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懂孩子》讀後感(通用7篇)

《讀懂孩子》讀後感(通用7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懂孩子》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懂孩子》讀後感(通用7篇)

《讀懂孩子》讀後感1

本學期我們學校統一訂發了《讀懂孩子》一書。看完之後受益匪淺。該書分三部,分別為0~6歲、6~12歲、12~18歲孩子的家長準備的。每一部都是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主題展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家長闡述孩子的成長特點和發育規律。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也是孩子的母親,讀完這本書後,我不禁在心理暗示自己一定要多傾聽孩子,多瞭解他們的近況,多與他們交流,做他們堅強的後盾,永遠的知心朋友。讀完書本,結合實際,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第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對孩子的成長起着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很多家長其實並不能夠科學地教養孩子。比如:重超前學習,輕適時教育,當看到鄰居、朋友家的孩子才兩歲就已經學會不少字,熟背幾首故事,一些家長心中就開始焦慮,擔心識字教育晚了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家裏的牆上貼上了許多看圖識字掛圖,開始一遍遍地教孩子識字。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類似"早識字"的"超前學習"、"拔苗助長"還有很多,小學低年級學高年級的內容,高年級則學初中的內容……超前學習,就真的不會輸在起跑線上了嗎?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類似"早識字"的"超前學習"誤區很多,那麼這真的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其實,起跑線應該指不同能力和品質培養的最佳期,即關鍵期。在關鍵期內,人的某種行為、技能和能力等發展最快,如果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實施相應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錯過這個年齡段,再進行教育,效果就明顯差多了。因此,有些能力不需要過早培養,不僅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反會影響其他重要能力的發展,其中最讓一些家長後悔的是導致孩子走向厭學。

第二,許多家長重智商,輕情商。這顯然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因為情商是我們幸福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包括自我控制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延遲滿足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有心理學家提出,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源於智商的高低,80%則取決於情商。如果把智力看做一種個人潛在能力的話,那麼情商則是開啟這些潛能的鑰匙。比如延遲滿足能力是孩子情商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在實際生活中,許多家長和教師都喜歡干預學生,漠視孩子的自主成長。很多家長喜歡充當孩子人生的設計師。從孩子出生,到上學,到選擇專業,到就業工作,家長都預先設計好了他的人生髮展軌跡。其實,家長為孩子設計人生道路是出於好意,以免孩子走彎路。家長總是擔心如果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肯定會犯錯的,總想着"孩子現在喜不喜歡沒有關係,等他們長大了就會明白我們的用心的"。但是不知不覺中,家長的過度干預和控制,會變成孩子發展道路的絆腳石,壓縮孩子成長空間,使得孩子沒有機會和動力自主探索和開發潛能。研究發現,當目標由自己設定而非他人強加時,孩子會更願意付出努力,動力更強。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從父母或他人的安排、變成他人期望的樣子,他們往往畏懼改變,遇到挫折時容易逃避問題、喪失目標和信心。

因此,孩子的人生屬於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自我探索,其他人是替代不了,包辦不了的。請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成長空間,多引導和陪伴,多給孩子創造嘗試的機會,讓孩子自由、健康成長,走出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所以,瞭解了孩子的很多成長規律,我們就能解釋一些他們離經叛道的行為並不是一下子就冒出來的,而是長期自主發展被抑制的結果,這是值得我們每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讀懂孩子》讀後感2

在學校未發此書之前,我手邊就有一本《讀懂孩子》(0-6歲),看完之後,作為有兩個這個階段孩子的母親,給了我很很好的指導和借鑑作用,我認為本書提供了全面系統、具有很強操作性的育兒方法,很多案例和處理方法都是值得我們家長學習的。

後來,根據學段,教育局又配發了《讀懂孩子》(12-18歲),讓我倍感興趣,作為此階段的教育工作者,閲讀此書更有助於掌握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的變化,從而更好的把孩子培養成會學習、愛學習、心理健康、品格良好的中學生。於是空閒時會經常閲讀。

