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論語的讀後感3篇

論語的讀後感3篇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論語讀後感,歡迎借鑑參考。

論語的讀後感3篇

《論語》讀後感一

看因講《論語》所體現出知性氣質而被眾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專訪,她這樣描述孔子: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沒有色彩。

專訪在笑聲中結束,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巨大的困惑。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孔子?換言之,孔子及《論語》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現實中的意義重點在於作為誘惑出現。眼睛作為對外界認知的一個通道,似乎更易被現實所亂,從而矇蔽內心。色彩是斑斕無常的,正如每一種誘惑與慾望,而能夠抵之御之的唯一辦法即是強大、堅定自己的內心。

而温度,正是內心的良藥。

《論語》教與人天地和諧共處之道為先,其意很是明確:一個人可以閉世隱居(而這點確實由許多人難以揣測的社會因素造成),但他必須活在世上――意味必須先學會與自然相處,儒家所講的類似與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體現。而第二要務即為心靈之道,我覺得這足以體現孔子這個聖賢對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靈足夠強壯,那麼便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在人生的風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氣平;同樣,是要給心靈找到正確的歸途,那麼仁、義、禮、智、信自然成為其準則,黑白清濁也就自然分明。國外的情詩中總説: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雖然情感亦屬錯綜複雜,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個“足夠強壯”也與孔夫子所倡的心靈之道不謀而合。

明白這兩點後,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問題。“為大事者不拘小節”主要的路徑已確定,自然就難墮迷途。我們確實能從《論語》中看到一個真實的孔子,他擁有一個常人應有的率性,也擁有一個聖哲的豁朗與通徹;也會對天發誓,也會“知天命”而慨歎。――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嚴格要求心靈,放鬆生活狀態。

在現代社會紛雜之中,人生需要一個自己心靈的樂土,而《論語》的意義在於“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照耀下踏上歸途。”

《論語》讀後感二

君子自古就是被讚頌的對象,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於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温、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對於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於言,敏於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暱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並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願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論語》讀後感三

《論語》是一部舉世聞名的國學經典,許多人崇尚它“和為貴”的處世哲學,而我,則更迷戀它對理想的'追隨。

確實,整部《論語》都隱約的從禮儀、為政、學習等方面體現着對理想的追求。在《論語》裏,有一大段還特別描述了它。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華和老師――孔子在談理想。子路搶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給我一個很大的國家,但兵荒馬亂、禮樂崩壞,我用三五年的時間,就能把敵人趕走,而且人人都舉止高尚,成為一個禮儀之邦。冉求在老師叫他之後慢慢地説道:給我三五十里地,那裏也有戰爭,給我三年時間,我就能把國家重歸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這麼短的時間裏變成禮儀之邦。他們的態度可謂一個比一個謙遜,到了公西華,他説他只想做一個幫助實行禮儀的道士。

最後,孔子叫到了一直在專心彈琴的曾皙,只聽琴聲漸輕,“當”一聲,樂曲結束,曾皙坐了起來,説道:在萬物復甦的春季,我帶上朋友、妻子還有一羣孩子,到剛開凍的河裏去洗澡,然後去唱歌跳舞,之後,就唱着歌回家。

這時,一直不發話的老師説:“我同意曾皙的觀點。”

老師私下裏又對曾皙説:“他們三個人的理想太不切實際: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個禮儀之邦;冉求雖説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個國家,有人民羣眾,有政府;公西華只是想做一個道士,但禮儀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點,最重要的是,他傾聽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是啊,我記得蘋果之父――喬布斯説過: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追隨人的內心心靈和直覺的勇氣,因為心靈會告訴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而現在,許多人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都在為別人而活。現在還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不應該只有一顆冰冷的心。

那麼,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這時,你會全身上下都充滿了能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你會很快樂

所以,就請你停下疾行的腳步,等一等落在後面的那份純真、那份快樂,去尋找真正的理想吧!

標籤: 論語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ln08e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