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素書全文及譯文

素書全文及譯文

素書在民間被視為奇書或天書,流傳甚廣,影響很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素書全文及譯文,歡迎閲讀參考!

素書全文及譯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傑也。

求人之志章第二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本德宗道章第三

夫志,心獨行之術。長沒長於博謀,安沒安於忍辱,先沒先於修德,樂沒樂於好善,神沒神於至誠,明沒明於體物,吉沒吉於知足,苦沒苦於多願,悲沒悲於精散,病沒病於無常,短沒短於苟得,幽沒幽於貪鄙,孤沒孤於自恃,危沒危於任疑,敗沒敗於多私。

道義章第四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兇,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昏,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羣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而棄新功者兇,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遊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

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安禮章第五

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國、理家,可也!

譯文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義、禮五者,本為一體,不可分離。

道,是一種自然規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規律,自己卻意識不到這一點,自然界萬事萬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獲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滿足,自然界萬事萬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獨具的仁慈、愛人的心理,人能關心、同情人,各種善良的願望和行動就會產生。 義、是人所認為符合某種道德觀念的行為,人們根據義的原則獎善懲惡,以建立功業。 禮、是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人人必須遵循禮的規範,兢兢業業,夙興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倫關係所排列的順序行事。這五個條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賢明能幹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成敗的規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道,甘於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一旦時機到來而有所行動,常能建功立業位極人臣。如果所遇非時,也不過是淡泊以終而已。也就因此,像這樣的人物常能樹立極為崇高的典範,名重於後世呵!

正道章第二

品德高尚,則可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順。誠實不欺,可以統一不同的意

見。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羣眾的擁戴。才識傑出,可以借鑑歷史。聰明睿智可以知眾而容眾。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俊。 行為端正,可以為人表率。足智多謀,可以解決疑難問題。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誠守信,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是故講究信用,可以守約而無悔。廉潔公正,且疏財仗義。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豪。見嫌而不苟免,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苟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傑。

求人之志章第三

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慾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謝絕酒色侵擾,這樣可以不受玷污;迴避嫌疑,遠離惑亂,這樣可以不出錯誤。 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提出各種問題,這樣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行為高尚,辭鋒不露,這樣可以修養身心、陶冶性情;肅敬、節儉、謙遜、簡約,這樣可以守身不辱;深謀遠慮,這樣可以不至於困危;親近仁義之士,結交正直之人,這樣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幫助。為人儘量寬容,行為敦厚,這是待人處世之道。任才使能,使人人能盡其才,這是用人成事之要領;抑制邪惡,斥退讒佞之徒,這樣可以防止動亂;推求往古,驗證當今,這樣可以不受迷惑;瞭解事態,心中有數,這樣可以應付倉卒事變;採用靈活手法,施展權變之術,這樣可以解開糾結;心中有數,閉口不言,凡事能順從時機,這樣可以遠怨無咎;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本德宗道章第四

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深思多謀;

最安全的方式,莫過於安於忍辱;

最優先的要務,莫過於進德修業;

最快樂的態度,莫過於樂於好善;

最神奇的效驗,莫過於用心至誠;

最高明的做法,莫過於明察秋毫;

最吉祥的想法,莫過於安分知足;

最痛苦的缺點,莫過於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過於心神離散;

最麻煩的病態,莫過於反覆無常;

最無聊的妄念,莫過於不勞而獲;

最愚昧的觀念,莫過於貪婪卑鄙;

最孤獨的念頭,莫過於目空一切;

最危險的舉措,莫過於任人而疑;

最失敗的行徑;莫過於自私自利;

