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史記》讀書筆記1000字(通用10篇)

《史記》讀書筆記1000字(通用1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史記》讀書筆記1000字(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記》讀書筆記1000字(通用10篇)

《史記》讀書筆記1

讀《史記》,感覺像是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旅行,領略着那個時代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知識,又震撼了心靈。

司馬遷耗盡畢生完成的52萬字輝煌鉅著,凝聚着他強烈的責任感和歷史擔當。其中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為我們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後人帶來了太多的思考。

《史記》在傳授給我們歷史知識的同時,又告訴我們如何為人處世,時刻謹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接下來的古代漢語學習中,我還要更深入地瞭解、掌握其精髓,並通過不斷地學習來充實知識面,傳承好中華文化。

中學時代,我們就學習閲讀過《史記》中的一些名篇如《鴻門宴》等文章,對《史記》就很感興趣。這次寒假,我又認真讀了《白話史記讀本》,彷彿是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歷史旅行,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談話,深深地被他那栩栩如生的文字史實所打動,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浮現在我眼前,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歷史知識,豐富了歷史認識。

讀《史記》讓我領略了那個時代,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感悟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司馬遷用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寫下一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個性的人物,讓我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意境中,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事件的背景特色、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歷歷在目,真實在現。

讀《史記》,讓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其中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最引我深思。公元前494年,吳國進攻越國,越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勾踐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吳王的要求,勾踐得在吳國服苦役。三年裏,他忍辱負重,一心復國。回國後,他又艱苦奮鬥,勵精圖治,與百姓同甘共苦,最終“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所以,遇到挫折,就要學會迎難而上,做一個永不服輸、志存高遠的人,為達到理想的目標而奮鬥!還要做到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史記》這本鉅著,在傳授給我們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為人處世,總結前人的經驗,加以很好的借鑑,時刻謹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需要我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品味並身體力行。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對這部鉅著的初步閲讀和理解讓我對它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也很受益。對於這部鉅著,我還要更深入地去研讀和認知。在接下來的古代漢語文學的學習中,還要跟着老師更加系統的學習掌握其精髓,學深學透,使自己的古漢語知識更加紮實。並通過不斷的學習努力來充實知識面、開擴視野,傳承好中華文化。

《史記》讀書筆記2

對於《史記》,魯迅曾讚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史記》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在暑期讀完“史記二十篇”後,我找到了答案。

首先看這二十篇文章的題目,很容易就發現題目是由人名與“本紀”或“世家”或“列傳”組成。其實上述的“本紀”“世家”“列傳”,還有“表”“書”都是體例,表示不同類型的文章。如此一來,通過題目,我們就能大概瞭解文章的內容。例如:《商君列傳》,“列傳”是記述帝王諸侯以外的人的生平事蹟,所以這篇文章是關於商鞅的生平的。能在閲讀文章前把握文章的大方向,對我們閲讀《史記》猶有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中悟出道理。

閲讀《史記》,就彷彿進行一次時空的穿梭,回到幾千年前體驗一趟歷史之旅。司馬遷用豐富多樣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同時,司馬遷也是不偏不倚的。正所謂“人無完人”,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帝皇將相也好、千古英雄也罷,都有其獨特的優點和不可避免的缺點。例如,西楚霸王項羽,雖然他目光短淺、心胸狹窄,最後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場,但司馬遷也注意到他所擁有的不可多得的軍事才能。作者的筆墨恰到好處,在敍述歷史事件時也保持着一份難能可貴的理智,沒有因融入個人情感而添油加醋。很多著名的歷史事件於我的眼前再現,牽動着我的思緒與情感,或因一絲失誤而唏噓感歎,又或因取得成功而興奮不已。正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每一位人物客觀的描述,對每一件歷史事件詳盡的記載,使得包括我在內的廣大讀者在閲讀《史記》時,能得到更加深刻的感受:學習人物的優點,領略成功的祕訣;也要以過去的失敗為鑑,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閲讀完這《史記》二十篇後,我彷彿與古人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交流,確實是受益匪淺啊。

