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前出塞九首》(作者:杜甫)唐詩賞析

《前出塞九首》(作者:杜甫)唐詩賞析

【作品介紹】

《前出塞九首》(作者:杜甫)唐詩賞析

《前出塞九首》的作者是杜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8卷第15首。這九首詩寫的是戰爭中的眾生象、百相圖,從皇帝老官兒的好戰寫到底層士兵的報國,從剿滅敵寇的勝利寫到對封功行賞的蔑視,惟有或多或少的親經實歷,惟有點點滴滴的目睹耳聞,才能將萬花筒般的實景活脱脱的描摹出來。

【原文】

前出塞九首

作者:唐·杜甫

其一:

慼慼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其二: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脱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其三: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其五:

迢迢萬里餘,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羣。

我始為奴僕,幾時樹功勛。

其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其七: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擄其名王歸,繫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其九: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註釋】

1.挽弓:拉弓。

2.強:指堅硬的弓。拉這種弓要用很大力氣,但射的遠。

3.長:長的箭。

4.擒:捉拿。

5.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

6.列:分立,建立。

7.疆:邊界,領土。

8.苟:如果。

9.制侵陵:制止,侵略。制:制止。侵:侵犯。陵:這裏同“凌”,欺侮的意思。

10.豈:難道。

11.當:應該。

12.亦:也。

【創作背景】

詩人先寫《出塞》九首,後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後”以示區別。《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

【賞析】

詩人先寫《出塞》九首,後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後”以示區別。《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該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詩的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所以黃生説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並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鬥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後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願望。所以,張會在《杜詩府粹》裏説,這幾句“大經濟語,借戍卒口説出”。

《前出塞九首》(作者:杜甫)唐詩賞析,

從藝術構思説,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本旨。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很有體會地説:“上四(句)如此飛騰,下四(句)忽然掠轉,兔起鶻落,如是!如是!”這裏説的“飛騰”和“掠轉”,就是指作品中的奔騰氣勢和波瀾;這裏説的“兔起鶻落”就是指在奔騰的氣勢中自然地逼出“擁強兵而反黷武”的深邃題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該詩卻以此見稱;它以立意高、正氣宏、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的杜甫的詩全集欄目。()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敍,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

【繁體對照】

卷218_15 【前出塞九首】杜甫

慼慼去故裏,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壹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脱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複何有。

功名圖騏驎,戰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複同苦辛。

迢迢萬餘裏,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甯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羣。

我始為奴僕,幾時樹功勛。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於寇我壘,百裏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虜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壹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ypl2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