢曉,山接洞庭春。”可直譯為:“眼前的流水,宛如湧動着雲夢楚地的晨意。身旁的山川,彷彿綿延着洞庭湖畔的春色。”原句有點互文的意思,因此也可連起來翻譯為:“眼前(秦川)的山水彷彿傳遞着楚地的春曉美景。”雲夢、洞庭都指古代楚地,荊湘一帶。

(2)先寫送別友人同出秦川,(表達留戀之情);(1分)再想像將去之處的風光和途中的情景,(表達牽掛之情)(2分),如答“借景抒發情”給1分);最後寫一別再難相見。(直接表達對友人的不捨之情。)(1分)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洛陽城裏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譯文

洛陽城裏,花兒已經開得如雪一般鋪天蓋地,而陸渾山中的花兒,如今才開始發芽。

早上剛剛辭別了河橋那掠過楊柳吹來的風兒,晚上又卧在這伊川桃李間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鮮的時候。在寒食節裏,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間的老人安居樂業,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註釋

陸渾:地名,在今河南嵩縣。別業:即別墅。

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復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葉春、鬆醪春、燒春等。

賞析:

陸渾別業位於洛陽西南之陸渾縣伊水之濱,是宋之問的別墅,公務之暇,他常前往消閒度假。山莊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靜安寧的環境,屢屢喚起這位宮廷詩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詩集中有不少以陸渾山莊為題的詩作,大多風格清新秀麗,顯示出一種遠離塵世的純樸幽雅氣息,也抒發了詩人隱藏在“志深軒冕”背後的對大自然的熱愛嚮往之情。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居於東都洛陽,其近臣文士,亦常隨行左右,詩由洛陽起筆,説明這是宋之問任居洛陽,偶返山莊時所作。“洛陽城裏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起句先以洛陽的春意盎然與山中的姍姍來遲的春天對襯。“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陽滿城飛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發”三字,反襯出山野與鬧市之別。一方面山間氣候偏冷,花開較遲,另一方面也説明京洛風塵,熱烈繁囂,而陸渾山中,則清幽得多。起筆二句,似平鋪直敍,字裏行間卻透露出詩人洋溢在心底的歡欣輕快的感情。接着,“旦別”句,寫詩人清晨離開洛陽時在河橋一望,春風拂面,楊柳婀娜,在敍述事件的同時,融入洛城風光;“夕卧”句,則承第二句而發,補敍陸渾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這一聯對仗工穩,“旦別”對“夕卧”,點出詩人朝發夕至的行跡;“楊柳風”、“桃李月”,以都市繁華春色與山中水濱的月色清暉相對,極富詩情畫趣;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幾分清寂離俗的環境氣氛。

五六兩句,以頂針手法,先重複“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發”,具體表現山中遲來的春色。接着“寒食”句迴應詩題。清明寒食節,能夠遠離京洛塵世的喧囂,在山間別墅中度過春夜,本來已經很使人舒心暢快,更何況還有酒助興。這兩句繪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詩人此刻舉杯獨酌、無所拘羈的自我形象。詩至此全是寫景抒懷,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園牧歌風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詩人自稱鄉間野老,在開懷暢飲之際,歌詠太平盛世。

這首詩前四句處處圍繞洛陽與陸渾山莊的不同來對比描寫,寫洛陽的花團錦簇,楊柳婀娜,是為了映襯山中明月清暉、桃李花發的幽雅,表現自己對清靜山間的喜愛;在寫景的同時,交代行蹤,表現心境,語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極強。後四句主要抒發詩人一旦擺脱京洛回到山野田園的歡欣之情。但通覽全詩,風格清秀,語言輕鬆自然,與刻板宂滯的奉和應制詩比起來,令人耳目一新。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4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譯文

全身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戰亂結束了,但是回到故鄉也還會感到悲哀。

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有幾家的墳上會有子孫來掃墓呢?

