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1

暑假期間,我喜歡上了一本名叫《世説新語》的書,我被裏面的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簡短的文字,藴含了無窮知識,它讓我眼界大開。

《世説新語》記述了魏晉人物言談軼事,它是一本筆記小説。裏面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則。多以人物評論、做人道理和機智應對的故事為主。

其中,我最喜歡的要數:“雅量第六”中的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只有七歲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經和一羣小朋友一起出去遊玩。大家看到路邊的李樹上結了很多果,把樹枝都壓彎了,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後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裏一動也不動。有人問他,他回答道:“樹在路邊,又結了這麼多的果子卻沒人摘,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嘗,果然是苦的。當我讀這則故事,讀到前半部分時,第一反應是,王戎怎麼這麼笨,有這麼多的果子,為什麼就不願去摘呢?整則故事讀完的時候,我要為王戎聰明、機智、善於動腦點贊。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見的“迷惑”。可以根據事物的現象思考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看完這則小故事,不由的讓我想起了發生在三年級暑假期間的一個故事。爸爸出差從海南迴來,帶回了一個大大的菠蘿蜜。我初見菠蘿蜜時,只見它渾身長滿了小疙瘩,又粗又長,像個長滿“青春痘”的大冬瓜。我邊看邊搖頭,爸爸見我對它充滿了“敵意”。他告訴我,別看它長的醜,它的味道卻特別的鮮美。我頭搖的像撥浪鼓,嘴巴里一直説着: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當爸爸打開它後,我的味蕾瞬間被空氣中瀰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後來,我嚐了一口,便從此愛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千萬不能光憑着外表或是現象,就急着去下結論,一定要去深入瞭解,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有時,一句話,也藴含着大道理。在“輕詆第二十六”中有這樣一則:舊目韓康伯“將肘無風骨”。意思是:過去人們評論韓康伯説:“胳膊肘粗壯,但是沒有什麼剛氣、骨頭。它從人的體格外貌上去輕視詆譭別人,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一種行為。”這則小故事警世我們,千萬不要從一個的外型體貌上評論他人。這樣不但讓別人“受傷”,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學習中,一定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優點,檢查自己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優秀!

《世説新語》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讀它。它不但讓我們能快速瞭解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時代精神和各種歷史知識,它總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指引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還培養我們對古文的閲讀興趣。

愛上它——《世説新語》很容易。

只要你願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對它愛不釋手——閲新語、明事理!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2

閲讀《世説新語·文學篇》,更多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學習氛圍。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記載是説鄭玄的故事。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説,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説: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幹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釋説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於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裏。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為什麼站在泥地裏?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為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説: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説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生氣的火頭上。

這裏且不論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鄭玄家裏的學習氛圍更是讓人歎服,雖是“婢女”,卻能那麼嫻熟地引經據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説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蹟時,又不盡然,這裏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為學成就之高,連家裏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鄭玄的學術修養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據《世説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後人為之慚愧不已。文人為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後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現在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為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説新語·文學篇》關於文人對婦女態度看法的文章,謝太傅問陸退:“張憑為什麼為母親作悼念的誄文,而不為父親作?”答曰:“這自然是因為男子的品德已經在他的事蹟中表現出來;而婦女的美德,那就非誄文不能顯揚了。”謝朗母親王夫人因為兒子的體弱曾對支林道説:“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致可傳述。恨不使朝士見!”這些話語中所顯示的文人對婦人尊敬的的態度,就不難想象《花木蘭》這部文學作品為何會流傳至今了,故事本身的價值當然重要,但是,更應該看到人們對傳承這些作品的積極性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面。

《世説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也包括人生態、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為主要內容,以辯論為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3

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每一個從教者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教育來改變學生,讓學生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身為一名教師和班主任,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心平氣和地用愛的教育方法,有氣質有涵養地給學生以方法上的指導和精神

