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李清照 >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及譯文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及譯文

有關李清照的《如夢令》,大家知道多少?下文是小編收集她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與《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原文的翻譯,歡迎大家閲讀學習。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及譯文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及譯文 篇1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迷醉那種快樂而不知道回來的路。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卻錯誤地划進了蓮花塘的深處。怎樣劃出去,怎樣劃出去,搶着劃呀,驚得這滿灘的白鷗和白鷺,都飛起來了。

簡評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菴詞選》中題為“酒興”。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祕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脱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着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餘》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範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菴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賞析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着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及譯文 篇2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夜雨點疏少風勢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覺卻也消不了殘留的醉意。試着問那捲簾的侍女,她卻回答説,海棠花依舊鮮嫩。 知道嗎?知道嗎?應該是葉兒茂盛花兒凋零。

賞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裏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捲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捲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緻,側重於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並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敍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後,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後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於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裏。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捲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前面説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説:“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悽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這段評語有助於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講解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功效一醒覺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因而,她急問清算衡宇,啟户捲簾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歎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氣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捲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着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歎自己的青春易逝。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及譯文 篇3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註釋:

1.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2.濃睡:酣睡。3.捲簾人:指侍女。4.綠肥紅瘦:指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詩句大意:

昨夜雨稀稀落落下個不停,風卻颳得很緊,沉睡一宿,酒意卻還沒有全消。(寫景敍事,點明下文發問的起因)

我問侍女海棠怎樣了,她卻説,海棠還是像原來那樣啊。(“試”:關切花事,既想知道又不忍知道花落消息的矛盾心理。)

你知道嗎?你知道嗎?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啊!(這是詞人對侍女“海棠依舊”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對風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對春天逝去的無奈。“綠肥紅瘦”,別緻而貼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景色,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主題思想:

作者以與侍女對話的形式表達了愛春(傷春)、惜花的真情,也含蓄表達了感慨青春易逝,愛惜自己如花青春年華的感情。

《如夢令》這首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敍她一次泛舟流連忘返,酒醉後幾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學本課是,我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作為文言文,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難點之最,因此在教學設計是個人認為本堂課的“煽情”或者“鋪墊”應該做好。老師朗讀一副對聯,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把課文讀活讀美、提醒學生體會33個字包含了無比豐富的內涵,直到最後跟着音樂吟唱本詞。並且教師通過範例來吟誦這首詞,使學生的興趣馬上濃厚。所有這些,都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如夢令》的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文的熱愛。

2、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本課不僅採用了讓學生課前自學的方式理解每句詞的.意思,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三幅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課堂細節幫助學生理解詞句意思。例如,當學生把“興盡晚回舟”中的“興”讀成第一聲時,我就馬上給予糾正,讀準了“興”的聲調是第四聲,學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學時,我抓住一個“醉”字切入,從詞中去逐層感受“美酒”、“美景”、“美麗的意外”帶給詞人的深深的醉意。讓學生根據詞語聯想畫面,“日暮溪亭”“藕花深處”“一灘鷗鷺”,在這些詞語的引領下,讓學生的腦海中出現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那畫面有聲有色、有人有景、有靜有動,充滿了無窮的生機與魅力。這一板塊設計,試圖喚醒學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詞: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誦、用腦想象、用心靈感受,打開身體所有通道接收詞的信息,進入詞境,使學生學詞的過程成為愉悦身心的過程。但是,在課堂上我的美好願望並沒有實現,因為好多學生並沒有進入詞的意境,沒有充分展開想象,這一環節只是成了少數優秀生的殿堂。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及譯文 篇4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一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遊,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

怎麼才能把船劃出去,不小心,卻驚起了一羣的鷗鷺。

譯文二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進了荷花池深處。

劃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譯文三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划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麼渡,怎麼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註釋

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台。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興盡:盡了興致。

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後,這裏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爭渡:怎渡,怎麼才能劃出去。爭(zen),怎樣才能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一羣。

鷗鷺:這裏泛指水鳥。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及譯文 篇5

《如夢令·有寄》

宋代:蘇軾

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如夢令·有寄》譯文

請代我,向東坡舊鄰問候,就説我,羈絆在玉堂深處。問東坡:自從我走以後,又有誰來過?是否雪壓小橋,這斷了來路?我將歸去啊,我將歸去,徜徉東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如夢令·有寄》註釋

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後唐莊宗李存勗創作。《清真集》入“中呂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東坡:指貶謫黃州時的舊居以及鄰人。

