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寓言四則》原文和譯文

《寓言四則》原文和譯文

1)社鼠——《晏子春秋》後人摭集

景公問於晏子曰:“治國何患?”晏子對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謂也?”對曰:“夫社,束木而塗之,鼠因往託焉。薰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塗,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故也。夫國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內則蔽善惡於君上,外則賣權重於百姓,不誅之則為亂,誅之則為人主所案據,腹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

【譯文】

齊景公(姜姓,名杵臼)問晏子:“治理國家怕的是什麼?”晏子回答説,“怕的是社廟中的老鼠。”景公問:“説的是什麼意思?”晏子答道:“説到社,把木頭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這裏指並排而立),並給它們塗上泥,老鼠於是前往棲居於此。用煙火薰則怕燒燬木頭,用水灌則有怕毀壞塗泥。這種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殺,是由於社廟的緣故啊。國家也有啊,國君身邊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內便對國君矇蔽善惡,在朝廷外便向百姓賣弄權勢,不誅除他們,他們便會胡作非為,危害國家;要誅除他們吧,他們又受到國君的保護,國君包庇他們,寬恕他們,實在難以對他們施加懲處。”

2)九方皋相馬——《列子》列禦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今中牟白沙鄉西古城村)人。戰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道家學派的先驅者,人稱列子,主張貴虛。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 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墨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 “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説,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 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者,乃有貴乎馬者也。” 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譯文】

秦穆公對伯樂説:“您的年歲高了!您的子孫中有可以派去尋求天下好馬的人嗎?”伯樂答道:“一般的好馬可通過形體狀貌辨識,天下特出的好馬(即千里馬),若有若無,若隱若現(形容千里馬的體態特徵,恍惚迷離,很不容易識別)。像這樣的馬絕於塵土消失蹄印(形容千里馬跑得非常快,奔跑時不會揚起塵土,也不會留下足跡)。我的兒子們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夠教會他們識別一般的好馬,無法教他們識別天下特出的千里馬。我有一個曾在一起扛過東西打過柴草的朋友(纆:繩索。擔纆:指用繩索揹負東西。菜:通“採”,薪採,即打雜草),有九方皋,這個人對於馬的識別本領不在我之下,請使其謁見。

穆公召見了他,派他外出找馬,三個月後返回報告説:“已經得到它了,在沙丘(地名)。”穆公問:“什麼馬?”答道:“是一匹黃色母馬。”派人前去取得它,卻是一匹黑色公馬。穆公不高興,召喚伯樂對他説:“糟糕,你所派遣的找馬人!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麼馬?”伯樂(喟然:歎息的樣子)長長地歎息道:“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嗎(一:副詞,表加強語氣,相當於“竟”)?九方皋相馬的事正是所以比我強千萬倍還不止啊!像九方皋所觀察的,天地間的奧妙(指事物的精微):得到了它的精微,而放棄了它的粗略,省察其內部而忘卻其表象,看見了他所應當看見的地方,而沒有看見他不必看見的地方,考察了他所應當考察的地方,拋棄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像九方皋這種善於識別千里馬的人,實在有比千里馬更可寶貴的地方啊!”馬到達,果然是天下特出的好馬啊。

3)掣肘——《呂氏春秋·審應覽·具備》戰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撰寫

宓子賤治亶父,恐魯君之聽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將辭而行,請近吏二人於魯君,與之俱。至於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賤令吏二人書。吏方將書,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吏書之不善,則宓子賤為之怒。吏甚患之,辭而請歸。宓子賤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勉歸矣!”二吏歸,報於君曰:“宓子不得為書。” 君曰:“何故?”吏對曰:“宓子使臣書,而時掣搖臣之肘,書惡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辭而去也。”魯君太息而歎曰:“宓子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亂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術,必數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幾過。”

【譯文】

宓子賤(孔子的弟子,名不齊,字子賤)治理亶父(魯國地名),擔心魯君聽信小人而使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不到推行,將辭別而去時,請求與魯君平素親近的兩名官吏,跟他自己同去。到達亶父,城裏的官員都來參拜。宓子賤命令兩個官員作記錄。官員剛剛記錄,宓子賤在旁時常拉扯他們的胳膊肘,官員記錄不好,於是宓子賤對此很生氣。官員對此不安,請求辭職回去。宓子賤説:“你們記錄得不好,你們趕緊回去吧!”兩位官員回去,秉報魯君説:“無法替宓子賤作書記工作。”魯君問:“什麼緣故?”官員答道:“宓子命令為臣記錄,又時常牽引為臣的肘部,記錄不好(他)很憤怒,官員都取笑宓子。這是導致我們二人要辭別而離開(他)的原因啊。”魯君長長地歎息道:“宓子以此規勸我的過失啊。我擾亂宓子的工作,而令宓子不能夠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必定屢次了。如果不是你們兩人,我幾乎犯錯誤。”

4)黎丘丈人——《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

樑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於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於真子。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譯文】

樑國即(魏國)北部有一座叫黎丘的小山(部:通“培”,培婁,小土丘),有奇異的鬼怪,喜歡摹仿人的`兒侄子兄弟的樣子。城中有長者到街市去而喝醉了回家,黎丘的鬼仿效他的兒子形狀,攙扶並在路上折磨他(苦:使……受苦)。長者回到家後,酒醒了責罵他的兒子説:“我作為你的父親,難道説還不慈愛嗎?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什麼緣故?”他的兒子哭着用頭碰地説:“作孽啊!沒有這件事。昨天我到城東去收債去了,人們都可以詢問。”他的父親相信了他,説:嘻(表示驚歎的聲音)!這一定是那奇鬼了,我早已經聽説過奇鬼效人之事。明天特意喝酒於街市,希望遇到並刺殺他!”第二天早上,長者到街市並喝醉。他真正的兒子恐怕他的父親不能夠返回,隨即前往迎接他,黎丘老人看見他真正的兒子,拔劍而刺他。黎丘老人的聰明被仿效他兒子的奇鬼迷惑了,而殺害了他真正的兒子。被好像是士的人所迷惑而失去了真正的士,這就是黎丘老人的那種聰明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3nqjl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