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歡迎閲讀與收藏。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1

在大人與孩子之間,彷彿有一層無形的薄膜。大人們因為有他們的經驗,總想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好,讓孩子少走彎路,便老是絮絮叨叨地念個不停;而孩子彷彿都是不太領情,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對將來的思考,有着一股對新事物的追求,哪聽得父母那老舊的“經驗”之談。於是,兩代人就被這道膜越隔越遠,人們就管它叫“代溝”……

當我在讀過著名作家“龍應台”與她兒子“安德烈”共著的《親愛的安德烈》後,才發現,所謂的“代溝”只是人們不知道怎樣溝通而已。

書中的安德烈住在德國,他媽媽則住在香港,兩地有着強烈文化差異,他們也堅持進行着書信來往。在他們寫的36封家信中,母親毫不掩飾地給孩子談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求學,自己曾有過的困惑……而兒子也以極大的熱情迴應了對長輩的質疑,對自我個性的張揚,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憤怒……

每一封信都充滿了他們的真實想法,其中也不乏有些想法的分歧,但這36封信,使他們更加清楚地瞭解對方,瞭解了兩代人。最後,成果是顯著的,一個54歲的母親與她21歲的兒子,也能有共同的話語了。

龍應台曾寫道,以前,與他兒子通電話時,只能這樣:

你好嗎?

好啊。

學校如何?

沒問題。

……

彷彿與現在有些家庭的情況差不多,兩代人之間也沒聲麼話語,問問好,寒寒喧,就如普通人一般。大家都不願透露自己的想法。但這樣下去怎樣溝通?有溝通,得先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

要是真正溝通起來,當你瞭解對方的想法後,或許會發現,對方可能與自己的印象判若兩人。家長了解自己孩子,孩子也清楚自己的父母,這樣才不會有代溝啊!

龍應台在書後寫到:

我努力了,他有回報以同樣的努力。

我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

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那我們呢?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2

前一段時間出的一本新書《親愛的安德烈》,是由龍應台女士與其兒子共同完成的。

讀完後,感觸很深。但感受最深的不是安德烈字裏行間躍動着的不羈靈魂,不是龍應台女士對於兒子直接大膽的提問所做出的巧妙回答,不是中西方文化劇烈碰撞綻放出的異彩。

而是一句話。

安德烈問她,在她離開人世後,希望如何被朋友、讀者和“我”——安德烈本人記住。

對於前兩者,龍應台回答的乾脆利落——“不重要。”

僅三字,完美地表現出她非同一般的氣度個性,高度冷靜的心,清明的眼。

對一個作家來説,讀者如何評價自己往往被俗人認為是最令人關心的,而真正好的作家,如她,堅定自己的信念,筆尖永遠對準心中的方向,筆桿和脊樑一樣挺直,寧折不屈,更罔論會寫些博讀者一笑的文章了。所以,不重要。

而那最令人動容的,是她回答如何讓自己的兒子記住自己時,文字氤氲出的裊裊暖煙。

“有一天,你也許走在倫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也許是一陣孩子的笑聲飄來,也許是一株紫荊開滿了粉色的花朵在風裏搖曳,你突然想起我來,腳步慢下來,然後又匆匆趕你的路。

可是正因為有最終的滅絕,生命和愛,才如此珍貴,你説呢?”

不知道寫下這些文字時,心中是否有些許不甘,酸楚,哀傷。畢竟,離世的人們,只能活在別人的記憶當中,而歲月的沖刷,使這些記憶不可避免的像泛黃的牛皮紙一樣蜷曲,最終碎裂,一片一片漸次脱落,最終,在之後的之後,化為虛無。

但我深信,作者寫完整段話後,只餘釋然。

每個人都是別人生命中的過客,無論你在他的生命中曾經佔據怎樣重要的位置。終有一天,會化作那穿梭的風,靜默的雲,以另一種形式遨遊四海八荒。

龍應台以她的豁達與優雅,給了這個問題最動人、最美麗的答案。

之後,只要你偶爾想起我,也便足夠。我願化作那無拘無束的風,吻去你的淚水,你的傷悲。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3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櫃裏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説他的學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後還真有不少收穫。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返回台灣,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着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台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着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説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4

