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1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一書為我們描繪了新教育“完美教室”的願景--教室是圖書館,是閲覽室;教室是實踐場,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間,是展覽室;教室是信息資源庫,是教師的辦公室;教室是習慣養成地,是人格成長室;教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棲居室。教室,一個創造奇蹟,演繹故事的地方;教室,一個習慣養成、人格成長的場所……

讀了《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一書,讓我明白教室不應該只是知識的灌輸地,它是師生共同生活棲居的家園。是孩子們的另外一個家,孩子習慣的養成,眼光的恆定、品位的形成都受這個家的影響。

教育承載着人們對未來美好和人生幸福的寄託與牽掛;而我們,無論有多少要求和任務,有一種責任與信仰永遠也不會改變,那就是:要守住一間教室,讓生命在裏面開花。

雷夫老師説過的一段話:“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着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侷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麼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富於生命意義的人。所以課堂必須傳遞生命的氣息,張揚教育生命的活力,從生命的高度關注靈魂的塑造、人格精神的提升、生命情感的化育,使學生用生命智慧生命價值進行生命創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課堂不再只是傳授知識的小課堂,也是用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大課堂,獲得人生動力、學會做人的大課堂。有生命的光彩,有生命的深度,有生命的智慧,有生命的創造,會使你的課堂越來越大,教室越來越大,大得延伸到學生一生中來。

有愛心的教師會把自己的教室越變越大。愛是教育的前提,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有一份教育的愛的情懷,用愛心春風化雨般滋潤學生的心靈。教師用愛心去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就是教育成功的祕訣。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美麗,而生命因愛的存在而美麗。“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所以心有多大,有愛心的教室就有多大。

教師對人的靈魂進行加工、雕琢是一種最高級的勞動。而學生學習也是一種複雜的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不要把學習侷限在教室的四堵牆裏,不要機械地把事實和規則從教師的頭腦裏搬運到學生的頭腦裏。”我們的教學要解放學生的心靈,讓他自己去感受;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自己去思考;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自己去做,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自己去發現,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讓他自己盡情去做學習的主人。

“既然思想存在於勞動之中,人就要靠勞動而生存”。充滿勞動的快樂的教室怎能不大?

每個班級都要有適合學生需要的晨誦與午讀內容,精心組織好每天的晨誦、午讀活動,以完美人格成長為核心價值取向,通過不斷完善,貫穿公民教育、禮儀教育生命教育等,把“規則、尊重、責任、誠信、愛心”等基本價值觀融注其中,建立完善的人格道德教育系統,並把教室生活聚焦在樂觀健康上,聚焦在生命創造上。

關注教室裏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個角落,守住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只有這樣,教室才會不斷長大,教師的生命價值也才能得到體現。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2

讀了“陽光苑班”的故事,讓我想起了我的一位老師説過的一翻話:我喜歡當老師,並熱愛教師這一行業,因為每當我看到班上的學生,我都強烈感覺到他們是即將綻放的花朵,給人帶來愉悦,帶來希望。

每天面對的是一張張童真的笑臉,他們充滿了朝氣,充滿了活力,隱藏着無限能量,擁有無限潛力。是的,如今拜讀王豔豔老師的“陽光苑班”敍事,她也有着對孩子們如此強烈的感情,並堅信:我夢想,我能我更行。

她通過召開一系列的主題班會“為自己豎起大拇指”、“我愛我班”一起制訂了三年的班級計劃,並用理想引領他們努力在每一次活動中表現出最好的一面。

有了理想,還需要榜樣來激起他們的信心,為孩子們講學哥學姐們的優秀、勤奮,老師自己更要身教示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情感魅力去感染他們。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入學之初就民主制定了一系列的班級制度,包括班幹部制度、值日製度、具體的獎懲制度等等。為了激發孩子們的進取心,通過發放激勵卡來激勵他們。

當老師與孩子們有了共同的理想後,並快樂着他們的快樂,幸福着他們的幸福。全市中小學舉行大型的跑操比賽,在寒冷的冬天,同學們的訓練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難題,於是老師決定站在班級隊伍與他們同甘共苦。朱永新教授説:“理想的教育,應該重視心靈的溝通,建立起温馨的對話場景”是的,我們應該像朋友般引領學生自主成長。

對於初中生,十四歲的年紀,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老師對他們班的這種現象和我們一樣頭疼,對錢同學的早戀,批評過,也後悔過。於是,撥通了家長的電話,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一節班會課,傾訴對她獨特的在乎,跨越了彼此心與心的距離。終於雨過天晴,老師成為了孩子們的知心大姐姐,並且給了他們一個追夢的空間。

作為一名教師,課堂的高效率是必不可少的。抓住現在的孩子對所有事物都追求新鮮感這一心理,化“平凡”為“不平凡”,化“乏味”為“激情”。“課堂過於沉悶似乎成為了許多老師絞盡腦汁卻不得解的問題。

而老師在上作文課《我的老師》時,從咖啡、比薩、大餅開始,讓一篇普通的寫人作文,寫得有聲有色。這讓我想起我們平時上課,如果只限於課本的資料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我們藉助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來上課,那麼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一切的一切都體現了他們的班級願景:用心靈構築夢想,用激情播撒希望,用行動陽光未來。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3

近日,讀了海門新教育研究中心編著的《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頗多感慨,在此,我選擇一組關鍵詞來談談。

這組關鍵詞來自於其新教育海門開放週上一位專家的《守住這一間教室》的發言。真的如同專家所説的,“決定一間教室的,不是教室的好壞,而是誰站在教室裏。”“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是教育亙古不變的真諦。完美教室必須守住每一個教師的良知。