玉堂:指翰林苑。

別後:指蘇軾於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開黃州。

壓:覆蓋。小橋:指黃州東坡雪堂正南的小橋。

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如夢令·有寄》賞析

首二句“為向東坡傳語,人玉堂深處”,以明快的語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處”,向黃州東坡表達思念之情,引起下文。這兩句的'語氣,十分親切。蘇軾心目中,黃州東坡,儼然是他的第二故鄉,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是“傳語”的內容,是蘇軾對別後黃州東坡的冷清荒涼景象的揣想。先設一問以避免平直。有此一問,便曳生姿,並能引出下文。“雪壓小橋無路”,仍承上句帶有問意,似乎是説:別後有沒有人來?是雪壓住了小橋,路不通嗎?以景語曲折表達之,既富於形象性,委婉深曲。是與否之間,都表現了對別後黃州東坡的無限關心。

末三句“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緊承上意,亦是“傳語”的內容,表達歸耕東坡的意願。“歸去,歸去”,直抒胸臆,是願望,是決定,是決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説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補充要急於“歸去”的理由,説明“歸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詞“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個字更是“皆曲盡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後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輕快。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頗多氣勢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詞作,顯示了東坡創作風格的多樣性。這首《如夢令》便代表了蘇軾創作清淡的一面,詞中不設奇險之語,清新淡雅而自然。

《如夢令·有寄》創作背景

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去。在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雖受重視,但遭程頤等竭力排擠,心情並不舒暢。故此借寫出這首《如夢令》,抒寫懷念黃州之情,表現歸耕東坡之意。

《如夢令·有寄》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及譯文 篇6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

清代:納蘭性德

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譯文

天亮了,井台上響起了轆轤聲。一夜風雨,滿階落花,凋零中透出一絲冷意。在這樣一個清晨,“我”和她驀然相逢。“我”對她一見鍾情,卻難以明瞭她迷離的眼波背後暗藏的心事。誰能明白?誰能明白呢?從此以後,無論是在簟席上輾轉反側、孤枕難眠之時,還是獨對孤燈、輾轉徘徊之際,我都會想念她。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註釋

轆轤:井上汲水的工具。

砌:台階。

驀地:突然地。

省(xing):明白。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賞析

小令首句點明瞭相遇的地點。納蘭生於深庭豪門,轆轤金井本是極常見的事物,但從詞句一開始,這一再尋常不過的井台在他心裏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納蘭在其它作品中也常使用“轆轤金井”這一意象,如“淅瀝暗風飄金井,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憶江南》),“綠蔭簾外梧桐影,玉虎牽金井”(《虞美人》)。玉虎,轆轤也。 “滿砌落花紅冷”既渲染了轆轤金井之地的環境浪漫,又點明瞭相遇的時節。金井周圍的石階上層層落紅鋪砌,使人不忍踐踏,而滿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詞人善感的心緒。常人以落紅喻無情物,紅色本是暖色調,“落紅”便反其意而用,既是他自己寂寞闌珊的心情寫照,也是詞中所描寫的戀愛的最終必然的結局的象徵吧。最美最動人的事物旋即就如落花飄墮,不可挽留地消逝,餘韻裊裊杳杳。

在這闌珊的暮春時節,兩人突然相逢,“驀地”是何等的驚奇,是何等的出人意表,故而這種情是突發的,不可預料的,也不可阻攔的。在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的前提下,一見鍾情所帶來的衝擊無法想象。可是,戀人的心是最不可捉摸的,“心事眼波難定”,驚鴻一瞥的美好情感轉而製造了更多的內心紛擾,所以,“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這一直轉而下的心理變化,正是剎那間的欣喜浸入了綿綿不盡的憂愁和疑惑中——對方的心思無法琢磨,未來的不可測又添上了一份恐慌,於是,深宵的青燈旁、孤枕畔,又多了一個輾轉反側的不眠人兒。

安意如的《當時只道是尋常》一書中開篇就收錄了這首詞並對其有自己的體味。書中是這樣説的,詞中最廣為人知的“相逢”要算秦少游的《鵲橋仙》的名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了。至少,我一看到“相逢”這兩個字,先想到的便是少遊,然後才是容若。兩闕不同風格的詞,恰如這兩個經歷際遇完全不同的男人。

