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有關於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論文

有關於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論文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於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於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論文

論文摘要:環境是影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它具有三層含義,環境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青年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領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對環境因素的利用。

論文關鍵詞:環境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影響

所謂環境,《辭海》上定義為周圍的境況。廣義的環境是指人們周圍接觸到的一切事物,包括地理條件和整個社會生活。狹義的環境,是指人和事物所處的客觀條件。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環境,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的環境;另一方面是指對青年實施教育活動過程中作為教育因素的環境。

第一層意義上的環境是不以教育者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它不可能與教育目標完全一致,也不一定對於教育活動開展有利,我們可以稱之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大氣候”,它對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影響。它可以簡單地分為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第二種層面上的環境是指參加到青年思想的政治活動過程中,作為一種教育因素實際的發揮着教育有效性的環境。比如社區親和温馨的社區環境氛圍,社區教育者的人格和作用等等,都可以通過有意識地發現、選擇、組織、安排、利用,參加到對社區青年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來,從而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切實可行的手段和條件。它是從現存的環境中挖掘出來的隱I生教育因素,是一種有意識的創設,我們稱之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小氣候”。“大氣候”可以制約“小氣候”,但是教育者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範圍內創造出有利於實現教育目的的“小氣候”來。

一、環境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非常重視環境在培養人的思想品德上的作用。戰國時期唯物主義思想家苟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稱之為“漸”。他説:“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百沙在涅(黑色染物)、與之偕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漬)之(溺)、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求中正也。”(《苟子·勸學》)這裏,苟況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客觀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決定作用,強調要在環境的積漸習染中選擇積極因素、避免消極影響。孟子雖然堅持內發的先驗的教育觀,但他也肯定環境的作用。他説:“富歲子弟多刺,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孟子·告子上》)這裏他承認富歲和凶歲的客觀環境直接影響人的道德品質,承認了外來選擇對人性所起的作用。

以上通過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對環境作用的論述可以看出,環境是一種巨大的心理“感應場”。心理學認為,需要和慾望引起人們的追求和創造,需要的主觀表現就是慾望,合理和強度適中的慾望有利於創造最佳的心理狀態,有利於健康人格的養成。需要和慾望決不是離開環境的單純生理行為,它恰恰是受到環境影響和制約的社會文化行為。人的思想意識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的,環境中的各種信息通過人的感覺器官反映到大腦,引發內部的思想矛盾,由此形成人們的需求和慾望。可見,環境是人發展的前提與契機。我們應通過潛移默化的傳感、陶冶和感化,通過情緒感染、形象感染和羣體感染,使道德形象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塑造、改造青年的道德人格,以取得人情人心的教育效果,以增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青年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領悟

戰國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苟況,在強調環境作用的同時,也注意到了人的主觀努力。他把人的善德看作是客觀環境中通過教育而逐步積累起來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而這種積累,又取決於人們對環境的取捨,而不是由環境機械決定的。正如他説:“肉腐生蟲、魚柘生蠹。怠慢忌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苟子·勸學》)意思是環境對我們究竟發生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是由我們“自取”的。這對於我們研究青年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領悟是有借鑑意義的。

皮亞傑在青年智力發生論中多次説到青年在環境面前的主體作用,實際上也明示着青年對環境教育性具有領悟能力,當然,也與其自身綜合素質相關聯。一處荒丘、幾叢衰草,不懂歷史的人會對此不屑一顧,然而它曾經是千軍萬馬拼死廝殺、烈士掩埋忠骨的戰場。懂得歷史的人在此憑弔古蹟,撫今追昔,發思古之幽情。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是常見的北國風光,而毛澤東面對祖國的壯麗山河,抒發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毫情。可見同樣的環境由於人的素質不同,導致對環境的領悟性也有差別。

對於青年的成長而言,既有順境,也有逆境,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可能同時具有“催才”和“摧才”的可能性。能夠在不可選擇的環境條件下成才的年輕人,一般都具有很強的開拓能力,善於在逆境中創造出成才的優勢,在順境中克服隱藏的逆勢。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應該啟發青年去感受環境的教育性,分辨出現實環境中的優勢和劣勢,形成開發、利用環境的自覺意識,培養青年人改造環境的能力。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對環境因素的利用

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對環境因素的利用,必須把握好環境因素髮揮作用的機制。充分利用環境、情緒和行為的交互作用,從而實現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筆者認為,通過對環境因素的利用,可以達到三種效應。

一是環境激勵與境界昇華效應。由於環境的激勵使青年人的心理受到強烈的震撼,從而在精神上產生了一個大的飛躍。例如經常組織青年深入社區,開展青年志願者活動,活動創造的氛圍能引發青年人強烈的道德感情,既表達了自己的同情心和對弱者的關懷,又明確了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同時也昇華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在環境激勵的氛圍中完成了青年形象的自我塑造。

二是環境壓抑與行為約束效應。在特定的環境中,我們會感到恐懼、壓抑,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l9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赫胥黎説:“人們所真正害怕的,往往不是法律,而是別人的議論。”這裏講的是環境的規範功能所起的行為約束作用。環境往往通過暗示、輿論、從眾等對青年形成潛在的心理壓力和動力,從而體現出對青年言行的約束規範,達到正面教育難以達到的效果。例如,對考試作弊者勒令退學,這就足以令任何欲作弊者三思。校風是全校師生科學文化素質、治學精神和行為風尚等多方面的綜合反映,它是一種無形而有效的精神力量,它能使處於其中的成員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制約、共同遵守道德規範,進而在集體中形成一種良好的共同的心理約束力。這種約束力能在學校各種場合和各種不同的羣體內產生一種共同的“氣氛”,形成一種集體的“心理環境”,這種環境又使學生非強制性地移植到自己的心理系統中,經過同化而成為個體的心理特徵,從而進一步制約個體的言行。這種“氣氛”與“心理環境”體現出校風的價值規範,而維護這一價值規範的重要手段又是輿論環境。"

三是環境聯想與角色認同效應。聯想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它帶有生動形象和間接概況認識事物的特點。環境聯想能激發青年人內在的情感因素,從而對個人的角色行為進行自我調節和定向,或將自己轉化成他人角色。如情景人物與行為人“同病相憐”,會在行為人心中引起同情心、朋黨歸屬、哥們義氣等感情;也可以引起“角色換位”,由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到喚起惻隱之心,並在此基礎上轉化為行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時期,不管環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都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為指導,在看到環境對青年的思想政黨教育作用強化的同時,也要看到青年人能動地改造環境的作用也在強化;在承認環境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和衝擊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和改造環境的作用,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發揮“生命線”的作用。

標籤: 學生 環境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xmeke7.html
專題