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詩鑑賞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詩鑑賞

前出塞九首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詩鑑賞

杜甫

慼慼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士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脱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欲何有?

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迢迢萬餘里,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羣。

我始為奴僕,幾時樹功勛?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逕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虜其名王歸,繫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從軍十餘年,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志四海,安可辭固窮?

杜甫詩鑑賞

《晉書·樂志》載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造,是一種以邊塞戰鬥生活為題材的軍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寫的九首稱為《前出塞》,後寫的五首稱為《後出塞》。杜甫的前後《出塞》曲,並非軍歌,而是借古題寫時事,意在諷刺當時進行的不義戰爭。

玄宗即位以後,為了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慾望,在邊地不斷髮動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不義戰爭。天寶六年(747)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八年(749)又令哥舒翰領兵十萬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過半,血流成河;十年令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攻南詔,死者六萬;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祿山攻契丹,兩地百姓深受其苦。杜甫這九首詩通過描寫一個士兵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複雜感情,尖鋭地諷刺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不義戰爭,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給兵士和百姓帶來的苦難。

第一首敍述自己初別父母被迫遠戍的情景。第二首敍説上路之後的情景。離家已遠,死生難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練習武藝。第三首,訴説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煩亂,故作自勵之語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寫自己在路上被軍吏欺壓和驅逼的情景。第五首,自敍初到軍中時的感慨:官兵對立,苦樂不均,身為奴僕,難樹功勛。第六首,征夫訴説他對這次戰爭的看法。

實際上是杜甫對待戰爭的態度,明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政治觀點。第七首,征夫訴説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築城和戍守的情況。第八首,徵人訴説自己初次立功的過程和對待功勞的態度。第九首,徵人自敍他自己從軍作戰十餘年的經歷。前四首寫出徵,重在刻劃離別之情;後五首寫赴軍,重在刻劃以身許國。

這九首連章體的組詩,“借古題寫時事,深悉人情,兼明大義”,主題鮮明,內容集中,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

首先,這組詩“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後連貫,結構緊湊,渾然成為一個整體。杜甫的《前出塞》組詩第一首是起,寫出門應徵,點題“出塞”,引出組詩主旨:“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以之為綱,統攝全篇。以後各首便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順次寫去,循序漸進,層次井然。第九首論功抒志;帶有總結的性質,可為結。中間各首在圍繞主題展開的同時,每首又各有重點。前四首寫出徵,重在寫徵人的留戀之情;後五首寫赴軍,重在寫徵人的以身許國。條理清晰,又波瀾起伏,曲折有致。詩人在情節的安排上亦前後照應,過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豈斷”承第一首“棄絕父母恩”;第八首“虜其名王歸;繫頸授轅門”呼應第六首“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就使九首如線貫珠,各首之間聯繫更為緊密,不致分散。浦起龍説:“漢魏以來詩,一題數首,無甚銓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線。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轉韻詩讀。”足見這種連章體組詩也是杜甫的一大創造。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詩鑑賞,

第二,以點來反映面。整組詩只集中描寫了一個征夫的從軍過程,但卻反映了整個玄宗天寶末年的'社會現實:“開邊一何多”,這裏有連續不斷的黷武戰爭;“單于寇我壘”,也有敵人對唐王朝邊境的侵擾。

兩種戰爭交替進行,性質是複雜的。詩中有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流離失所的沉重災難,也有封建軍隊中官兵不公的現實;既有軍士對奴役壓迫的不滿和反抗,也有徵人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既有徵人戍邊築城的艱難困苦,也有士兵們的英勇作戰。

可謂這一時期的全景紀錄。

第三,整組詩都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來寫,由征夫直接向讀者訴説。這樣寓主位於客位,可以暢所欲言地指斥時政。正如清人施補華所説:“前後《出塞》詩,皆當作樂府讀。《前出塞》‘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是諷刺語;‘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是憤惋語;‘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是決絕語;‘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是感傷語;‘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是自占身份語。竭情盡態,言人所不能言。”此外,詩人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敍事,彷彿親身經歷一般,這就增加了真實感和親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説服力。

第四,詩人善於抓住人物特徵,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劃,精心塑造了一個來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實、勇敢善戰的士兵的生動形象。詩人在刻劃人物的心理活動時,或通過人物行動的細節描寫以突出他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如第二首寫這個徵人冒險輕生、拚命練武的行動,就反襯出這個徵人內心的苦悶和憂怨;第三首用磨刀傷手而自己不覺來刻劃他“心緒亂已久”,內心煩亂不安的矛盾痛苦。這種用人物行動細節的描寫來刻劃人物複雜的內心變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説教。或通過比興手法來刻劃人物的內心活動的變化,如第七首“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將自己思念故鄉、想念親人的迫切心情託之“漢月”,寄之“浮雲”,這就使人物複雜抽象的心理變化和感情特徵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讀者易於瞭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寫這個徵人對敵作戰的英勇頑強,第九首寫他對功賞的正確態度,雖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躍然紙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2y0py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