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小房子讀後感(通用7篇)

小房子讀後感(通用7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房子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房子讀後感(通用7篇)

小房子讀後感1

流動小書包終於流到我家了。放學回家後我去廚房裏忙活了,閨女一個人在客廳,以前這時候都要求看會兒動畫片。可是今天也顧不上了,洗完手換好衣服後迫不及待地去拿書,我還聽到在外面問我“媽媽,這是什麼書呀?”。我正忙着就説等我做完飯看一下,結果一會兒就大聲告訴我,是《小房子》。我有點驚訝,因為在我印象裏孩子是不認識”房“這個字的,然後我就問她“你是真的認識字呢還是看着圖片猜得呢?”。女兒告訴我她本來是不認識“房”的,後來從另外一本書中認識了這個字。我們還沒有開始讀故事女兒已經給了我一個驚喜。

吃完晚飯,我們坐下來開始認真地讀這本書。説實話以前我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尤其是讀第一遍的時候往往只關注文字的部分,把畫的部分都忽略了。而讀這本書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我在讀着那些優美的文字時,也深深被畫面所吸引,尤其是日夜的輪迴,四季的變化,寂靜而温馨的田園生活。對大山外邊繁華世界的嚮往,我感覺小房子變成了一位閲歷豐富的老人,娓娓地給我們講述着她的生活,我們的內心也是一片祥和。可是這一切都突然被打破了,就像畫面中一下開出的那條路。後來現代的文明一點點蠶食了那片綠色,留給小房子的空間越來越小,連天空也變成了兩座高樓之間的一線。車變得越來越高級,樓越蓋越高,人越來越多。可是每個人都行色匆匆,誰理解小房子心中的ji寞。女兒一直瞪大眼睛安靜的聽着,透過她的眼神我可以看到她的心情也隨着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然後我們又一起讀了一遍,女兒自己也看了好幾遍。我問她“你喜歡這本書嗎?”“喜歡。”“那你最喜歡哪兒呢?”“我都很喜歡。”“那你喜歡城市還是鄉村呢?”這個孩子有點猶豫,後來説兩個都喜歡。是的何必非得讓孩子做出一個選擇呢,就算是我們這代人現在再回去也只能是短時間居住,再讓我們長期生活也已經不適應。何況他們出生在現代的城市裏,即使偶爾回到農村在體會到田園風光的同時可能感受更多的是生活的不方便。他們喜歡這本書更多的是被故事和畫面所吸引,尤其是前後色彩的強烈對比。

故事中小房子是幸運的,有一天她的主人發現了她,又幫助她回到了朝思暮想的適合她生活的家園。而現實生活中呢,我們的農村也已經被糟蹋地面目全非,不是我們夢想中的那個樣子了。曾經清澈的小河變成了臭水溝,綠草地上堆滿了垃圾,化工廠那高高的煙囱冒出濃濃的黑煙。我們已經回不去了,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已經破壞了賴以生存的大自然,而且我們正在遭受着懲罰,地震、海嘯、山體滑坡再加上今年的霧霾。是到了反思的時候了,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給這羣可愛的孩子留下一片碧水藍天,留下可以呼吸的空氣。作文

小房子讀後感2

《小房子》是美國作家維吉尼亞·李·伯頓的作品,這本書於1943年,為他贏得了第一個凱迪克獎,而且是金獎。

《小房子》問世已經六十多年了,每當人們提及這本書,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對現代文明快速發展的擔憂。在這個故事裏,小房子本來是坐落在山岡上的,它自由自在地看風景,看日月星辰,看春去冬來。可是有一天,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上開來了剷車,在鋪滿雛菊的山岡上挖開了一條路。接着,有汽車開來開去,出現了商店、加油站......慢慢的,小房子周圍高樓林立,還通了高架列車。於是,小房子只有中午才能看見太陽,晚上再也看不到星星和月亮了,它很難過,也很孤獨。它不喜歡住在城裏。

直到一個春天的早晨,小房子的主人來了,重新把它搬回了鄉下。這次,小房子坐落在原野中央的小山岡上,周圍長着蘋果樹,天上的星星對它眨眼睛,彎彎的月亮升起來了,這時正是春天,鄉下處處安靜、平和。

作者給小房子賦予了人類的情感,它會對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感到孤獨和恐懼,也會因為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而感到幸福和快樂。正是這種擬人化的表達,讓讀者身臨其境,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小房子的情感變化,同時能清楚的認識到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迴歸大自然成了小房子的願望,那些被急劇膨脹的城市化所吞噬掉的鄉間小道、雛菊、蘋果樹,都成了小房子夢裏的東西。還好,故事的最後小房子並沒有成為現代文明的犧牲品,它又重新看到了星星和月亮,還有漫山遍野的蘋果樹。

小房子是大自然的象徵,作者最後的安排也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它重新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歸宿,就證明大自然不會被現代文明完全替代。如此一來,這也算是一個美好的故事。

小房子讀後感3

我有許多愛好,其中有一項就是看書。對書中的故事非常好奇。我看過有一本書,名字叫《小房子》,我很喜歡它。

我翻開它,裏面的內容好驚奇呀。它講的是一座小房子,一點一點的變化,從一開始建在鄉村的草地中間,看起來像一個小孩子,他很開心,很快樂。後來這裏修了一條公路,漸漸的,小房子的周圍蓋起了大高樓,當大高樓越來越多時,小房子感到很孤獨、很難過。