在很小的時候,他便坐上了前往異鄉的航班,從此身邊環繞着不同髮色的人,耳邊充斥着各色的口音,透着陣陣寒氣的冰塊在舌尖翻滾,五光十色的雞尾酒在嘴角絲絲跳躍,從此忘了時間,在快感與茫然中等待陽光和清晨。

在銀絲垂滿額間時,她的腦海與回憶充斥着他的背影,隔着茫茫的海洋,望着散着淡淡秋色的白玉盤掛在枝頭,從此任由相思浸滿淡薄的月色。只是,她勇敢地向前追去,執筆迎接一個個續寫的明天。

他是安德烈,而她是龍應台。一對身在異鄉的母子,在茫茫的人海中,尋找彼此飄渺而堅定的身影。

那一封封微不足道的信封,卻裝着兩顆勻勻跳動而赤誠的心靈。有一次,他問她,能否挑戰權威,言語中盡是少年的躍躍欲試,像一股狂風,似攜卷飛舞的殘葉;而她則輕柔地娓娓道來,似柔中帶剛的柳枝,在逆風中從容地舒展着纖細的身軀,枝尖盈盈地點向遠方。當十八歲的他在感情中跌跌撞撞,在彎曲的路上嚐盡酸甜苦辣時,又不小心與寂寞撞了個滿懷;而將一切收進眼底的她,並沒有苦口婆心地陳鋪那些爛熟於心的大道理,而是如娟娟流水,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温暖他那被千瘡百孔的靈魂,為他灑上滿天繁星,任他在自己心靈港灣棲息,靜靜傾聽他勻勻的心跳。

柔月在枝頭棲息,雖然他們身居兩地,但每當他在現實生活被千瘡百孔時,在異國四處漂泊時,她便會第一時間,用一封封誠摯的信件訴説那一段段深情,用最平常的文字寫盡一個母親的柔軟心腸。淡淡的詞句,卻可以霎時填充那個或迷茫或青澀的小小心靈。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應該就是這樣的狀態吧。

或許某天,他走在繁華的'街道,身邊的行人絡繹不絕,燈光五光十色,而她則輕輕漫步於彎彎曲曲至前方右轉的泥徑,淡薄的陽光旁是一樹梨花洋洋灑灑,這時他們或許會想到彼此,心間徒添一點温暖。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5

在這我上小學高年級的時候,發現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談話越來越少;與父母越來越疏遠;與父母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化。在早上起牀後對父母只説“爸爸媽媽早上好。”然後就做自己的事情齒。吃飯時自己猶如與父母通常都是一言不發。猶如與父母站在同一塊冰山上,最後這塊冰山不知被什麼?是兩代人的代溝;還是因為父母工作太忙,自己從幼兒園開始就一個人呆在學校裏,除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很少與父母談話。最後慢慢得與父母疏遠,慢慢得與與父母的感情淡化……

到了初一我的成績很不理想,父母幫我找了一位家教,當時我只是默認。補習了一段時間,那位家教知道我與父母的感情不好,便給了我一本書叫《親愛的安德烈》……

在這本書中寫了作者龍應台在兒子安德烈14歲的時候離開了歐洲,去了台北任職,在等到她回來的時候安德烈已經是18歲的小夥子。龍應台覺得與兒子之間有了一座無形的牆。她感到兒子愛她,但並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年;也是兩國人。中間隔着東西文化龍應台覺定一定要認識18歲的安德烈。於是龍應台與安德烈用了三年的時間互相通信。就這樣他們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和心靈。因此龍應台在人生中認識了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到了自己的母親。