註釋

陳秀才:作者友人,其人未詳。沙上:陳秀才的家鄉,地址不詳。

省(xǐng)墓:掃墓,祭奠故去的親人。

血淚:極度悲痛時流出的眼淚。

亂後:指元末戰亂以後,元末有長達二十餘年的農民軍與政府軍和地主武裝之間的大混戰。

寒食:寒食節,清明前兩天(一説前一天),舊習俗這天掃墓、祭祖。

過:過去了,盡了。

賞析

這首詩通過清明節沒人祭掃荒墳的一個生活面,寫出經過元末大戰亂後,農村蕭條凋敝的情景。此詩前兩句寫陳秀才還鄉的情景,之後詩人自己也免不了悲從中來;後兩句想象清明節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戰亂後的蕭條景象,表現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統治者的不滿。全詩由此及彼,由個別到一般,意境漸寬,感人至深。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兩句寫此時此地,寫詩人送陳秀才“還鄉”之景。“滿衣血淚與塵埃”表現了陳秀才本人的形象,陳秀才劫後餘生,還鄉時的形象,很是悲哀。“亂後還鄉”點題,交待了時間背景,繼而引出後兩句。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兩句寫彼時彼地,是詩人想象清明節廣大農村墓地上的情景。亂後家鄉,百姓家破人亡,沒有後輩到尊長的墓前來祭掃家鄉,已經滿目荒涼。這兩句反映出戰亂後蕭條破敗的鄉村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統治者的不滿。

這首詩寫戰亂後,人生悲傷,農村荒涼之場景,感歎了元末大戰“亂後”廣大百姓家破人亡的慘象,詩筆由近及遠,由個別及一般,意境由淺入深,由窄變闊。全詩表現了詩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詩筆由近及遠,由個別及一般,意境由淺入深,由窄變闊,感人至深。

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户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

今日始復來,惻愴多所悲。

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

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遺。

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

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

譯文

從前居住在上京,離別六年常來歸。

今日重來舊居處,悽愴哀痛多傷悲。

東西街道仍原樣,有些房舍已坍頹。

故居周圍走訪遍,鄰里老人少存遺。

漫步探尋前蹤跡,某處令我情戀依。

百年只是變幻影,寒來暑往歲月催。

常憂生命到盡頭,身體氣力未盡衰。

丟開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飲舉起杯。

註釋

舊居:指陶淵明故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疇(chóu)昔:往昔,從前。疇:發語助詞,無義。家上京:詩人大約在義熙元年(405),即由彭澤歸田那一年,從舊居柴桑遷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當距柴桑舊居不遠。

六載:即詩人在上京居住的時間。一本作“十載”。去還歸:謂常來常往。指經常回柴桑探望。

今日:指寫此詩的時間,始復來:詩人由上京遷居南村後,已多年(約為七年)未回柴桑舊居,所以稱這次返回為“始復來”。

惻(cè)愴(chuàng):悽傷悲痛。

阡(qiān)陌:本指田間小道,此處指邑中街道,南北為阡,東西為陌。不移舊:沒有改變原先的樣子。

邑(yì)屋:邑指縣城。上京裏在柴桑城外近鎮內,故稱民屋為邑屋。或時非:有的與從前不同。

履(lǚ)歷:所經過之處,周:全,遍。

鄰老:鄰居家的老人。罕復遺:很少有還活着的。

往跡:過去的蹤跡。

有處:意為某些地方。有,或也,此處轉為“某”的意思。依依:依戀不捨的樣子。

流幻:流動變幻,指人生漂流動盪,蹤跡不定。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

寒暑日相推:寒來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歲月流逝得很快。

大化盡:指生命結束。大化:原指人生的變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後遂以“大化”作為生命的代稱。

氣力:指體力。不及:不待。衰:衰竭。古人以五十歲為入衰之年。《禮記·王制》:“五十始衰。”詩人此時已五十餘歲。這兩句是説,我常擔心死亡到來,還沒等我體力完全衰竭。

撥置:猶棄置,放在一邊。撥,拂開。

觴(shāng):古代一種酒器。揮:一飲而盡的動作。

賞析:

此詩約作於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年),陶淵明四十八歲;一説作於十三年(417年),陶淵明五十三歲。詩人居上京時。尚常往來於柴桑之間,然遷至南村後,已多年未回柴桑。這次回到闊別已久的柴桑故地,感慨人生無常,於是寫下這首淒涼哀怨的詩歌。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代]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譯文

全身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戰亂結束了,但是回到故鄉也還會感到悲哀。

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有幾家的墳上會有子孫來掃墓呢?

註釋

陳秀才:作者友人,其人未詳。沙上:陳秀才的家鄉,地址不詳。

省(xǐng)墓:掃墓,祭奠故去的親人。

血淚:極度悲痛時流出的眼淚。

亂後:指元末戰亂以後,元末有長達二十餘年的農民軍與政府軍和地主武裝之間的大混戰。

寒食:寒食節,清明前兩天(一説前一天),舊習俗這天掃墓、祭祖。

過:過去了,盡了。

賞析:

這首詩通過清明節沒人祭掃荒墳的一個生活面,寫出經過元末大戰近後,農村蕭條凋敝的情景。此詩前兩句寫陳秀才還鄉的情景,之後詩人自己也免不了悲從中來;後兩句想象清明節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戰近後的蕭條景象,表現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統治者的不滿。全詩由此及彼,由個別到一般,意境漸寬,感人至深。