上的引領。但是在帶班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樣的願望雖然非常美好,卻難以付諸實踐。當某個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着相同的錯誤時,我會氣憤於他的不懂事理,會惱怒於他的“頑固不化‘,於是原本的耐心寬容就會演變為怒不可遏的指責,原想擁有的氣質風度也會蕩然無存,不僅自己會惱怒地傷肝傷肺,也會在無意中傷害學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讀了《世説心語2》之後,特別是其中的《處罰的藝術》篇,讓我感慨良多。劉墉先生説許多父母處罰孩子的時候,犯了兩個最大的錯誤,就是:第一,他們要罰,卻捨不得,下不了手。第二,他們會處罰,但是沒有一定的原則,好像隨他們的心情好壞來”執法“,讓孩子摸不清。其實,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很多共通之處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免不了犯錯,但是犯錯之後,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古人説”明刑弼教“,也就是説刑罰的目的是幫助教育。作為老師,要懂得處罰的藝術,最重要的是注意掌握分寸,體現合理公正的原則。處罰時要依據學生所犯錯誤的性質、情節,以及對錯誤的認識態度來決定給予必要的懲罰。切不可簡單化,”一刀切“。更不能因為對學生的偏愛或成見,造成處罰的失衡、失當。其次,處理事情面對學生要有一定的原則,讓學生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不管學生是有意還是無意中違反了既定的原則,都應該讓他們勇敢地承擔起責任。再者,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作為老師應該善於捕捉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曾經有這樣一句話:”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所謂”賞罰分明“説的就是這個道理。最後,我們要給學生犯錯的空間,身為教師,不要想着自己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談話就能讓學生大改以前懶散的模樣,多點時間,多點勸慰,多點理解,才能讓學生慢慢地糾錯成長。

教育之路漫長曲折,教育方法豐富多樣。但面對不同的個體,教師需要學習着擁有比家長更多的策略和方法。而《世説新語2》讓我們更多地瞭解了現在的學生,明白了怎樣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且讓我們反思學習着在教育之路上前行,讓我們”藝術“起來吧!

世説新語裏的故事都是通過一件小事來反映一個人的品德,比如説他孜孜不倦、禮賢下士、讀書很用功等,我也記不住那麼多。世説新語李的文章都是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文,我們學生很煩的那個文章。

我們要學習他們好的品德,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4

劉墉的《世説新語》應該出版已經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這本書。

今天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劉先生改動的一句話:“人無近憂,必有遠慮。”放在近前的問題不解決,實在是可怕之極的。如果解決眼前問題不用長遠眼光,就會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了。

有意思。劉先生同時推薦還有孔子另兩句話:“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任何一個成功都不是無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

劉先生推薦的登山領隊的也值得珍惜:“已經熟悉的路,作進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經典的風險控制論。

讀書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實用的原理或行為的結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幾件事情。順便記錄一下讀來的句子

龐加萊説:科學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動力來自於自然本身的美。

狄拉克説:我認為哲學永遠不會導致重要發現,它只是人們談論已發現事物的一種方式而已。

狄拉克給莫斯科大學的黑板題詞:任何物理學定律都必須具有數學美。

在閲讀以及聽駱老師講解《名教與自然》過程中,我注意到魏晉文化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王弼。於是查閲了一些資料,瞭解了一些相關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發。

駱老師的《<世説新語>精讀》一書中提到名教源於孔子的正名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駱老師講的理念與實存,用理念來規範事實;而道家卻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從哲理的高度講這兩者結合成了一體,認為名教出於自然。我個人認為這既體現了他作為玄學創始人的思想,也是當時魏晉士人思想的寫照,對思想文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見之。晏聞粥名,因條曏者勝理語粥曰:“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粥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粥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説新語·文學》)。王弼口才出眾,辯得眾人理屈詞窮,自己還羅列觀點繼續佐證。王弼是當時最傑出的清談家和哲學家。由此看出當時文風還是很盛的,而且清談相當流行,士人們都崇尚這樣的風氣。

而在宣揚玄學的過程中,王弼提出的關於家族制度中等級關係的“分”與血緣關係的“合”,就是在相愛中有敬,在同中有異,形成和諧的社會整體,體現了當時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價值取向,可見魏晉時期人們的觀念已經被受到了玄學的影響。並且在世説新語玄學與清談的過程中,不僅體現了名教與自然和和諧統一,更協調了儒道文化,促進當時人們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創始的玄學正始之音開始了魏晉清談時代。從此,評論人物着眼於談論和義理,即不僅看人的談吐辭藻,而且要看他對義理的領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後世名士奉為榜樣。魏晉人士對正始談風之仰慕,於此可見一斑。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5