在我讀完這本書後自己深有體會,覺得自己應該與父母多多交流向父母訴説自己的心裏的痛苦和快樂…在書中第16封信中寫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藏在心中的小鎮以及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像我覺得自己最重要的不是父母而是朋友和藏在心中那最令我感到舒適感到快樂感到不寂寞的小鎮,也許這算不上是一個小鎮,一個家,但是卻令我感到一種特別的眷戀。也許以後你要永遠告別這個小鎮,永遠離開你的那些朋友,也許你和他們還沒有深交,也許以後,他們將從你的人生中完全消失。但是人生永遠就是這樣,一條道路往前走…現在就應該回想自己擁有的美好時光,把回憶擁在心裏,讓它温暖自己的心。自己是要向前走,但是要記得自己是從哪裏來。而對於一個渴望父母把自己看做一個成人的人千萬不要嫌自己的父母囉嗦,因為他們永遠都是為你好,為你的將來考慮,而且他們永遠都是你最親愛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6

第一次看到《親愛的安德烈》時還沒有書,只是順手翻閲第8期《讀者》,讀到龍應台和大兒子安德烈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的節選,感動的漣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盪漾開來,經久不能平靜。如同一個好看且有意義的連續劇,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安德烈走過的路、經歷的事,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遇到也會經歷吧。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感謝安德烈無私地把與母親溝通的經歷和我們分享。當我由懵懂無知,凡事依賴父母的孩提,成為了叛逆,急於追求自我與獨立卻因不夠成熟而不時令人頭的疼青少年,或轟轟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過,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書。我自以為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如鴻雁一般,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我抗拒,嘗試著逃跑。想跑離父母經驗的網,跑離父母呵護的關懷。我堅持要往父母認知的遠路甚至是錯路走去,我強烈的逾越出父母所架設起的是非對錯。現在想想,那時的我實在是過於衝動過於自負。後來,我買下了這本書。第一次閲讀時,那感動卻在不經意間被一個問題所取代。

為什麼?為什麼年齡相差近三十歲,又隔着兩個不同文化的安德烈與他母親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暢談?再往下讀下去,我對這本書有了發自內心的心靈共鳴。書中那對於母子關係的描寫讓我覺得無比新奇,卻又見解獨到。安德烈的天真爛漫卻又睿智幽默的性格讓我印象深刻。母親龍應台對安德烈的尊重與鼓舞令我感動。漸漸的,我彷彿看到安德烈與龍應枱面對面的談話,有時是互相寒暄,有時是互相鼓勵,有時在激烈的爭論着什麼,但這些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那字裏行間中透露出的淡淡的愛。對,是了,正是這其中的愛,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才有了這温馨美好的畫面。再看看我呢,驕傲自負讓我幾乎完全聽不進爸媽的勸告,有時和他們談話更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現在想來,多半是我的不對。或許,我需要好好想想?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7

我有開明的父母,生活,學習,社會,國家,世界,我們之間無話不談。有的時候親密無間,不像是中國傳統的子女父母之間的關係。倒更像是朋友。但是如今的朋友關係也是有代價的。他們從未乾涉過我,但在對保送、高考與否;選擇哪所大學這件事情上,他們完全把我的意願否定,將我的夢想束之高閣,讓我面對現實。然而在我進入大學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和夢想背離的痛苦的現實。如今的我仍然奔着夢想前進,並且因為大學父母為我做的選擇,讓我的追夢之路更加曲折,漫長。看到現在的我,我的父母應該是有遺憾和愧疚吧。所以現在他們對我的選擇並不一味干涉。他們只要我對現實有清醒認識,對未來有明確規劃,並且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我父母的轉變,是以我的妥協和痛苦為代價的。我有過埋怨。然而在看了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之後,我才明白其實大多數父母都會有這樣一個對孩子不信任,想讓自己的意志凌駕於孩子之上的階段。而這樣強權的方式,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放緩孩子成長的速度,甚至讓孩子處於痛苦之中。

“認為自己年長,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都多,走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都多”的心態不只是父母專有的。身為老師的我們,可能也會不經意間陷入這樣的思想狀態。我們常常跟孩子講應該怎麼怎麼做。然後用我們親身的經驗當例子説服他們,期待把他們引導我們認為的正道上來。但是孩子聽的時候就算覺得萬般正確,聽了之後仍然走自己的老路子。

