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柳宗元 >

唐詩漁翁柳宗元

唐詩漁翁柳宗元

《漁翁》表現漁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也表達詩人柳宗對自由人生的渴求。全詩如下:

唐詩漁翁柳宗元

  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譯文

漁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

太陽出來雲霧散盡不見人影,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

回頭望去漁舟已在天邊向下漂流,山上的白雲正在隨意飄浮,相互追逐。

註釋

⑴傍:靠近。西巖:當指永州境內的西山,可參作者《始得西山宴遊記》。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屬楚地。

⑶銷:消散。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聲詞,一説指槳聲,一説是人長呼之聲。唐時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見元結《欸乃曲序》)。

賞析

這首小詩情趣盎然,詩人以淡逸清和的筆墨構畫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並從中透露了他深沉熱烈的內心世界。

這首詩取題漁翁,漁翁是貫串全詩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詩人並非孤立地為漁翁畫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漁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構成詩篇全境的,除了辛勞不息的漁翁以外,還有漁翁置身於其中的山水天地,這兩者在詩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規律特點而發展變幻的形跡。但同時,詩人又把兩者渾然融化,漁翁和自然景象結成不可分割的一體,共同顯示着生活的節奏和內在的機趣。由夜而晨,是人類活動最豐富的時刻,是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時刻,本詩即以此為景色發展的'線索。因此,漁翁不斷變換的舉止行動和自然景色的無窮變幻便有了共同的時間依據,取得極為和諧的統一。

全詩共六句,按時間順序,分三個層次。“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這是從夜到拂曉的景象。漁翁是這兩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邊,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顯示着時間的流轉。伴隨着漁翁的活動,詩人的筆觸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巖、清湘、楚竹,西巖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中曾極言探得西山的歡悦,並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於西山之巔,“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經山下的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湘中記》,見《太平御覽》卷六十五)。詩中的“清”字正顯示了湘水的這一特點。再加以永州一帶(今湖南零陵等地)盛產湘竹,於是,山、水、竹這些彷彿不經意地出現在詩句中的零星物象,卻分明在讀者腦海中構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畫面:輕紗般的薄霧籠罩着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圖在《詩品》中有言:“是有真跡,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詩首二句的藝術表現特點。這兩句既設制了一個秀麗悦目的空間畫面,又以夜幕初啟、晨曦微露這樣流動的時間感引出了下面對日出的描述,可以説在時空兩方面奠定了全詩活躍而又清逸的基調。

標籤: 唐詩 柳宗元 漁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uzongyuan/89j9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