道義章第五

在部下面前顯示高明,一定會遭到愚弄。有過錯而不能自知,一定會受到矇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亂。因為語言招致怨恨,一定會有禍患。思想與政令矛盾,一定會壞事。政令前後不一,一定會失敗。發怒卻無人畏懼,一定會受到侵犯。喜歡當眾侮辱別人,一定會有災難。對手下的大將罰之過當,一定會有危險。怠慢應受尊重的人,一定會招致不幸。表面上關係密切,實際上心懷異志的,一定會陷於孤獨。親近讒慝,遠離忠良,一定會滅亡。親近女色,疏遠賢人,必是昏瞶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會有動亂。 隨便將官職到處亂送,政治就會出現亂相。欺凌下屬而獲得勝利的,自己也一定會受到下屬的侵犯。所享受的名聲超過自己的實際才能,即使耗盡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務。對自己馬虎,對別人求全責備的,無法處理事務。對自己寬厚,對別人刻薄的,一定被眾人遺棄。因為小過失便取消別人的功勞的,一定會大失人心。部下紛紛有離異之心,必定淪亡。既然用了人卻不給予信任,必定導致關係疏遠。論功行賞時吝嗇小氣,形於顏色,必定使人感到沮喪。承諾多,兑現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誠歡迎,末了又拒於門外,一定會恩斷義絕。給予別人很少,卻希望得到厚報的,一定會大失所望。富貴之後就忘卻貧賤時候的情狀,一定不會長久。念及別人舊惡,忘記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來大凶。任用邪惡之徒,一定會有危險。勉強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無法擺脱人情糾結,政事必越理越亂。失去自己的優勢,力量必然削弱。處理問題、制定決策時向不仁之人問計,必有危險。祕密的計劃泄露出去,一定會失敗。橫徵暴斂、薄施寡恩,一定會衰落。奮勇征戰的將士生活貧窮,鼓舌搖脣的遊士安享富貴,國勢一定會衰落。賄賂?府政?官員的事到處可見,政治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別人的優點長處卻不重視,對別人的缺點錯誤反而耿耿於懷的,則是作風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勝任其職,這樣的政治一定很混濁。 依靠道德的力量來治理人民,人民就會團結;若一味地依靠刑法來維持統治,則人民將離散而去。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獎賞不能服人,處罰不能讓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亂;賞及無功之人,罰及無罪之人,就是所謂的殘酷。聽到讒佞之言就十分高興,聽到忠諫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滅亡。藏富於民,以百姓的富有作為本身的富有,這樣才會安定;慾壑難填,總是貪求別人所有的,必然殘民以逞。

安禮章第六

怨恨產生於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產生於事前未作仔細的謀畫;幸福在於積善累德;災難在於多行不義。 輕視農業,必招致饑饉;惰於蠶桑,必挨冷受凍。得人必安,失士則危。招來遠客即富,荒廢農時則貧。上位者反覆無常,言行不一,部屬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對上官輕視怠慢,必定獲罪;對下屬侮辱傲慢,必定失去親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關係疏遠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行將滅亡的國家,決不會有賢人輔政;陷於混亂的政治,決不會有善人蔘與。愛人深者,一定急於求賢才,樂得於賢才者,待人一定豐厚。國家即將稱霸,人才都會聚集來歸;邦國即將敗亡,賢者先行隱避。土地貧瘠,大物不產;水淺之處,大魚不遊;禿樹之上,大禽不棲;疏林之中,

大獸不居。山勢過於陡峭,則容易崩塌;沼澤蓄水過滿,則會漫溢出來。棄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質虎皮者虛於矯飾。拿衣服時不提領子,勢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會跌倒。

房屋樑柱軟弱,屋子會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國家會傾覆。腳下受寒,心肺受損;人心懷恨,國家受傷。大山將要崩塌,土質會先毀壞;國家將要衰亡,人民先受損害。樹根乾枯,枝條就會腐朽;人民困窘,國家將受傷害。與傾覆的車子走同一軌道的車,也會傾覆;與滅亡的國家做相同的事,也會滅亡。 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回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為,符合行事之道則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則兇。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好處都到他那裏;不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惡運災禍都向他襲來。這並不是什麼奧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同憂,同惡相黨,同愛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似,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以上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類有所舉措,均應遵守這些規律,不可與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違反常理,部屬則難以順從;合乎常理,則辦事容易。部屬難以順從,則容易產生動亂;辦事容易,則能得到暢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項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國,均會獲得豐碩的效果。

拓展

《素書》學習心得感悟

一、素書的重要性

素書相傳為秦(qín)末隱士黃石公所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它可以説是一部審視歷史、增廣智慧的道家著作。素書全文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就是這樣一本薄薄的書,卻在中國謀略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素書》不僅包含治國安邦大謀略,更有修身處世、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讀來彷彿醍醐灌頂,令人豁然頓悟,對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在這裏我推薦在座的每個人讀上一讀。參透書中道理,肯定能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

黃石公寫成此書後,將書傳給了東漢張良,並告訴他“認真研讀此書將來你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張良得到此書後也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由於全文篇幅短小,沒過幾天,張良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輔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的也是《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説成了“天書”。張良只不過用了書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就幫助劉邦成就了大事,官封留侯。

《素書》中説:"陰計外泄者敗",張良就用這條計策來勸説劉邦必須答應封韓信為齊王,成功地拉攏住了韓信,贏得了楚漢天平上關鍵的一個籌碼;

《素書》中説:"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張良就用這條計策來勸説劉邦必須儘快封雍齒(劉邦的.隨從後投靠魏國最後降劉邦)為侯,這樣讓所有人都有得賞的希望;

《素書》中還説:"決策於不仁者險",張良就用這條計策來勸説劉邦必須停止分封六國的後代了;

《素書》中又説:"設變致權,所以解結",張良就用這條計策來告知呂后必須招攬商山四老來輔助太子從而擁立太子繼位為惠帝。有的人這是就會説了,這些都是輔佐君王的權術,對於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工作有指導意義嗎?當然是有的!