公元260年五月,司馬昭派其心腹賈充,率騎督成倅、成濟兄弟,敢犯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弒君。結果當然是朝野上下喧譁,於是司馬昭就問陳泰怎麼辦,如何才能把風波壓過去。當時的陳泰時任尚書,而在弒帝之後他是第一個敢於站出來反對的人。他回答到:“唯殺賈充以謝天下。”司馬昭肯定是捨不得的,賈充是自己的心腹死黨,現在危機四伏,多一個自己身邊的人多一份保障啊。於是他進一步問還有什麼計劃B沒,這個時候陳泰正氣凜然,回答:“但見其上,未見其下。”言外之意就是你司馬昭是無論如何都推卸不了弒君不忠的罪責的。

現在的人讀起這段覺得味道平平,但是我加上大的歷史背景後細細一想立感觸目驚心。司馬昭以此登基開國,晉朝的江山的創始與此有關。這不僅僅關係到開始,同樣這一事件也暗藏着後來西晉滅亡的兆頭。

司馬昭坐上寶座後並沒有長舒一口氣,而是越發擔心自己能坐多久這個問題。篡位者奪天下都羞於言“忠”,但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都繼承和發揚傳統儒家觀念:“忠孝”。司馬昭想要掩蓋自己弒君的尷尬,並且避免社會矛盾的紛爭,於是司馬昭悄悄改弦更張,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倡“以孝治天下”。

看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區別,少了個“忠”而已。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説,言“孝”無“忠”就喪失了重要的道德支撐。晉時士大夫沒有忠君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思想道德及其混亂。正因此,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後,王公貴族已在為爭奪帝位而相互廝殺。這也正應驗了前面陳泰斬釘截鐵之言。

後來西晉滅亡,司馬氏在江南建國東晉。他們深知西晉覆滅的原因,總結教訓。把早被東晉統治者拋棄的“忠孝”之旗悄悄豎起來。由此可見一個沒有道德作為思想支撐的王朝,一定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以持久。

這樣的道理一向由古至今都適用。把眼光放回我們現實生活的社會中,不管你處在哪個階層你都有不少憂慮。道德的缺失、文化空洞、環境污染,整個社會沒有信仰。這個社會正分為兩個部分,較小的那一部分毫無尺度地揮霍着自己手中的特權和優勢,他們的所作所為使得另一佔絕大部分的我們在整日訴斥中陷入極度的眼紅的怪圈中,我們被無奈地劃分到不平等不公正這個無形的地牢裏。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被判的無期徒刑。整個社會的道德,信仰不是僅僅靠一小部分人就可以決定的。我們每個人的個體意識程度是西晉的人們無法比擬的。而且我深信,當一個人內在的個體意識被喚醒,他所能帶來的改變,不論是內在改變還是外在改變,都是不可小視的。那麼當一羣人,一個社會的人都因為渴望享受到現代社會所帶來的權利而使自己的個體意識喚醒,所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轉變。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6

我向往古人的生活,他們的生活自由灑脱,他們的生活率性純真,永遠都不會屈服眼前的苟且和困難,而是更加重視着詩和遠方。地平線上升起的一輪初陽,象徵着中華民族對未來的無限嚮往和希望;而浩瀚星辰中掛着的一彎明月,則和那烈酒燒斷了多少詩人思念的愁腸。指點江山的鐵面帝王,更有着無限的志向,身在紅磚金瓦的宮殿之中,而心在決勝千里的戰場之上。中國人是注重精神世界的,中國人更是善於表達情感的!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五千年的朝代更迭。那些金戈鐵馬和戰火硝煙都早已經化為空氣,那些皇宮城闕和傳奇帝王也早已成為歷史。而古人們留下的精神寶藏卻是永遠存在的。它帶給後人一種力量,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這種埋在中國人的靈魂中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亙古不變的!直到今天仍然是中華民族得以繁榮富強的不竭動力。中國的詩詞歌賦是最經典的,《世説新語》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其中的每一個小故事都是一個影響我們一生的道理。文言文是精煉的,是像中國人一樣將所有的精華都鎖進了自己的內心,要如同品茶一般,一點一點向深挖掘,找到最深處的真諦。中國文化的精髓,彷彿就是在大霧中找這世間最美麗的花朵,雖然會遇到無限的困難和挑戰,但是,當你撥開層層濃霧,看到綻放的花時,內心的喜悦,和這一路來的發現,將是你最最寶貴的財富。讀書,讀古人寫下的一串串美麗文字,彷彿就是在端詳中國的文化瑰寶,彷彿就是在讀五千年來的中國。中國古人所向往和倡導的“大同世界”,更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國人要不斷努力的目標。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覺得以下面得一個故事足以概括: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先人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詮釋了這句話的完美含義:子路,春秋末代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是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度日,有一次,年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都沒有,子路翻山越嶺到親戚家借了一點米,滿足了父母的要求,鄰居們都誇子路是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果然,他也成為了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子路的孝道何不是啟發到了我們所有人,我們從父輩那裏得到“勇敢、理智、仁愛、善良”等這些人類精神中最美好的品質。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給自己生命和優良品德的父母,再傳給自己的下一代。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許,就是感恩,就是傳承。