我有一個要參加保送考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聽不錯,就是做聽力的時候沒有讀題目、預測問題的習慣,導致聽力完成情況和她實際能力很是不符。我不知道講了多少次:“一定要拿到聽力題目之後,審選項。再通過選項對問題進行預測,這樣聽的時候才有指向性。即便是聽力一開始就開始做筆記,效果仍然是不好的。這是考聽力不是考速記,並且我們沒辦法把每一個字都記下來.”這樣的話,講到我自己都覺得自己都快成祥林嫂了。這孩子習慣還是沒改。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8

手捧一本《親愛的安德烈》,此時的我已被其中的一個情節深深打動:“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睛熱切地望着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長,有多遠,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

是啊,人生旅程,必然漂萍離散,哪有恆長的廝守?當我滿懷憧憬地奔向遠方,卻從未留意在背後默默目送的她!

那次,我報了個夏令營,為的是逃離母親的約束。臨行當天,我起的很早,卻發現廚房的燈竟然亮着,走近才發現,原來是母親為我包了我最愛吃的餃子。在我狼吞虎嚥時,母親已經麻利地把我的行李收拾好。在去往機場的路上,母親欲言又止,只是時不時地看我。

到了機場,母親突然發現我衣服拉鍊沒有拉上,於是費力地踮起腳尖,為比她高一頭的兒子拉好,口中喃喃的説着:“出門注意安全,好好照顧自己。”她的眼中滿是疼愛與不捨,我心中的堅冰被狠狠擊破:我是多麼無情,讓母親為我牽腸掛肚,我這麼大了還不知感恩,只是一味地心煩她的嘮叨,不時地與她頂嘴。母愛是自然界第二個太陽,無私地把母性的温柔給予了我,我則是一粒渺小的種子,貪婪地吸收每一縷光芒,但待我衝破土壤,卻忘記了感恩!我突然看見母親像疾風驟雨中的海棠,彷彿不堪一擊!我敬愛的母親啊!您何時消磨了自己的容顏?天邊如血的殘陽變得格外耀眼,像劍一般射入我單薄的瞳孔,我想把這討厭的陽光揉出去,卻不料它又化為一彎淺淺的水,在我的眼角,描繪出您慈祥的面孔!我緊緊地抱住母親,哽咽了好久才鄭重地説:“媽,你放心,我一定會照顧好自己的。”母親的臉上終於露出幸福的微笑。

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我讀懂了母親默默地目送只為你回頭一望,只為你一句鄭重的諾言。

魚對水説:“你不瞭解我,因為我在你的囚籠裏。”水對魚説:“我最瞭解你,因為你在我心裏!”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9

終於讀完了“人生三書”之一——《親愛的安德烈》。這是一本兩代人共讀的36封家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分。

作者龍應台,與她的兒子安德烈,分隔在異國他鄉,兩人的關係似乎沒有曾經那麼親密了。原因有很多,譬如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年齡、閲歷導致的不同視野等等。

對一位母親而言,不論你的年齡有多大,都始終是她的孩子。龍應台,也是這樣一位母親,只是我認為她的愛有些過盛,自始自終都將安德烈當作一個幼童來對待。而安德烈,雖然有愛,但卻成為了一個彼此不認識不瞭解的人。

在最開始,這份母愛名曰“佔有”,但後來,卻成了“放手”。

孩子就像鳥兒一樣,不喜歡被束縛的感覺。與其讓孩子每天像一個提線娃娃似地聽從指揮,不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開創一片新天地。我想這個道理大多數家長都深深懂得,但是真正嘗試,並且沒有中途放棄的,又有幾個呢?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也相當重要。寫信這種方式其實比面對面更好。因為在有些時候,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會忍不住端起長輩的架子。而寫信,能更好地讓父母換個角度與孩子溝通。由此觀之,龍應台很成功。她處在一個朋友的視角,與安德烈交流,甚至能夠接受那些大多數家長無法忍受的詞彙、言語。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希望我們能走在他們為我們鋪好的路上。但我們走遠了,他們又覺得無限荒涼和悽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裏,沒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護,我們全部都牢牢地記在心裏。當然,我們也願意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回報父母。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父母可以從安德烈的字裏行間知道現在的孩子心裏在想什麼;而年輕的我們,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龍應台那一封封飽含母愛的回信,也許會對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10

