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扁鵲見蔡桓公》讀後感(通用5篇)

《扁鵲見蔡桓公》讀後感(通用5篇)

《扁鵲見蔡桓公》此文講述了蔡桓公諱疾忌醫,最後病入骨髓、體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誡世人特別是為政者,應該勇於正視現實,直面個人災難、社會危機,及早採取救治措施。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扁鵲見蔡桓公》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扁鵲見蔡桓公》讀後感(通用5篇)

《扁鵲見蔡桓公》讀後感 篇1

疾病既然存在,就應該正視它,然後治療它。只有這樣,才能減輕疾病造成的痛苦或者根除疾病。而像蔡桓公那樣諱疾忌醫只會延誤治療,最後一命嗚呼。其實豈止是蔡桓公,我們周圍有許多人不也是如此?只不過他們的病不在身體上,而在心裏。他們的疾病是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別人的批評就好像是扁鵲關於病情的診斷。從這則“寓言”裏不難看出,對待別人的批評是應該虛心接受的,諱疾忌醫只會給自己造成危害,絲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錯誤是無法掩蓋的,它存在着,你不承認並不能對它有絲毫改變。畏懼錯誤只會阻礙進步。錯誤其實也有其益處,那就是暴露出工作中的缺點。認清了錯誤就能發現那些不足,而不斷的改進就可以實現一種螺旋式上升。剛愎自用是無法發現錯誤和不足的,因為當局者往往會陷人對成功的憧憬和幻想中,眼睛所注意的幾乎全部都是優點和長處。忠言逆耳,大多數人都是喜歡聽“順言”而不是逆言的。只不過“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被忽略的意見背後往往隱藏着憂患,就如同蔡桓公的“隱疾"一樣。其實,只要多聽“扁鵲’’們的意見,就可以儘量避免錯誤了。

如果錯誤已經帶來了損失,也不要灰心失望。失敗是如何才能夠成為成功之母呢?首先就需要承認錯誤、糾正錯誤,從失敗所犯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的錯誤別人看得更清楚,他們的意見最珍貴,何不敞開胸懷,去吸納別人的意見呢?如果在錯誤之後依然固執地堅持,就會陷人這樣的境地:由一個錯誤滑向更為嚴重的錯誤。而改正起碼可以給自己一個重新奮起的機會。

願天下人不要再犯諱疾忌醫的錯誤,不要再讓後人覺得他們的行為是多麼的可悲。

一定要防微杜漸,我是一個小毛病很多的人,做事總有點兒心不在焉,丟三落四,所以經常會惹下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煩,多費了不知多少的工夫。父母因此不知説了我多少次,我總是那麼滿不在乎地回上一句:“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嘛,又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問題。’直到遇上一個大大的教訓。

家門口便是一條車水馬龍的主幹道。我常常不看紅綠燈,只要覺得兩邊的車子離得還比較遠,就飛快地跑着穿過去。有時站到馬路對面的時候,回頭看到擦身而過的汽車,我心裏還會十分得意於自己的機靈和迅速。

一個冬天的傍晚,媽媽讓我到對面的菜市場買塊豆腐回來。我拿着小盆,和往常一樣準備衝過馬路。天色已經昏黑了,我向兩邊掃了一下眼,看到近20米內沒有汽車,便箭一樣向對面跑去。六車道的路很寬,就在我接近路對面的`剎那,一輛從前面路口拐出的車已到了身邊!當時“轟"的一聲,所有的血液都衝向頭頂,但腦子裏成了一片空白,那種突然間鋪天蓋地襲來的死亡的恐懼使我整個人都僵住了,呆在那裏一動不動!接着是刺耳的剎車聲和碰撞聲。不知多久以後,我才回過神來。我仍舊僵立在那兒,毫髮未損,可那輛汽車已經斜衝入隔離帶的花壇,後面是濃黑的剎車的痕跡;我手裏的小盆,奠名其妙地遠遠地躺在馬路中央。

在這一次的經歷後,我不再用父母去嘮嘮叨叨地提醒。對於過去滿不在乎的那些細節,也開始變得嚴肅審慎,尤其在事關安全的地方。我開始明白,“小錯不斷”非但不能代表大錯不發生,反而正是誘發大錯的根源。有一個成語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小小的一個疏忽,就可能導致全局的失敗。我想這裏面的原因可能是兩方面的:一方面,任何的大事情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個體,它中間包含着許許多多的小事情,就好像一座摩天大樓也必須是由一磚一瓦蓋起來的。

