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關於史記孔子列傳讀書筆記(通用5篇)

關於史記孔子列傳讀書筆記(通用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史記孔子列傳讀書筆記(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史記孔子列傳讀書筆記(通用5篇)

史記孔子列傳讀書筆記1

《孔子世家》雲:“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的一生,就這樣註定要以恢復周禮,以禮經濟天下為己任了。為了實現此道,孔子周遊列國,花了十四年,正與後世玄奘取經所費時日相仿,真是“路漫漫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然而孔子之道終不為天下容,最終只好回到魯國,研《詩》,讀《易》,著《春秋》。

我讀《孔子世家》尤感佩於孔子在顛沛流離之中,受蒲人之阻、匡人之拘、陳蔡之厄,卻能絃歌不斷,安之若素。非有對道之堅守,對命之不疑,焉能如此!

姑舉一例。孔子遇陳蔡之厄,以同一問先後令子路、子貢、顏回作答:“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答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嚴厲地批評了子貢:“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子貢是説,老師的道太大了,所以不能被天下所容,為什麼不把這道變小一點,而讓天下能夠接受呢?孔子説,一個好農夫能做到的只有好好耕種,卻不能保證有個好收成,一個好工匠技藝高超,也不能保證做出來的東西都令人滿意,君子該做的就是修道,而不是去在意這道能否被天下接納,子貢你不修道,而是謀求道被接納,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

孔子的話中包含了一個令人為之肅然的道理:道不可棄,不可降;道能不能被容,不是我們該考慮的,因為那是天命。而芸芸眾生,樂道的卻是另外一句話:改變不了環境,就要適應環境。殊不知,有多少曾經壯志凌雲之人,就是因為這句頗有苦口婆心意味而其實邪惡無比的句子,最後變得低頭,彎腰,匍匐在地面上,最後,乾脆萎縮到地面之下了!

古往今來的聖賢,無一不是道的堅守者,甚至殉道者。《史記》中《列傳》的第一篇,就是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的殉道者伯夷叔齊兄弟倆。往汨羅江裏縱身一躍的,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三閭大夫。濮水邊上持竿不顧,拒絕楚王以國事相累的,是自由獨立之道的堅守者莊周。例子多得很,往前,還有對堯以天下相托毫無興趣的許由,往後,至少到民國,例子多得不是這篇小文裝得下的。我是東坡的鐵粉,就説説東坡吧。

對於前面孔子的那個問題,顏回説,天下不容,才顯現出君子的品格。孔子非常高興,開玩笑説:“回啊,如果你有很多錢的話,我來給你做管家吧。”所以判斷一個人的品格,看他是君子還是小人,關鍵還是看他困厄之時是如何説的,怎麼做的。時窮節乃現嘛。

東坡的的倒黴,從烏台詩案開始,到海南島上遇徽宗之赦,他自己用“黃州惠州儋州”來概括。在黃州,給秦觀的信中説,説好聽點是節儉,其實不過是慳罷了,每個月的俸祿平均分成三十份,小袋子裝好,掛在房樑上,每日限用一袋,如有剩餘,別置之竹筒中,朋友來訪,以盡當日一袋和竹筒中所有為限。試想,蘇東坡,大文豪,大名士,大書法家,文與可墨竹畫法的繼承與發揚者,他會窮嗎?會的。因為他不賣!哪怕不親自出面賣,也不屑於賣。大不了我少用一點,做人的品格,絕對不能降低。不賣,當然也就不會買。只需按照芸芸眾生的思維,用一點買賣之道,東坡的仕途自然風生水起,平步青雲。然而,君子不齒。在道德上、節操上,君子無一不是有潔癖之人。

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元芳對如燕説過這樣的話:“沒有是非觀念的,不是人,是禽獸;明知是錯,還要去做的,那就是禽獸不如。”這話對芸芸眾生來講,是重了點,且把它當作一味發汗藥吧。對於人生的大是非,如何選擇?我們從來就有聖賢給出的答案,它是孟軻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陶淵明的“少無適俗韻”和“守拙歸園田”,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是杜子美漂泊潦倒時的一飯不忘家國,是于謙的“碎骨焚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太多的人只會抱怨而表示無奈:“不是我不想,而是現實如何如何,而是生活如何如何。”孔子説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不想説什麼了,話多如水。最後引一首放翁當年給他兒子們看的小詩,諸君共勉之吧,即便不能做到道之堅守,命之不疑,起碼也該心嚮往之罷。