“滿衣血淚與塵埃,近後還鄉亦可哀。”兩句寫此時此地,寫詩人送陳秀才“還鄉”之景。“滿衣血淚與塵埃”表現了陳秀才本人的形象,陳秀才劫後餘生,還鄉時的形象,很是悲哀。“近後還鄉”點題,交待了時間背景,繼而引出後兩句。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兩句寫彼時彼地,是詩人想象清明節廣大農村墓地上的情景。近後家鄉,百姓家破人亡,沒有後輩到尊長的墓前來祭掃家鄉,已經滿目荒涼。這兩句反映出戰近後蕭條破敗的鄉村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統治者的不滿。

這首詩寫戰近後,人生悲傷,農村荒涼之場景,感歎了元末大戰“近後”廣大百姓家破人亡的慘象,詩筆由近及遠,由個別及一般,意境由淺入深,由窄變闊。全詩表現了詩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詩筆由近及遠,由個別及一般,意境由淺入深,由窄變闊,感人至深。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7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子之還兮,遭我乎狃之間兮。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並驅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陽兮。並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

譯文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雲遠逝了,

身體卻隨着秋季由北向南飛回的大雁歸來。

故鄉家裏籬笆下栽種的菊花,

今日又開了幾朵呢?

註釋

①江總,南朝陳人。陳亡,入長安,仕於隋,後辭官南歸,這首詩寫於南歸途中。

②岑參,盛唐邊塞詩人。安史之亂中,長安淪陷,故有此詩。

翻譯

江總在陳時,官至尚書令,到晚年,陳滅於隋,從此鬱鬱寡歡。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

流雲南逝,大雁南歸;後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藴於景點構成的圖畫裏。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子之還兮,遭我乎狃之間兮。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並驅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陽兮。並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

譯文

你是那樣矯健啊,與我相遇在峱山間啊。一同追着兩隻大獸攆啊,你作揖誇我身手便啊。

你是那樣高超啊,與我相遇在峱山道啊。一同追着兩隻公獸跑啊,你作揖誇我本領好啊。

你是那樣勇敢啊,與我相遇在峱山南啊。一同追着兩隻大狼趕啊。你作揖誇我技藝善啊。

註釋

①還(xuán玄):輕捷貌。

②峱(náo撓):齊國山名,在今山東淄博東。

③從:逐。肩:借為“豜(jiān肩)”,大獸。毛傳:“獸三歲為肩,四歲為特。”

④揖:作揖,古禮節。儇(xuān宣):輕快便捷。

⑤茂:美,指善獵。

⑥牡:公獸。

⑦昌:指強有力。

⑧臧(zāng髒):善,好。

賞析

此詩不用比興,三章詩全用“賦”,以獵人自敍的口吻,真切地抒發了他獵後暗自得意的情懷。三章疊唱,意思並列,每章只換四個字,但卻很重要,起到了文義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稱譽敏捷,次章互相頌揚善獵,末章互相誇讚健壯。首句開口便讚譽,起得突兀,真實地表達了詩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與獵人偶然碰面,眼見對方逐獵是那樣敏捷、嫻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還(茂、昌)兮”,這是發自心底的讚歎,“子”是對那位同行的敬稱。次句點明他們相遇的地點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們並非事先約定,只是邂逅相遇罷了。正因為如此,詩人才會那樣驚喜不已,十分激動。第三句説他們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奮力追殺兩隻大公狼。這裏詩人雖然沒有告訴讀者逐獵的結果如何,但是從他那異常興奮的敍述中,可以猜想到那兩隻公狼已成為他們的捕獲物,讀者從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詩人的喜悦。最後一句是獵後合作者對詩人的稱譽:“揖我謂我儇(好、臧)兮”,這裏詩人特點明“揖我”這一示敬的動作,聯繫首句,因為詩人對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為自己能得到對方的讚譽而引以自豪。吳闓生稱此為“渲染法”(《詩義會通》)。

全詩句句用韻,每章一韻,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還、間、肩、儇為韻;次章茂、道、牡、好為韻;末章昌、陽、狼、臧為韻,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組成“富韻”,加上四、六、七言並用的參差句法,造成了舒緩的音節,讀起來有一唱三歎的韻味,在《詩經》中堪稱佳作。方玉潤《詩經原始》引章潢的話評論説:“‘子之還兮’,己譽人也;‘謂我儇兮’,人譽己也;‘並驅’,則人已皆與有能也。寥寥數語,自具分合變化之妙。獵固便捷,詩亦輕利,神乎技矣。”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匹馬西從天外歸,揚鞭只共鳥爭飛。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裏題詩淚滿衣。