《素書》中説:“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意思就是當你遇到可能引起別人猜疑的問題不躲避,不退縮,要處亂不驚,臨危不亂,果斷處置。工作中的誤解委屈都是難免的,凡成大事者,必然要有擔當一切的胸懷。在利益面前,要堅定自己的操守,不要做見利忘義的小人。

《素書》中還説:“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預定謀”意思是怨恨產生於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產生於事前未作仔細的謀劃。人如果沒有長遠見識的睿智,必是為眼前的事情擔憂。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做事情之前沒有對未來的預測,那麼到了危機出現的時候,由於沒有準備只能倉促應付,事情就難辦成。

後面還有很多例證在將來的學習中我們都會慢慢學習解讀,這裏不再一一列舉。

張良作為《素書》的第一代傳人,日夜鑽研,反覆揣摩,實現了人生的抱負!

劉邦盛讚張良: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惜的是張良一生也沒有遇到合適的人傳播此書,所以死後隨葬墓中。又過了五百多年,西晉時天下大亂,有人盜掘了張良之墓,在墓葬的玉枕中發現了此書。書上封頁上有條類似咒語的祕戒,大家也都知道古書上的祕戒既苛刻又嚇人。

《素書》的扉頁上就寫着這樣一段話:

警告此書不能傳給:“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

從此素書流傳到民間。

《素書》是一本流傳了很久的神祕書籍,其來歷很不一般,內容也非同尋常,其伴隨着它還有很多迷人的神妙故事。

二、素書的由來

據《史記》記載:張良,字子房,韓國人,他的祖父張開地歷任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的相國,他的父親張平也曾經是韓國的兩朝相國。因為張家做了韓國的五代宰相,秦將韓國滅亡後,少年張良為了報滅國之仇,拿出全部的家財招募刺客,打算在古博浪沙(河南新鄉市原陽縣)刺殺秦始皇,古代皇帝出行通常都坐六駕馬車,王侯乘坐四駕馬車,而秦始皇樹敵無數也有顧慮。出行乘坐的也是四駕馬車!這可怎麼辦?既然都是四駕馬車,那就朝裝飾最華麗的那駕馬車進行偷襲,偏偏秦始皇就沒在這輛最華麗的馬車上。於是行刺未能成功。秦王大怒,下令通緝刺客的主使。張良在生死的緊急關頭,只得更名換姓,逃亡到江蘇下邳,在這裏結識各方豪傑,以待復仇的機會。後來,張良行遊於沂水大橋(今江蘇省邳縣南)時,偶遇一位身着粗布褐衣的古怪老人。當張良走近時,老人故意將自己的鞋丟落到橋下,並故意裝出一副傲慢的樣子地對張良説:

年輕人,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張良心中很不舒服,但看到老人年事已高,就不予計較,他下橋把鞋撿了上來。老人又説:“把鞋給我穿上!”張良想:既然幫他把鞋撿上來了,給老人穿上也無妨。於是,他跪gui下身子將鞋給老人穿上。老人看到張良不但能忍辱下橋拾鞋,還能謙恭地跪下,為他穿鞋,暗中稱讚他胸襟廣闊,順利的通過了考驗。誇讚張良説:“孺子可教也!”老人從袖中掏出一部書遞給張良,叮嚀説:“你認真專研此書,專研透了,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再過十年,天下將會興兵起事。再過十三年之後,你與我在濟北重逢,谷城山下有塊黃石,那就是我。”説完,飄然而去,遁然無蹤。張良認真研讀此書,後來果真成了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軍師,輔劉邦滅了項羽,統一了天下。在老人交待後的十三年後,張良隨劉邦經過濟北這個地方,果真在谷城山下遇見一黃石,於是張良將它搬請回府,視同珍貴的寶物一樣供奉起來。張良逝世後,與這塊黃石合葬一處。後人尊稱這位授書老人為黃石公。