史記孔子列傳讀書筆記2

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過去看前面相關篇目的內容,比如説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後來又説到孔子在魯國的經歷,於是又回去把“魯周公世家”瀏覽了一遍。這一篇通篇看來,總體感覺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説是鬱郁不得志,四處漂泊如喪家之犬;在學術上卻是逐漸精深逐漸博大終於積累弟子三千,書成春秋經典。

孔子為人謙恭好禮,有些過分好禮了,所以齊國晏嬰建議齊景公不用他,確實他不適合齊國的施政方針。要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得臉厚、心狠、手辣,得見機行事善於權變,看樣子孔子不具備這些特質,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關於禮的理論,並不適合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實用啊。再説他臉皮也太薄了,與南子見了一面,回來被學生“不悦”,就急得發誓賭咒,“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不必這麼緊張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後期是有所醒悟了,會權變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沒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稱道的,還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編寫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確是中國千年文化中經典中的經典,他教育學生的種種言論,讓我在這裏評價一句正確都覺得不夠貼切不夠資格,因為孔子的思想已經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每一箇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養,我們其實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來衡量現實的所作所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對孔子思想進行評論。

關於孔子的思想是一個太博大的話題,以我笨拙的筆墨無法寫出其中萬一,只是覺得很奇怪的是:一個説出那麼多經典的對的話的人,為什麼不能做對的事,讓他能夠在當世得償所願施展才華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讓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澀。

史記孔子列傳讀書筆記3

孔子的思想——一顆閃耀在文化精神領域裏璀璨的恆星。他的生平事蹟第一次被東漢司馬遷以“記實”性的筆調完整的記載了下來,並作了適當的評價。作者以充滿敬仰的心情,對孔子一生的流離坎坷、困頓不遇寄予了極大的惋惜和同情。

現在讀這篇文章,我深深的被孔子的精神所包圍着。

孔子被尊為“至聖”,為後世人所推崇,他那淵博的學識和為人師表的精神為人所津津樂道。現代的人喜歡把具有某些特殊才能的人稱作“天才”。天才何意?先天之才能也。所以,能力也被賦予了時代的新解:認為是與生俱來的。既然是“天生”的,那麼,某人不是“天才”,也不會成為天才,便不屑別人的才能,這是種自命清高得多少有點“酸葡萄”境界的狀況。所以,難怪也有人如此驚異於孔子的學識了。可事實是什麼呢?

孔子曾在齊國與師襄子學琴,廢寢忘食,棄而不捨;在為整理古代的文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晚年學《易》時竟會“韋編三絕”;他先後整理了《書傳》、《禮記》,整理了《詩》、《樂》,使“《雅》、《頌》各得其所”,他寫了最足以使自己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春秋》,被司馬遷稱為是“周公第二”的大學者。説別人是天才,其實是一種自己懶而又不願承認的表現。天才是怎麼產生的呢?

天才,出自99%的勤奮。

孔子,是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因材施教,是他整個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即使用今天的邏輯辯證法去分析也相當地嚴密。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他能根據個人的性格和特點,在“文、行、忠、信”的基礎上去教育他的學生。他教會人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想。他確實是一位千古師表。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理想,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有人把理想,比喻成航船到達彼岸的燈塔。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有偉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境富裕得不會去考慮什麼生計的問題,以致本來就很虛幻的理想在他們的眼裏會更飄渺。一般認為,只有迫於生計的人才會有遠大的理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宏偉的。他任中都宰一年,就能使得“四方皆則之”;他以大司寇代理宰相,陪同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他既有文備,又有武備,他有理有據,針鋒相對地堅決鬥爭,捍衞了國家地尊嚴;他殺了“魯大夫亂政者少正”;他治理魯國三個月後,“粥羔豚者弗飾價,男女行者別於途,途不拾遺,四方之課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司馬遷大大的讚賞了孔子“政治家”的風度,而在我看來,他簡直就是一個英雄。