據瞭解,很多知名人士對此書作了高度評價,《讀懂孩子》如同人的使用説明書,是家長的人生必修課;閲讀本書,如同聆聽眾多心理學家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娓娓道來",讓家長朋友們更瞭解自己的孩子、"讀懂"自己的孩子。該書有別於以往眾多的家庭教育書籍,它不是某一個專家的育兒經驗。單一的經驗往往具有偶然性,教育一個孩子的個別成功經驗常常難以被千千萬萬個家長所複製,只有遵循兒童成長普遍規律的教育才有真正的生命力和可遷移性;偉大的教育源於點滴的生話,成長的煩惱需要科學對待。本書以常難得地採用了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的表達方式,指導家長解決孩子不同階段的成長問題。

實事證明了,邊教授撰寫的此書受到了眾多不同社會層次的青睞,也因閲讀此書而受益,其中也包括我。

《讀懂孩子》這本書,從教師和家長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關鍵和癥結所在,對如何調節親子關係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如何調劑師生關係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借鑑作用。只要我們教師肯有效地進行角色轉換,抱着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的信念,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拉近師生關係,切實地更新育人觀念,努力提高自己育人的水平,那麼我們培養出來的中學生一定是品格高尚,人格健全,有思想、有能力的複合性人才,這樣我們不妄社會給我們的譽稱。

《讀懂孩子》讀後感3

無意間發現了這本書,名字叫《讀懂孩子》。看完之後,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內容讓我感觸很深,發現值得學習的東西也很多!

我覺得這些故事都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們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從中,我感受到了擁有自己對幼兒的理解是多麼的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會去調整自己的心態,用理性的觀點看待事件,適當地放鬆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樣去調整自己,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教師要學會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態進行教育。

書中説到:“教師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滿愛心的去思考問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孩子,但不管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當中的每一個孩子都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得到關愛!

面對任何一個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甚至是終身的損傷!”教師繼續學習不僅能提高自身的修養,還能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好處,繼續學習,將會終身受益。

以前總感覺思考和撰寫是痛苦的、孤獨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這種感覺變了,當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開朗時,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樂呀,才突然發覺思索着讓人充實、快樂、自信。

同時我也終於明白了寫讀後感的良苦用心。其實要求老師寫讀後感並不是為了教師們讀書,而是要讓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因為讀而不思是寫不出感想來的,更不可能從中獲得提高。只有經過認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收穫。

《讀懂孩子》讀後感4

暑期學校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名字叫《讀懂孩子》。

看完之後,其中的很多故事讓我感觸很深,發現值得學習的東西也很多!

我覺得這些故事都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從中,我感受到了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對教師來説是多麼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會去調整自己的心態,享受生活,適當地放鬆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

“遇到困難,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書中説到:“教師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充滿愛心的去思考問題。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孩子,但不管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當中的每一個孩子都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得到關愛!面對任何一個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甚至是終身的損傷!”教師讀書學習不僅能提高自身的修養,還能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好處,一本好書將會終身受益。

以前總感覺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獨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這種感覺變了,當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開朗時,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樂呀,才突然發覺思索着讓人充實、快樂、自信。同時我明白了學校要求教師寫讀後感的良苦用心。

其實要求老師寫讀後感並不是為了教師們讀書,而是要讓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因為讀而不思是寫不出感想來的,更不可能從中獲得提高。只有經過認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讓我“想説話”、“有話可説”,也希望我能不負重望真正變得“會説話”。使我的教學生涯變得更幸福。

《讀懂孩子》讀後感5

《讀懂孩子》這本書,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中,我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學會去調整自己的心態,享受生活,適當地放鬆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

怎樣去調整自己,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們打開所有的感官,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閒暇,那平素裏再平凡的點點滴滴,只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都有無限風光藴含其中。”是啊,教師也應卸下自我。享受生活的。

“遇到困難,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

我由此想到了我自己,面對一個個鮮活的小生命,我確實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很恐懼,然而,怯懦和迴避解決不了問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教師,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不管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當中的每一個都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得到關愛!面對任何一個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傷。”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這種愛要讓學生感受得到,才能在與學生對立的立場轉化為同一立場,我們的語言,行為一定要以尊重學生善待學生為準繩,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認可你,接受你,同時尊重你,師生良好的關係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嗎?

