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范增論原文及翻譯

范增論原文及翻譯

范增論(蘇軾) ◇原文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①。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②。”歸未至彭城,疽發背死③。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耳。

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於是去耶?曰:否。增之慾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④!”《詩》曰:“相彼雨雪,先集維霰⑤。”增之去,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⑥?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後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⑦!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傑也哉!

註釋 ①間疏:離間,疏遠。

②願賜骸骨:是請求辭官回鄉的客套話。骸骨,身體的代稱。歸卒伍:返鄉為百姓。

③疽(jū):一種毒瘡。

④“知幾”句:引自《周易·繫辭》。知幾:預知事物之幾微。

⑤相彼雨雪”三句:引自《詩經·小雅·頗弁》。雨雪:下雪。集:落下。霰:雪珠。

⑥稠(chóu)人:眾人。

⑦陋:見識淺陋。

◇鑑賞 這是蘇軾早年的一篇史論。文章就範增離開項羽一事論起,言其不識先機、不明去就之分,對其作出了獨到評價。當時作者閲歷不深,難免有大言欺人的.書生之見。但立意不落俗套,頗能翻空出奇,隨機生髮,極盡迴環變幻的姿態。在寫作技巧上,對後代的應試文章影響很大。

文章先從實處發議,言范增離開項羽是對的,但為時太晚。當以何時為宜呢?作者先作一問,自答曰否,隨之又一問,卻不急於回答,而是引經據典,稍作停頓,再下斷語,言其當於項羽殺卿子冠軍時離去。接着便圍繞此點,細細分析,言項羽殺卿子冠軍便是弒義帝先兆,而弒義帝便是疑增之本,此時不去,必有後患,而范增不明此點,可謂見識短淺。此後分析,皆從虛處設想,層層駁入,曲折迴環,善於翻空作奇。尤其文末對范增又作讚語,出人意表,極盡抑揚之致。

作者評論古人,不作偏頗之語,而能從古人立場設身處地分析,作全面之論,故有較強的説服力。

◇妙評 增之罪案,一一刺骨。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一百三十

去於弒義帝時是正論,此又翻進一層。用筆步步判入,如短兵相接,所謂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下若雲此陳平之間所以入也,便是庸筆,讀此可悟微微之別。

——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卷四引沈德潛語

前半多從實處發議,後半多從虛處設想。只就增去不能早處,層層駁入,段段迴環。變幻無端,不可測識。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

標籤: 原文 翻譯 范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dd8v2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