為了能向世人呈現《史記》這部千古名作,作者司馬遷付出的心血,除了他自己,我們都不得而知。據説《史記》的內容有一半是司馬遷在獄中編寫完成的。我能想象監獄中的環境十分艱辛,而他所受的刑罰也肯定不輕,但回頭看看紙上的文字,條理清晰、詳略得當,還有許多名句、四字詞今人仍在沿用。若不是事先知道,誰又能想到這如此大的反差是真實存在的呢?頓時,我對司馬遷肅然起敬,對他的心血結晶――《史記》用了另一番感受:不僅是一部歷史鉅作,也是一部不知融聚多少血汗的典籍。

《史記》的語言、內容、立意都是其成就所在。但我相信,其成就絕不僅限於此,也許我們每讀一次,又會發現《史記》的另一過人之處,抑或是得到另一感悟。

《史記》讀書筆記3

正如唐太宗説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歷代王朝的興衰,認識歷代偉人,並得以體會世事發展的道理。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共3000多年的歷史,還曾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分為三大類,本紀、世家、列傳,作者司馬遷以卓越的手法,獨具匠心的技巧,鍛造出了這本文學史上的名著。

《史記》中我最尊敬孔子,他知識淵博,一生都在學習,他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格修養學,有着謙虛不恥下問的高尚品德,孔子的思想是永恆的指路牌,引導後人走向正確的道路。

《史記》所呈現的是先秦至漢代的中華民族精神,隨着歷史的改變,時間的消逝,這精神凝結為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值得我們用心學習的。如孔子那樣,我們要熱愛學習,熱愛讀書,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作為新世紀的中小學生,更要有學習意識,保持進步。

讀《史記》我看到那一代代的王朝更迭,為何有的國富兵強,有的卻土崩瓦解呢?那是因為國富兵強的國君,有着更好的治國方法與目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目標,一個好的目標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當然有了目標,就要有去實現目標的方法,一個合理的方案是實現目標的關鍵,而實現目標還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你不要以為這些小事對你沒有任何幫助,你把這些小事的經驗積攢起來,不知不覺中你再回頭看看,就會發現這些經驗,已積攢成你強大的後盾,它可以幫你攻破人生的重重難關。

讀《史記》我認識了臨危不懼的項羽,他很自信,還有遠大的志向,但是過度的自信就是自負啊,有鋒利的矛卻沒有抵禦的盾,這無疑是致命的傷害,而現如今不就有很多人帶着這樣的自滿嗎?最後一事無成,碌碌無為的度過了自己的一生,他還很有主見,這才使得他可以抵萬人,回首現在卻有很多人只知盲目跟風,這會使自己逐漸的迷失自我,對未來一片迷茫。

《史記》是多麼好的一本書啊!作者司馬遷,卻是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完成的這本著作,他從不向惡勢力低頭,遭受宮刑的他,看似被人踩在腳下,實則他是高人一等的巨人,因為他一生都在為社會做出貢獻,正如我們現在的白衣天使,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不怕困難與痛苦,與病毒鬥爭着,與死神抗爭着。

讀《史記》讓我深受啟發,更能以史為鏡,古為今用,我們要弘揚《史記》中的傳統精神,更要指向未來,為民族的復興和中華文化的傳承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史記》讀書筆記4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臨死前囑託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身,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一部鴻篇鉅著《史記》誕生了。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為棟樑之材?

為了自己、為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最近,我們學習了第11課《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篇文章講述司馬遷從小就受母親河和英雄故事的激勵,有收父親影響,喜歡上了歷史,後來當他專心寫作時,因為他為一位將軍辯護,而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他在監獄裏寧願把個人恥辱拋之腦後,也要把《史記》寫完,就這樣,他奮筆疾書,忍辱負重了13年,終於完成了這部《史記》,為國家做出了貢獻,死得便有價值,死得重於泰山。

像司馬遷這樣的人數不勝數。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帶兵打下了楚國,並活捉了楚王勾踐。吳王讓楚王當馬伕,楚王為了不讓國家滅亡,受盡了恥辱,忍辱負重了幾年,才回到自己的國家。回國後,他每天睡在柴房裏,每到飯前都要嘗一嘗膽的苦味兒,就是為了讓自己不忘記在吳國的恥辱,並讓自己牢記"落後就要捱打"他每天一邊種田,一邊練兵。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楚國後來發奇兵滅掉了吳國。