小房子開始懷念曾經開滿雛菊的田野和在月光下跳舞的蘋果樹。

後來小房子被運輸車運送到很遠的鄉村,當小房子看到綠色青青,鳥兒唱歌的時候,小房子又開心的笑了。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小房子就像一個人的一生。

小房子讀後感4

今年假期,陪孩子一起閲讀了美國作家維吉尼亞·李·伯頓的繪本《小房子》,這篇童話主要講一座小房子每天站在山岡上看風景,

除了日月星辰和四季的變化,她還看到了鄉村的景物隨着挖馬路、開商店、蓋高樓、通地鐵等一點一點的改變。結果,小雛菊和蘋果樹不見了,甚至因燈光太亮,月亮和星星也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都市的烏煙瘴氣和行色匆匆的人們。還好,小房子主人的後代就發現了小房子,把她又移到了鄉下,讓她又可以靜靜地欣賞大自然的風景了。

讀完這本書,我讓知道了鄉村是如何演變為現代化城市的。同時也讓孩子瞭解到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導致都市急劇膨脹,吞噬了小房子、丘陵和丘陵上的雛菊和蘋果樹……即便是結尾,儘管小房子得救了,重新在一片長着小雛菊和蘋果樹的丘陵上找到了歸宿,但還是留下了一個懸念,又有誰能保證它永遠不再被現代文明吞噬呢?讓孩子進一步瞭解我們人類應該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呵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小房子讀後感5

我爺爺也有一座永遠不能賣的《小房子》。

它在桐溪山,我剛學會走路時,清明節那天我們一家人到了桐溪山,桐溪山好高,是爸爸抱着我上來的。

彎彎的桐溪裏能看到小魚和小蝦,我喝了一口,甜甜的!爸爸説:“他比‘農夫山泉’好!”山坡上楊莓正在開花,橄欖樹的葉子翠綠,柿子樹的枝條伸展。

來到山上一座小房子的旁邊,爸爸指着它對我説:“這是你爺爺的爺爺奶奶睡覺的地方,是他們養育了爺爺,沒有他們就沒有你的`爸爸!所以你每年都要來一次報答太爺爺的養育之恩!”

爺爺指着桐溪深情地對我們説:小時候他特別喜歡吃這裏的豆腐乾紅裏帶香,這裏楊梅特別的甜,這裏橄欖兩頭尖,這裏的柿子分外的紅,這裏的甘蔗鬆又鬆,這裏的人特別熱情!

今年的清明我又來到了《小房子》旁邊,山下的塑料廠的煙囱,冒着黑煙。溪灘白色的垃圾遍地都是,楊梅樹幹上,長滿了層層鏽斑,樹葉枯黃,更談不上開花了,橄欖樹、柿子樹低垂着頭,病了,溪水變得又黑又臭!沒有魚蝦游泳!

我想太爺爺太姐姐睡在這裏一定很不舒服!怎麼辦呢?書中的《小房子》可以再搬到一個鄉下的小山崗上,而太爺爺的《小房子》搬到那裏去呢?

小房子讀後感6

《小房子》是美國的維吉尼亞·李·伯頓寫的一個優美的小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座小房子從鄉村到城市再到鄉村的生活經歷。這座小房子原來坐落在一個風景優美的山岡上,周圍長滿了蘋果樹和白色的雛菊。它的主人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都永遠住在這座小房子裏。小房子對城市充滿好奇。隨着鄉村的發展,小房子被各種各樣的高樓大廈包圍起來。它的底下是轟隆隆的地鐵,頭頂是開來開去的高架列車。它變得越來越孤獨和破舊。它一點都不喜歡城市了,非常懷念開滿雛菊的山岡。後來,主人的後代發現了它,請搬家公司把它運回了鄉下。小房子重新找到了寧靜和幸福。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優美的故事,讀起來像非常抒情的長詩。我喜歡鄉村田園,因為那裏空氣清新,蘋果樹在月光下跳舞,孩子們可以在小溪裏玩耍,在池塘裏游泳、溜冰、玩雪橇等等。我不喜歡書中的城市,因為那裏太多汽車,空氣很污濁,房子裏見不到陽光,每個人都很忙碌,一點都不好玩。希望深圳、廣州和珠海千萬不要變成這樣哦。這三個城市都是我經常去的地方。我很喜歡它們。

小房子讀後感7

美國作家維吉尼亞·李·伯頓的繪本《小房子》主要講一座小房子每天站在山岡上看風景,除了日月星辰和四季的變化,她還看到了鄉村的景物隨着挖馬路、開商店、蓋高樓、通地鐵等一點一點的改變。結果,小雛菊和蘋果樹不見了,甚至因燈光太亮,月亮和星星也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都市的烏煙瘴氣和行色匆匆的人們。還好,小房子主人的後代發現了小房子,把她又移到了鄉下,讓她又可以靜靜地欣賞大自然的風景了。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鄉村是如何演變為現代化城市的。

同時我也想到了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導致都市急劇膨脹,吞噬了小房子、丘陵和丘陵上的雛菊和蘋果樹……。即便是結尾,儘管小房子得救了,重新在一片長着小雛菊和蘋果樹的丘陵上找到了歸宿,但還是留下了一個懸念,又有誰能保證它永遠不再被現代文明吞噬呢?

我有一個好主意:就是讓車輛都行駛在特製的玻璃管裏。玻璃管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經過特殊處理後變成象蒸汽那樣的動力。這樣生態才不會被破壞,人類才不會最終毀滅在自己所不斷創造的文明裏。

還有一個感想就是每樣東西都有自己合適的位置。一旦環境改變,就會象小房子在都市裏一樣不被重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orde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