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秦觀 >

如夢令宋秦觀答案

如夢令宋秦觀答案

引導語:有關秦觀的《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與《如夢令·鶯嘴啄花紅溜》,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相關的練習題與答案,歡迎大家閲讀學習。

秦觀《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

秦觀

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

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

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註釋

①遙夜:長夜。

②驛亭:古時候設在官道旁,方便傳遞公文的使者和來往官員中途休息換馬的館舍。

③夢破:睡夢被驚醒。窺:在隱僻處偷看。鼠窺燈:謂飢鼠想偷吃燈盞裏的豆油。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詞:“繞牀飢鼠,蝙蝠翻燈舞。”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進被窩。

⑤無寐:睡不着。

秦觀《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閲讀答案

1.“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這兩句透露出了作者什麼樣的感受?

2請解釋“門外馬嘶人起”暗示出的內容。

參考答案

1.漫漫長夜難盡,孤獨、淒涼的愁緒如同如水的長夜一樣排遣不去。

2.暗示出旅途跋涉,長路關山,白晝艱辛的生活又將開始。

譯文

長夜漫漫,四周寂靜如水,風很大,驛站的門緊閉。從夢中驚醒,老鼠正偷看着油燈,寒氣也透進了被子。睡不着了,門外已傳來馬的叫聲,已有人早起了。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抒發譴謫之恨的詞。宋紹聖三年丙子(106年),作者自處州再貶,深秋至郴陽道中,他有詩記其事,其中有一首題古寺壁的詩中雲:“飢鼠相迫壞壁中”,與此詞所寫之境頗為近似。又,詞人在郴州旅舍有《踏莎行》詞,亦與此詞心態相似。依此似乎可以斷定此詞也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賞析:

《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由秦觀創作,是詞人在貶謫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驛舍所作。這首詞借寫夜宿驛舍的況味,訴説旅途的艱辛。具體寫的是在漫漫的長夜裏,霜風緊吹,飢鼠窺燈,弄得無法安睡。等到天剛破曉,門外驛馬長鳴,人聲嘈雜,艱苦的長途跋涉又將開始。通過環境的描寫和景物的烘托,寓情於景,把旅人的艱辛和謫貶者的失意表達得真切感人。詞作短小而精練,也很有生活氣息。

這首詞借描寫夜宿驛亭苦況訴行旅艱辛。

遠離故鄉親人,置身陌生之處,獨宿驛亭之中,其內心不平自不待言。詞以“遙夜”開頭,即表現出流放之人身雖憩而心未穩,一夜輾轉無眠覺得夜色太深、夜程太久的特有感受。 “沉沉如水”的比喻,別有深意。時當深秋,水已寒涼,以夜沉如水為喻,透出詞人內心的寒涼疲憊之感。接下一句,交待夜裏涼意來源:原來的陣陣秋風藉着夜色不斷襲來,雖然驛亭的門已經緊閉,卻仍然擋不住那一陣緊似一陣的寒意。歐陽修有著名的《秋聲賦》其狀秋聲雲:“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凜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遭受貶謫,遠離故土的作者,對深秋夜風的感受,當然比歐陽修更加敏感,其悲感也必然更加深重。歐陽修在夜讀之時,聞聲而驚心,繼而起賞玩之興,而作者卻對這透骨寒冷的秋風,躲之惟恐不及,將驛亭的門閉了又閉,層層阻障,無非是想少受寒涼,暫時獲得心靈的安寧與乎靜。這兩句寫景,看似平實,實際上是字字含情,句句見意,真個是羈愁滿紙。

接下兩句,寫夢醒之後的所見所感。一人在外,當然免不了鄉思人夢,而且看來詞人還是做了一個好夢,所以從夢中驚醒之後,他覺得那份美好的幻想,被殘酷的現實給擊破了。回到現實之中的詞人所看到的,是如豆的油燈,飢餓的老鼠。 “鼠窺燈”的意象,既寫環境之靜,又寫出了環境的寒涼冷清:慣於隱藏在暗處的飢鼠,竟至大膽地窺視起油燈來,可見已經是好久沒有任何人聲動靜了。沉沉如水的夜幕之中,一點如星的燈火,是那麼的'飄忽不定。以一點暖色調,反襯整個環境的冷色調,冷暖對比,使整個環境更顯清冷寒涼,“霜送曉寒侵被”,既可以説是夢破之後的詞人,切身所感,也可以説是他看到這樣一組景象之後,心生的涼意。

最後一句,寫“夢破”直到天明的所感所聞。由於秋寒襲人,加以思緒難平,詞人再也睡不着了,兩個“無寐”,正是他歸夢難成,夜闌無緒,欲眠不能,欲怨無由的心理寫照,使人彷彿覺得是詞人在萬般無奈之時脱口而出的怨語。“門外馬嘶人起”,終於,一片人聲馬嘶,打破了沉沉夜幕,無寐的詞人也可以暫時拋開那秋夜的寒意,那紊亂的心緒了。但是,一個白晝之後,不又得回到那沉沉如水的遙夜當中,品味那似乎永遠品不完的離愁和淒涼!