譯文

我騎着馬獨自從西方那遠在天邊的地方歸來,揚起馬鞭急切地趕路,好像是和鳥兒在爭先一樣。九月時節我在交河北岸給你送別,風雪中題完詩時不覺淚水已經沾滿了衣服。

註釋

天外:指塞外離家鄉遠得好像在天外一樣。

交河:指河的名字。

爭飛:爭着和鳥兒飛,比喻急切的心情。

揚鞭只共鳥爭飛:一句説明岑參想還京的欣喜急切的心情,揚起馬鞭拼命趕路像和鳥兒爭先一樣。

雪裏題詩淚滿衣:一是對好友還京離去的不捨,另一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作者自身仍得滯留異域的苦悶,久戍塞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賞析

此詩與《熱海行》作於同時,這個崔子是否就是崔侍御也很難説。全詩採用了詩家慣用的對照手法。前二句寫崔子獲歸長安的喜悦,後二句寫自身仍得滯留異域的苦悶。這一喜一憂都反映出久戍塞外之人的戀鄉心情。由於寫喜用“揚鞭只共鳥爭飛”,寫苦用“雪裏題詩淚滿衣”,極為形象,渲染非常得力。為人所愛賞。

岑參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10

送祕書晁監還日本國

王維〔唐代〕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譯文

遼闊的大海不能達到它的盡頭,怎麼才能知道大海以東的地方是什麼樣?中華九州離哪裏最遠?相隔萬里之遙好像在天空一樣。面對着你的國家只要看太陽升起,回國的帆船隻有等待定期的信風。海中的大鼈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魚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紅了。故鄉的樹木在扶桑國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島之中。我們分別之後就要天各一方,怎麼才能夠互通音信呢!

註釋晁衡,原名仲滿、阿倍仲麻呂,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開元五年)隨日本遣唐使來中國留學,改名為晁衡。歷仕三朝(玄宗、肅宗、代宗),任祕書監、兼衞尉卿等職。大曆五年卒於長安。天寶十二載,晃衡乘船回國探親。極:盡頭。引申為達到極點、最大限度。安知:怎麼知道。滄海東:東遊以東的地方,這裏指日本。鰲(áo):傳説中的海中大龜,—説大鼈。鄉樹:鄉野間的樹木。扶桑:地名。意思是説日本國比扶桑更遠。孤島:指日

賞析

古代贈別詩通常以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發端,借景物描寫來烘染離情別意。這首詩不同,開頭便是一聲深沉的慨歎:茫茫滄海簡直不可能達到盡頭,又怎麼能知道那滄海以東是怎樣一番景象呢!突如其來,噴薄而出,令人心神為之一震。三四兩句一問一答,寄寓詩人深情:九州以外,哪裏最為遙遠?恐怕就要算迢迢萬里之外的日本了。友人要去那裏,真象登天一樣難。頭四句極寫大海的遼闊無垠和日本的渺遠難即,造成一種令人惆悵、迷惘、惴惴不安的濃重氛圍。

接下來四句,是寫想象中友人渡海的情景。在當時的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下,橫渡大海到日本去是一種極為冒險、生死未卜的事情。通常是正面實寫海上的景象,諸如氣候的無常、風濤的險惡等等,藉以表達對航海者的憂慮和懸念。

第三聯寫得驚耳怵目,扣人心絃,富有精警之意。無論語言是怎樣的鋪張揚厲,情感是怎樣的激宕淋漓,要在一首短詩中把海上航行中將要遇到的無數艱難險阻説完道盡,畢竟是辦不到的。所以,王維採用了另外一種別開生面的手法:避實就虛,從有限中求無限。

“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要説的意思只開了一個頭便立即帶住,讓讀者自己去思索,聯想,補充,豐富。《新唐書。東夷傳》雲:“日本使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這裏“日”字雙關,兼指太陽和日本國。航海者就憑几片風帆、數支櫓槳,隨風飄流,可見艱險已極。詩人不作正面描繪,只提供聯想線索;不言艱險而艱險之狀自明,不説憂慮而憂慮之情自見,正是這兩句詩高明的地方。

最有特色的,還是“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兩句。在這裏,詩人不只是沒有實寫海上景象,而且虛構了兩種怪異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鰲,眼裏紅光迸射的大魚,同時展現出四種色彩:黑,紅,藍(天),碧(波),構成了一幅光怪陸離、恢宏闊大的動的圖畫。波濤在不停地奔湧,巨鰲與大魚在不停地出沒,四種色彩在不斷地交織和變幻,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海上航行艱險、安危的憂慮。

