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丘逢甲《春愁》閲讀答案及賞析

丘逢甲《春愁》閲讀答案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對有關閲讀題所做的解答。你所瞭解的閲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丘逢甲《春愁》閲讀答案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丘逢甲《春愁》閲讀答案及賞析

【原文】:

近代·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註釋】:

丘逢甲的《春愁》作於1896年春,時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讓台灣等內容的《馬關條約》簽訂一週年。

①潸:流淚的樣子。

②四百萬人:指中國台灣當時總人口。

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中國台灣割讓給日本。

【翻譯】:

春愁難以排遣,強打起精神眺望遠山,往事讓人觸目驚心熱淚將流。台灣的四百萬同胞齊聲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國寶島被割讓的日子!

【賞析】:

這首詩作於1896年春,即《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詩人痛定思痛,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草綠林青,百花爭豔,連春山也顯得格外嫵媚。但詩人為什麼覺得春愁難以排遣,以致勉強地觀看春山也毫無興致呢?這是因為詩人始終未能忘記去年春天發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灣本是中國的神聖領土,詩人生於斯、長於斯,想不到滿清賣國政府竟將它割讓給了日本。這是對台灣人民的無恥出賣,也是台灣人民的奇恥大辱。

回想起這一驚心動魄的慘劇,詩人怎能不愁情滿懷、愴然淚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吳喬《圍爐詩話》)此時詩人被迫離開故鄉,看見大陸的春山,聯想起故鄉台灣的青山綠水——那片被日寇侵佔的土地,自然觸景傷懷了。春愁難遣,看山落淚,正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和故鄉山水的熱愛。

末兩句詩中,詩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灣被割讓時,四百萬台灣人民同聲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這一催人淚下的情景生動地表明瞭全體台灣人民是熱愛祖國的,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一角度講,這首詩鮮明地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又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但卻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這主要是由於詩人與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愛憎,淚灑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首詩的動人,主要是因為它真實而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情感和心聲。

【閲讀訓練】:

(1)“強看山”中,“強”的意思是:。它表現了詩人的感情。(2分)

(2)讀了這首詩,令人聯想到初中課本中學過的唐朝詩人寫的《春望》一詩,詩的頷聯“,”表達了與丘逢甲《春愁》詩同樣的感情。(2分)

【參考答案】:

(1)(2分)不忍心(強忍悲痛)。為祖國的山河破碎而痛苦萬分。

(2)(2分)杜甫(1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1分,不分小句,每錯、漏、添2字扣0.5分,扣完為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gljn4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