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發現孩子》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發現孩子》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發現孩子》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發現孩子》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發現孩子》讀後感1

《發現孩子》是我在這套書裏看的第一本書,所以對書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兒童教育理論格外深刻。書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種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瞭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祕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與個性自然發展。她還利用第一手觀察資料和兒童之家的實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發展的規律。

再想想我們所身處的教育制度與教育環境,我們並沒有提高一個好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我們並沒有根據兒童發展的規律去制定相關的教育理論與方法,而是根據大人的意願,用自以為是的方法來解釋孩子的行為,用自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有些家長抱着不要輸在起跑線的觀點,從小就開始為孩子制定一個所謂培養成材的計劃,他們想方設法安排孩子參加各種早教班或者各種興趣學習班,提早給孩子進行語言、數學或其他能力的培訓,而未考慮過他們的孩子在身體及心理上是否足夠成熟去進入早教班,從未考慮過他們的孩子是否願意或者有潛力參加那些興趣學習班。

相反,這些行為更多的是出於他們的一廂情願,或者是對他們未實現的理想寄託在他們的孩子身上,而從未考慮到孩子的發展需要。而在這樣違反孩子身心發展需要的情況下,家長的這種行為甚至影響孩子日後智能和道德精神發展。

我們的孩子總是被力量比他強大的多的大人壓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一些所謂的教育活動,都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説暴力式的方法,以此來強迫孩子來適應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發現孩子》讓我明白,這種方式等於否定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這對於孩子來説是絕對不公平的,甚至是對孩子人格的一種毀滅。我們似乎很少想過孩子實際上是一個有別於大人的獨立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們所應具有的特別需要。孩子其實總是期待有人能夠聽聽他們的意見,但他們弱小的心靈卻總是碰壁,受傷。久而久之,孩子變得順從,而有時是另外一個極端叛逆。

而這些,我們大人總是歸錯於孩子,從不檢討自己的行為。曾經有個外國教授在中國的高校演講,當演講結束後,外國教授的一番話很是發人深省,他説:我覺得很困惑,為什麼沒有學生對我的觀點提出質疑,為什麼當我提問時沒有人回答,為什麼我演講結束後問大家有什麼問題時大家都鴉雀無聲。也許是我們的教育已經把孩子的個性都磨滅掉了,他們已經習慣於成為服從的羣體,因為大人們很少顧及他們的意見,甚至認為對他們的質疑是挑戰他們的權威。

所以,不當的教育行為會使我們成為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發展的人,因為,我們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們既是母親又是老師。因此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第一步決不是針對兒童,而應針對我們自己。老師不應再集威嚴權利於一身,應轉而以謙和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夠,孩子可能就不能順利地發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的創造力無法發揮。還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話,我們教育的任務是,創造合適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

《發現孩子》讀後感2

兒童,孩子,幼兒,看到這幾個字眼時,我們常常會聯想到他們往往是需要被照顧、被包容、被保護的對象,但其實並不然。孩子“真實的一面”應該是怎樣的呢?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我們又如何做好一個幼兒教育者呢?在讀完蒙台梭利的《發現孩子》這本書後,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瑪利亞·蒙台梭利,出生於意大利的安科納地區,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創辦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於其在幼兒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發現孩子》這本書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她描述了兒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發和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

她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着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這應該就是孩子“真實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時候作為成人的我們,常常會忽視幼兒的生命力,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為是任性的表現,其實孩子一點也不任性,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瞭解還不夠罷了。

在本書“對兒童的家庭教育”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實施之前,都要先觀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的試驗才能總結出來。在這章的後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寫了真實案例,在一些言傳身教中,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有些大人的行為極有可能給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賦帶來負面的影響。在與兒童的溝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行為,並設法瞭解孩子的活動目的。走進幼兒內心,善於觀察發現孩子的真正需要,給予孩子充滿愛的關懷。

其實,作為教師的我們常常也會找不到作為教育者與兒童內在發展的平衡點。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師並不是幼兒成長中的領導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我們必須遵循這樣一條原則:應儘可能地把一切留給自然,才能為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於其身體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自由還要求我們教育者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蹟。自由的原則並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導我們從幻想進入現實,指導我們積極有效地照顧兒童的原則。

