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關於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通用7篇)

關於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通用7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通用7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1

用了一天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台來安慰他,

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裏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2

“你18歲時,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你跟父母會聊天嗎?”在一年的班主任生活中,很多學生會問我這些問題,而那時他們與父母的交流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關係甚至處於冰點。於是,我決定和學生共讀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

這本書的作者是台灣作家龍應台。她是一位激烈的文學戰士,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她也是一位敏感的母親,有兩個叛逆而獨立的混血兒子。《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台與他的大兒子安德烈互通書信的集結,全書共收錄了36封書信。這36封書信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記錄了兩代人試圖消除隔閡與衝突所做出的努力,也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個清晰而生動的範例。

在序言中,作者説“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無論是誰,我們的18歲或許都似曾相識,信奉理想,渴望自由。但面對我們18歲的學生或者孩子時,我們卻總是以後來人的立場與身份與他們不平等地溝通。他們會抗拒、會掙扎,甚至開始逃避。生活中很多18歲的子女與父母的現狀正如作者所説“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我們更需要的是共同努力地去做嘗試。讓我們去再次認識人生裏一個十八歲的人,他們也第一次認真去認識自己的父母。不管是通過書信、交談還是遊戲等形式,我們需要去尋找一個溝通孩子與父母的紐帶。

想想自己的18歲,忙碌而緊張的高中時期,我與父母都是早出晚歸地碰面。我們之間的對話好像也都是圍繞着“想吃什麼?”“今天學習怎麼樣?”“考試怎麼樣?”諸如此類的關心與問候。現在的學生情況也同樣類似,父母更多的關注孩子的學習。似乎對孩子的情緒、愛好、心願少有了解。更別説深度的交談與瞭解,更有甚者,一言不合可能和父母好幾天不説話。“我才知道,多少父母與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而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兩代人,兩國人交談的話題可以如此廣泛、直接,沒有説教,而是袒露心聲。從“作為德國人在德國隊比賽時,會為他們加油嗎?”探討孩子對歷史、對國家的認識,從一部關於階級跟貧富差異、社會公義的電影探討生活中的兩種道德,從一晚上的新聞事件談到對於民主理想主義的看法,從香港與德國的咖啡館談到文化,從對彼此的提問談到死亡與未來。我想如果你想更全面地去了解一個人,那麼不妨嘗試着針對一個問題,不僅僅是你問我答,而是交互式溝通交流,也許就會有意外的收穫。

十八歲的煩惱如果不是什麼關乎生死大事之類,就一定是一些芝麻小事,但是卻會影響一整天的心情。家長們會像説雞湯文一樣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學會平衡,可是既要體貼到別人的感受,又要照顧到自己的立場,是很難的事情。但這是我們一生中要學會應付的煩惱,因為我們思想獨立但卻是社會化羣體中的人。對於未來,我們需要將龍應台的話牢記於心。“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生活的架構裏,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漫長的人生,不論是高考、考研、就業、升職還是戀愛、婚姻、家庭等,你都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己,認清生活的本質。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而那些十八歲的路,無論有哪些高人指點,幫你避過多少的深坑艱險,還是得靠自己走一走。

安德烈和媽媽龍應台的通信就是我們生活的望遠鏡和放大鏡,讓我們看到了遠方的天空,也窺測到了生活中的不易與平凡。我們十八歲的問題,在這裏也能尋找到合適的答案。我們也慢慢用淚水與離開去懂得: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着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在這世上,生而為人都是第一次,何況他們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也是第一次當兒女,其實我們都是在長大。當兒女的'因父母而幸運,當父母的因子女而驕傲。這些路,是我們必須獨自去走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3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台人生三書中的一本,另外兩本分別是《孩子你慢慢來》、《目送》;個人十分推薦這本書,不僅僅是因為它獲得過“第五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南方週末》最受歡迎的專欄之一、《亞洲週刊》2007年中文十大非小説類榜首暢銷書;更重要可能是因為書中36封家書,沒有華麗的語言,卻無處不流露出滿滿的愛。在讀信的過程中,看着龍應台那一封封包含關心與愛護的回信,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吧。

書中36封家書,個人對龍應台分享給安德烈選擇伴侶的“心得報告”非常有共鳴。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説,最好他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説的真好,爹爹也曾經也告訴俺類似的話:將來一起生活的人,一定要有共同的目標,不僅要“同甘”更要能“共苦”,最起碼不要在該“共苦”的時候拖後腿。當然,不如龍應台講的有哲理,卻對小編來説十分受用。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4

讀了龍應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親愛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間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覺得它確切的反映出我們這個年齡段與父母之間溝通存在的問題。

這本書是龍應台和她兒子安德烈兩人之間的36封家書,三年時間,她與她兒子重新認識。就如同龍應台所説的:“我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這本書,讓我從龍應台的角度,也就是從母親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間的溝通。我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也時常會內疚。

書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自由和樂趣。每天早晨起牀,他先放幾首音樂。放學後,他也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幾個哥們去咖啡館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週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閒暇時光裏,他還會和好友開派對或者去旅行……這些都好像是電影中的生活,自由、歡樂和不受拘束。而像我們這樣,上課、吃飯、睡覺、起牀……無限循環。在週末,則有上不完的補習班,即使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但時間太短不夠盡興。如同蜻蜓點水一般,轉瞬即逝。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直到遇到那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觀念差異那麼大?後來,我才明白,是對生活的態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寫道,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又何嘗不是呢?為學習為工作,四處奔波,沒有太多時間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每當父母説起這段話時,我也就明白了讀書的意義。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倉央嘉措一詩道出了我的嚮往。詩和遠方,努力向前。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5