漢朝開國大將韓信,在漢朝未統一之前,有一次,一個小混混看不起他,便在大路上攔住了他,説:"你有本事就拿劍刺我,要麼就從我的褲子底下鑽過去。"韓信知道:如果殺了他,就要坐牢,如果不殺他,就要忍受極大的侮辱。最後,韓信為了能為國家效力,從小混混褲子下面鑽了過去,忍受了"胯下之辱"。

社會上也有些人一受到侮辱就想不開了,,甚至去死,這樣的死毫無意義,一點價值也沒有,可以説是輕於鴻毛。

讀完這篇課文,我終於明白了:一個人在面對別人的侮辱或是嘲笑時,不能消沉泄氣,要忍辱負重並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為國家做出貢獻,你才死得有價值,才是死得重於泰山!

《史記》讀書筆記5

中國歷史上每個有責任感有成就的史學家,都會以他們的心血凝聚起來的思想,留給全人許多有益的啟示。對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馬遷。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臨死前囑託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風次想血賤牆頭,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一部鴻篇鉅著《史記》誕生了。

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展示了一部輝煌的中國通史的畫卷,兩千多年來,讚歎它,研究它的人不絕於時,證明它有巨大的挽力和不朽的地位。

這是一部説不盡的“史家之絕唱”。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意境中,輕鬆幽黑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事件的背景特色,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有《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歷史旅行,領圖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副食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對於這樣一部宏偉的歷史著作所展示的歷史長卷來説,在歷史運動中的每個人,都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呢?這些角色和他們所活動的歷史舞台及背景,對今天的人們有些怎麼樣的重要啟示呢?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豐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業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正是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

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力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為棟樑之才?

讀史記使人明智,以史記為鏡,可以知興蓑。為了自己民、為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史記》讀書筆記6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着優秀傳統的神祕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説,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司馬遷肯定英雄在歷史上的巨大作用的同時,也隱約認識到各行各業的優秀分子對於推動歷史的促進作用。《史記》中為工商業者、醫生、俠客、儒生、辯士都立了傳,承認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司馬遷對觸犯封建階級法律的遊俠是肯定的,因為象朱家、郭解那樣的遊俠“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在當時成為抑制豪強拯民危難的一種社會力量。記敍統治集團中的人物,司馬遷也以他們對民眾的態度去衡量,李廣將軍獲得了司馬遷的讚頌,讚頌的基點就是放在他的愛兵如子上。

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領悟社會,領悟的越深刻,越能通過《史記》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穫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曾多麼洶湧,多麼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們將化為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説。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史記》讀書筆記7

讀《史記》之韻,是上古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讀《史記》之韻,是人格與靈魂的震動!

讀《史記》之韻,是美麗與感動的撞擊。

品讀史記,其韻無窮。輕輕的翻開,被喻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典籍,讓我們的思想隨着歷史的齒輪一起轉動、成長……

疫情期間閒暇時光便閲讀些書籍,為自己充電、提升內涵!翻開《史記》細細地品讀才發現,它遠不是各朝各代帝王將相枯燥的羅列,司馬遷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都是豐滿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歷史大戲的人偶。每次靜下心來閲讀時,我都會忍不住為義士的大義激然而激動不已,為勇者的視死如歸而熱血沸騰,為將者的身先士卒而蕩氣迴腸;通過這次閲讀,我開始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歷史,開始真正地去了解我們中國的歷史,就如同在瞭解我們的過去。中國人何以有今天?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到底經歷了什麼?中華民族的民族個性到底是什麼?我們真如某些外國人説的那樣沒有信仰沒有民族個性嗎?我們最原始最本真的模樣又如何?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

先賢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真切地感受着3500多年曆史中的壯志豪情、悲壯與辛酸!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他所藴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使我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大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雖已褪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卻仍不忘向後人傳遞着那古者們“精忠報國”的壯志豪情。而今天,這精神依然在弘揚。