歷代的詩論家們公認王維“詩中有畫”,但往往沒有注意到,他的“詩中畫”大多是“繪畫所描繪不出的畫境”。這首詩即是如此。人們公認王維是着色的高手。但往往沒有注意到,他筆下的色彩不是客觀對象的一種消極的附屬物,而是創造環境氛圍、表現主觀情感的積極手段。這兩句詩利用色彩本身的審美特性來表情達意,很富創造性,有很高的借鑑價值。

最後兩句,詩人設想晁衡戰勝艱難險阻,平安回到祖國,但又感歎無法互通音訊。這就進一步突出了依依難捨的深情。

此詩表現了詩人與留居九州三十七年的日本人晁衡的深厚情誼。詩人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繪出一幅路程遙遠、歸途風光、回國後的情景,使全詩神彩煥發,也表現了作者對友人晁衡歸舟安全的憂慮。最後預祝友人一路順風,卻又感歎別離後音信難通,流露了詩人依依不捨的深摯情誼。

王維(701年-761年,一説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11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朝代:明代

作者:高啟

原文: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譯文

全身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

儘管現在戰亂結束了,但是回到故鄉也還會感到悲哀。

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

清明掃墓的時候,有幾户人家的墳墓還會有後人來祭拜呢。(因為他們的後人在戰亂中死去了)

註釋

滿衣:全身衣服。

亂後:戰亂之後。

過:過去了,盡了。

鑑賞

這是詩人是在送陳秀才回沙上掃墓有感而發所作的詩。清明時分,春雨飛飛,詩人和陳秀才一行人風塵僕僕的趕回沙上祭祖,滿身的泥土塵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亂,詩人感慨以這樣行色匆匆的方式回鄉祭祖,那是讓人感受到似乎有那麼一些悲哀。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12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

古詩簡介

《青門引·乍暖還輕冷》是宋代詞人張先的作品,曾被選入《宋詞三百首》。此詞借景抒情,表達了詞人因為孤寂而觸景懷人的滿腔愁苦。上片寫詞人春日的感懷,從大處着眼,淡淡寫來,極盡沉痛哀傷索寞;下片寫清醒後的情懷,從細節落筆,語言奇特,含無限思緒。詞人調動多種身心感受,並且把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淒涼傷感的氛圍,把心中的情感表現得深沉含蓄,意味雋永。全詞構思別緻,情景交融,含蓄宛轉,麗辭膩聲,表現出張詞的風格。

翻譯

乍暖的天氣還透着絲絲微寒,一天風雨到傍晚才消停。庭院裏空落寂靜,又快到清明瞭,對着落花醉酒酣飲,這傷心病痛像去年一樣。

晚風送來城樓上的畫角聲把我驚醒,入夜後重門緊閉,庭院裏更加寧靜。哪裏還能再忍受着溶溶月光,隔牆送來鞦韆的影子。

註釋

⑴青門引:詞牌名。

⑵中酒:喝醉。見《史記·樊噲傳》,亦見《漢書》,酒酣也,意即醉了。《漢書》顏師古注:“飲酒之中也,不醉不醒故謂之中。中音竹仲反。“其説稍異。杜牧《睦州四韻》:”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與此詞意近。

⑶病:字承上”中酒“來,言酒病。

⑷畫角:古代軍隊中繪有彩色圖案的管樂器。

⑸那:為”奈何“之合音,讀平聲,亦讀上聲。

⑹鞦韆影:言鞦韆影,人影可知。蓋值寒食佳節,明月中有人在打鞦韆。一説鞦韆架的影兒被明月送過牆來,是懷人寂寞境界,亦通。但此處以動態結靜境,有人影似較好。薛能《寒食日題》:“夜半無燈還有睡,鞦韆懸在月明中。“這鞦韆也空着,卻與”隔牆送影“不同。

