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慎子全文及譯文

慎子全文及譯文

慎到,尊稱慎子,趙國人,《史記》説他專攻“黃老之術”。是從道家中出來的法家創始人物。下面是關於慎子全文及譯文的內容,歡迎閲讀

《慎子》

《慎子·威德》

【原文】

威德天有明。不憂人之暗也。地有財。不憂人之貧也。聖人有德。不憂人之危也。天雖不憂人之暗。闢户牖必取己明焉。則天無事也。地雖不憂人之貧。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則地無事也。聖人雖不憂人之危。百姓準上而比於下。其必取己安焉。則聖人無事也。故聖人處上。能無害人。不能使人無己害也。則百姓除其害矣。聖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取之也。百姓之於聖人也。養之也。非使聖人養己也。則聖人無事矣。毛嬙。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則見者皆走。易之以元緆。則行者皆止。由是觀之。則元緆色之助也。姣者辭之。則色厭矣。走背跋踚。窮谷野走十里。藥也。走背辭藥則足廢。故騰蛇遊霧。飛龍乘雲。雲罷霧霽。與蚯蚓同。則失其所乘也。故賢而屈於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於賢者。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至南面而王。則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矣。故無名而斷者。權重也。弩弱而矰高者。乘於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於眾也。故舉重越高者。不慢於藥。愛赤子者。不慢於保。絕險歷遠者。不慢於御。此得助則成。釋助則廢矣。夫三王五伯之德。參於天地。通於鬼神。周於生物者。其得助博也。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則事省。事省則易勝。士不兼官則職寡。職寡則易守。故士位可世。工事可常。百工之子。不學而能者。非生巧也。言有常事也。今也國無常道。官無常法。是以國家日繆。教雖成。官不足。官不足則道理匱。道理匱則慕賢智。慕賢智則國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古者。立天子而貴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無一貴。則理無由通。通理以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長也。法雖不善。猶愈於無法。所以一人心也。夫投鈎以分財。投策以分馬。非鈎策為均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惡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願望也。故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審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明君動事分功必由慧。定賞分財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禮。故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踰親。祿不得踰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無羨賞。下無羨財。

【譯文】

天有無限的光明,不必擔憂人間存在的黑暗;地有無窮的財富,不必擔憂人間存在的貧窮;聖人具有美好的德行,不必擔憂人間存在的危難。天雖然不擔憂人間的黑暗,人們開闢門窗,一定會使自己取得光明,那麼天就沒有事了。地雖然不擔憂人間的貧窮,人們伐木割草,一定會使自己取得財富,那麼地就沒有事了。聖人雖然不擔憂人間的危難,人們都效法於上,親近於下,就一定能得到社會的安定,那麼聖人就沒有事了。因此,聖人處在上位,能夠做到不損害人,卻不能使人們不危害自己,那麼百姓就要除掉他們的禍害。聖人能夠統治天下,是接受了人民的重託,不是自己私自竊取的。百姓對於聖人,是奉養他,而不是靠聖人來養活自己,那幺聖人就沒有事了。

毛嬙、西施,是天下最美麗的女子,要是讓她們穿上獸皮和粗麻布衣,那麼看見的人都會馬上跑開;要是讓她們換上漂亮的細麻布衣,那麼過路的人都會停下來觀看。由此看來,則是好看的細麻布衣資助的結果。美女不穿好看的衣服而穿難看的衣服,就會讓人產生嫌惡。揹着沉重的東西長途跋涉,走完山谷與原野,跑了十多里路,是因為把東西捆綁在背上的緣故。如果把東西不捆綁好放在背上,就無法走路。所以,騰蛇趁霧遊行,飛龍乘雲往來,如果雲消霧散,騰蛇、飛龍與蚯蚓沒有什麼兩樣,這是因為它們失掉了依託的緣故。因此,賢人之所以屈服於不肖者,是因為賢人的權力太輕;而不肖者能服從於賢人,是因為賢人的地位尊貴。唐堯作為普通老百姓,不能指使他的鄰家;等到他坐北朝南稱王的時候,就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由此看來,賢德並不能使不肖者服從,而權勢地位卻能使賢人屈服。