其實黃石公是秦朝末年隱居的一位君子。他博學多才,精於數術。正因為如此,黃石公知道秦qín朝即將滅亡,漢朝將要興起,所以他需要把這部《素書》傳授給一位可託付之人。當然黃石公選擇了張良也並非偶然!我個人分析有三點原因:一是張良的家世良好,祖父,父親都是宰相,因此張良從小便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二是張良膽量過人,敢收買殺手行刺秦始皇,如此的深仇國恨,恐怕沒幾個人敢如此果決!三便是《拾履授書》這一段不難看出張良此人胸懷寬廣,面對黃石公的故意刁難不予計較,懷着恭敬之心給老人撿鞋穿鞋,如果我們在路上遇到這樣的老人能不能做到呢?正是經過了重重考驗,才把書傳給了張良。

《素書》分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義、安禮六章,原文只有一百三十二句話,雖然文字簡略,但每句話的內藴卻含意精湛。此書是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家、法家、兵家的思想於一體的智慧之作。

《素書》之所以偉大,在於它能指導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小到為了確保個人一生的平安,做人應持有的價值觀和行為尺度;大到為了確保一個國家的穩定,統治者應持有的價值觀和行為尺度。也就是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可以學習此書指導人生。

《素書》適用於弘揚光明之德,在親民愛民,使人得到更新的發展,達到更好的境界。也就是《大學》中所説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學懂了《素書》才能真正理解歷代道家思想的睿智和洞察力。我一直認為,書不在多,惟其可用也,而《素書》正好就是這樣一本書。

三、素書中的故事感悟

張良在下邳pi(今江蘇邳縣)得到黃石公所傳得素書,雖不能完全領會書中的奧妙,但其所學卻足以使他“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也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他最後實現了自己滅秦qín的大志,幫助漢高祖劉邦完成了建立漢朝的大業,功成名就,而且得以善終。因為張良是素書的第一代傳人,他一生的功業,與素書存在十分密切的關係。張良得到《素書》以後潛心誦讀,每天都有收穫,感覺自己就像脱胎換骨了一樣。正如黃石公當年預料的一樣,十年後天下將興兵起事!

十年後,陳涉起義爆發,陳勝也成為反抗暴秦qín的第一人。陳勝與吳廣起義的原因給大家簡述一下:秦qín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徵發貧苦人民去駐守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大概九百多人駐紮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不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延誤了到達的期限。誤了期限,按(秦qín朝的)法律都應當斬首。陳勝、吳廣知道自己不能按時到達目的地,必死無疑,所以聯合九百多個戍邊的貧苦農民發動了起義。他們是秦末第一支反秦的隊伍,也是一支完完全全由農民自己領導的義軍隊伍。他們攻打大澤鄉,收編大澤鄉的義軍之後一路北上,攻佔下來眾多地盤,行軍途中沿途收納新的兵員。到達陳縣時(河南淮陽),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士兵好幾萬。最後陳勝在陳縣被擁立為王,對外宣稱要張大楚國。

在這時,各郡縣中吃盡秦qín朝官吏苦頭的百姓,都聯合起來,懲罰當地郡縣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勝的號召。一時間,楚地起義的隊伍,多得不計其數。當時的張良也聚集了百餘個年輕人一起響應。陳勝自認以為有鴻鵠之志,其實目光短淺,且為人刻薄、心胸狹隘,任用奸佞,“張楚”政權,上下離心離德,建立僅僅六個月就被秦qín軍給剿滅了。

《素書》上説:親讒遠忠者亡,名不勝實者耗,羣下外異者淪。是什麼意思呢?親近讒逆,遠離忠良,一定會滅亡。所享受的名聲超過自己的實際才能,即使耗盡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務。部下紛紛有離異之心,必定淪亡。

俗話説:讒言是小人的專利,忠言是正直者的墓碑。其實,哪一個領導都知道“親讒遠忠”的後果。可是不一定都能做到。因為人都有愛聽好話、愛被吹捧的本性,説真話、批評人難以被人接受。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或者部門領導更應該以史為鑑,不要被五花八門的恭維之詞誇暈了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讓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對於自我來説,要想謀求事業,真才實學是前提,有了真才實學才能保證謀求心儀的職位,才能保證自己在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才華。而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即使得到了顯赫的地位和令人羨慕的名聲,最終也必然得到惡果。因為他的能力擔負不起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只能為名所累,害人害己。

我們再來看看陳勝起義為什麼會失敗?