今年,我們面臨了一場非常嚴重的冠狀病毒疫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有多少國人為了戰勝疫情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着,甚至是用犧牲生命來詮釋他們對國家、對國人的那份大愛。正是全國上下萬眾一心才讓我們戰勝這一關。古往今來,在困難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眾志成城一定就會成為我們每個國人心中的一盞燈,指引我們繞過道道彎,邁過道道坎,直至勝利的前方。

讀着《史記》,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讓我不由得會引發對現在社會的思考,並汲取古人的人生經驗和教訓,這使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文化。

讀書真好,願讀書能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史記》讀書筆記8

《史記》一書,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花了大半生撰寫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書裏記錄的是從軒轅黃帝開始,中間經歷了唐、虞、夏、商、周、秦,直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共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中國古代史學與文學的豐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當我翻開這本書,拂去它表面厚重的風塵,彷彿穿越了悠悠的歷史歲月,不僅看遍了歷史,也看到了極其輝煌的文學成就。從“本紀”,到“世家”“列傳”“書”“表”,從軒轅黃帝到歷史遊俠,無不閃耀着歷史和人性的光輝。而其中最讓我震撼的,當屬最後太史公司馬遷的自序。

《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最後一篇,作者司馬遷在其中敍述了自己創作《史記》的個人動機,那就是作為史官強烈的責任感。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臨死前説:“我們身為史官,如果不能把這些明主賢君忠臣義士記入史冊,那是我最害怕的。”正是這種強烈的責任感使司馬遷也受到感染,流淚表示一定會完成父親的遺願,從而完成了這部曠世鉅著。

這種責任感使我想到我們的職業——教師。教師,肩負着教書育人的重任,不僅是教書,更要育人。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也就意味着把這份責任感擔在了肩上,要對得起學校的栽培,對得起無數家長的期望。有一些人在這份責任感的重壓下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但是也有更多的同仁繼續在教育之路砥礪前行,他們默默地把已經掉落在泥坑裏的責任又撿起來,擦乾淨,努力背起繼續上路。這種強烈的責任感,與太史公司馬遷當年立志完成史書的責任感是何其相似——縱然不被理解、縱然前路坎坷,我仍願負重前行!

前行之路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曲折坎坷、泥濘荊棘。

司馬遷在為李陵辯護時,被暴怒的漢武帝下獄將斬,後雖免於斬首,但仍被施以宮刑。這個時候,司馬遷想到放棄,“身毀不用矣”。但是他轉念又想到,“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著《離騷》;左丘失明,闕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由此而忘記了悲痛、屈辱,繼續拿筆去書寫那悠遠的歷史。

是啊,前進的路途哪能是暢通無阻呢,正如歌詞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們在教育之路上,努力過沮喪過,成功過失敗過,一路上有歡聲笑語,也有淚水滿眶,但路上的曲折坎坷也一樣是美麗的風景,它必將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只有跨過它們,才能夠一路追求,一路嚮往!

《史記》讀書筆記9

我的書櫃裏有許多書,有一本書,我從未讀過,不過現在一讀就迷上了,那就是《史記》。

《史記》是司馬遷寫的,裏面記載了從上古黃帝至西漢武帝期間,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是“韓信胯下之辱”讀了後感覺這個事情太不可思議。

韓信出生在淮陽城,家裏窮得叮噹響。鄉鄰認為他沒出息。韓信每天走街串巷,很少回家吃飯。又因為他對農事一竅不通,怎麼辦呢?韓信有自己的辦法:去別人家做客。不管人家願不願意,就進屋吃飯,晚飯吃完還要借宿一夜,久了就乾脆不回家了。後來只要一到吃飯時間,家家户户都會把大門閂上。一個亭長收留了他,結果韓信被亭長的妻子氣走了。冬天一到,之前幫助韓信的洗衣大娘也走了,他在淮陽城的集市裏逛,想討點肉吃,結果次次都是什麼都沒討到,沒幾天屠夫們都知道了為什麼韓信每天都來這轉悠,一個屠夫攔在他面前,讓他要麼從胯下鑽過去,要麼拔劍打一架,韓信最終還從胯下鑽了過去,滿街人都譏笑他膽小怕事,是扶不起阿斗……恰恰相反,韓信成名後,賜給分他食物吃的漂母黃金千斤,這亭長几百錢,還讓那屠夫做中尉,見眾人都不理解,韓信説殺了他只是徒逞一時快,而且正是受了那一時侮辱才激發他更加刻苦地學習和做事,發誓要出人頭地,所以才會成為今天他。眾人聽了心裏紛紛佩服韓信堅忍的性格。

