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1

論語中有一話説是這樣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家裏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魚》一本書它上面寫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於人。的話。

他是這樣寫的:我不喜歡的,你肯定也不喜歡,所以我不會給你,他不願意做我肯定也不願意做,所以你不會勉強我去做這件事情。

對呀!我不喜歡的東西你怎麼會喜歡呢?我不喜歡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歡!

我不喜歡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歡?

我不能克服一種困難那你一定也不行?

我知他説的不一定都對,但是最讓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個寫書人的勇氣!是那種敢於面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發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氣!

我家的那本書,雖然比起《論語》來差的很多,但我學會了很多他的東西,那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

論語讀後感2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着極大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為孔子曾經説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着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麼,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落孔子,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説的:“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並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

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為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

論語讀後感3

在這個盛夏中,我仔細地閲讀了一本擁有三千多年曆史的一本中華經典讀物《論語》。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它傳遞的是一種樸素而又温暖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論語》是孔子弟子記錄的言行的一本名著。論語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它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古人有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熟讀《論語》之後的人知識有多麼淵博啊!

在《論語》這本書中,孔子曾説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我相信每個人都非常熟悉這句名言,而且也經常掛在嘴邊。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説學習了知識又按時實踐,不也是很愉快嗎?讀了這句話,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孔子希望我們學習了一樣本領後就要經常去練習,這樣才不會忘記。

讀完《論語》就會覺得它主要引導我們怎樣學習、複習;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去合作……而且都圍繞一個字“德”。

希望同學們也去閲讀一下《論語》這本書,也去領略其中的道理。

論語讀後感4

以前看過給孩子買的"育靈童"全套國學經典中的論語和名家例如名牌大學導師的講解,給孩子讀時,一直有種不解其意,甚或者是篇中所講禮儀已經早已不適用了,那都是很久之前的東西,與現在完全脱節的感覺,很多的幾乎是80%的部分不能理解。儘管如此,仍覺的讀起來會有很大的收益。但是直到看到了這本書,有帝師之稱的張首輔的講解,才有如雷灌頂的醒悟。原來千年前的孔子是要向我們講述這種種的道理。如果不是有着深厚的國學功底,淵博的知識,很好的領悟力,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將論語講述的如此清楚。強烈推薦。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會受益非淺的……

論語讀後感5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書。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因為他剛出生時頭頂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給他取名為丘,字仲尼。“論語”的“論”是編排的意思,“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孔子師生的言談記錄下來的意思。

今天,我翻開了《論語為政篇第二》細細的品味着這篇。這篇主要色劑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温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勾結但不團結,小人團結但不勾結。孔子在這一章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之一,就是小人結黨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在社會上我們要做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的人。

論語讀後感6

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孔子的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學會寬容。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任何事情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朋友之間的相處,也不總是歡聲笑語,再好的朋友也會發生矛盾。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要斤斤計較,把不順心的事情都壓在心底。太計較心裏就會產生怨氣和怒氣,時間長了排不出去,也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我想聰明的人肯定不會這樣。任何事情,多找找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再加以改正,也可以使自己得到進步,當我們寬容地原諒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感到輕鬆和快樂。有時一個簡單的微笑,也能化解許多的矛盾,所以寬容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健康,贏得友誼。“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用寬容的氣度,換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願大家都有一顆高尚美德的寬容之心。

論語讀後感7

論語讀後感據中學的歷史課本記載,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開始,一直到清末,《論語》作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認可的正統思想,統治了中國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事實上,這兩千年中,官家推行論語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統治的工具。因為論語講“禮”、講“仁”;講“忠”,將“孝”;或許也因為《論語》中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個人對該句的理解持保留意見,見下文)。

若子民全都仁義忠孝而又不知,自然不會犯上,不會上也就不會作亂,更談不上謀反了,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我們要推翻封建統治必須要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鎖。《論語》自然是首當其衝。所以,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説,五四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確的。打得很好。

論語讀後感8

賜,是子貢的名。往,是已曾説過的。來,是未曾言及的。孔子因子貢引《詩》證學,遂稱許之説:“《詩》有三百篇之多,其言詞微婉,意味深長,非有穎悟之資者,不足以語此也。如賜也才可與言詩也已矣。”蓋處貧處富的'道理,是我所已言的,切磋琢磨的意思,是我所未言的。今因我已言的道理,就知我未言的意思,這等樣聰明的人,與之論詩,必能觸類旁通,而不至於以詞害意矣!豈不可與言《詩》矣乎。然子貢悟性雖高,而學力未至,猶不得聞性與天道之妙,此可見美質之難恃,而學問之當勉也……

論語讀後感9

論語是我國的一部文學瑰寶。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它有多麼重要。那裏面的話令人受用終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治也。”

孔子説:“仲由,教你的知識你都會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懂得了知識啊。”

學習中,有許多人“華而不實”,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歸根究底還是對基礎知識的定義不紮實。我們在學習中一定要紮下穩固的基本功,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一定要時常温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因為自己那薄苦蟬冀的“面子”而不敢提出質疑。在講題時也是一知半解,能混就混,瞞天過海,不懂裝懂。我們一定要紮下堅實基礎,堅決不當華而不實、不懂裝懂、一知半解的“面子控。”

論語中的話令人受用,也為人的一生鳴響永遠的警鐘,警示我們學習,以及做人的許多道理。

論語讀後感10

今天,我們學習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意思是:在三個人裏,一定有一個人是我的老師,我要學習他的優點,改過自己的毛病。

他教會我要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

我們班有個外號叫”閻王爺“的人,有個優點,就是拔河時一個頂倆,力大無窮。

還有一個值得我學習,那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母老虎“,文武雙全,上課時雖然愛説話,但也愛發言,每次上課都讓她回答,我要向他學習上課時積極發言。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

還有一個人,他不好之地數以萬計,只有一張喜報三張牛,考試最少十七分,最高七十二分,老師不得不批評他,唉,我真為他的學習擔憂,真是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要時刻記住這句話。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中有一話説是這樣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家裏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魚》一本書它上面寫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於人的話。

他是這樣寫的:我不喜歡的,你肯定也不喜歡,所以我不會給你,他不願意做我肯定也不願意做,所以你不會勉強我去做這件事情。對呀!我不喜歡的東西你怎麼會喜歡呢?我不喜歡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歡!我不喜歡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歡?

我不能克服一種困難那你一定也不? 我知他説的不一定都對,但是最讓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個寫書人的勇氣!是那種敢於面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發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氣!

我家的那本書,雖然比起《論語》來差的很多,但我學會了很多他的東西,那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

論語讀後感12

這一則短短的語錄讓我瞭解到了學習的態度:實事求是;在探求學問或瞭解事物時,應取誠實的態度,千萬不能不懂裝懂,這也讓我聯想到了孔子,在《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請孔子判定誰是誰非,孔子不能判定誰是誰非,但是這兩個小孩並沒有嘲笑孔子的不知。

反映了古人認識自然、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和精神也反映了孔子的實事求是。

作為中國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對於後世的人們一直有着指導意義,我們今天還可以從中受益。

朋友,多讀一些好書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心動不如行動,試試看!

標籤: 論語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33xe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