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杜甫《春望》鑑賞

杜甫《春望》鑑賞

引導語:作者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變時期。山河依舊然而國家卻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長安城一片殘破景象。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憂民的五言律詩《春望》。

杜甫《春望》鑑賞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故國淪亡,唯有山河依舊,春光寂寞,荒城草木叢生。感傷時局,見花難禁涕淚。悵恨別離,鳥鳴每每驚心。愁看烽火,早有陽春三月。一信萬金,家中音訊難得。愁緒纏繞,白髮愈搔愈短。頭髮稀少,幾乎不能插簪。

詩句賞析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思家之情。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安史之亂爆發後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睹物神傷。詩人將自己的所見所感,高度凝練地熔鑄在40個字裏,這就是有名的《春望》詩。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前四句寫目睹春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想親人愁苦,充溢離情。

首聯:這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後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這一聯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頷聯: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此聯向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詩人為“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悦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着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另一種以花、鳥為“感”“恨”的主體。這自然是詩人移情於物的結果。這兩種解釋實質上並無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意思是自開春以來戰火愈燒愈熾,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他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麼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國”點明瞭此城即國都長安,以“破”交代了歷史背景,以“春”標明瞭節令。詩人將豐富的意思寓於一個“深”字中。草木深,不僅表明人跡罕見,而且説明拋荒已久。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寫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

詩的這前四句內容,都統在“望”中。詩人視域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從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鳥,視象也由整體到部分,由渾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見情,而不直書其情,其情由隱到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層層袒露。

詩的後四句,是前半部分觸發而出,又進一步有所發展。由前面的景,寫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詩人眺望春景,想望家人,盼望官軍,最後以望者的形象作結,將前面感時、恨別之情概括無遺,又給人以實感,這是杜甫擅長的表現方法。

全詩從結構看,首聯總寫望中所見,頷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頸聯通過一封家書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懸想,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

詩中用擬人手法寫出詩人睹物傷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一個細節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標籤: 春望 杜甫 鑑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49x3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