如果組成大事情的小事情出了問題,並且問題越來越多,最終大事情也會出問題。用劣制的磚瓦蓋大樓,在風雨之下,大樓是支撐不了多久的;另一方面。一螻小錯一直沒有誘發大錯也許是出於某種偶然,但決不能因此存有僥倖心理,就比如我過馬路的教訓一樣。

所以,我們做事不能夠疏忽那些細小的錯誤,而應該常常保持着一種警覺的態度,經常進行反省和檢查。既自查,更要注意聽取別人的批評意見,嚴格地做到防微杜漸。絕不可以像蔡桓公那樣。自欺欺人,諱疾忌醫,最後弄得難以補救。

《扁鵲見蔡桓公》讀後感 篇2

惡雖小,勿為之!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早從事焉。”

這個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蔡桓公若能早聽勸去就醫,豈能落得那樣的結果?當他的病進入骨髓的時候,就是扁鵲這樣好的名醫也無濟於事。

人們常常犯一個錯誤,總是當事情惡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去亡羊補牢。這樣的做法雖然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常規下,虧損也不會校我們應當時刻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當任何一件事情有不良的苗頭時,就應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免得出現“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慘狀。

在我們的信仰中也是如此,需要防微杜漸。不管是耶穌,還是保羅和彼得,都曾經教導我們要警醒,就是警戒我們要遠避那些惡事。雅各甚至很形象的説:“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每每讀到這句經文時,總覺得很有意思。身體的死是我們避免不了的,不過雅各這裏所説的是靈性的死。我們運用一下逆向思維:死由罪而生,罪由私慾而來,但是雅各提到了一個私慾和罪之間的一個“橋樑”——胎。這便是問題的癥結,在我個人看來,私慾是每個人都有而且是避免不了的,只是看在每個個體當中是不是將私慾演變成罪。從雅各的這句話可看出,私慾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成為罪的,甚至説私慾根本就不是罪,而是要經過懷胎——就是培育,為私慾提供生存的土壤之後,才成為罪的。

假如一個人不給私慾提供生存空間,即或是有私慾,它也不會對人造成任何傷害,並且很好消滅。就像我們不想讓一顆麥粒發芽,你可以將它磨成面是一樣的。而當一個人給私慾提供了生存空間的時候,就會成為罪。就像一顆種子被放在土壤裏,會發芽生根一樣。雖然我們在此時可以除掉它,但是還會給土壤裏留下痕跡,使周圍的事物受到影響。罪也是如此,當有罪之後,只要誠懇在主面前認罪,必會得着赦免,但主會傷心的,也必成為曾經發生過的一個事實。因此我覺得,雅各説此話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將惡事消滅在萌芽狀態。

在侍奉的過程中,曾多次聽到有人説:“大罪不犯,小罪不斷。”開始覺得很有道理,但最近我越想越覺得這句話有問題。經上説:“罪的工價乃是死。”沒有大罪與小罪之分,只要是罪,工價是一樣的,所以這句話是不成立的。即或是成立,無論大罪還是小罪,它們的來源還是私慾懷了胎之後的結果。有了胎就得生,沒有胎就無所謂生,私慾沒有懷胎就不可能生出罪來,所以我們不要等有了罪去消滅罪,而要當有私慾的時候,就應將其毀滅,讓罪無法產生。

最後用六個字共勉,“惡雖小,勿為之!”

《扁鵲見蔡桓公》讀後感 篇3

“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這出自《周子通書·過》。它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能一味堅持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在《扁鵲見蔡桓公》一文中,蔡桓公諱疾忌醫,不聽扁鵲多次的勸告從而死亡。由此可見,蔡桓公——一個諱疾忌醫的人是多麼的可鄙,可悲。