中國,一個古老又神祕的國度,她歷史悠長,她飽經風霜,她用我們腳下的土地哺育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女。我們總是從先人的腳印中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我們總是從先人的錯誤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尋華夏起源,探文化精髓,在一條條阡陌中,尋古代韻味,在一支支花朵中,品文化之美。文人墨客,筆下的行雲流水,優美詩篇;遊俠浪子,劍尖的俠肝義膽,鐵骨柔腸;英雄豪傑,麾下的千軍萬馬,刀光劍影;龍袍加身,頭頂的無上冠冕,萬里江山!中國的文化,一代代的傳承,中國的騰飛,一代代的希望!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7

《世説新語》是南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説,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的(--)世説新語讀後感。此中,我感覺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陳説出一個個發人尋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説"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以及他開打趣説:"你總是説…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説:"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説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説"艾,艾",但以及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而已。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悦以及簡文帝。顧悦以及簡文帝同歲,但顧悦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悦回答説:"水楊的資質,臨近秋天就殘落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説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説:"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天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太陽光,愈來愈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以及神志,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以及"活偕老學偕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沒關係礙他富有智慧以及哲理的表達:每一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打趣,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高深的道理説到透徹,又恰如其分;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説得不平凡,説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説新語》:"讀其語言,晉人臉孔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覆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説,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8

王徽之居山陰,夜大雪,眼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寺》。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世説新語·任誕》

王徽之因興而行,又因興而返,不為目的所羈絆,好似那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灑脱。

徽之曰:“我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古人所説“不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實質的,是人們所想達到無法理解了。的,可這個東西在王徽之眼裏還不及那突發的詩興來得重要。因興而去,興盡而歸,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這件事若是安排在趕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門前的大前提下,這就讓世俗裏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麼放在現代呢?在“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裏,整天忙着掙錢的人們是不會白費力氣做這件毫無實質收穫的事。制定一個目標,為達到目標而努力,不達目的善不罷休,這就是現今以物質至上的觀點。但我們換個角度看,效率、結果固然重要,可我們真正獲得的東西是從過程中得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歡笑,有哭泣,有感動,有無奈,也許過程是漫長的,但我們樂在其中,品味了苦盡甘來,比起最後那個乾巴巴的目的,這個過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較於王徽之那個時代,現今社會要複雜得多。金錢、權利、地位、榮譽,人們追求地更多,同時所羈絆的東西也會更多。人們被這些東西綁起來了,只能縮手縮腳的活於世中。

再説説如我一樣的學生吧,對一個窮書生,一個身無長物的學生來説,學習本該是一件單純的事情,可有哪個學生會為了學習而學習呢?種種外界因素讓我們的身心疲憊不堪,只為得到那一紙成績單,可真正學到的又有多少東西呢?

學習變得不再單純,強烈的目的性,它早已變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隻待宰的羔羊,每個人都可以給它來上那麼一下。

中國的高考制度,在家長,老師,學校“齊心協力”下,成功的把學習死死的綁在了那單調的阿拉伯數字上。學習不再是我們自己的了,他變得似乎與每個人都有關聯,老師、家長的期望,學校的升學率,這些都與我們的學習緊緊相連。在我們身上揹負得越多,最後的目的也就越重要,這就像是層層的堡壘,我們被它困住了。

那麼何時我們的心靈與肉體才能得到釋放?其實答案可以是:隨時。我們雖不能改變社會現狀,但生活與學習的心境是由自己支配的。只要我們能夠做到自我解放,在過程中獲得自己的快樂,那麼即使不能做到王徽之那麼灑脱,也可以讓心靈得到休憩與釋放。

有句話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得到也許不是滿足,不得到也許並非就不能滿足,是否自我感到滿足,只有自己知道。放開心扉吧,讓我們飛得更遠。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9

