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楊萬里 >

楊萬里《泊平江百花洲》閲讀答案和翻譯賞析

楊萬里《泊平江百花洲》閲讀答案和翻譯賞析

泊平江百花洲

楊萬里《泊平江百花洲》閲讀答案和翻譯賞析

楊萬里

吳中好處是蘇州,卻為王程得勝遊。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雲山苦見留。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這首七律是詩人從臨安赴建康江東轉運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蘇蘇州,百花洲是當地的一個沙洲。②王程: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1.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蘇州本是吳中佳勝,詩人因王程之便得以遊賞蘇州勝景而興奮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楊柳和青山白雲,頗有悠然自賞的得意;(結合一、三兩聯,2分。只答出情感,不結合詩歌扣1分)詩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髮出對這種羈旅生活的無奈與感慨。(結合二、四兩聯,只答出情感,不結合詩歌少一聯扣1分。共3分)

2.後人在評價這首詩的頸聯時説它“無理卻有趣”,結合該聯,談談你對“無理卻有趣”這一評價的理解。(6分)

參考答案:岸旁楊柳都認得自己,眼底雲山也極力挽留“我” (1分),看似不符合生活的常理,實際上是詩人故意將景物擬人化,明明是自己喜歡楊柳,依戀眼底雲山,卻從對面寫來,故意説成是岸旁楊柳都認得自己,眼底雲山也依依挽留自己。(2分)這樣寫既突出詩人對這一帶風物的熟悉,也包括了詩人對此間風物的深情,顯得不落俗套又更有情趣。(3分)

二:

(1)詩歌的尾聯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感情?(5分)

(2)詩詞鑑賞家劉學鍇説這首詩的第三聯寫得既有情致,又不落俗套。請結合詩歌作簡要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比喻。詩人把自己比作孤舟,借孤舟起興,説自己不要埋怨孤舟,自己原本就是一隻孤舟。此句照應了“十年四泊百花洲”一句,表達了詩人身如孤舟,漂泊無定的羈旅之愁,點明瞭全詩的主旨。

(2)頸聯緊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詩人對這一帶風物的熟悉。明明是詩人認得岸邊楊柳,依戀眼底雲山,詩人卻故意將景物擬人化,從對面寫來,説是岸旁煙柳都認得自己,眼底雲山也依依挽留。這樣寫既有情致,又不落俗套。

參考譯文

江南一帶最美的地方是蘇州,為王事奔走我卻得以縱情遨遊。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裏四次停泊在這百花洲。我跟岸邊的楊柳都互相熟識了.眼前的雲山執着地把我挽留。不要責怪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來就是一隻孤舟。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洴塘村)。南宋大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反對以鐵錢行於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辭官歸家,閒居鄉里。在中國文學史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並稱“南宋四家”、“中興四大詩人”。

創作背景

作於1190年(宋光宗紹熙元年),楊萬里在年初伴送金國賀正旦使北返,行船至平江停泊在百花洲時,感慨自己一生漂泊,寫詩抒懷。平江,指平江府,在今江蘇蘇州,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升蘇州為平江府,建有姑蘇館、接官廳,專門接待朝廷官員和國外來使。百花洲位於城外河邊,當時洲上有百花庵,屋宇宏偉,規模頗大。

賞析:

這首抒寫旅途感受的詩,思想深度原很有限,它的特點仍在輕快清新、灑脱自然。不但額、頸兩聯對仗有如行雲流水,一氣舒捲,就連尾聯的直抒人生感慨也顯得輕鬆自如,毫不凝重。全詩語言平易樸實,語調流暢,讀來上口,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開頭兩句交待自己與蘇州的因緣。平平敍事,頗有民歌風味。讀來似乎是慶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遊賞吳中佳勝,實際上卻是為下文翻出感慨作勢。“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楊萬里於1154(紹興二十年)中進士,初授贛州司户,繼調永州零陵萃,以後歷任內外官職,奔走於江湖間,到寫這首詩時,已經半世(指一個人的半生)之多;十來年間,因主程所經,曾四次泊舟於百花洲畔。這一聯用秀朗工整之筆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羈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調子並不沉重,毋寧説還帶有一點悠然自賞的意味。從眼前的勝遊回顧半世以來的行蹤,從眼前的百花洲聯想到所歷的'三江五湖,時間、空間都延伸擴大了。這一聯在對仗上句法上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多用數目字成對,如“半”對“十”“三”對“四”“五”對“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並不同(下句的“泊”是動詞,與上句的“江”為名詞不同,五湖棹與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調)。這樣一種對仗,表現出詩人的巧思,具有一種輕快流利、拗折錯落的美感。

“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雲山苦見留。”頸聯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對這一帶風物的熟悉。明明是詩人認得岸旁楊柳、依戀眼底雲山,卻故意將景物擬人化,從對面寫來,説成是岸旁楊柳都認得自己,眼底雲山也依依挽留。這樣寫,既饒情致,又不落套。詩人對此間風物的深情也更進一層地得到表現,運用移情於物的手法,詩人將主觀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過來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我合一,渾然一體。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聯承“半世三江五湖棹”從眼前泊岸的孤舟興感,説別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將自己載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隻不繫的孤舟。上句先放開一步,下句卻透過一層,揭示了事情的底藴。這個結尾,將“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觸與聯想凝聚到一點上:身如孤舟,漂泊無定,從而點明瞭全詩的主旨。

賞析二:

題目“泊平江百花洲”告訴我們,這是一首羈旅思鄉詩,其一,它定要描寫百花洲之景,其二,它定要抒發羈旅漂泊之情。 首句是議論:吳中最好的地方是蘇州。由此句可知,百花洲必是蘇州之勝景,詩人泊於百花洲必定充滿喜悦之意、讚美之情。二句“王程”指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勝遊”的意思是美妙之遊,“勝”字形容遊得愉快,心情舒暢。此句的言外之意是,一般情況下到不了百花洲,這回卻因為公事而能來到,真是幸運極了。

三句的“半世”指半生。全句的意思是,半生中,總是在三江五湖間奔波。作者是官吏,自然是在三江五湖間歷任官職。四句的意思是,十年間到百花洲來了四次。頷聯兩句,既抒發了羈旅漂泊之惆悵,又突出了百花洲之美——已經來了四次了,可是仍然感到欣喜。這兩句每句用三個數字,各不重複,對仗工整,語意聯綿不斷,實是不多見。

頸聯的“傍”通“旁”。兩句的意思是,岸旁的楊柳都認識我,眼前的白雲青山都挽留我。這兩句突出了詩人對百花洲的熟悉,而突出的手法則很別緻,詩人不説自己熟悉這裏,卻説這裏挽留我。它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楊柳雲山以人的思想感情,使物我雙方的情感融而為一,使詩人對百花洲的喜愛之情更顯濃重。

尾聯,詩人以眼前的孤舟起興,抒寫身如孤舟、漂泊無定的傷感之情,點明瞭詩的主旨。它先説不能埋怨孤舟無固定的居住,再説不能埋怨的原因——自己就是孤舟。這末句以比喻的手法突出孤舟與自身的相似點,非常十分貼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yangwanli/wzpmv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