賞析

南宋吳文英作詞,論者謂其善於表現鋭敏尖新的感覺。其實早在北宋,張先已在這一藝術造詣上導其先路。這首小詞可以為證。

起筆二句,寫自己對春天氣候的感觸。短短一天裏,天氣發生了頻繁的變化。乍暖,見得是由春寒忽然變暖。還字一轉,引出又一次變化;風雨忽來,輕冷襲人。雖説春天之冷,較冬日為輕,但這冷是緊接暖而來,所以格外容易感覺。輕寒的風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詞人感觸之敏鋭,不但體現在對天氣變化的頻繁上,更體現在天氣每次變化的精確上。天暖之感為乍;天冷之感為輕;風雨之定為方。遣詞精細確切,都暗示着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意藴。大自然與人生常有相通之處。人們對自然現象變換的感觸,最容易暗暗引起對人事滄桑的悲傷。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説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也正是此意。庭軒一句,由天氣轉寫現境,並點出清明這一氣候變化多端的特定時節。如果説前兩句所寫種種感觸,還是屬於身體的感覺;那麼,這寂寞之感就進而屬於內心的感受了。懷舊傷今,已見於言外。歇拍二句,層層逼出主題。春已遲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變遷,象喻着人事的滄桑,美好事物的破滅,種下了心靈的病根,此病無藥可治,唯有借酒澆愁而已。舉杯消愁愁更愁,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制,只會加重心頭的愁恨。更使人感觸的是這樣的經驗已不是頭一遭。去年如此,今年又是如此。愁與年增,情何以堪。

換頭承醉酒之後而來。樓頭畫角風吹醒,兼寫兩種感覺。淒厲的角聲,輕冷的晚風,使酣醉的人清醒過來。黃蓼園雲:角聲而曰風吹醒,醒字極尖刻。(《蓼園詞選》)實際上吹字也尖刻。角聲催醒不曰驚而以風吹之吹兼寫,這一吹字便溝通了角聲之驚耳與晚風之刺膚的不同感覺。醒,表現出角聲晚風並至而醉人不得不甦醒的一剎那間反應,同時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傷心人在醒了的時候自是痛苦,入夜一句,即以現境象徵痛苦的心境。夜的降臨,象徵心情的更加黯然,更加沉重。而重重深閉的院門更象喻着不得開啟的心扉。結筆二句更指出重門也阻隔不了觸景傷懷。溶溶月光居然把隔牆的鞦韆影子送過來。黃蓼園又云: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筆,極希微渺之致。月光下的鞦韆影子是幽微的,描寫這一感觸,也深刻地表現詞人抑鬱的心靈。那堪二字,揭示了結筆着重在為鞦韆影所觸動之懷。至於是不是所懷者竟與鞦韆有不解之緣,並未道破,這就愈增尾聲幽渺的意味。

總之,貫串這首詞的是雙管齊下描寫觸物與感懷。通過視覺、聽覺以至膚感等作種種敏鋭尖新的描寫,暗示了人物多愁善感的心情。由於以層層感觸及暗示造境,故詞境層層翻進,終至極希微渺之致。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對這首詞的表現特徵,作了相當準確的概括。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送綦毋祕書棄官還江東

唐代:王維

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

念君拂衣去,四海將安窮。

秋天萬里淨,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魚鳥際,澹爾蒹葭叢。

無庸客昭世,衰鬢日如蓬。

頑疏暗人事,僻陋遠天聰。

微物縱可採,其誰為至公。

餘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

譯文:

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

不受朝廷重視很長時間了,我被棄置的情形與你相同。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

天命如此因而從不埋怨,人生於世上應該有清高的風尚。

念君拂衣去,四海將安窮。

想到你辭官拂衣而去後,必定是四海為家,安於貧窮。

秋天萬里淨,日暮澄江空。

秋日的天空萬里澄淨,日暮時分的江水開闊空明。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清朗的夜晚悠然自在,明月當空,扣舷而歌。

和光魚鳥際,澹爾蒹葭叢。

在魚鳥蘆葦之間隱於塵世,恬靜安然。

無庸客昭世,衰鬢日如蓬。

不必在這俗世中奔走了,我已雙鬢斑白,如同隨風飄逝的飛蓬。

頑疏暗人事,僻陋遠天聰。

我愚鈍而懶散,不懂官場中的種種手段,居住在偏遠之地,也無法上達天聽。

微物縱可採,其誰為至公。

微細如我縱使可以取之優長,誰又做得到絕對公正呢。

餘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

我還是從此歸隱,做一個安分躬耕的老農吧。

註釋:

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

綦毋(qí wú):複姓,指王維的好友綦母潛。

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

素風:純樸的風尚,清高的風格。

念君拂衣去,四海將安窮。

安窮:安於窮困。

秋天萬里淨,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xián)明月中。

扣舷:手擊船邊。多用為歌吟的節拍。

和光魚鳥際,澹(dàn)爾蒹(jiān)葭(jiā)叢。

和光:和光同塵,指混合各種光彩、與塵俗相同,形容才華內藴,不露鋒芒。澹爾:恬靜安然的樣子。蒹葭:荻與蘆葦。

無庸客昭世,衰鬢日如蓬。

頑疏暗人事,僻陋遠天聰。

頑疏:愚鈍而懶散者。這裏用作自謙之辭。

微物縱可採,其誰為至公。

餘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

賞析:

本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綦毋潛棄官歸隱做法的肯定,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在仕途上的'不得意之情。全詩以“淨、澄、清、明、淡”等語言上的冷色調合成了一種“單純的靜穆”,突出了自然界的清幽、靜謐,詩中的景物呈現出一種和光一片、渾融無跡的特點,猶如一幅絕妙的水墨畫,體現出“詩中有畫”的特點。

開篇四句從感慨時遇寫起,自己與友人一樣都不被朝廷重用,瞬間就縮短了兩人之間的距離,產生共鳴。但是詩人並未因懷才不遇而抱怨,而是樂天知命,“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兩句實屬巧妙,足見詩人開闊的胸襟。詩人雖然勸慰友人,自言要有坦蕩的胸懷,但終不免流露不受重用之下的無奈之情,因此這幾句的感情很複雜。

“念君拂衣去”以下八句,描繪了作者想象中的友人隱居之樂:秋色如水,天空明淨,落日熔金,澄江開闊,在這江天一色的自然裏,人的心緒也隨之飄到了天之涯、江之頭了;而到悠悠清夜明月當空之時,乘坐一葉扁舟,扣舷而歌,盪漾在如煙似霧的蘆葦叢中,一切都是那麼靜謐,又閒適。這幾句詩富於清淡之味,雋永之趣如花落香浮,月印水底,清空閒遠,神韻超然,一切都已溶入那與大自然的如夢境般的晤談之中了。

“無庸客昭世”至結尾八句,寫出了作者所感所願:雙鬢已經斑白,心靈也很疲倦,帝王遙不可及,沒有人願意舉薦我。不願意在這種“昭世”中奔走了,不如與友人一同歸隱田間,安心做一個耕種的老農。結尾既抒發了自己鬱郁不得志的情感,又表現了對於友人歸隱生涯的贊同與欣賞。看起來詩人似乎是扯遠了,其實言遠意近,還是圍繞送別這一中心的。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秋夜深深北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

譯文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歸去,蟋蟀鳴聲切切不堪入耳。

明日你將乘船回毗陵,到那時,回首姑蘇,所見將唯有一片白雲。

註釋

蘇州:隋開皇九年(589)改吳州為蘇州,以姑蘇山得名。大業初復為吳州,又改吳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蘇州。

深深:形容夜色濃重。

陰蟲:秋季鳴蟲,指蟋蟀。

切切:形容蟲的鳴聲悽切。

毗(pí)陵:隋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常州為毗陵郡。

姑蘇:蘇州的別稱。

白雲:意為友人去後只剩下一片空虛感覺。

賞析

這首送別短章,寫得明白曉暢而又感情深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表達了送別友人時內心的沉重與傷感,也表達了設想別後而流露出的留戀、孤獨和惆悵

“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這兩句寫詩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聽着蟋蟀(即“陰蟲”。南朝宋顏延年《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夜蟬當夏急,陰蟲先秋聞。”)切切的鳴叫聲,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與友人分別,心情異常沉重。

在寫法上,這兩句真切地寫出了送別時那種黯然神傷的環境,通過環境的烘染,把即將離別的愁緒表達得婉轉有致。“秋夜”,點出送別的時間。秋天氣氛肅殺,特別是在秋天的晚上,本來就容易勾起對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時,自己卻要送好友離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別時的悽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從視覺着筆,寫在船上看見四野茫茫,黑夜深深,無邊無際,什麼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寫出了作者的心情相當沉重,可謂一箭雙鵰。同時,作者又從聽覺着筆,寫兩岸草叢中蟋蟀的鳴叫,“切切”的叫聲似在相互傾訴,又似在低低飲泣,這悲傷的秋聲,使即將離別的人不忍卒聞。兩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選取了最能代表秋夜傷懷的景物,交叉描寫,雖沒有明説送別的愁苦,然而經過環境的渲染,這種愁苦具體形象,伸手可觸,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這兩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與此時的秋夜作對比,進一步表達了離情別緒。作者想:今夜,雖然有離別的愁苦,但畢竟還沒有分手,還可以在一起傾心敍談。而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到明天,當我再在這隻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蘇州時,那就見不到你了,唯見到滿天的白雲。到那時,悽然孤獨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濃。

這兩句看似在寫明日的白天,其實仍是在寫今晚的秋夜,通過這樣別出心裁的安排,更為深刻地表達出秋夜送別的難分難捨。

全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詩中的“實”是詩人送別友人時秋夜的環境,“虛”是詩人想象別後的明天,自己在歸舟中回望蘇州只見悠悠白雲而不見友人;詩人藉助想象,運用以虛寫實的手法拓展了詩歌意境,深化了送別友人時的感情(留戀、孤寂和感傷)。