因此,沒有名望的人能決斷一切,是由於權重的緣故;弓弩不強而矰射得高,是憑藉風勢的緣故;自身不賢而命令卻能得到推行,是藉助於眾人的力量。所以,託負重物跨越高處的人,一定不會忽視把東西捆綁好;喜愛嬰兒的人,一定不會慢待保姆;經過艱難險阻長途跋涉的人,一定不會輕視駕御車馬的本領。這是因為得到幫助就會成功,失去幫助就會失敗。古代三王、五伯的德行,可與天地相參,可與鬼神相通,可以遍及萬物,這是因為他們得到了廣泛的幫助。

古時候,工匠不兼做其它事情,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職。工匠不兼做其它事情,事情就不多,事情不多就容易做好。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職,職責就少,職責少就容易勝任。所以士人的職位可以世代相繼,工匠的職業可以長期不變。各種工匠的子弟不用學習就能做工,這不是他們生來就心靈手巧,而是説他們能經常看到做工的緣故。現在國家沒有長期穩定的政策,官吏沒有常久實行的法令,因此國家政治日趨謬誤。實行教化雖然很有成效,但各級官吏缺乏且多數不稱職;官吏缺乏又不稱職,治理國家的方法就匱竭;治理國家的方法匱竭,就會仰慕渴求賢能智慧的人;仰慕渴求賢能智慧的人,那麼國家政治的關鍵就完全操縱在一個人的手中。

古時候,擁立天子而使他尊貴,並不是讓天子一個人得到利益。這是説:天下沒有一位尊貴的君主,那麼國家的法令就行不通,讓法令行得通是為了治理好天下。所以擁立天子是為了治理好天下,並不是設置天下來為天子一個人服務;擁立國君是為了治理好國家,並不是建立國家來為國君一個人服務;設置官職是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並不是設置官職來為長官個人享樂。國家的法制雖然還不完善,但還是勝過沒有法制,法制可以用來統一人心。

用拈鬮來分配財物,用抽籤來分配馬匹,不是説拈鬮、抽籤是最均平的,而是借用這種公正的方式方法,讓那些分得好東西的人不知道對誰感恩戴德,讓那些分得壞東西的人不知道對誰抱怨懷恨,這樣來堵塞人們的各種慾望。所以用蓍龜占卜吉凶禍福來確立公正的認識,用秤稱量物體輕重來確立公正的標準,用文書契約來確立公正的信譽,用度量丈量物體的長短來確立公正的審查準則,用法令制度、禮儀典章來確立公正的道義。凡是確立公正的準則,都是為了摒棄私心。

聖明的君主做事論功,一定要憑藉聰明才智;確定獎賞和分配財物,一定要遵循國家制定的統一法規;施行德政要做到恰到好處,一定要符合禮儀規範。所以君主的慾望不能錯過時機,愛好不能違犯法制,尊貴賢人不能超過親族輩分,賞賜俸祿不能超過官職爵位。士人不得兼任其它官職,工匠不得兼做其它事務,根據才能的大小分配合適的工作;根據工作中的貢獻賞給相應的報酬。如果能做到這樣,君主和官吏就不會濫用賞賜,臣下和百姓就不會貪收財物。

《慎子·因循》

【原文】

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祿不厚者。不與入難。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

【譯文】

天道因循自然就廣大,人為地改變它就縮小。所謂因循,就是遵循自然規律,順應民情。人們沒有不願盡心盡力為自己做事的,要強求他們改變為自己做事而變成為我做事,那就不可能找到合用的人材。因此,古代帝王對不肯接受俸祿的人,不任用他們做臣子。對於接受俸祿不優厚的人。不要求他們擔當艱鉅的工作。人們如果不能儘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那麼君主就不選拔任用他們。所以,君主要善於利用人們都盡力為自己做事的特點,不要強求他們去做不願做的事,那麼天下就沒有不能為我所用的人,這就叫做因循自然,順應民情。

《慎子·民雜》

【原文】

民雜處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大君不擇其下。故足。不擇其下。則易為下矣。易為下則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謂太上。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巳。故事無不治。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務為善以先下。則是代下負任蒙勞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為善以先下。則下不敢與君爭為善以先君矣。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有過。則臣反責君。逆亂之道也。君之智。未必最賢於眾也。以未最賢而欲以善盡被下。則不贍矣。若使君之智最賢。以一君而盡贍下則勞。勞則有倦。倦則衰。衰則復反於不贍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則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謂之倒逆。倒逆則亂矣。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則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順。治亂之分。不可不察也。