他是個熟讀兵法,血氣方剛滿懷興國安邦之抱負的堂堂七尺男兒,居然能夠忍受惡霸的欺負和胯下之辱,看了以後太讓人吃驚了,如果沒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這種事情怎麼可能辦得到?也正因為具備這些優秀的品質,韓信為自己的國家立下了豐功偉績,最終被封為“王”更讓我感到震撼這樣一位功臣名就大將,並沒有居功,反而不計前嫌,還有他心胸豁達樂觀態度,太值得我學習了!在我周邊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可能被羞辱的時候,也因為因不下這口氣,起了以牙還牙之計,結果是兩敗俱傷,家庭破碎或者是牢獄之災,這樣就成了生活中犧牲品。

我真佩服韓信,懂得忍辱負重,積聚力量,而且是三思而後行,可我呢?忍耐度為“0”做事魯莽,那怕是受了一點侮辱,我都會大發雷霆,與對方吵架,有時還會大打出手。

俗話説得好“宰相肚是能撐船”我對“忍“字有了新的概念,雖然現在已經可以承受一點了,但還遠遠不夠。我要做到和俗話一樣肚量大的能撐船,對我來説是很誇張,我拿這個故事激勵自己在困難面前要學會堅持和忍耐、遇事沉着、冷靜,對待任何事情要心胸像天空一樣寬廣,這樣將來才會闖出一番大事業,才能夠成功。

《史記》讀書筆記10

《史記》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史記》之前,中國的歷史書只有兩類。一種是編年體史書,而另外一種是國別體史書。《史記》則開創了中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創立了紀傳體這一文學體裁。魯迅將《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史記》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它經典的內容可以與《離騷》相媲美。

讀過《史記》,我從中深切體會到了作者的那種思想。他將自己的感情完全傾注到自己所創作的作品中去。由於《史記》的大部分是作者忍受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所作,因此從整體上看《史記》飽含着作者的愛憎之情,尤其是對於一些悲劇人物。

拿《項羽本紀》為例:司馬遷將項羽政治上的幼稚描寫得淋漓盡致。例如在鴻門宴上,項羽本有機會將劉邦捉住,並將劉邦除掉。但是項羽卻仍把劉邦視為自己的知己,認為劉邦還是自己的友軍,自己的好兄弟。但他殊不知此時劉邦已是與自己爭奪天下的敵人。因此放走了劉邦,而當劉邦逃跑的消息被項羽一方得知時,范增十分惱火,説了庶子不足以為謀這樣憤怒的話,並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用劍剁碎。而項羽卻不以為然,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安然的收好。絲毫沒有意識到劉邦的危機。並且在劉邦的一番阿諛奉承之下,將自己要殺劉邦的念頭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作者通過范增等人的態度將項羽沒能把劉邦除掉而充分的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失望,對劉邦的溜之大吉表現出了作者十足的憎恨。而當作者在描寫項羽烏江自刎之時,作者對項羽的那句天將亡我又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惋惜與絕望。其實項羽是有機會生存的,他完全可以度過烏江,重整旗鼓。但他卻早已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因而項羽唯心的説出了天將亡我這樣的話。讓司馬遷以及我們後人對項羽的喪生感到扼腕歎息。

同時在《史記》中的《季布列傳》中,作者將自己的遭遇同季布在朱家當奴隸一事進行了深刻的託物言志。在《季布列傳》中司馬遷寫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在這裏,季布與司馬遷的遭遇似乎有些相似。季布在朱家為奴,日後成了漢的名將。而司馬遷自身忍受着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日後寫成了《史記》,成為偉大的史學家。

在《史記》中,作者還語言犀利,文采斐然,表達了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生死觀。因此,在讀過《史記》之後,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的那種忍辱負重的精神。不僅做事要腳踏實地,還要淡泊名利,最終成就自己的大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oeplm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