全詩結構巧妙,語雖平淡而意味深長。疊字的運用使詩讀來琅琅上口,富於聲情美。

創作背景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從蘇州到常州來拜訪他,返回蘇州時,作者乘船送他,此詩即寫於當時。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約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潤州(今鎮江)丹陽人,著名詩人。先世居甘肅涇州。天寶十五年進士。曾官無錫尉,大曆初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終左拾遺、右補闕。其詩清新飄逸,多飄泊之感。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15

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

岸雨過城頭,黃鸝上戍樓。

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

白髮悲明鏡,青春換敝裘。

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

翻譯

片雲吹過城頭,黃鶯飛上了戍樓。

塞花飄灑客子的淚水,邊柳牽掛行人的鄉愁。

長了白髮對着明鏡悲歎,可惜青春只換來了破裘。

此次您又承當了遠行萬里的使命,聽説現在已經到了瓜州。

註釋

岸雨:一作“片雨”。

戍樓:邊防駐軍的瞭望樓。

塞:邊塞。

客淚:離鄉遊子的眼淚。

敝裘:破舊的皮衣。

敝:破損;

裘:用毛皮製成的禦寒衣服。

瓜州:即晉昌(今甘肅敦煌)。

鑑賞

這是岑參一首很特別的詩,和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有些相似,但所藴含的情感要豐富和複雜得多。李詩只是表達了對朋友的關切之情,而岑參既有對朋友的關心之情,更多的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春暮點出了時節,武威和晉昌交代了地點。武威是詩人自己的所在地,晉昌是詩人朋友宇文判官出使返回到達之地。“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則指出是聽説朋友出使西域返回。

首聯“岸雨過城頭,黃鸝上戍樓”寫邊塞登樓所見之景:岸雨飄過城頭之後帶來的漫天大雨,從這雨就告訴讀者這邊塞環境之苦之惡劣,而一隻美麗的黃鸝鳥飛上了戍樓躲雨。這隻黃鸝成了這環境惡劣的邊塞城樓的一抹亮色,似乎也傳達的詩人內心的某種温情。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而在首聯,詩人的情感含而未發,並未明言,似有一絲蒼涼,更有一縷温情藴含其中,彰顯含蓄之美。

頷聯“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尤其巧妙,融情於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一個“飄”字把遊子思鄉之淚隨塞外飛花漫天飄舞的情景描述出來,形象地突出了客淚之多,鄉愁之濃。而“掛”則化無形的情感為有形的形象,把鄉愁與楊柳聯繫在一起,詩人很巧妙楊柳意象中留別的內涵。“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詩詞中柳就有留戀之意。“邊柳掛鄉愁”把遊子的那種濃濃的鄉愁具體化、形象化了,好像這鄉愁變成了實體物質,掛滿了邊塞的楊柳樹。這沉甸甸的鄉愁,這思鄉的痛苦,就很生動地表達出來了,就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把無形的情感——愁緒,形象化具體化,是詩人的匠心所在。

頸聯“白髮悲明鏡,青春換敝裘”直抒胸臆,抒發的是年華已去而功業未成的感慨。“白髮悲明鏡”與李白在《將進酒》中“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的情感是一致的,抒發的都是年華已去的感傷。而“青春換敝裘”則補充説明了為什麼要悲白髮。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難免,而詩人對年華的失去如此悲傷,是因為大好青春年華居然沒有建功立業,居然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裘”是名貴的皮大衣,是達官貴人才穿得起的,在這裏暗指功業。因為封建時代的讀書人講究的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而盛唐時代的詩人更加是以天下為己任,幾乎個個都覺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夠輔助皇帝成就一個盛世。岑參毫無疑問也會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但一個“敝裘”就明白的説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尾聯“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抒發了兩種情感,一是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順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興;但同時又為自己仍然滯留在邊塞(武威)而歸期無着落而感到傷感與無奈。高興又傷感的情緒交織在一起,豐富而複雜的情感從字裏行間若隱若現的透露出來。詩歌的結尾含蓄而有意味深長,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無情未必真豪傑”,邊塞詩人不僅僅書寫那些雄心壯志,那些塞外奇景,那些男兒豪情,還書寫心中的那一縷柔情。

創作背景

宇文判官與岑參同為高仙芝的僚屬,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改授河西節度使,他們一起回到姑臧,不久宇文判官又出使安西。出於對這位朋友的信任和懷念,岑參在姑臧聽説他已回到晉昌時,即作此詩向老朋友傾訴自己的心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o403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