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歐陽修 >

《採桑子》的原文翻譯及賞析

《採桑子》的原文翻譯及賞析

引言:歐陽修,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採桑子》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採桑子》中的第四首,小編提供的歐陽修《採桑子》的原文翻譯及文學賞析,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採桑子

羣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白話譯文】

雖説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濛濛;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着湖水。

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彷彿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着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濛濛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採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甚愛潁州西湖風光,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閒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上片描寫羣芳凋謝後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 ,由此引出“羣芳過後”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於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羣芳過後”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或惋惜,或傷感,或留戀,而作者卻讚美説“好”,並以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人心情舒暢則觀景物莫不美麗,心情憂傷則反之。這就是所謂的移情。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道理也正在於此。

過片表現出環境之清幽,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笙歌散盡遊人去,”乃指“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的遊春盛況已過去,花謝柳老,“笙歌處處隨”的遊人也意興闌珊,無人欣賞殘紅飛絮之景;“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惜春戀春的複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後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説的“好”即是從這後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於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後二句,“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藴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後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製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裏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此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後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後,羣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後的閒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於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全詞取境典型,敍事抒情結合。章法縝密,構思嚴謹,意象鮮明。

【拓展閲讀:】

歐陽修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貧,他的母親以荻(秸稈)畫地,教他寫字。

多誦古人篇章,為詩文,“下筆出人意表”。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任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言事,得罪宰相被貶,被降知夷陵縣。康定元年(1040)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

慶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誥。慶曆五年,杜衍、范仲淹、韓琦、富弼等名臣相繼被排擠出朝,歐陽修上書為他們分辯,被貶知滁州,後又改知揚州、潁州。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和宋祁等一同編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

晚年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太子少師。神宗熙寧五年(1072)卒於家,諡文忠。

歐陽修的詩歌創作風格

(1)反映人民生活和軍國大事的詩歌.代表作有《食糟民》,《邊户》等.

(2)表現自己仕途中的各種遭遇,抒發自己的坦蕩胸懷和曠達精神.代表作有《戲答元珍》等.

(3)反映民風民俗以及詠物的詩歌.其詩歌總體藝術特色是:風格以平淡為主,但含意深婉,脈絡細密;也有濃烈的議論化和散文化傾向. 歐陽修的詩歌初步表現出了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特點,已明顯從宋初詩風的侷限中擺脱出來,以較為宏大的創作格局、暢達健朗的風格意趣初步奠定了時代新風。歐詩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雖然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詩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了腐敗政治。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總的來看,風格是多樣的。歐陽修還善於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敍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 歐陽修的詩歌有兩大特點,一是以文為詩,一是以議論為詩。歐陽修詩歌中最精彩的是以近體為主的短篇之作。這類詩語言淺近自然親切,意脈流暢連貫,對確立宋代平易自然的詩歌風格有開創之功。 精讀作品:歐陽修 《戲答元稹》《朋黨論》《五代史伶宮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ouyangxiu/relr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