很慚愧,《世説新語》這本書現在才看完,由於時間關係,我一天只翻閲幾頁,中途也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換書看)。最終還是憑着自己那股倔犟勁兒堅持把它閲覽完畢,而且越看到後面越是意猶未盡呢!書中的故事分為德行、言語、政事等三十六類,每類都有若干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主要記述當時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通過寥寥數語,就能述説出一個個富有哲理的故事。

有兩個故事讓我很有感觸,不僅反覆看了幾遍,還打上記號便於再次閲讀。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黃門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起去拜訪謝安,子猷和子重説了很多日常瑣事,子敬只是寒暄幾句。三人走後,在座的客人問謝安:“剛才那三位賢士哪個更好?”謝安説:“小的最好。”客人問道:“憑什麼知道他最好?”謝安説:“賢德的人話少,急躁的人話多。由此推斷而知。”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語,特別跟人初次見面時,説得越多,越能讓人看明白你是什麼樣的人,會失去很多做事和交友的機會。話少才會定下來,定才會靜,靜才會生智慧,有智慧的言語別人才喜歡聽。《弟子規》裏“話説多、不如少”,《增廣賢文》裏“貴人語遲貧子話多”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另外一個故事陶侃年少時就胸懷大志,家境貧寒,和母親湛氏住在一起。範逵被舉薦為孝廉,上任途中到陶侃家投宿。當時陶侃家家徒四壁,而範逵的馬匹和隨從很多。陶侃母親對陶侃説:“你只管出去留下客人,我來想辦法招待。”母親頭髮長,於是剪下來做成兩副假髮賣掉換成幾斛米;屋內柱子砍下一半做材火;草蓆鍘碎了做草料餵馬。最終擺上了精緻的飯食,大家都不缺乏好的招待。範逵被盛情款待甚感愧疚。最後範逵到了洛陽盛讚陶侃,於是陶侃名聲大噪,後來被推薦為孝廉。這個故事名字叫“截髮延賓”,雖以前在學堂給孩子們講過,這次閲讀又被打動。陶侃有一位賢惠善良的母親,對陶侃的教育影響深遠。楊晫説:他可不是普通的人。楊晫對陶侃的評價是“堅固貞正,足以幹事”。這個點評很準確,因為當時清談流行,身居高位的都是手拿羽扇言談玄遠的名士。而陶侃是個寒族,不喜歡誇誇其談,喜歡做實事。隨後而來的天下大亂,終於讓名士們靠邊站,讓他這個實幹家揚名天下。“實幹家揚名天下”七個大字讓我為之動容,我身邊的老師們在智博老師的帶領下不就是這樣嗎?少説話,就是一個字“幹”。學堂老師們和孩子們所具備的素質可能再高明的教授也教不出來的,而是來自《弟子規》在生活中的力行。

《世説新語》中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而且每個故事都通俗易懂、意藴深刻,大家可以多閲讀,日積月累,不僅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智慧,還可以從中找到共鳴的聲音,比如“實幹家揚名天下”激發了我的鬥志......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10

劉墉的《世説新語2》之教育祕笈,在我的閒暇空餘終於讀完了,但久久地讓我回味其間。娓娓道來的教育祕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亦頗有感慨。“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牀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一點沒錯,就拿我女兒來説,看似動作很慢,起牀時叫來喊去的,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説起來讓人又另一種看她的眼光。她學了法語後,瞭解了一些法國風情,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趟日本,就會告訴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這就是“新新人類”。當然,書中談到的很多的觀點,我都很贊同。我自己也是教師,但隨着孩子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好像自己的教育方法越來越侷限了,方式越來越單一了,因此,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成敗,於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來尋求適合我孩子的教育方式。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中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設想和規矩,於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台,當然或許是某個衡量的標準,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我們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常認為學校老師如何如何,卻沒有問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總是以為,孩子到學校就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卻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個體成長的空間是極其重要的,能夠暴漏出他內心深處最底層的東西。

現在我教育的觀點在逐漸改變,教育的方式在逐漸改變,我發現孩子又願意與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樂告訴我,我欣喜萬分,這是對家長的信任。——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極其讚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澱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台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歎。文中又談到來太原發生的事,讓我這個太原人引以自豪,儘自己的能力為別人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也是造福子孫後代。我想到了原來的一位年輕的同事,曾幫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讀書,幾次輾轉去山區看望那些孩子,那麼,她的這份愛心,必然會影響到她的孩子,也會成為有愛心的人。教育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時也充滿了魅力。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生理和心理),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鬆,一種和諧,要啟發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把思想變成視野,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前行目標,無論如何,只要不斷堅持,總有實現自我的一天!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11

