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夜歸原文翻譯及賞析

夜歸原文翻譯及賞析

夜歸原文翻譯及賞析1

夜歸鹿門山歌 / 夜歸鹿門歌原文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鬆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翻譯:

譯文 山寺裏的鐘聲響起,天色已經昏暗,漁梁渡口人們爭着過河喧鬧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門。鹿門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朧的樹影。不覺中忽然來到龐公隱居的地方。巖穴的山門及鬆間的小路靜悄悄的,只有我這個隱者獨自來來去去。

註釋

⑴鹿門:山名,在襄陽。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徵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成了隱逸聖地。

⑵晝已昏:天色已黃昏。

⑶漁梁:洲名,在湖北襄陽城外漢水中。《水經注·沔水》中記載:“襄陽城東沔水中有漁梁洲,龐德公所居。”喧:吵鬧。

⑷龐公: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鹿門山。荊州刺史劉表請他做官,不久後,攜妻登鹿門山採藥,一去不回。

⑸巖扉:石門。

⑹幽人:隱居者,詩人自稱。

賞析:

孟浩然的家在襄陽城南郊外,位於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叫“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達。漢代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出仕做官,攜家人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聖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在峴山南園的家裏,四十歲赴長安考進士不中,遊歷吳、越一帶幾年後返鄉,決心追步先賢龐德公的行跡,於是特意在鹿門山開闢一處住所。他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業。這首詩題名“夜歸鹿門”,雖然有紀實之意,但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漁梁”是地名,詩人途經沔水口時可以望見漁梁渡頭。首二句即寫傍晚江行見聞,聽着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響,望見渡口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這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聲,表現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讀者的聯想,表現了詩人在船上閒望沉思的神情和瀟灑超脱的襟懷。三、四句就説世人回家,詩人自己卻離家去鹿門,兩樣心情,兩種歸途,表明他的隱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態。五、六句是寫夜晚攀登鹿門山的山路,“鹿門月照開煙樹”,朦朧的山樹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詩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彷彿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歸宿地,原來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這裏,詩人恍然了。這種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末二句便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詩人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採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在這個天地裏,與塵世隔絕,惟山林與伴,只有他孤獨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頗像是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淨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他的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脱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前人説孟浩然的詩“氣象清遠,心悰孤寂”,而“出語灑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籤》引徐獻忠語)。這首七古很能代表這些特點。從藝術上看,詩人把自己的內心體驗和感受表現得平淡自然,優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所以這首詩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為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隱逸情趣,脱盡塵世煙火,因而也表現出了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夜歸原文翻譯及賞析2

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鬆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譯文

山寺裏的鐘聲響起,天色已經昏暗,漁梁渡口人們爭着過河喧鬧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門。鹿門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朧的樹影。不覺中忽然來到龐公隱居的地方。巖穴的山門及鬆間的小路靜悄悄的,只有我這個隱者獨自來來去去。

文學賞析

開篇二句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首句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次句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於歸家時搶渡的喧鬧,首句表現的是安寧靜謐的環境,次句卻表現喧囂,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比照,這是遠離人寰的禪境與喧雜紛擾的塵世的比照。

第二聯,前句承“漁梁”詩意,是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後句承“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鹿門。這兩句是以人歸引出自歸,作為前文的具體補述。兩種歸途展現兩樣不同的心境,這又是一個比襯,從中表現出詩人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和不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第三聯,鹿門山的林木本為暮靄所籠罩,朦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嶇的山路,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龐公昔時隱居的地方。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於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龐公的志節,他在《登鹿門山懷古》中也吟有“昔聞龐德公,採藥遂不返。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的詩句

最後二句,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採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山巖之內,柴扉半掩,鬆徑之下,自闢小徑。這裏沒有塵世干擾,唯有禽鳥山林為伴,隱者在這裏幽居獨處,過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夜歸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夜歸鹿門山歌/夜歸鹿門歌

[唐代]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鬆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譯文及註釋:

韻譯

黃昏時山寺的鐘聲在山谷中迴響,漁梁渡口處人們爭着過河,喧鬧不已。

人們沿着沙岸向江村走過去,我也乘坐一葉小舟返回鹿門。

鹿門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樹漸漸顯現出來,好似忽然來到了龐公隱居之地。

相對的山巖和鬆間小路幽幽靜靜,只有隱居的人在此來來去去。

散譯

天色已近黃昏,山寺裏的鐘聲響起,漁梁渡口人們爭着過河,喧鬧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門山。

皎潔的月光照映着鹿門山,山樹一片迷朦。忽然,彷彿不知不覺就到了龐公曾隱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現在的棲身之地。