確實,時代和環境造就英雄,英雄和常人的不一樣的氣概,其不一樣就在這“理想”二字。

有理想的人才會有英雄的靈魂。

我想,但凡世上有成就的人,都有一種別人不可理喻的倔勁:孔子有如“蓮出於淤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更有“寧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奮鬥精神。他的這種精神力量支撐着他面對坎坷遭遇時,身處逆境而百折不回。當孔子在魯國大有作為時,卻被魯國的君臣排擠;當孔子剛要被衞靈公任用時,又被公孫餘“假一出一入”給逼走;齊景公想用孔子,卻被宰相晏嬰所阻攔;楚昭王想封孔子,卻被令伊子西所破壞。

孔子一生被逼得四處奔走不暇,至於在路上所受的種種折磨與侮辱,就更加令人傷心了。他在時,無辜地被當地人當作陽虎,被關了五天;他在宋國的一棵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恆竟想殺死他;他在陳蔡之間,七天沒有吃到東西,師徒都被餓得臉色發綠,躺在地上站不起來。如此悲慘的遭遇,卻給了孔子一種執着的韌勁,這種精神感染着無數的人,以至於《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有人説“百折不撓、棄而不捨”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一方面,這種自信是沒有充分根據的,因為未來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它一方面,讓人始終充滿着自信。就是這種可能的擴大化,才使人保持一種必勝的信心。所以,才會有拼搏,才會有奮進,才會有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這種精神的集中寫照。孔子擁有的正是一首生命之歌。

史記孔子列傳讀書筆記4

讀《史記·孔子世家》是讀《論語》的繼續。讀了《論語譯註》和《喪家狗》,對《論語》的文本是比較熟悉了,但是孔子的生平還是比較模糊,所以看《史記·孔子世家》,接下去要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讀《史記·孔子世家》,首先感覺最明顯的一點是司馬遷把《論語》中散亂的對話通過孔子一生事件串連起來了。司馬遷其他的資料來源,有《左傳》、《孟子》等。

《論語》中説“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孔子世家》記錄了孔子也語怪力亂神,至少説到怪,如“季桓子穿井得羊”(挖井挖出了一種叫墳羊的怪物)、“吳伐越得骨節專車”(人骨頭一節有一輛車那麼長)。可能原意是要體現孔子的博學多聞,但説的事情在現在看來明顯是不可能的。另外“有隼集於陳遷而死”一節也有些離奇。

史記孔子列傳讀書筆記5

今天把《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學琴原文找出來看了看,準備將文言文背下來,剛讀一句,發現方向性錯誤,我學這個故事是為了三大,最有價值的就是孔子學琴的態度、方法,而不是文言文本身,既然如此,會複述完整的意思即可,沒必要浪費時間背誦別人聽不懂的文言文!

孔子學琴,體現了牛人慣有的特質,他們的行為其實很簡單,就是單爆,把一件事情做透,做到極致,即專注。學琴,孔子專注把每一個環節做到極致,給自己大量的時間練習,甚至於師襄子都覺得是在浪費時間。

結果是很戲劇的,也是很合理的,師襄子在催促孔子多次後拜服於孔子。對快、慢、多、少的理解的差異,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在孔子眼裏,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慢慢的雕琢每一個環節,達到技藝純熟,每天理解一點,一段時間後便會看到整個森林。師襄子認為要快速的練習大量曲目,短時間能彈奏眾多曲目,因為時間限制,均只能在同一個層面上泛泛而彈,難以突破,其認為的快就是快、多就是多最終會是快就是慢、多就是少。

中美籃球教練的理念很能詮釋這點:美國教練教學生時,會告訴學生要慢慢的將某個動作正確的練熟,哪怕一個正常只需1秒的動作,現在就是做10秒也得正確,然後大量練習。他們認為,開始慢沒關係,動作熟了,自然就快了。

國內教練呢,剛好相反,相同的動作,不要求正確掌握與否,相似即可,只求一定要快,正常1秒,練習時一定要半秒做完。

結果很多學員一輩子也沒掌握好這個動作,總是失誤,更別提快了。前段時間國家籃球隊集訓,長時間大量練習基本的動作,很能説明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zj2k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