【譯文】

民眾混雜居處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事情,每個人的專長各不相同,這是民眾的實際情況。人君高高在上,對下面各有專長的人材都能兼容幷蓄。雖然民眾的專長各不相同,但都能為君主所利用。所以,通達的君主把民眾的各種專長作為自己治理國家的資助,盡力包容他們,精心培養他們,對他們不隨便加以取捨。因此,君主不在一個方面尋求人材,所以君主的要求沒有得不到滿足的。君主對臣下不故意挑剔,所以各種人材就充足。君主不挑剔臣下,臣下就比較容易做事。臣下容易做事,國家的各種人材就沒有不被包容的。君主能包容各種各樣的人材,處在下面的人就自然增多。處在下面的人越多,君主的威望就越高。

君臣之間應該怎樣擺正關係呢?臣子要多做實事,君主用不着做實事。君主只要安逸享樂就行,臣子則要不畏勞苦地工作。臣子要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好,君主不要參與具體事務,只坐享其成就可以了。這樣國家政事沒有治不好的,治理國家的正確道理就是這樣。君主如果什麼事情都親自去做,與臣下爭着幹實事,這是代替臣下擔負責任而蒙受勞苦,臣下反而安逸享樂。所以説,君主要是喜歡搶在臣下之先幹實事,臣下就不敢搶在君主之前去做事,結果臣子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隱藏起來。如果一旦有了失誤,臣子就會出來責備君主,這是導致臣子背叛君主、國家出現禍亂的.根源。

君主的聰明才智,不見得比羣臣高明多少,憑君主不怎麼高明的才智,要治理好國家,用善來完全覆蓋下面就不夠了。假使君主的才智是最高明的,僅憑君主一人的力量讓羣下百姓富足,也是相當勞苦的。勞苦過度就會身體疲倦,身體疲倦就會衰老,身體衰老就無法履行職責,這樣就會又回到老百姓得不到富足的老路上。因此,君主如果事事都親自去做,臣下就會什麼都不願幹,這樣君主和臣子的地位就容易顛倒,這就叫作倒行逆施。國家出現倒行逆施,社會就會出現混亂。君主如果放手把具體實事都交給臣下去做,而不必自己親自動手,那麼臣下就會盡職盡責,這就理順了君臣之間的關係。國家得到大治或大亂的分界就在這裏,這是不能不明察的。

《慎子·知忠》

【原文】

亂世之中。亡國之臣。非獨無忠臣也。治國之中。顯君之臣。非獨能盡忠也。治國之人。忠不偏於其君。亂世之人。道不偏於其臣。然而治亂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慾忠者不絕世。而君未得寧其上。無遇比干子胥之忠。而毀瘁主君於闇墨之中。遂染溺滅名而死。由是觀之。忠未足以救亂世。而適足以重非。何以識其然也。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過盈天下。然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聖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是以過修於身。而下不敢以善驕矜守職之吏。人務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業。和順以事其上。如此。則至治已。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國。故桀之所以亡。堯不能以為存。然而堯有不勝之善。而桀有運非之名。則得人與失人也。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譯文】

在社會處在混亂的時代,在國家衰亡時的大臣中,國家並非沒有忠臣;在國家得到治理的時候,在君主名聲顯赫時的大臣中,並非都能盡忠。在國家得到治理的時候,人們盡忠並不偏重於君主;在國家處在混亂的時候,治國之道並不偏重在幾個賢臣身上。然而國家得到治理或處在混亂之時卻有相同的地方,即世上都有忠於國家的人。臣子想盡忠的,世代不絕,但君主在上位卻沒有得到安寧,是沒有遇到比干、伍子胥這樣的忠臣嗎?他們忠於國家,卻使君主毀敗在社會的黑暗之中,最後使夏桀、夫差身敗名裂而死。由此看來,臣子盡忠並不能挽救亂世,而恰巧加重了君主的罪過,怎樣説明這個道理呢?父親雖然有個孝順的好兒子,卻有虞舜放逐了父親瞽叟;夏桀有忠誠的臣子,卻使自己的罪過聞名天下。那麼,這説明孝子不生在慈父的家庭,忠臣不產生在聖君的下面。

所以,賢明的君主使用臣子,使臣下盡忠而不越過自己的職權,使臣下盡職而不越過職責範圍。君主有了過失自己加以修正,在下面的臣子就不敢驕傲自大。各級官吏都忠於職守,為治理國家盡心竭力,對公務都不敢過於偷懶。各級官吏都能修身敬業,謙和恭順地事奉君主,如果都能這樣,那麼國家的治理就達到了最理想的程度。