首先,起義領袖缺乏指揮全局的能力可以説是“名不勝實者耗”;

其次用人不當,導致起義軍作戰失利,“親讒遠忠者亡”;

最後,內部離心離德,“羣下外異者淪”部下紛紛有離異之心,必定淪亡。陳勝、吳廣最後都死於自己的隨從或部下之手,但他們拉開了反抗暴秦qín統治的第一幕。

在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也要做到修身律己,親近有仁德的人。

《素書》原始章第一中説:“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意思是所謂仁是指事物和人類有親切的感情和關懷,有慈惠惻隱的心腸,讓萬事萬物都能夠遂其所願,有所成就。

慈愛施惠惻隱同情是仁愛的具體手段,雖然不刻意去和天下萬物親近,但是天下萬物都願意主動親近他。

就在5月14日的晚上,吃過晚飯以後陪着老媽去百泉快速路上散步,大概八點左右往回走。回來時發現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姑娘蹲坐在路邊哭泣,在她的不遠處停着一輛電動車。當時在非機動車道上來往的人絡繹不絕,但都是默默地看看就走開了,沒有人願意停下腳步,人來人往卻沒人搭理。我和老媽從她的身邊經過以後,她哭得更厲害了。我一邊放慢了腳步一邊問老媽,她這是咋了呀?撞車了?我們相互看了看,大概走出了五六米的距離,我説:八點多了,一個小姑娘老這樣哭也不是辦法,肯定遇到難事了!我們回去問問她需要幫助不?於是來到小姑娘身邊問她怎麼了?為什麼哭啊?車壞了嗎?問她家在哪裏?可是她一直避而不答,哭得更加傷心了?口裏説我不想活了!我一看小姑娘情緒這麼激動,什麼也不説,還有輕生的念頭,不行,事態嚴重,我得趕快報警!老媽在一旁安慰小姑娘,這時也有幾個路人過來圍觀幫忙試圖聯繫她的家人。

過了二十多分鐘,110警車從由南往北經過,我怕他看不到,從非機動車道上出來站到路邊衝警車揮手。由於天色變暗的原因,警車沒看到我開走了!又過了十來分鐘警車沒找到案發地又從北往南折返回來,這次不能再錯過了!夜晚鋼鐵南路車流量特別大,我小心翼翼來到馬路的中央,攔停了這輛警車,並把警車引導到非機動車車道上。配合警察做好了現場的筆錄。在做筆錄的同時,小姑娘的家人也感到了現場,在眾人的幫助下,小姑娘終於安全的回到了家。這是我看了看錶已經九點一刻,雖然耽誤了回家的時間,但是我覺得特別有意義,在我和老媽的幫助下挽救了一個有輕生念頭的小姑娘!

如果我們人人都能有一個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去幫助他人、感激他人,那麼人與人就會自然親近。仁愛的人,總是能充滿仁愛之心,將成全別人放在第一位,讓周圍的的人都能快樂的生活。能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的仁者,也才是真正的強者。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人如果只為自己着想,那將是做人策略上的巨大失敗。一個人,尤其是領導者,言行舉止倘若都能多為他人着想一些,流露出濃濃的人情味,這不但能使自己的道德修養大為提高,更能給自己帶來人氣,給自己贏得更多的尊重和擁戴,令自己的人生更加圓滿。

《素書》中還有很多觀點值得我們一生去學習。

《素書》就是一部神奇的書,它行文簡樸,語言高度錘鍊,卻藴涵了極大的智慧,囊括了眾多的人生哲理、處世之道、生活策略。

相信我們通過後續的學習,讓我們能夠對《素書》有一個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更好的指導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讓我們此生都能做一個上等智慧上等人!

素書·求人之志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文言文翻譯:

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慾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謝絕酒色侵擾,這樣可以不受玷污;

迴避嫌疑,遠離惑亂,這樣可以不出錯誤。 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提出各種問題,這樣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行為高尚,辭鋒不露,這樣可以修養身心、陶冶性情。

肅敬、節儉、謙遜、簡約,這樣可以守身不辱;深謀遠慮,這樣可以不至於困危;親近仁義之士,結交正直之人,這樣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幫助。

為人儘量寬容,行為敦厚,這是待人處世之道。任才使能,使人人能盡其才,這是用人成事之要領;抑制邪惡,斥退讒佞之徒,這樣可以防止動亂。

推求往古,驗證當今,這樣可以不受迷惑;瞭解事態,心中有數,這樣可以應付倉卒事變;採用靈活手法,施展權變之術,這樣可以解開糾結。

心中有數,閉口不言,凡事能順從時機,這樣可以遠怨無咎;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標籤: 素書 全文 譯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m0yww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