如門的山巖、鬆間的小路幽幽靜靜,只有隱者獨自來去,與這美妙的大自然融為一體。

註釋

鹿門:山名,在襄陽。

晝已昏:天色已黃昏。

漁梁:洲名,在湖北襄陽城外漢水中。《水經注·沔水》中記載:“襄陽城東沔水中有漁梁洲,龐德公所居。”喧:吵鬧。

餘:我。

開煙樹:指月光下,原先煙霧繚繞下的樹木漸漸顯現出來。

龐公: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鹿門山。荊州刺史劉表請他做官,不久後,攜妻登鹿門山採藥,一去不回。

巖扉:指山巖相對如門。

幽人:隱居者,詩人自稱。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抒懷詩。一二句寫魚梁洲渡頭日暮十分喧鬧,並以此襯托襯托詩人沉靜和灑脱超俗的胸懷。三四句寫人們歸家,詩人去鹿門,寫出了世人與詩人“同的歸途。五六句寫月光照耀,夜登鹿門山的情景,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後兩句寫龐公隱居之所,巖壁門外,鬆徑寂寥,只有詩人與山林相伴,與塵世隔絕,詩人恬淡超脱的隱士形象躍然紙上。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

首句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次句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於歸家時搶渡的喧鬧,首句表現的是安寧靜謐的環境,次句卻表現喧囂,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比照,這是遠離人寰的禪境與喧雜紛擾的塵世的比照。

第二聯,前句承“漁梁”詩意,是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後句承“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鹿門。這兩句是以人歸引出自歸,作為前文的具體補述。兩種歸途展現兩樣“同的心境,這又是一個比襯,從中表現出詩人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和“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中鹿門山的林木本為暮靄所籠罩,朦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嶇的山路,“知“覺間來到了龐公昔時隱居的地方。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於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龐公的志節,他在《登鹿門山懷古》中也吟有“昔聞龐德公,採藥遂“返。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的詩句

“巖扉鬆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中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採藥“返”的道路和歸宿。山巖之內,柴扉半掩,鬆徑之下,自闢小徑。這裏沒有塵世干擾,唯有禽鳥山林為伴,隱者在這裏幽居獨處,過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閒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能忘情,表達了隱居乃迫於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於平淡中見其優美,真實。顯然,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頗像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此詩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詩人的隱逸情懷。整首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先動後靜,以動襯靜,寫出鹿門清幽的景色,表現詩人恬靜的心境,同時在清閒脱俗的隱逸情趣中也隱寓着孤寂無奈的情緒。

夜歸原文翻譯及賞析4

夜深歸客依筇行,冷燐依螢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譯文

夜歸天黑,需撐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螢火蟲,發出微光,使人順利通過。

到了村店,也因月昏無燈,泥路滑,十分難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讀書、補衣燈的光亮,照着人繼續前行。

註釋

筇(qióng):一種竹。實心,節高,宜於作枴杖。這裏指手杖。

土塍(chéng):田間的土埂。

賞析

本詩用“夜歸”統攝全篇,應把握時令是“夜”和事件是“歸”,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歸”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還要歸家,那麼思家懷鄉之切自不必説;“竹窗斜漏補衣燈”,這是遊子(夜行人)快至家門時所見,夜已深了,家裏還亮着“補衣燈”,家中親人對遊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撲面而來。

一開篇“夜深歸客”四字,點明瞭詩題“夜歸”。為什麼要連夜趕回去呢?詩中沒有交代,但是聯繫以下幾句,讀者可以想象,大約是一位出門已久的遊子,思家心切,到了歸途的最後一段路程,便不願在投宿多耽擱一夜,而寧願日夜兼程,摸黑趕路,以致深夜到家。詩中擷取的正是將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畫出歸客的形象。透過歸客倚杖蹣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見深夜行路的艱難,也可以推知遊子勞累的旅況和近鄉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來是寫走過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裏的土埂子上,影影綽綽的鬼火、星星點點的流螢。通過深夜荒徑冷氣森森、幽光閃爍的環境,烘托出歸客孤身夜行的淒涼,也反襯出歸客不顧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陰冷,就越是令人急於早點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寫終於進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襯托下,村店顯得寂靜而冷漠,但在歸客的眼中,家鄉的村店卻給深夜的荒野帶來了生機,一種家在咫尺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轉過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徑滑”三字,正是寫歸客腳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覺到路滑難行。他就在這一步一滑中,匆匆轉過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門。

隨着畫面的延伸,一幅充滿親情的圖景展現在歸客眼前——“竹窗斜漏補衣燈”。這是多麼的出人意外!夜那麼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獨自家竹窗還透出燈火,隱約可見燈下補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嗎?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強烈叩擊着歸客的心扉。

周密

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又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華不注山人,南宋詞人、文學家。祖籍濟南,流寓吳興(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間為義烏縣(今年內屬浙江)令。入元隱居不仕。自號四水潛夫。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詩畫音律,尤好藏棄校書,一生著述較豐。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志雅堂要雜鈔》等雜著數十種。其詞遠祖清真,近法姜夔,風格清雅秀潤,與吳文英並稱“二窗”,詞集名《頻洲漁笛譜》、《草窗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m0yy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