詩詞欣賞

詞中抒發的是一種悲苦的離情,而詞的用韻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水”、“閉”、“被”、“寐”、“起”等韻腳,都不是響韻而是啞韻。可以想像,這首詞演唱時細而低而啞的發聲吐字與拍點結合在一起時,所造成的幽咽滯澀之感,會給聽眾留下什麼樣的效果。詞在當時並非純粹的案頭文學,而是通過演唱傳佈於大眾口耳之間的。所以,一首好詞不僅要有優美的意境,鮮明的人物等文學性要求,還應該有表演時聲情並茂的要求。

細味全詞,詞人高明之處在於善用省淨的筆墨(共33字),描繪了一個典型環境──古代簡陋的驛館。鼠之擾鬧,霜之送寒,風聲陣陣,馬嘶人起,如耳聞目睹,俱以白描手法出之。毫無緣飾,不用替代,只坦直説出,卻別有一番感人的力量。這是由於詞人下筆精到,所寫驛館種種景況,無不藴含着天涯飄泊的旅思況味,婉曲地傳出了鬱積於心的人生不平──遭讒受害,屢遭貶謫,歲暮飄零如是。白描手法的運用,不僅要求描寫之逼真,尤重在情味之活現,使人讀之有一目瞭然之快意,味之而作深長之聯想。

《如夢令·鶯嘴啄花紅溜》

秦觀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詞中的妙處?

(2)本詞前兩句與後面幾句,在情感上有何變化?請簡要分析。

答案

(1)“人與綠楊俱瘦”用了擬人手法,一個“瘦”字,寫出了主人與綠楊的消瘦與憔悴,人物因傷春而瘦,形象地表達了主人公傷春憂思哀傷之情。

(2)前二句直筆寫春,寫鶯歌啄花,寫燕翔點綠,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卻轉作悲苦語,一個“冷”字,一個“寒”字,一個“瘦”字,表達了傷春淒冷之情。由賞春到傷春的變化。本詞用了反襯的手法,從愉快之景象敍起,乃欲反襯其心境之愈為悲苦。表達了詞人借春光盛衰之過程,展示流轉在節序交替中的傷春念遠之感,因傷春而引發懷人之悲苦與憂傷之情。

賞析

這首詞諸本題作“春景”。乃因傷春而作懷人之思。

首二句直筆寫春。鶯歌燕舞,花紅水綠,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卻轉作悲苦語。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樓吹徹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應產生舒適歡暢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這般與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憂傷情緒?“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是為點題之筆。柳絮楊花,標誌着春色漸老,春光即逝。同時也是作為別情相思的藝術載體。飛絮濛濛,是那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念人之情。因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憂思約帶、腰肢瘦損。“人與綠楊俱瘦。”以生動的形象表達感情,而“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讓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飛,佳人對花興歎、憐花自憐的圖畫。

詞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過程展示流轉在節序交替中的傷春念遠之情。詞從愉快之景象敍起,乃欲反襯其心境之愈為悲苦。然而詞人為了最大限度地達到反襯的效果,甚而不惜極盡雕琢氣力狀物寫景,終不免落於攻琢之痕。“溜”字本寫花紅之鮮豔欲滴,“皺”則欲狀摹水波漾漪之態,亦不可謂不巧矣!然味之終覺神韻欠焉!究其原委,就在於它顯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連芳草”句,如換“連”為“粘”,則失於穿鑿矣!故《吹劍錄》謂“鶯嘴”二句:“詠物形似,而少生動,與‘紅杏枝頭’費如許氣力。”可謂一語中的。其實,很多詞評家們都恰切地指出了這一點:《草堂詩餘》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詞評》評曰“險麗。”《古今詞話詞品》亦云:“的是險麗矣,覺斧痕猶在。”如此雕煉奇峭,有《粹編》本要以為此詞乃黃庭堅所作,實在也是事出有因。

“詩緣情”,貴其感發之力量,“詞之為體,要眇宜修”,尤重其內在之情味意境。而由於詩、詞體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別講究錘鍊洗淨。但是這種錘鍊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儘管良苦而出之必須自然,渾成無跡,順手拈來,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是也。秦觀此詞中,“瘦”字的運用就應該説是較為成功的。所以《草堂詩餘》才又説:“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評。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攤破江城子》)新鮮奇特,形象生動,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當以審慎公允態度待之,不隱其得,不諱其失,對文學藝術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標籤: 如夢令 秦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qinguan/eyw8z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