這闕短小的《如夢令》像極了容若的一生,前段是滿砌落花紅冷,眼波心難定的少年風流,後半段是從此簟紋燈影的憂鬱惆悵。

因為愛情的不如意,容若的詞總是悽婉到叫人斷腸,這悽美如落花的詞章惹得後世無數多情的人愛慕不已,認為他“情深不壽”,“天妒英才”,實在是一個可憐可歎的羅密歐。

雖然他只活了三十一年,其間又為着幾個女子纏綿悱惻地過了十一年,然而比起歷代數不勝數懷才不遇、終生顛沛的人,容若實在不算是個悲劇型的男人。作為一個男人該有的應有的,他都有了。他有一個愛他的妻子,一個仰慕他的小妾,一個至死不渝的情人,一羣相濡以沫的朋友;他還有顯赫的家世,高貴的血統。他所不齒的父親為他安排了錦衣玉食的生活,讓他終生無須為生活煩憂;他自身的才華和得天獨厚的地位,使得他文運亨通仕途平順,年紀輕輕便被康熙取中做了近侍。比起名動天下卻直到三十六歲才進士及第、當官不久即屢遭貶謫、最終死在流放途中的少遊,我不知道,怎麼能説容若的一生是個悲劇?

悲劇是上天給了你抱負,給了你理想,給了你實現理想的才華,卻一生不給你施展完成的機會,生生折斷你的`理想。心懷天下餓死孤舟的杜甫是悲劇,李白不是,有名無運的秦觀是悲劇,容若不是。更何況,即使是悲劇又豈能盡歸罪於“天意”?人難道就可以兩手一拍,聲稱自己全無責任?

容若,他只是不快樂,在錦繡叢中心境荒蕪,這是他的心境所致。痛苦並不是社會或者家庭強加給他的。社會道德和家庭責任築就的牢籠困攝住生存在世上的每一個人。意欲掙脱或是甘心承受,是屬於個人的選擇。

容若的相逢是在人間,在圍着欄杆的金井邊,落花滿階的暮春時節。少年戀人的眼波流轉,是天真無邪的初見。少遊的相逢在天上,是一年一度的七夕,寬闊銀河的臨時鵲橋上,一對永生不死卻永生不得共度的夫妻,見與不見都是萬世淒涼。

可是為什麼,相逢後,人間的結局是“從此簟紋燈影”;相逢後,天上的結局卻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不快樂的原因是,少遊於塵世顛沛許久遂懂得寄希望於美滿,不再執著於得到;容若萬事無缺,反而容易執著於遺憾,始終為沒有得到而愁腸難解。

在邂逅愛情的最初都會心花無涯,可是一樣相逢,後事往往截然不同。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創作背景

有的論者認為,納蘭除先後娶妻盧氏、官氏外,尚有侍妾一人名沈宛。也有的論者以為,納蘭有表妹,與之曾有婚約,後被選人宮中,但情深不泯,納蘭未人值侍衞時,曾喬裝僧人人宮探視,等等。説法不一,但皆認為作者是因為失去愛人,為表達自己的痛苦相思之情,寫下了這首詞。

如夢令 李清照及譯文

這闋短小的《如夢令》彷彿是在描繪納蘭容若的一生,前段是滿砌落花紅冷,眼波心事難定的少年風流,後半段是從此簟紋燈影的憂鬱惆悵,其意境心境吻合“如夢”二字。這首詞最耐人咀嚼思索的便是那個“冷”字,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情境修飾語詞,而是詞人心緒最真實貼切的寫照。

首句點明瞭相遇的地點。轆轤金井本是深庭豪門極常見的事物,但從詞句一開始,這一尋常不過的並台在他心裏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滿砌落花紅冷”既渲染了轆轤金井之地的環境浪漫,又點明瞭相遇的時節。金井周圍的石階上層層落紅鋪砌,使人不忍踐踏,而滿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詞人多愁善感的心緒。常人以落紅喻無情物,紅色本是暖色調, “落紅”便反其意而用,既反映他自己寂寞闌珊的心情,也象徵詞中所描寫的戀愛的必然結局。

暮春時節,兩人突然相逢, “驀地”是何等的驚奇,是何等的出人意料,故而這種情是突發的,不可預料的,也是不可阻攔的。“心事眼波難定”一句驚豔妙絕,寫出兩人乍相逢的驚疑竊喜,極傳神。伊人眼波橫流,媚態撩人,然而結句則筆鋒陡轉,一句“簟紋燈影”將前事化空,露出相思無用的無限惆悵,使人黯然神傷。人事的殘酷,藏在希望的背後,如此美妙的邂逅,也不過是曇花前的滿眼芳華。

這首初戀情詞極為精巧雅緻,細細讀來如觀仕女圖般,字雖簡練,情卻綿密。只是幸福感過於短暫,更凸顯其相思的痛苦憂傷。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及譯文 篇7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代: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戲作如夢令闋。此曲本唐莊宗制,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蓋莊宗作此詞,卒章雲:“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因取以為名雲。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揹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譯文