關注到教室裏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個角落,特別是關注已經被家長放棄了的孩子,守住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守住屬於我們自己的每一個日子。珍惜每一個日子,比如開學典禮、兒童節、建隊節、休業式,每一個傳統佳節,每一個特殊的紀念日……

聖嚴法師有一句話:“做,就好了”,我很有觸動,四個字,道出了人生真諦,道出了我們教師的工作過程,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走在做的過程中,面朝大海,等待花開花落。

就拿開學典禮那一天來説,我很有感觸,發現五六年級的“小先生”很積極參加活動,在少先隊輔導員的組織下,工作開展得相當順利,收到的效果也不錯。

首先我看到了“小先生”利用午休時間到隊室背誦主持稿,利用課餘走到廣播室製作海報。更令我驚喜的是會後,那個伶俐的主持人柯雨嵐跑到教導處問老師要張校長的講話稿,回教室後又折回,跑到副校長室找王副的講話稿。

我好奇地問:“你拿去幹什麼呀?”“習作練筆用呢!”好感動!能隨時積累平時的素材,給自己一個思考的過程,一個積澱的過程。這個小女孩,她做了,肯定就好了。

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用心做好每一天,也就好了。在編排校本課程綱要中,現在的我們雖然如嬰兒學走路一樣,蹣跚着,但是做了,同樣會日趨完美,日臻成熟的。

在能夠放手的時候,我們給一個個“小先生”發揮着自己的才幹;在很多時候,我們為他們搭建着一個個展示才華的舞台,讓他們成為一個個大寫的“人“,這是我們的良知所在。魯迅的《故鄉》結尾:“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理想的實現關鍵在於有沒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沒有人去追求,或者只有極少的人去追求,就沒有或沒有更大的希望。

平凡的我們一起來記住這句話:做,就好了。從點滴做起,從可以做到的做起。通過教育,幫助孩子成為最完整的人。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4

近日,讀了海門新教育研究中心編著的《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頗多感慨,下面小敍一二。

一、最有感觸的一句話

讀代序中朱永新在2011年新教育海門開放週上的講話“讓教室成為師生幸福的源泉”中引用聖嚴法師的話“做,就好了”,我很有觸動,四個字,道出了人生真諦。

我不禁想到魯迅的《故鄉》結尾:“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理想的實現關鍵在於有沒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沒有人去追求,或者只有極少的人去追求,就沒有或沒有更大的希望。新教育的工作者們走出了自己的路,正一步一步地實現着自己的理想。

身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也應該加入他們。記住這句話:做,就好了。從點滴做起,從可以做到的做起。如在“同讀一本書”活動中,老師應實實在在地與學生同讀,在每週的語文課中抽出一節課與學生交流即“讀書交流課”,或在每節上課前與學生同讀某篇文章的精彩之處。

從《讀者》《智慧》等雜誌開始,從一句話、一個笑話、一則小故事入手,激起學生閲讀興趣。教師堅持帶上一段時間,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地行動,同時培養“讀書小助手”。接着按規定時間、規定任務、規定形式完成。設計表格或其他形式來實現對內容的展示,最後讓孩子們慢慢養成習慣,使之規範化、常態化。

二、最感動的故事

讀海門市下餘初中“醜小鴨班”敍事“我們共同成長”中我被一個故事——《牽蝸牛去散步》深深感動了。它更讓我感到深深地內疚。是的,誠如故事中所説對很多學生我們都是沒有耐性的。越是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越要沉住氣。

昨天做不好,今天繼續做,繼續引導他,明天也不放棄。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他成長的.花期的,這朵花雖然開得緩慢,但定會開出一朵美麗的花。

其實,我也想牽着蝸牛散步,也想讓蝸牛牽我去散步,如果每個老師都能做到在每個班上牽上一兩隻蝸牛,帶他們去散步,聞聞路上的花香,聽聽路上的鳥鳴,看看滿天的星星,我堅信,這些蝸牛定能如遲開的花蕾在某一天悄然開放,芬芳滿園。終有一天,大家會發現人間一切的美好。

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讀後感5

讀了《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一書,我彷彿看到了雷夫的教室、常麗華的教室,彷彿進入百合班看到了小百合的故事。書本為我們描繪了新教育“完美教室”的願景--教室是圖書館,是閲覽室;教室是實踐場,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間,是展覽室;教室是信息資源庫,是教師的辦公室;教室是習慣養成地,是人格成長室;教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棲居室。教室,一個創造奇蹟,演繹故事的地方;教室,一個習慣養成、人格成長的場所。

在《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一書中,讓我明白的教室的真正含義。它早已不是我以前心中的那所房子,也不僅只是知識的灌輸地,教室是一個和孩子們一起步入經典世界的殿堂。是孩子們的另外一個家,孩子習慣的養成,性格的錘鍊都受這個家的影響。教室更是個神奇的地方,在那裏,任何人都可以獲得成長,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呼吸。它是師生共同生活棲居的家園。決定一間教室的,不是一間教室的硬件,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講:只要有學生,就能在教室裏創造奇蹟。這對我們農村教師來説,是個莫大的鼓勵。讓我們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崗位上創造奇蹟。關注教室裏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個角落,守住每一個孩子的心靈。

看着看着,讓我想起了雷夫老師説過的一段話:“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着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侷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麼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

這本書讓我再認識了《新教育》,“只要行動,就有收穫”,是新教育人的一句口號。也為我指明瞭未來的方向。讓我練習着如何在自己的教室裏書寫教育人生。以前,我總是邁不出有力的步伐,總認為自己不是在塑造靈魂,而是在原地遲疑,在今後的教學中,為了學生的成長,我要找到自己的切入點,紮實的走好每一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ddeg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