一位母親,一位已滿十八歲的兒子,他們是兩代人,中間相隔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相隔着文化。這位母親與這個兒子在信中共同交談着他們自己的十八歲,時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個如同黑白的電視機,一個如同彩色的電視機。兩代人,兩代心,通過信來熟悉對方,通過信去熟悉心,也通過這本書去讓更多人瞭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這本書中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悲憫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後面對權力的傲慢、慾望的囂張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這句對於我來説,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語重心長的話是一位母親給孩子説的話,她們比我們看的世面要多,給我們的都是最温暖、對我們最好的提醒關愛。現在耳邊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説了多少遍的話:“姑娘,多喝點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説是因為愛我;愛我,她才會説。

以前,我總是不理解媽媽,讀了這本書我開始漸漸明白,因為我們是兩代人,我們之間有相隔的代溝,可能只有像這位作者與她兒子一樣,雙方相互瞭解,讓屏障一層一層減少,兩人之間才會慢慢認識對方,母女或母子之間要和朋友一樣,因為他們才是你最忠實的聽者與陪伴者。我變了,媽媽也變了!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影響了我,也改變了我,我和媽媽從一開始的“形同陌路”,到現在的嬉戲打鬧,中間變化很大,我與媽媽從“路人”變成了朋友。我們是兩代人,中間相隔二十六年,現在也成為了“一代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

第二次讀《親愛的安德烈》感覺有所不同!我把自己和媽媽平時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一起帶入書中,去感受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差別。

書中安德烈生活極其幸福,豐富,充滿樂趣,他可以喝酒,聊天,開party,旅遊……遇到挫折,會有很多人鼓勵他,成功的時候,朋友就會為他慶祝。而身在中國的我們,聊天,開party只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每天都是早早起牀,上學,寫作業,複習預習,偶爾的娛樂和放鬆。安德烈可以做的事,中國和他同齡的大多數人都只是渴望。我們也希望有那樣放鬆的生活。

在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前往台北,他們之間慢慢出現一座無形的牆,但在他們母子的努力下,這座牆,被擊垮了。而我們,極大多數的孩子都在爸爸媽媽的身邊,他們之間的代溝無聲無息地變得越來越大,把他們越隔越遠。他們也有尋找解決的方法,但有一些卻只會更加地彼此傷害。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相差甚遠,中國孩子從小就要努力讀書,考大學,這段時間裏,根本就像與世隔絕。讀大學就為了張文憑,可以找份工作嗎?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大學生沒有工作?他們沒有社會經驗。在外國,他們經常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經驗,他們的適應能力才更強。西方國家是那麼尊敬小孩,在中國,只要家長聚在一起,就是是講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沒有在其他大人面前表揚過孩子,而是講他們做事怎麼怎麼不好,他們以為這是謙虛,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被深深地傷害!

真希望中國的爸爸媽媽們讀讀這本書,體會一下快長大的孩子的內心,多給孩子一些放鬆的時間,讓他們有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事,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一心為孩子好,幫他們打點一切,可我們也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啊。

真希望我們可以彼此瞭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

在很小的時候,他便坐上了前往異鄉的航班,從此身邊環繞着不同髮色的人,耳邊充斥着各色的口音,透着陣陣寒氣的冰塊在舌尖翻滾,五光十色的雞尾酒在嘴角絲絲跳躍,從此忘了時間,在快感與茫然中等待陽光和清晨。

在銀絲垂滿額間時,她的腦海與回憶充斥着他的背影,隔着茫茫的海洋,望着散着淡淡秋色的白玉盤掛在枝頭,從此任由相思浸滿淡薄的月色。只是,她勇敢地向前追去,執筆迎接一個個續寫的明天。

他是安德烈,而她是龍應台。一對身在異鄉的母子,在茫茫的人海中,尋找彼此飄渺而堅定的身影。

那一封封微不足道的信封,卻裝着兩顆勻勻跳動而赤誠的心靈。有一次,他問她,能否挑戰權威,言語中盡是少年的躍躍欲試,像一股狂風,似攜卷飛舞的殘葉;而她則輕柔地娓娓道來,似柔中帶剛的柳枝,在逆風中從容地舒展着纖細的身軀,枝尖盈盈地點向遠方。當十八歲的他在感情中跌跌撞撞,在彎曲的路上嚐盡酸甜苦辣時,又不小心與寂寞撞了個滿懷;而將一切收進眼底的她,並沒有苦口婆心地陳鋪那些爛熟於心的大道理,而是如娟娟流水,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温暖他那被千瘡百孔的靈魂,為他灑上滿天繁星,任他在自己心靈港灣棲息,靜靜傾聽他勻勻的心跳。

柔月在枝頭棲息,雖然他們身居兩地,但每當他在現實生活被千瘡百孔時,在異國四處漂泊時,她便會第一時間,用一封封誠摯的信件訴説那一段段深情,用最平常的文字寫盡一個母親的柔軟心腸。淡淡的詞句,卻可以霎時填充那個或迷茫或青澀的小小心靈。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應該就是這樣的狀態吧。

或許某天,他走在繁華的街道,身邊的行人絡繹不絕,燈光五光十色,而她則輕輕漫步於彎彎曲曲至前方右轉的泥徑,淡薄的陽光旁是一樹梨花洋洋灑灑,這時他們或許會想到彼此,心間徒添一點温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7ye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