如果教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師能夠把自己的所學暫時放置-邊能謙虛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導當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師懂得耐心等待,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

《發現孩子》這本書帶我真正地瞭解到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學之道的老師,才更懂得用比強迫壓制更有效的辦法來陪伴孩子,毫無疑問,這有賴於隨時的觀察以及持續的付出努力。

《發現孩子》讀後感3

《發現孩子》這本書介紹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讓我知道了更多瞭解孩子、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觀念裏,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做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這本書讓我瞭解更多的兒童特性,懂得怎樣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對學習充滿熱情,積極努力地去學習,下面摘錄一些讓我受益的觀念。

“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為他們上學做準備,而是為了他們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證孩子的安全,建立一個保護孩子的環境很重要。有時候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為是任性的表現,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有些時候孩子並不是任性,只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瞭解還不夠罷了。大人的行為極有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孩子的模仿力很強,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蒙台梭利主張“大人絕不應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導孩子時,總會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這是不對的。對孩子的行為活動、舉止,成人都不應過多去幹預,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為孩子不聽指揮、吵鬧而訓斥孩子,不讓孩子和我們在一起時,這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讓大人覺得歡心舒適的事對孩子也照着做準不會錯,這樣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們必須儘可能的把一切留給自然,讓孩子自己選擇,才能為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於他們身心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我們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發現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蹟,儘量放開手讓孩子自由探索。

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孩子的自由並對孩子有信心,孩子越專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師需要的是引領開發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識灌輸給孩子。真正理解教學的道理比強制孩子學習更有效,更能引導孩子全面發展,以上是我的收穫,感謝大家的閲讀。

《發現孩子》讀後感4

我有幸閲讀了《發現孩子》這本書,作為雙重角色——教師、媽媽的我受益匪淺。

對孩子,作為老師或家長,我們要做的首先是細心地發現和培養孩子的潛質與特長,給他們創造充分的條件,提供適宜的土壤,使他們能夠成為一個人、一個最好的“自己”。如我班有個女孩,很有才氣,只是有些膽小、不自信,站起來回答問題或讀課文時,聲音極小,説話就臉紅。為了讓她有信心,根據她愛唱歌的特點,在一天上午,我對她説:“老師知道你很喜歡唱歌,能表演給大家看嗎?”她靦腆地看着我,不表態。我用充滿信任的語氣對她説:“你的聲音最好聽了,我們都很想聽呢。”她點點頭。放學的時候,我請她上台來,她聲音雖然還是小,臉紅紅的,但她認真地去唱歌,我藉機表揚了她,並讓同學們為她鼓掌,從此她變得大膽自信多了。

關注孩子的成長時,作者總結的“精神上的力量”,不僅僅指你會欣賞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範,給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這一點我深有同感。作為老師,因為你就是學生的一本教科書,你的形象始終給孩子提供着最貼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為和精神情緒,以及你的人格品質,這些都構成了一種豐厚的精神內容,會不知不覺地成為無處不在的暗示教育,成為孩子的課本,孩子們時時刻刻在閲讀着我們,當他們越長越大時,他們的閲讀能力和參照能力就越強,所以孩子時刻注視着我們,你是什麼,要比你説什麼更有力量。

讀了這本書,我更加意識到: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孩子的成長是誰也無法代替的,我們要想辦法激活孩子的內因,張揚其個性,促使其發展。因為所有的教育資源中,孩子是第一位的。在關注孩子的成長中,要有形象可感的語言,人格魅力的感化,教育情境的薰陶,心靈之間的交流,彈鋼琴般的點撥,使孩子健康成長,使教育行之有效。老師們,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孩子們的祕密,那麼最終,每個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發現孩子》讀後感5

最近我閲讀了《發現孩子》這本書後,對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瞭解。本書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書揭示瞭如何培養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精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為此她一直致力於打破已有的教育傳統,去尋求瞭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書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為他們上學作準備,而是為了他們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書中提到任何一項教育制度的推行,絕對必須先從建立一個能夠保護孩子的環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於成人,也終於成人,這就是生命的歷程。只有孩子生活領域中所經歷的愛,才是人類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種自我犧牲、無怨無悔的奉獻之愛。