在前面幾次《世説新語》閲讀任務中,我摘錄了不少有關王戎的片段,而後發現了王戎身上有着極大的矛盾。王戎在“德行”門、“雅量”門中出現過,也在“儉嗇”門裏佔一部分比重,任務做到後面,我又在“傷逝”、“任誕”、“排調”等門中發現他的身影。不同片段中王戎的形象各不相同,而我在網上搜索過後發現了原因。

《世説新語》是按照門類來編排的,同一門類中的文章也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以致於不瞭解歷史背景的人容易在閲讀時混淆,王戎的形象自相矛盾也是這一原因導致的。細讀後我發現,雅量中出場的王戎幾乎都在他年幼時。這也給了我一個啟發,評價王戎不能僅根據事例,還應根據當時的時間來評價。

王戎在步入仕途之前,是淡定曠達、才智超羣的雅士。虎嘯震地,百姓皆倒,他巍然不動;與人出遊,李樹多子折枝,便知“此必苦李”。他在“雅量”門當中可謂是代表人物。這樣的他,常與阮籍等同遊竹林,成為“竹林七賢”之一。顯然,這竹林七賢不是誰都能成為的,那麼王戎能與阮籍、嵇康相提並論,足見他的談吐舉止。

其父去世,王戎收到不少錢財,但他概不接受,雖不排除家底豐厚的原因,但光是這點就足以讓人欽佩。而他遭遇喪事,表現更是令人感動,“德行”門中有描寫:“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濬衝必不免滅性之譏。”“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王戎死孝。”他的悲傷一度讓皇帝擔憂。而這種極度悲傷,也反映了魏晉時期士人的真情。

在步入仕途之後,王戎在追名逐利中一點點迷失自我。他自己也有所察覺,經黃公酒壚下過,他發出“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的感慨。他歎自己,歎物是人非,歎時間流逝。嵇康的去世是因為其言行主張與朝廷不同,而王戎是朝廷上官,兩人均是竹林七賢,日後的境遇卻大相徑庭,難怪王戎感歎。他的利慾薰心、自私自利,使他無法成為當年在竹林暢遊的雅士。

同時,王戎的儉嗇眾所周知。王家家世顯赫,王戎則為朝廷重臣,錢財無數,但他卻在月夜中與妻子算賬,送給侄子的單衣第二天便向其要回,對女婿借的錢時刻掛念,直到歸還才喜笑顏開,這與他年輕時的雅量全然不同,與清高的名士形象相悖。

而形成王戎這矛盾的形象,與其家庭和自身脱不了關係。他生在琅琊王氏這一大家族,從小受家裏人的薰陶,踏上仕途不足為奇。一次竹林雅會,王戎遲到,阮籍開玩笑稱王戎為“俗物”,雖是玩笑,但細想來,也不無道理。王戎強烈的功利心使得他與阮、嵇二人註定分道揚鑣。

另外,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是王戎性格改變的要素之一,在官場的追名逐利中,王戎慢慢自我沉淪,匯入政治上的較量中,性格改變,實是意料之中。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12

記得初中時學過一篇文章——《周處》,是《世説新語》裏的一章。作者劉義慶在文章裏描述了一個為鄉里人所厭惡痛恨的人——周處,此人無惡不作,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百姓恨不得去其皮、食其肉方解心頭之恨,而周處殺蛟刺虎之後意識到自己從前所犯民憤,立意改之,最後終為“忠臣孝子”的故事。古云:“朝聞夕死,其死可矣”,周處最後改過自新,可見人的行為是可以後天改變的,同時也證明後天的經歷和思過足以讓人面目一新。從那以後,自覺《世説新語》一書雖傳奇異志,但卻教育人的意義重大,總想一天買來閲讀,至少可以為自己的成長有所裨益。

幾個月前,偶在小街攤上看到此書,雖包裝不算精美,倒也落落大方,隨掏錢買下。此時之意,已不是自發向上,沽名釣譽之嫌,而是覺得此書經典,故裝一素雅;二來意覺女兒以大,為之所用,亦可助其發展;另女兒亦在學習古文期間,可以以此作為女兒的課外讀物,曾其對古文的認識和理解。然來買回家之後,女兒卻並不感興趣,只好自己在閒暇之隙,偶爾翻看,殊不知,我越看越着迷,其博大精深,誨人之意如滔滔江河,不增間斷,我亦為之所歎服。