作為教師,孩子需要我們的呵護和關愛,讀懂是基礎,讓我們每位教師為此努力吧!

《讀懂孩子》讀後感6

《讀懂孩子》這本書早就買了,直到現在才斷斷續續的看完,邊看邊反思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有時還會為書中的事例流淚,莫名的,觸動心中的某個點,只是自己還沒有察覺。這本書的到來像是一場及時雨,讓我在面對孩子和家人無處安放的情緒時,它讓我安靜,給了我指引,所以總想看得慢一些,細一些,更好的去體會書中的道理。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提到的五大法則,每一個法則就像生活中的一個個片段在眼前浮現。整體法則教我懂得尊重,讓我反思自己對待孩子和家人的態度,有時候過於強勢,有些霸道而蠻橫,它像一盞明燈,指引着我改進的方向。序位法則,更多的讓我看到愛人和孩子在我心中的位置,還有自己的小家庭的現狀,夫妻之間的問題,讓孩子開始佔據了我們的主要位置,我很慶幸能及時遇到這本書,發現現在面臨的問題,讓我能及早改善。平衡法則給了我更多的指引,開始平靜的面對糾結在心中的一些問題,改變了我對於家庭中一些不公平事情的看法,思想的改變帶來生活中人際關係的變化,客觀冷靜的看待問題,尊重事實,帶來情感的流動,生活中的和諧畫面越來越多。我想這是這本書帶來的最大的收穫吧。

書中提到的一些問題生活中也有類似,關於孩子的各種情況,都能在家庭系統中找到緣由,如果沒有經歷過家庭圖,我會覺得這是個神奇而又難以置信的事,在自己製作和講解家庭圖之後,更加感受到家族系統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不管是對自己還是為了孩子,我都覺得有必要更好的與家庭聯繫,與家族和解,尊重法則,尊重系統,才能獲得更好的自我。

《讀懂孩子》讀後感7

説到《讀懂孩子》這本書之前,我突然想起小學時,我們的班主任和我們説“要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又譬如一些書上説有些孩子能在很吵鬧的環境中專心的看書,在還是小孩子時我也嘗試去排除周圍的干擾,但事實我嘗試了多次都沒有成功。當時我認為我就是一個天生容易被幹擾的人,我也因沒這種能力,煩惱了很久。

以上是我童年的一些有趣回憶,但確實也困擾了我一段時間,假如有時光機,我應該把《讀懂孩子》這本書帶回去給我小學的老師看看,書中有一個篇幅討論了孩子“注意”的問題。

首先我並不否認世界上有超強專注力的人存在,但那絕對是個例,並不適用於大多數人,即使是我們成人也很難專注於一件事情上很長時間,更何況是孩子呢?

很顯然要求孩子專注於一件事情很長時間,這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因為3-6歲兒童的“注意”還主要是“無意注意”,因此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這個年齡的孩子本是如此,我們不能違背幼兒生長過程中心理特點,至於那些美不切實際的要求,只會是苦了孩子累了自己。

但是觀察,班上的孩子在專注力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有一些孩子能比較容易專注完成一件事,而有些孩子需要不斷的去提醒,這個存在個體差異,但我們也不能否定環境因素對孩子專注力的影響。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自己去判斷什麼是重要的,而去中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在很專心的看書,到吃飯時間了,家長通常會覺得吃飯比較重要,就會打斷他,其實這樣做對幼兒的專注力有很大影響。專家建議孩子在專注於做一件事情時,應該讓他做完,其他事情可以稍微推遲。

同時我們在一些活動中還需要提供利於專注的環境,讓幼兒進行活動,我發現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時,開始時非常專注,但是當教室裏老師開始談論時,孩子們也開始分心。由以上兩點可見環境因素同樣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書章節的最後還推薦了一些簡單有趣的親子幼兒,所以可見孩子的專注力還是可以通過訓練的方式進行培養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rzekr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