陸陸續續的終於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台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裏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裏,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

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説:“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11

這些書信最初的願望是龍應台想借此走入十八歲的兒子的內心世界;因為她發現,她和兒子,幾乎已經無話可説。那個曾讓她擁抱,讓她親吻,讓她牽手,讓她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個冷冷的看着她,愛她卻不喜歡她的安德烈。她無法忍受和兒子成為了這樣有愛、但卻彼此不認識不瞭解不喜歡的人。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兩代人之間,還是異國的兩代人之間,而且是好長時間沒有生活在一起的異國的兩代人之間,其實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哪裏去了?可愛的安安哪裏去了?小鳥長大了,總會要單飛的;翅膀硬了,自然也就不那麼温順。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小雞仔長大了,它金燦燦、毛茸茸的樣子哪裏去了?我鬢髮蒼蒼了,二十歲的青春容顏哪裏去了?

答曰,隨時間去了。

父母終歸就是父母。是那個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響他的人;是那個怕他飢,憂他寒,為他千里擔憂的人;是那個願意為他付出太多太多,以他的快樂為自己最大的快樂。

孩子終歸是孩子。是那個感恩父母的無私奉獻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個願意用自己的寸草心來報答父母的三春暉的人。他真切的願望是,等有一天我長大了,要讓父母因為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沒法強求自己一定會成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們沒法強求何一個人成為自己的知己一樣。因為年齡,父母不會熱衷於同樣的事情,因為經歷,你走過的路他還沒有起步。所以孩子自有他們興趣相投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靈犀的知己。而對於父母,卻是從全心依賴到慢慢分離,交集越來越少,觀念愈發迥異。小鳥長大了會單飛,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獵,孩子長大要獨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來難免會不可思議。父母只是那個巢,而不可能是它飛行的旅伴。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要成就的是——“我之為我”。

所以不要試圖清晰孩子的每一個念頭,不要追問他還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祕密,否則就會陷入一種愛得深太想問,但知道問了會換來抗拒和逃離的傷感境地。

雖然這本書講述的是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故事,但是我想我們身為老師,那些可愛的學生不正相當於我們的孩子麼,拿出一顆對待自己孩子的心,我想孩子們會健康成長,我們也會一點點蜕變!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12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地對着背影既歡喜,又悲傷,想要追回擁抱卻不敢聲張的人。

——題記

一位母親,看着子女發表“獨立宣言”,問那些常人不願提起的問題,是什麼感受?一位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子女的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是什麼感受?一位母親,望着子女的堅實的身軀想要擁抱卻不敢聲張,是什麼感受?

讀《親愛的安德烈》,我想,我知道了!

這是一位名為龍應台的母親和她的十八歲兒子的故事……

有這樣一次,安德烈問他的母親“怎麼面對‘老’?”“會希望我記住你嗎?”這兩句話給我的觸動是深刻的。人會老去嗎?我問自己,答案想必已經知道,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的我看到這個問題有些愣,很可怕吧。我驚訝於安德烈的問題,但更驚訝於龍應台的回答:“老”就是放在藥盒裏那色彩繽紛的藥片;“老”就是上樓到一半忘了自己是要上還是要下;“老”就是不説話時發出像咖啡機煮滾噴氣的聲音;“老”就是餓了吃不下累了睡不着,坐下去站不起來,記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記得……

書中的安德烈已經長大了,成年了,可是龍應台這位母親對他的愛卻沒有變,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她開始學着認識名為十八歲的兒子,書中裏提到人生就像旅行,前半部分是平原,和朋友嬉戲打鬧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長大,後半部分是荊棘,需要一個人小心前行,在安德烈路途前半部分有龍應台的陪伴,但是以需要她耐心的等待,把焦急藏在身後,在後面不停地張望着安德烈,那越來越遠的,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着那地平線有多遠?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看到那堅實的身軀不畏艱險的在前,想要擁抱他,卻不敢聲張。