但是,如果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聽取了別人的意見,那麼你就能從這次錯誤中吸取經驗,逐漸獲得成功。我們上學期學的《孫權勸學》中,呂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呂蒙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聽取了孫權對自己的建議,發奮讀書,從而由一介武夫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刮目相看,與之深交。試想,如果呂蒙沒有聽取孫權之勸告,那麼將會怎麼樣呢?呂蒙只會仍然我行我素,永遠都只能作為一介武夫,魯肅當然也不願與他深交,因為呂蒙沒有學問,甚至會看不起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一旦有了缺點與錯誤,就要及時聽取大家的批評,認認真真地改過。否則,一誤再誤,那麼錯誤將會越來越嚴重,以至於發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為一名學生,錯誤就更在所難免了。如果你犯了錯,有人指出了,那麼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但是,如果你拒絕了別人的幫助,不肯面對錯誤,只越陷越深,錯誤也會慢慢變大,以致於無法挽救,後果十分可怕。

有時,錯誤也許只是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有時,錯誤也許是一句不經意間吐露的話語;有時,錯誤也許是解題時的粗心大意。錯誤是以不同形式存在於你身邊的。也許,沒有人會發現它,但大多數,會有生活中的“孫權”來提出你的錯誤、缺點和不足。他們不是想要來為難你,只是想讓你及時發現並糾正,不想讓你繼續墜入錯誤的深淵。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關鍵在於你怎樣來看待它。是讓它變得無法挽救,還是轉換為你成功的又一個“墊腳石”,完完全全取決於你對它的態度。

犯過錯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成功的人肯定犯過錯,然而,他們會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作為衡量自己的一個標杆,使自己成功。

一個諱疾忌醫的人是不會成功的,他們離成功總有一段距離,倘若不及時糾正,只會使自己繼續停留在失敗中。想要成功,聽取別人的批評建議,認真彌補自己的不足是最重要的。

聞過則喜,知錯就改。朋友,你做到了嗎?

點評:文章以兩個事例説明接納他人建議的重要性:蔡桓公因為不聽扁鵲的勸告,拖延迴避,最終病死;呂蒙聽取並採納孫權建議,廣泛涉獵,瞭解歷史,由一介武夫成飽學之士。可見聽取意見並改正錯誤對人生的重要性。細節決定成敗,而這細節就在於是否會虛心接受批評。對待他人的批評,虛心接受才是明智之舉。否則諱疾忌醫,後患無窮。

《扁鵲見蔡桓公》讀後感 篇4

讀完《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言課文以後我很有感觸,從中也受到了啟發。

《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扁鵲在進見蔡桓公的時候就發現了蔡桓公身上存在的一些小病,當時蔡桓公身上的小病尚且輕微可以醫治。扁鵲就直言進諫,可是蔡桓公認為是扁鵲喜歡沒病給人找病,就不理睬扁鵲。就這樣,在蔡桓公身上病症還有機會治癒的情況下,扁鵲兩三回前去進見蔡桓公,希望治癒蔡桓公的病。可是直到蔡桓公的病已經深入骨髓以後,扁鵲也已經無能為力,扁鵲就逃到了秦國,而蔡桓公最後就病發而死了。

從這篇文言文當中我受到了很大啟發,告訴我們一切禍患可能在剛開始的時候很輕微,也不容易引起人的覺察。可是這些不覺察的禍患可能逐步在發展,直至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導致了最終無法挽回的局面。

總的來説,我們應該從《扁鵲見蔡桓公》當中受到啟迪,凡是要注重聽取他人意見,不可剛愎自用,要善於觀察,知道從危險事物剛開始萌芽的時候就加以防範。

《扁鵲見蔡桓公》讀後感 篇5

最近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做《扁鵲見蔡桓公》,覺得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很有意思而有令人深思的故事。

《扁鵲見蔡桓公》講述的是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故事,圍繞這個中心,文章主要寫了扁鵲連續四次為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卻一直拒絕扁鵲,覺得醫生都是給沒有病的人治病,結果蔡桓公因耽擱了治病的最佳時間最後病死了。

讀了《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我不明白蔡桓公為什麼不聽扁鵲所説的話,而總是一意孤行,不理睬扁鵲,扁鵲難道不是一位神醫麼?這些對我來説都是很不瞭解,蔡桓公這樣做就是自作自受,要不是因為他拒絕扁鵲為他治病,他也不會一直到這樣下場。

《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教給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人們不要學習蔡桓公,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假如我是蔡桓公,一定會讓扁鵲為我治病,而絕不會拒絕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9qwm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