幾天來,我閲讀背誦了其德行篇之幾章,頓覺古人之偉大明智,讓現今吾輩不敢進出其左右,是吾輩所學之典範。有其文觀之,以下皆為我所認識,認識膚淺,有待商榷:

一、德不在多,在精、純。如“周子居常曰:‘吾時月不見黃書度,則吝嗇之心復生矣’。”“季元禮嘗歎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寥寥數語,則把黃叔度、荀淑、鍾皓之德躍然紙上,讓我們遐想連篇,從側面反襯本是行文的一大手法,《世説新語》此法用的是淋漓盡致,讓人佩服。

二、德不在深,在情。如:“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為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短短句句話,把人間至情寫在紙上卻如寫在人的心裏。

三、德不在廣,在真。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俗話説,人以羣分,物以類聚,管寧用真性情去識別好友,不願與庸俗物慾之輩合流同污,怎一”真“字了得!

總之,自己正在探索摸索之中,希冀能從中學到古人的至德至義,把其中的深刻含義應用於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之中,並能承擔的起至高師德之重任,為自己的學生微盡綿薄之力,也算與己與彼大功一件,不枉枉自為師一場。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13

原文:《世説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評:本文主要講了管寧與華歆絕交的事情。而絕交的理由,作者只選了兩件事來闡述。一件事是見“片金”的不同態度,另一件事是讀書時見“乘軒冕過門者”的不同態度。這兩件都是發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絕交是大事,可見寫作的手法是“以小見大”。一般人關注一般事,對大事由於種種原因,一般人是不願“真誠”關注的。所以在中國,關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關注大事那是“發牢騷”,不足一論的。因而寫文章,最好是“以小見大”,方有“立足”之地。

文意評: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淺顯,比較好理解。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因為這兩件小事而絕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説管寧自己也有“問題”。但站在過去的生產能力下,華歆的經濟頭腦與學習動機是值得管寧與之“分道揚鑣”的。

古代為什麼強調對人道德素養的要求以及重視對人道德的評價?這主要與當時的社會生產能力、個人生產能力有密切的關係。社會生產能力越低下,越強調人集聚進行生產的重要性;個人生產能力低下也會對人與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賴性。無論人集聚,還是人與人合作,都對人的忠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沒有對他人的誠信、對合作組織的忠誠,那合作不能繼續,組織也會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讓別人信服,才能領導、管理大家。所以社會需要用“道德”來評價個人,個人也才能憑藉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為國家的人才,組織、領導大家。這就是古代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道德的養成是需要個人追求的,個人的積極性影響了個人道德的水平。

管寧在學習的時候,看到華歆道德養成的個人動機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受到不好的影響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寧的價值選擇中,要失去較高的道德水平,那寧願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時候,管寧肯定是會與華歆絕交的!

現代社會生產能力、個人生產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從這個方面看,有些人就放棄追求“道德修養”了。但現代生活的組織化卻在不斷加強,如各種各樣的單位、企業、協會等機構,讓每個人都同時加入了好幾個“組織”,人一生下來就同時加入了好幾個組織,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國家——公民、加入企業——被保險人等。而組織化的基本素養也是“道德”。所以現代人學習“管寧與華歆”的故事,也是必要的!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14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過無數的風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上的百花齊放,兩漢時的獨尊儒術,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明朝的抗倭、復台……都是這條長河中的河道,而三國兩晉南北朝,雖不如西漢的沉穩端莊,唐宋的燦爛輝煌,兩岸卻是風擺翠竹,花香鳥語,清綺瑰麗。、

三國兩晉南北朝,它的開始是“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的悲壯,結束是《玉樹後庭花》的紙醉金迷。中間流淌着的,凝結在《世説新語》中。它是一本記錄士人言行的小品,裏面一共有三十六章,記錄着當時名士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本書的字裏行間,瀰漫着灑脱不羈的“魏晉風度”。

《世説新語》中有一段很能體現魏晉風度的記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間共故,王日:“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徽之在晚上下雪時醒過來,想起了朋友戴逵。他沒有考慮時間和天氣,僅僅因為想見就去拜訪,整整走了一晚上,到了門前,沒有見戴安道就離開了。他沒有考慮來時花了那麼多時間,卻僅僅因為沒有興致而離開。這是何等的隨意灑脱!