進入高中的我應該也將踏入人生路途中的荊棘地了吧,該脱離父母的懷抱,奔向這繚亂的世界,儘管這樣,我也是不會忘記的是誰在跋涉中給予我一席休息之地,愛和希望。使我們充滿勇氣和力量,讓心中永存着熱度和光,不去畏懼前方的荊棘。更不會忘記在走遠之後,回頭抱一抱那在後頭張望着,想去擁抱卻不敢聲張的你們……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13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整本《親愛的安德烈》,其中《給河馬刷牙》《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這兩章令我感觸頗深。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一生碌碌無為,覺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嗎?”其實要看你站在哪一條跑道上。設想一個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衝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見那跑百米的人會全身緊張、滿面通紅,心裏會‘顫抖’嗎?不會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見那跑五千米的人氣呼呼地追過來了,他會因而恐懼,覺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嗎?不會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來散步的。

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着大樹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嗎?書中舉了個提摩的例子:他從18歲開始失業,到41歲還在失業中。那麼大了還沒有工作,因為沒有工作,也就沒有結婚,沒有家庭。每個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樣。為什麼害怕呢?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沒有意義。每天為了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與其為了金錢和名聲成為工作的俘虜,不如找一份能充分體驗生活的工作。

龍應台説過這麼一句話:“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很多讀者回信説自己就是在被迫謀生,我相信我身邊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謀生。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義呢?

不跟別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尋找自己安適之所在,那還談何“平庸”?“平庸”是跟別人比,我們的終極負責對象是自己,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平庸”與否,不是在於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於你做的是否有意義,是否快樂。這樣看來,小草平庸嗎?答案肯定是“不!”了。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14

陸陸續續的最後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台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狀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裏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樣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十分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取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裏,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唯美的網名

中國人之因此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説:“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能夠剝奪他的發奮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700字15

因為工作的原因,平時也會關注一些親子教育的書籍,遺憾的是大部分都很雷同,要麼是怎樣説教子女,要麼是怎樣提高孩子的成績,漸漸地也就對類似的書籍有點厭倦。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龍應台先生的書,剛開始是因為撇到封面的帥小子,進而看到題目,自以為是關於愛情的,於是開始讀下去,竟然發現內容是母親和孩子長達三年的書信,這樣的親子溝通書籍,在我的閲讀經驗中是不曾體會過的,我也是一個母親,好像找到了一點親子教育的新思路,怎麼去愛孩子,怎麼溝通這份愛,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我也特別願意以書中的某個片段來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想所感。

有個段落叫“一切都是小小的”。某個夏天,母子在新加坡會合,母親抱怨兒子讀書不夠認真,玩得太多,在假期結束之後,母親寫信告知了兒子自己的想法,安德烈的回信很及時,並對母親的疑問作了回答,他覺得其實是個生活態度的問題,為什麼不可以快樂地去做一件事情呢?我們不僅可以邊聽音樂邊做作業,邊和朋友聊MSN,還可以一邊寫信給媽媽。因為這樣就不單純是做作業了,這就成了一個好玩的愉快的過程。還説媽媽那個年代經歷的在現在來説都是大事件,看電視里老師討論或總結逝去的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已經發生過了,大的都做過了,到了他們這一代,應該退到小小的自我,承認一切都是小小的,把自己的世界放大。

安德烈很幸福,有個通情達理的母親,難道我們的家長就很專制獨裁嗎?我想也不是,在各種各樣的行為方式下都是對孩子的愛。這本書中關於孩子和母親的交流實在太多,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翻開看個究竟。孩子的童年時代就那麼幾年,怎麼玩,怎麼做作業,怎麼處理一切小小的事情,都可以從點點滴滴去引導去幫助,不是命令,也不是抱怨環境就夠得,童年是無法彌補的,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最原始的根基。在我看來,只有我們不迴避去思考怎樣給孩子愛,怎樣跟他們溝通,無論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都是件好事。

標籤: 讀後感 安德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mn04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