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王安石 >

關於王安石元日詩的意思

關於王安石元日詩的意思

唐詩、宋詞、元曲中有很多詩歌都是描寫春節景象的,比如説王安石的《元日》這首詩,這是一首描寫正月初一景象的詩,具體是怎樣的呢?不妨隨小編一起到傳統節日去看看,在王安石眼中的過年是怎樣的吧。

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註釋:

1、元日:農曆正月初一。

2、一歲除:一年過去了。

3、屠蘇:屠蘇酒。古時候的風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蘇草泡酒,吊在井裏,元旦取出來,全家老小朝東喝屠蘇酒。全句説,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意思是説,喝了屠蘇酒,暖洋洋地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

4、曈曈:光輝燦爛。全句説,初升的太陽照遍了千家萬户。

5、總把新桃換舊符:總拿新門神換掉了舊門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時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兩塊桃木板子,畫上兩個神像,掛在大門上,説是可以驅除魔鬼。

賞析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着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户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户。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擴展閲讀

《泊船瓜洲》這首詩是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的作品。

這首詩寫於熙寧八年(1075)春二月。當時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在奉詔進京的途中舟至瓜洲,夜間停泊。此時,詩人雖身在瓜洲,但心仍然依戀着江寧故居,因此,詩人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抒情小詩。

詩文中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曾經過了多次修改。(南宋洪邁《客齋續筆》卷八對該詩草稿的修改過程有記載。)最初用到,後改作過。又改作入,再改作滿,這樣一改再改,最後才選定這個綠字。

八百年來,無數詩人、教師、評論家不斷稱譽這個綠字改得好。然而詩人何以要這樣一改再改呢?

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全詩的主題,綠字用在這裏可謂是點睛之筆,其色鮮明,由原來的形容詞變為動詞,喚起了江南一片春色,喚起了聯想,引起了思歸的念頭,這與下文明月何時照我還密切照應。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教學參考書》上這樣説:一個綠字把春風給江南坡上了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了出來。

《王安石改詩》這個故事給我們以極大的啟迪:

一首詩,一篇文章都需要作者傾注大量心血,需要對字、詞、句進行精心地錘鍊方可成就。

春夜

王安石

金爐香盡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字詞解釋:

漏:古代計時用的漏壺。

翦翦:形容初春的寒風削麪,尖刻刺骨。

作品翻譯:

夜已經深了,香爐裏的香早已經燃盡,漏壺裏的水也快漏完了。後半夜的春風給人帶來陣陣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卻使人心煩意亂,只看見隨着月亮的移動,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欄杆。

作品背景:

安石於公元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進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變法萬言書,未被採納。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進京面對。經過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變法主張未能實現。

此時形勢突變,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鋭意變法的新帝,正是龍虎風雲、君臣際遇的良機,大展鴻圖,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剪剪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自制的波瀾,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撥得不能成眠。

作品賞析:

詩的前兩句相當於杜詩的前兩聯,都是寫景。

首句是視覺加聽覺,以動襯靜。王安石寫的是春天拂曉時的景象;杜甫則因彷彿聽到有人開宮門的鑰匙聲,和百官上朝的馬鈴聲而睡不着,其意義相對要小些,這是由於兩人的地位懸殊太大造成的。

次句以觸覺寫出了香盡漏殘、黎明破曉時分的夜寒意。

第三句敍事夾抒情,詩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與時際會”,這激動人心的時候就要到來,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那樣睡不着覺。但詩人留下問題:為什麼“眠不得”,春色為何“惱人”,詩人故意不説原因。“惱”字在此處是反義正用,不能作惱恨的“惱”理解,應作“撩”解。

最後一句以景結情:但只見月亮移動,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裏的欄干上。

詩貴含蓄,此詩除第三句外,字字寫景,情隱詞外。

這首詩的內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着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説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於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餘而不盡之意。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逝世後追諡號“文”。小字獾郎,晚年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 北宋臨川人。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説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qiú)勁有力,警闢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並稱“唐宋八大家”。

標籤: 王安石 元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wanganshi/24yd8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