亡國的君主,並不是他一個人的罪過;會治理國家的君主,也不是靠他一個人的力量。要治理動亂的國家,關鍵在於任賢使能,而不在於忠臣的多少。因此,有賢能的人都能得到重用,連君主也會得到恩惠;只靠忠臣統治天下,災難就會危及整個國家。所以,夏桀使國家滅亡的措施,即使讓唐堯使用也不能使國家安存。然而,唐堯有非常好的善行,夏桀有運用無才無德之人的罪名,關鍵在於是得到人材或是失掉人材。所以,修建龐大皇宮所用的木材,決不是一棵樹的材料;純白的狐皮裘衣,決不是一隻狐狸皮所能做成的;而國家的治亂安危、存亡榮辱的形成,也決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慎子·德立》

【原文】

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則動。兩則爭。雜則相傷。害在有與不在獨也。故臣有兩位者國必亂。臣兩位而國不亂者。君在也。恃君而不亂矣。失君必亂。子有兩位者家必亂。子兩位而家不亂者。父在也。恃父而不亂矣。失父必亂。臣疑其君。無不危之國。孽疑其宗。無不危之家。

【譯文】

確立天子的地位,不能使諸侯產生懷疑;確立諸侯的地位,不能使大夫產生懷疑;確立正妻的地位,不能使嬖妾產生懷疑;確立嫡子的地位,不能使庶子產生懷疑。互相懷疑就不會安寧,有了對立的雙方就容易產生爭鬥,互相爭鬥的結果就是互相殘害,危害就產生在這種雙方的爭鬥中,而不會產生在只有單獨的一方。所以,大臣中有兩個官位相同的,國家必定發生混亂。兩個大臣官位相同而國家卻沒有發生混亂的,是因為仗着君主還在位的緣故。正因為依賴君主在位才使國家沒有出現混亂的局面,如果君主失位,國家就必然出現混亂。家中如果確立兩個地位相同的嫡子,家庭就必然出現混亂。如果家中確立了兩個地位相同的嫡子而沒有出現混亂,是因為仗着父親還健在的緣故。正因為依賴父親的健在才使家庭沒有發生混亂,如果父親去世,家庭就必然出現混亂。因此,臣子如果懷疑君主的,國家沒有不發生危險的;庶子如果懷疑嫡子的,家庭沒有不發生危機的。

《慎子·君人》

【原文】

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誅賞予奪。從君心出矣。然則受賞者雖當。望多無窮。受罰者雖當。望輕無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輕重。則同功殊賞。同罪殊罰矣。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鈎。非以鈎策為過於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賞罰而無望於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

【譯文】

君主治理國家,如果捨棄法制而實行人治,那麼誅殺、獎賞、任用、罷免都會由君主個人的喜怒愛好來決定。這樣受到的獎賞即使恰當。但受到獎賞的人慾望是沒有窮盡的;受到懲罰即使也得當,但受懲罰的人都期望無休止地減輕罪行。君主如果捨棄法制而以私人的意願來裁定賞罰的輕重,那麼就會造成相同的功勞而受到不同的獎賞,相同的罪過卻受到不同的懲罰,這樣怨恨就由此產生了。因此,分馬用抽籤的辦法,分田用抓鬮的辦法,並不是説用抽籤、抓鬮的辦法比人的智慧高明多少。是因為這樣做可以排除私心雜念。堵塞怨恨。所以説,君主治理國家要任用法制,而不要僅憑個人的主觀意願去做,那麼一切事情都依着法制來決斷。君主依法治理國家,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所作所為受到相應的獎賞和處罰,而不把幻想寄託在君主的私人愛好上,因此人們心裏就不會產生怨恨,全國上下就會和睦相處。

《慎子·君臣》

【原文】

為人君者不多聽。據法倚數以觀得失。無法之言。不聽於耳。無法之勞。不圖於功。無勞之親。不任於官。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

【譯文】

作為賢明的君主,不要聽信謠傳,要依據法制權術來處理政事,觀察得失。不符合法制的言論。不盲目聽信;不符合法制的勞作.不算作功勞;沒有功勞的親戚朋友,不委任他們官職。不把官職私自贈送給親戚朋友,施行法制不遺忘自己所喜歡的人,上下相安無事,只有施行法制才辦得到。

標籤: 譯文 慎子 全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l8ox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