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杜甫《新婚別》古詩鑑賞

杜甫《新婚別》古詩鑑賞

新婚別 杜甫

杜甫《新婚別》古詩鑑賞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妻子,席不暖君牀。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粧。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註釋】:

(1)兔絲:即菟絲子,一種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幹上生長。蓬和麻的枝幹都很短,所以菟絲子附在上面的引蔓自然長不了。比喻女子嫁給征夫,相處難久。

(2)無乃:豈不是。

(3)河陽:今河南孟縣,當時唐軍與叛軍在此對峙。

(4)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習俗,嫁後三日,始上墳告廟,才算成婚。今僅宿一夜,婚禮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5)藏:躲藏,不隨便見外人。

(6)歸:古代女子出嫁稱"歸"。將:帶領,相隨。這兩句即俗語所説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7)迫:煎熬、壓抑。

(8)中腸:內心。

(9)蒼黃:猶倉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煩。

(10)事戎行:從軍打仗。

(11)久致:許久才製成。

(12)襦:短襖,裳:下衣。

(13)不復施:不再穿。

(14)洗紅粧: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5)雙翔:雙雙對對一起飛翔。此句寫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對那些能夠成雙成對的鳥兒的羨慕。

(16)錯迕:差錯,不如意。

(17)永相望:永遠盼望重聚。表示對丈夫的愛情始終不渝。

【賞析】:

這首詩寫一對新婚夫婦,在結婚的次日清晨,新郎就要赴前線。詩寫得迴腸蕩氣,全詩除開始兩句“特用比興發端”(《杜詩説》)外,全是新婦贈別勸勉的獨白之詞,這與“三吏”的對話體有別。通過大段悲怨而又沉痛的自訴,塑造了一個承受着苦難命運、又懂得以國事為重的善良堅毅的青年婦女形象,深刻揭示了戰爭帶給人民的巨大不幸。

杜甫“三別”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此詩採用獨白形式,全篇先後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這首詩大致可分為三段,也可以説是三層,但是這三層並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高,而且每一層當中又都有曲折。這是因為人物的心情本來就是很複雜的。第一段,從“兔絲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寫新娘子訴説自己的不幸命運。她是剛過門的新嫁娘,過去和丈夫沒見過面,沒講過話。所以語氣顯得有些羞澀,有些吞吞吐吐。這明顯地表現在開頭這兩句:“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新嫁娘這番話不是單刀直入,而是用比喻來引起的。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這時的心理狀態。“兔絲”是一種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別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絲,它的蔓兒也就不能延長。在封建社會裏,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現在她嫁的是一個“征夫”,很難指望白頭偕老,用“兔絲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貼切。“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這是一種加重的説法,為什麼這位新娘子會傷心到這步田地呢?“結髮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這個問題。“結髮”二字,不要輕易讀過,它説明這個新娘子對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為這關係到她今後一生的命運。然而,誰知道這洞房花燭之夜,卻就是生離死別之時呢!頭一天晚上剛結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連你的牀蓆都沒有睡暖,這哪裏象個結髮夫妻呢?“無乃太匆忙”的“無乃”,是反問對方的口氣,意即“豈不是”。如果是為了別的什麼事,匆忙相別,也還罷了,因為將來還可以團圓,偏偏你又是到河陽去作戰,將來的事且不説,眼面前,我這媳婦的身份都沒有明確,怎麼去拜見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禮,新嫁娘過門三天以後,要先告家廟、上祖墳,然後拜見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兩句,點明瞭造成新婚別的根由是戰爭;同時説明了當時進行的戰爭是一次“守邊”戰爭。從詩的結構上看,這兩句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張本。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廣大地區淪陷,邊防不得不往內地一再遷移,而現在,邊境是在洛陽附近的河陽,守邊居然守到自己家門口來了,這豈不可歎?所以,我們還要把這兩句看作是對統治階級昏庸誤國的譏諷,詩人在這裏用的`是一種“婉而多諷”的寫法。

第二段,從“父母養我時”到“形勢反蒼黃”。新娘子把話題由自身進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關心丈夫的死活,並且表示了對丈夫的忠貞,要和他一同去作戰。“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當年父母對自己非常疼愛,把自己當作寶貝兒似的。然而女大當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輩子,還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誰就得跟誰。“雞狗亦得將”,“將”字當“跟隨”講,就是俗話説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可是現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你卻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戰場去,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我還跟誰呢?想到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腸寸斷?緊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來決心要隨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牽腸掛肚。但又怕這樣一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復雜。軍隊裏是不允許有年輕婦女的,你帶着妻子去從軍,也有許多不方便,我又是一個剛出門的閨女,沒見過世面,更不用説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為難。這段話,刻畫了新娘子那種心痛如割、心亂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詩的第三段,是從“勿為新婚念”到“與君永相望”。在這裏,女主人公經過一番痛苦的傾訴和內心劇烈的鬥爭以後,終於從個人的不幸中、從對丈夫的關切中,跳了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遠了。“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變哀怨沉痛的訴説而為積極的鼓勵,話也説得痛快,不象開始時候那樣吞吞吐吐的了,她決定不隨同丈夫前去,並且,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殺敵,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堅貞愛情。這愛情,是通過一些看來好象不重要,其實卻大有作用的細節,或者説具體行動表達出來的。這就是“自嗟貧家女”這四句所描寫的。新娘説,費了許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備辦得一套美麗的衣裳,現在不再穿了。並且,當着你的面,我這就把臉上的脂粉洗掉。你走了以後,我更沒心情梳粧打扮了。這固然是她對丈夫堅貞專一的愛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貴的,是她的目的在於鼓勵丈夫,好叫他放心地、並且滿懷信心、滿懷希望地去殺敵。她對丈夫的鼓勵是明智的。因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託在丈夫的努力殺敵、凱旋歸來上面,才有實現的可能。應該説,她是識大體,明大義的。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這四句是全詩的總結。其中有哀怨,有傷感,但是已經不象最初那樣強烈、顯著,主要意思還是在鼓勵丈夫,所以才説出“人事多錯迕”,好象有點人不如鳥,但立即又振作起來,説出了“與君永相望”這樣含情無限的話,用生死不渝的愛情來堅定丈夫的鬥志。

《新婚別》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結合的作品。詩人運用了大膽的浪漫的藝術虛構,實際上杜甫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不可能去偷聽新娘子對新郎官説的私房話。在新娘子的身上傾注了作者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別》又具有現實主義的精雕細琢的特點,詩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過曲折劇烈的痛苦的內心鬥爭,最後毅然勉勵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現戰爭環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絲毫不感到勉強和抽象,而覺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並且深受感染

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也是《新婚別》的一大藝術特點。詩人化身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説話,非常生動、逼真。詩裏採用了不少俗語,這也有助於語言的個性化,因為他描寫的本來就是一個“貧家女”。

此外,在押韻上,《新婚別》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換了好幾個韻腳,《新婚別》卻是一韻到底,《垂老別》和《無家別》也是這樣。這大概和詩歌用人物獨白的方式有關,一韻到底,一氣呵成,更有利於主人公的訴説,也更便於讀者的傾聽

歷史評價:《唐詩品彙》引劉雲:“曲折詳至,縷縷凡七轉,微顯條達”。《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吳山民曰:“含幾許悽惻,又極温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2yreg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