有時候,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為是任性的表現,其實孩子一點也不任性,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瞭解還不夠罷了。大人的行為極有可能給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賦帶來負面的影響。

蒙特梭利主張:“大人絕不應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幫助孩子做手腳運動時,明顯是將大人的動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這是一個普遍的錯誤,應對他們的行為不加干預讓孩子依照自己的稟性去工作、活動。教育者的'首要素任應是去觀察孩子的人格,並對之予以尊重,當因為怕孩子吵鬧而不讓孩子和我們在一起時,我們就表現出對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裏,讓大人覺得歡心舒適的事對孩子的也照着做準不會錯。

我們必須遵循這樣一條原則:應儘可能地把一切留給自然,才能為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於其身體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自由還要求我們教育者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蹟。自由的原則並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導我們從幻想進入現實,指導我們積極有效地照顧兒童的原則。

如果教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師能夠把他的所學暫時放置一邊能謙虛一些不把他的指導當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師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

孩子越專心就越能從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發自內心地遵守紀律。要達到專心的地步,需要經歷三個不同的步驟:準備期,有具體目標的工作和能讓孩子的內在發展得到滿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個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沒辦法專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蒙特梭利教育體系的基本方針,在於利用各種不同的感官教具喚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領、開發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識灌輸給孩子。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學之道的老師,才更懂得用比強迫壓制更有效的辦法來引導孩子走入正軌毫無疑問,這有賴於隨時的觀察以及持續的付出努力!

《發現孩子》讀後感6

《發現孩子》這本書是蒙台梭利教育觀念的一個很好的介紹,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在本書中,她描述了兒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發和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

我看完這本書後對之中的一章“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頗受感觸。文中説孩子的活動過程可用個曲線圖來表示。在紙上畫一條平行線,表示孩子在處於休息狀態,平行線以上表示有紀律的活動,平行線以下代表隨意亂玩、沒有規律的活動,而曲線的方向則表示時間的長短。兒童之家做過這樣的實驗,當孩子進入教室後,通常先安靜一會,接着才開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線是先往上,畫到代表有規律的活動部分。

然後孩子玩累了,活動開始變得有點混亂,這時候曲線會畫到平行線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接下來,孩子會換一項新的活動,曲線圖又會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動規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時又會跌倒平行線以下。

所以在活動中如果老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師能夠把他的所學暫時放置一邊;如果老師能謙虛一些,不把他的指導當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師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老師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處尚未被發現的潛能時,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現在的大班孩子對自主性遊戲非常感興趣,但往往一腔熱情堅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興致,當對自己選擇的活動不再感興趣,就會跟同伴鬥嘴或去逗弄坐在旁邊的同伴,想着換一項活動,當他對每一項活動又失去興趣時就會到處亂走,或者煩躁地來到老師身邊,有的孩子還會獨處不再參與活動。如果老師也能以上述説的方法對孩子進行仔細地觀察、分析,不急於對孩子加以指導,強加給孩子一些規則,那麼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一定能找到適合他活動的內容。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儘可能地依據孩子的天性來讓他有發展的可能,這樣,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發現孩子》讀後感7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可為什麼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經久不衰,風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樣獨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開蒙台梭利的《發現孩子》,又有了新的體會。蒙台梭利關注兒童、欣賞兒童、培養兒童,首創“兒童之家”,系統進行教育實驗,不愧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教育家”。她認為“天性的全部祕密就在於孩子的心靈”。在本書中,她努力尋求瞭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瞭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過蒙台梭利系統的的教育實驗,產生了驚人的變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而今,我們的學校教育對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麼他們的發展水平是不是應當遠遠超出他們呢?可實際情況呢,制度與應試的枷鎖、個性與情感的忽視、實踐與創新的缺失、重認知輕情感、重精英輕大眾……現實問題深深困擾着我們,我們的教育應該怎樣達到最優化?