元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的浴池洗浴,因有些感想,之後就開玩笑似地寫下了這《如夢令》詞。這個詞牌是唐莊宗創制的,原名《憶仙姿》,因為嫌名字不雅,所以改為《如夢令》。大概是唐莊宗創作的詞最後的句子是“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於是拿過來把它作為詞牌名。

水和污垢什麼時候在一起共存過?仔細看這兩個東西在我身上都沒有。我告訴擦背的人,勞您整天揮手動肘了。只希望能輕點再輕點,我的身上本來也沒有什麼污垢。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註釋

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韻一疊韻。

雍熙塔:塔名,在泗州(今江蘇省盱眙縣境內)。清康熙初(1680),泗州沉陷於洪澤湖中,塔也隨之不復存在。

闋:詞曲的一段或一首,這裏指詞。

唐莊宗:五代時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曾作《憶仙姿》詞,原文是:“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寄語:通常作轉告講,這裏是告訴之意。“語”作為記事當是浴時所説,但寫詞肯定是浴後之事,故用“寄語”。

揩背:揩擦背部。

盡日:猶終日,整天。

居士:

一指信仰佛教而不出家為僧的人;

二是古代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人。這裏指蘇軾自己,蘇軾在貶地黃州東坡居住,故稱東坡居士。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蘇軾調任汝州的途中,時蘇軾在泗州(今江蘇省盱眙縣境內)。蘇軾當年49歲,這一年是他的人生走向高峯的轉折年。作者在調任途中,當時應該是已意識到自己將被神宗皇帝重新起用了。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賞析

此詞表面上是寫作者因沒有水垢而受到擦揹人的重揩而不滿,實質是比喻自己秉性高潔,受貶是蒙冤的。全詞關鍵是佛家術語“無垢”,比喻一切本來清淨,雖意出禪偈,形象不甚優美,卻自有其思想價值和意義。

此詞小序有兩層意思:

一是寫這首詞的起因;

二是對於詞牌“如夢令”來歷的介紹。詞的正文反映的是:申辯、不滿和請求。

此詞字面上可以概括出如下幾個方面:

一,作者強調自身是潔淨的,沒有污垢;

二,自身潔淨的人還是被人動手除垢;

三,擦背去垢的人,出手太重;四,表達不滿和請求:對身體潔淨的人不該出此重手。

事實上,蘇軾是一個愛乾淨的人,喜歡經常洗浴,而這經常洗浴就不只是為了除垢了,而是為了健康身體和愉悦心情,這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而這次在泗州的公共浴池裏遇到了一個擦背特別用力的人,把他的身體弄痛了,他就戲言地表達了不滿,而且還講了理由。這樣的生活趣事,作者隨後開玩笑似地寫成了詞。在深層表達上,這樣寫的'結果,超出了這件事情的本來意思,豐富了內涵,隱含了自己受到了嚴重的不公平待遇。對於一個蒙冤受貶、被當事者欲置之死地,而皇帝讓調離這個貶地的文人來説,一個“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託諷,庶有補於國”的人,一個正在被皇帝起用的過渡期的人,顯然不僅僅是寫這次洗浴。此詞明顯有這樣的意思:不該對身體潔淨的人重手去垢,是沒有必要的、可笑的。這自然引人聯想到蘇軾蒙冤貶往黃州的情景、聯想到古今社會上的人生。這些都不只是一次洗浴、一次簡單的戲作所能解釋得了的。而這些,也是詞人“戲作”的豐富內涵中的重要一面。

此詞關鍵在於“無垢”二字,是佛家常用術語,比喻一切本來清淨。一般以詞説法,了無餘藴。而此詞雖意出禪偈,形象不優美,亦無甚詩意,卻自有其思想價值和意義。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作者介紹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及譯文 篇8

如夢令·春思

作者:蘇軾

原文:

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譯文:

黃州,我的居所雪堂之前,有我親手種下的桃樹和李樹,到如今已是綠葉成蔭,青青的果實掛滿枝頭。窮外的`鳥兒天剛矇矇亮就開始鳴叫,把我從睡夢中喚醒。東坡啊東坡,不要忘記黃州小橋流水的美景,早日歸隱吧。

註釋:

⑴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後唐莊宗李存勗創作。《清真集》入“中呂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⑵手種:親手栽種。堂:指東坡雪堂住處。

⑶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⑷百舌兒:一種專在春天鳴叫的鳥,黑身黃嘴。似伯勞鳥而體小。其鳴聲變化多端,因稱“百舌”,又稱“反舌”。

⑸居士:一般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猶“處士”。自黃州東坡躬耕田園起,就自號“東坡居士”。

⑹莫忘小橋流水:意指不要忘記了當年在東坡的躬耕田園生活。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後丘,“小橋流水”指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liqingzhao/9wgy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