魏晉時這種隨意灑脱的代表非竹林七賢莫屬。竹林七賢分別是山濤、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嵇康、阮籍。他們經常在竹林裏吟詩作賦,嵇康撫琴,阮咸彈琵琶,悠閒快樂,與世無爭。但這只是表象,他們大多都有很高的政治抱負。如阮籍的《詠懷。三十九》“壯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驅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場。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垂聲謝後世,氣節故有常。”從此可以看出,阮籍的理想是征戰南北,立下赫赫戰功,為國家開疆闢土,創建輝煌事業。但是他的父親阮禹是“建安七子”之一,深受曹操的知遇之恩,而當時掌實權的是司馬家族,並不久後就被篡位了。所以,連國家都沒有了,又何談“報國”?況且,從曹魏以來,對知識分子的迫害十分嚴重,禰衡、孔融、陸機、陸雲等人相繼被殺,知識分子只要説錯一句話,都有可能面臨殺身之禍。在這種壓力下,這些人只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借酒澆愁,狂放的外表下,隱藏着對理想不能實現,連年戰亂、政治傾軋的痛苦與掙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鳴彈琴”、“徘徊將何見,優思獨傷心”就是他內心壯志難酬的悲傷。

透過《世説新語》,我們可以看到魏晉士人傲然立世的風骨下,深深的糾結與無奈,所以才有了那一句“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一段段特立獨行的故事背面,瀟灑飄逸的顏容下,是中國歷史獨一無二的華麗到眩目,悲涼到徹骨的樂章。

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15

一切跌宕起伏、波瀾不驚的情感並不新鮮,在此之前早就發生過。可是當那些改變無情地到來時,這種感情又會佔據我們的整個心靈,讓我們歡笑;但更多的是讓我們流淚,讓我們苦苦掙扎着驚慌叫喊,尤其是在改變剛來臨之際、面對着失去一些曾經擁有的東西的時候。

《世説新語》這本書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觸動我心絃的是“傷逝篇”(二)“王睿衝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主要描寫了一段王戎的話:王戎擔任尚書令,乘馬車經過黃公酒家時,他回頭對車後的客人説:“我當初與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這家酒店暢飲。竹林之遊,我也參與末座。自從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來,我便為時勢所束縛。今天看到這家酒店雖近在眼前,卻感到遙遠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看了這段話,多愁善感的我竟覺得心酸起來,但顯現在我腦海中的,不是那家酒店,而是承載着我過去的母校……

我的母校,我只能離開你的懷抱,遠遠望着你,在白晝裏生機勃勃的樣子,永夜裏寧靜無聲的空寂;我的朋友們,原諒我只能向你們告別,時而微笑又或是含淚望着明月思念,在將要啟程的人生路的火車站看着你們登上其他屬於自己的列車,又或是看見誰還在人海中穿梭於世間的迷茫……如今,這是時光容許我作出的唯一選擇。

每次放學回家都能經過我昔日的母校。車開過的剎那,也有和王戎一樣的看着黃公酒家相似的感覺:看似近在眼前,又宛若遠在天邊。我觸不到她,學習生活過於忙碌,以至於我幾乎沒有機會也沒有理由再回到那裏看一看。唯一的理由是這份思念,但又有誰真正明白我這份複雜的感情,比起我的未來和學業,她在人們眼中實在太渺小,太不堪一擊。歲月改變了許多,從我的身心到這整個世界,一個都不放過。就像那些校園裏的風景,少了我和我的朋友,這些風景還是風景,但畢竟少了我們,畢竟還是變了。因為這些改變,我與我的母校,“遙遠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我的朋友們沒有像古代的嵇叔夜和阮嗣宗一樣離開這個世界,我們依然無法相見。然而我們無法穿越平庸歲月的塵埃,回到過去重拾快樂,哪怕古代作為尚書令的王戎也一樣。可是”時光的美麗正在於它的不可回溯“,這一切的一切,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個個獨一無二的我們。

正是因為改變,因為失去的痛苦,才造就了我們的堅強,我們成長的點點滴滴;才讓我們學會了珍惜,才讓我們學會了做人,才給了我們充實多彩的一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zy0m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