班級授課制下,幾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級裏的四五十個孩子的教育教學,要求孩子們遵守相同的制度,學習相同的課程,接受相同的測試。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調皮頑劣,可謂是個性迥異。在相同教學模式下的每個班級裏,每個老師也都可以毫不猶豫地説出幾個耳熟能詳的後進學生名單,然後從各個側面剖析其種種行為和表現,以及給教師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記得剛剛工作的幾年,為了讓孩子服從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要求,我常常會利用老師的“權利”,重複着“我是為你好”的論調,對屢次犯錯的小朋友,時而苦口婆心式的説教,時而狂風驟雨式的批評,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們表現得守紀律,但效果卻不明顯。自己筋疲力盡,孩子卻依舊老調重彈。一次,老師不在,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自由散漫讓我大為吃驚。和兩個男孩交流,終於弄清了為什麼老師在時他們會温文爾雅,老師不在時就會“大鬧天宮”的原因。他們認為,要守紀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不守紀律老師要批評的。”看來,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規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靈,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還會失去與孩子交流親近的機會。這,一定不是我們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因為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或希望獎勵才去做。我們更應該努力探索智慧的藝術的教育方式。當孩子言行出現偏頗時,觀察、理解、引導和幫助他們,而不是再以建議、勸告、命令和質疑等方式橫加干涉。

蒙台梭利認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所以,我們必須從長遠考慮,轉變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由關注知識轉變為關注孩子情感、品行發展,為孩子一生的成長奠基,為孩子的未來生活做準備。而不是隻看到眼前,只關注學習效果和外在表現。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尊重與平等的方式,像引導成人那樣,盡力通過內在指引來征服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需要,採用適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級孩子情緒變化大,老師可以將教育內容滲透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中,再加上藝術化的教育方式,力求達到教育的最優化。“親其師,信其道”,當孩子認為老師很在意自己的時候,他們的行為上會更加努力。愛和教育是孩子成長必要的“養料”。

蒙台梭利還認為“如果身體上的關懷能令一個孩子享受到身體健康帶來的快樂,那麼智慧和道德上的關懷就能將其引領到更高層面上的精神快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但要像親人一樣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更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世界。傾聽他們的想法,瞭解他們的需要,認同他們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時,教育者應當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不斷探索引領孩子智慧成長和道德養成的策略。精心設計各種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活動中矯正他們的各種不良習慣,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

相信只要我們教育者善於去發現孩子們的“祕密”,那麼最終,每一個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發現孩子》讀後感8

蒙台梭利創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當代幼兒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以孩子為中心,批評成人自以為是做法,呼籲成人尊重孩子,讓孩子自由的成長,不能剝奪孩子做事的權利。認為成人一切阻礙孩子發展的行為都是犯罪,孩子的權利應有法律的保護。蒙氏教育早期智力開發,她認為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夠決定孩子的一生。

因此強調成人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瞭解孩子的需要,通過滿足孩子的需要促進他們的健康快樂塑造自己的獨立個性。寒假期間我閲讀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書》中的《發現孩子》部分,雖然閲讀了兩遍,但是覺得自己並沒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諦,下面我就淺談我學習後獲得的一點點感受,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1、讓孩子自由的做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成人的附屬品,有着屬於他們自己的權利。然而,家長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認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比小孩好,於是強迫孩子按照他們的方式去思考、觀察、行動和創造。學校也以成人的思想方式為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認為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制度,往往卻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麼,使孩子成為最無辜的受害者。

一個在受成人約束和限制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無法得到滿足的。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發展。在成人的束縛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現自己的權利,也失去了真實的自己,此外還不得不去適應處處壓制他們的生活環境。而這一切在成人看來是孩子在社會上生活首先應該學會的。然而,對於孩子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而言,這是絕對不公平的。因此,成人應該尊重孩子自由選擇做什麼,怎麼做的權利,讓孩子在這方面的到充分的自由。

2、尊重孩子的生命,愛護孩子

孩子的生命和心靈都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成人悉心的呵護。剛剛降臨至這個世界的孩子,他們是十分的無助和脆弱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適應這個世界。自孩子從母體出來的那個時刻開始,孩子就脱離了母體安全舒適的環境,從而進入一個非常陌生的、充滿了危險的世界。對於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的嬰幼兒而言,這樣的環境令他們非常的恐慌,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適應這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這就需要成人的幫助,盡心的呵護他們,為他們提供適合他們生存的條件。此外,還要為他們提供清潔的環境。

3、創造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

孩子在0—6歲的早期教育史非常重要的,如果在這個時間段對孩子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孩子們就有可能很好地適應這個世界,並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為世界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個適合道德環境包括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環境。這個環境能夠使得孩子收到最小的限制,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4、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的願望是簡單而平凡的,他們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雙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夠以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從孩子的各種行為表現上可以看出,他們不僅希望自己能夠模仿成人的行為習方式,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通過努力將自己“塑造成人”。這也是他們的天性和使命。成人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這也是對孩子的尊重。

《發現孩子》讀後感9

兒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會持續到生命終止時,在其他階段無法做到這一點。幼年時期獲得的感覺印象及習慣,一旦被忽略,以後永遠都無法補救。敏感的階段為以後獲得完美的品行打下了基礎,而這些品質在年齡稍大些後就很難獲得,或者説永遠都得不到了。兒童通過對世界的觀察,開始學會區分差異並歸類。

兒童具有一種使自己達到更高層次的傾向,喜歡享受更高層次的快樂。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圍環境的傾向,觀察周圍的各種事物,傾聽人類發出的各種聲音。正常的兒童會拒絕其他人提供的幫助,希望自己解決問題。

讀和寫是兒童在學校裏遇到的第一個障礙,由於肌肉的感覺在一個人的兒童時代是最為發達的一種感覺,寫字對於兒童來説十分容易。閲讀是將符號轉化為可理解的意義,這種能力要到較晚才能獲得。

在一個人的孩童時期,他的運動機制就已經確立了。六七歲兒童的手已經失去了寶貴的運動敏感期,四歲的兒童在為確立各種走動機制進行着不可抗拒的、無意識的努力。肌肉運動知覺記憶是幼兒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記憶。四歲兒童的心理髮育正好處於一個敏感期,正在經歷一個極具生命力的創造時期,到了5歲,敏感期開始消退,創造期就要結束。四歲以上的兒童會對寫字產生極大的興趣,有的從3歲半就開始學習寫字。

語言的發展開始於2—5歲這個感知覺極為發達的年齡,只有在這個年齡段,一個人才能獲得獨特的語音語調,在以後是無法獲得的。一個人在兒童時期的言語缺陷,到了成年以後就無法根除。

幼兒習慣把每一個新加入的物體都數成1。

一個人的教育需要通過自己自發的努力,在不理會他人干預的情況下得到完善。事實上,干預一項已經完成的工作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它阻斷了表達的內在驅動力。

由於身體的協調能力,兒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進行有節奏的跳躍,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覺。至少5歲的兒童才喜歡富有節奏感的運動。只有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才能理解音符的價值。

兒童的任何活動都不能以隨心所欲的方式表現出來。它必須是兒童內心希望從事的活動,對這種活動他有一種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點一點完成。這是一種賦予兒童的生活以秩序的東西,並且為兒童的成長開闢了無限的可能性。

在動作和學習慾望之間存在一種密切聯繫,動作雜亂無章的孩子不但沒有學會如何做動作,他們恰恰是那些心智沒有恰當培養,遭受精神飢餓之苦的孩子。

兒童知識的增長源於一種練習的重複,並非來自於對新東西的最初理解。同樣的練習也不能在每個年齡段都一再重複。重複應該與需要相符。

兒童0歲至2歲時,他們的吸收性心智開始發揮作用。3歲的時候,他們的運動神經開始發揮作用。

蒙台梭利的教育藝術遵循兒童生理和心理髮展規律。它的來源是感官教育,真正的核心在於對孩子心理的探索。西方特有的《聖經》文化為她的教育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教育之花在敬畏宗教的城市和鄉村盡情地開放。

蒙台梭利的教育藝術見證了人類靈魂按照真正的天性得以形成和發展,揭示了生命的祕密:天性的全部祕密就在於孩子的心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jqqeg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